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2-23 18:03: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旋转与平移》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数学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四、教学难点:

  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朋友卡;

  2、陀螺、风车、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课外喜欢玩什么呢?(弹弹珠、踢键子、滚铁环……)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今天,老师打算带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吗?(想)那就跟我来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联系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旋转与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12分钟):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老师先带同学们到公园来玩一玩,你们能说说公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现在一起观察一下,秋千、水龙头、风车、方向盘等是怎样动的?并用手来比一比。

  生1:风车在转动。

  生2:方向盘在旋转。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2),这些物体运动时都会转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书面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旋转的表象印在脑子里,从而能够形象直观地感知到旋转现象,

  利用多媒体单独演示旋转图形,突出物体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轨迹,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旋转的本质,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给旋转现象。

  你们能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起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步提高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继续探究。

  师:刚才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旋转现象,现在你们能让陀螺和风车旋转起来吗?(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轮流玩一玩,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让它们旋转起来,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演示。)

  设计意图: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对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旋转现象可多了,下面你们能动脑筋、想办法,让你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旋转起来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究,演示让东西旋转,小组间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旋转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平移现象: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师:我们再到另一个公园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3)

  大家再观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样动的?用手比一比,并给这种现象起名。(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交流:

  生1:它们是直直地移动;

  生2:它们运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生3:可以取名为移动、平移。

  师:你们都说得不错(出示课件4),像这样直直地移动的运动方式通常称它为平移(相机,板书:平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所谓解放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学习“旋转现象”的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怎样让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作平移运动?办法好的小组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的适当表扬,使他们深深体会温馨与和谐,并沉醉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旋转与平移现象。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主体”充满真切的关怀鼓励,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智慧、知识的光辉盈溢课堂。

  1、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去了公园,现在有位小朋友想带你们去动物园和游乐园,想不想去?(想)那就赶紧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课件5)

  学生找一找录相里的旋转与平移现象,找得准的奖励朋友卡。

  生1:黑天鹅在湖里游泳是平移现象,因为它是直直地移动。

  生2:大象的耳朵扇动是旋转现象,因为它扇动时改变了方向。

  生3:马儿跑步既是旋转现象,又是平移现象,因为直着跑的时候是平移,拐弯跑的时候是旋转。

  2、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可多了,大家能说一说么?(说得好的发朋友卡)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转与平移的现象,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特点,将知识优化,完善和深化所学内容,并对本节课学习外延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外延伸。

  刚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这些卡片都是我们班学生制作的,他们听说你们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学生,都特别想跟你们做朋友呢,你们愿意吗?(愿意)现在他们想请大家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卡片中他们参加的活动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哪种现象?

  原来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你们将会在身边发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奥秘。

  (六)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平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随机抽样》是人教版职教新教材《数学(必修)》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2)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体验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身边事例研究,体会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抽样思考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设想。

  下面我再具体谈谈教学实施过程,分四步完成。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例1:请问下列调查宜“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并板书课题——XXXX抽样「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屏幕出示〉例3:语文老师为了了解07电(1)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样,(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从例2、例3中的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体验随机抽样的科学性。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复习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

  〈屏幕出示〉例4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屏幕出示〉例5、第07374期特等奖号码为08+25+09+21+32+27+13,本期销售金额19872409元,中奖金额500万。

  提问:特等奖号码如何确定呢?彩票中奖号码适合用抽签法确定吗?

  让学生观看观看电视摇奖过程,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 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方便学生自由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34—35页,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创设了“丰收”的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任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年龄的.特点,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具体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够结合已有的的生活 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与交流,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说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能运用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秋天收获的季节,从而引出课题《丰收了》。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首先出示课本主题图(一),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都能提出“平均每只小兔分几根萝卜?”其次,让学生自己写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总结,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活动二:出示主题图(二),帮助山羊伯伯解决问题“需要运多少次?”探索并掌握末尾是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科书并没用呈现具体的算法,因此我还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总结计算方法。

  活动三: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计算、观察每组算式蕴含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法口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深刻明白:两个数相除,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商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并鼓励学生依照规律,再写一组类似的算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体会和对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一下活动:

  活动一:自我挑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活动二:解决问题,根据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最后,我通过故事来结束这节课,由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说板书设计

  丰收了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平均每只小兔分多少根萝卜? 60÷2=30(根)

  想: 6÷2=3 60÷2=30

  30×2=60 60÷2=30

  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3个十就是30

  答:平均每只小兔分30根萝卜。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东南西北》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经历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能准确的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5、教学难点: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二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学习本课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认识东南西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学流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做了一个互动指方向的游戏。孩子们:你们留心刚才活动中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东、南、西、北这四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以前学过的方向词,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伏笔的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读儿歌、辨方向

  首先,我让孩子们齐读儿歌《东南西北》,由儿歌引出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验,而且以这首儿歌作为教学重点突破拐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2、探方法、学新知

  基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从生活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来进行新授。师:孩子们,怎样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呢?请仔细观察这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对,这就是方向标。我们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同时直接告诉孩子“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通过读一读、指一指的方法帮助孩子记忆方向。

  师:刚才在孩子们的叙说中,我把这几个方向词写在了黑板上,你发现这几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吗?我把南北相连,东西相连,像一个什么(十字)这叫十字形方向标,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点的中心为观测点,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东。接着我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让孩子们发现:操场一直在中间,位置又没有变,怎么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呢?原来观测点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说明方向是有相对性的。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初步形成“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来辨认其他几个方向”的辨认方法。在孩子们掌握这个方法的基础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图:孩子们,学了这些知识,我想通过三个活动来考考你们!你们接受考验吗?这样的交流不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先让学生在街道地图和中国地图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东南西北,再开展说一说、画一画、有奖抢答和旅游策划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由给出游乐园要修建的五种建筑物,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共同交流“绘制乐园平面图”这个活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归纳总结、畅谈感受

  有总结才有收获。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地图上认识了东南西北,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谈话,教会学生在归纳学科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既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又体现了知识性与简洁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说课内容】

  《商中间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教材解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依据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间商0的道理,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学会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应在十位商0占位的道理。

  【教具及学具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428根小棒每组一份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指导

  数学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将采用以下教法:

  1、尝试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启发式教学法

  (二)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渗透以下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由于教材中提供的参观果品厂的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我创设了参加全运会火炬传递的情境。先播放画面,深刻感受全运会火炬传递的盛况,然后教师出示情境并指出:全运会火炬也来到了我们济宁,我们学校为部分有幸参加全运会火炬传递的同学准备了太阳帽。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分析题意后列出算式:428÷4。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又分以下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1、估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并板书:

  428÷4。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多少,并汇报不同的估算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估算结果:大约100或比100多一些.

  (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了,就比100小了。)

  2、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计算,可以独立思考、同位讨论,还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在独立探索后进行全班交流,我鼓励学生汇报并展示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摆小棒或以下几种算法(课件出示)。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第1、2种做法是错误的。

  3、直观演示,理解算理

  对于第三种方法,我让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小结,并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同时老师板书竖式:先把四百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00根,也就是4个百除以4商1个百,在百位上商1;再分2捆小棒,2捆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不够分1个十,所以应在十位上商0;把2捆小棒和剩下的8根合起来变成28根小棒,也就是28个一除以4得7个一,把7商在个位上。在这里重点使学生理解2个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不够分一个十,所以十位上应该商0的算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再一次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通过全班讨论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应该在十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4、明确竖式简便写法

  对于学生的第四种做法,我重点让学生明确:为什么2除以4不够商1,在十位上商0后,0乘4得0为什么不写呢?理解: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所以这一步可以省略。同时板演规范的简便竖式写法。

  5、灵活处理,掌握算法

  当学生掌握了428÷4的正确算法后,我直接板书204÷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笔算。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出现两种写法。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十位上的0除以2该怎么办?使学生理解十位上的0除以2直接在十位上商0占位,由于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所以中间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写。通过对比两种写法,使学生体会第二种写法的简便,同时教师板书简便写法。

  总之,在新知建构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课的练习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既有基本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和能力提高题。

  1、课本41页第1题。先估算再笔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进一步理解“十位上不够商1,应商0占位”的算理,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2、我当小老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说一说错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后再做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通过此项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解决问题。本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拓展升华的目的。

  这三组练习层次清晰,起到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四)课堂评价,总结升华

  本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在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了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四、板书设计

  都说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小数除法例4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在余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继续除。教材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让学生明白这里在应用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又通过“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除以5商4个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应该在整数部分写0”,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习。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习,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除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小数除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商。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重点解决余下的2怎么办?整数部分的5比6小怎么办?

  5、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习,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除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除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除法的方法。

  但尝试中学生对9.6÷3,商是3.2都会,但余的6角学生还是习惯表示成0.6,很难转变成6角再除的思维,接着用12÷5大多数同学只会商2(元)……余2元,没有想到精确地算出几元几角。而5.7÷6有许多学生整数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点都没有。确定商中的小数点是学生作业中难点。总之学生尝试中,有部分对算式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加除题0.2÷53÷15学生对3的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被除数改了,不加很对齐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数点对错。

  这一节自我感受内容很多,同样小数除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这是专家才能解决的了,或者是编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脚乱。以上仅此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习,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习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习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习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接着学习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补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适量完课后的习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五、说板书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情况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908978797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 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五)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 、课件

  二、教学法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预设教学程序: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

  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二是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各种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贯通,进入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完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并用顾客或商场经理的不同的身份来设计,再次感知所学。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0÷2=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XXX,来自XXX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所选择的说客内容《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今后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和其他空间图形知识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要求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

  3、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框架。

  学具:平行四边形、图钉、硬纸条、钉子板、方格纸、长方形纸和剪刀等。

  二、说教法

  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容易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教法上我以观察教学法、练习法为主。

  三、说学法

  这节课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运用互相讨论法、尝试练习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主题图进行导入:从图片中你们能找到哪些四边形?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拉门上的四边形并提问: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通过楼梯扶手、推拉门,揭示课题,引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

  2、动手实践,感知特征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的发展有无,都要一一通过练习进行检验,这个环节我结合课本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基本练习:画一画

  课本39页第2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3、交流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用一位数除》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是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学习除法的分步计算的算理,从而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任然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相对于几何课的有趣生动,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班中的同学往往喜欢在课上做练习题,而不愿意理解计算的算理。然而没有算理的支撑,计算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因此对于《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这节课,我将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通过情景设计与具体活动操作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的分步计算,从而为第二课时竖式计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现实的情境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

  2. 理解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问题。

  3.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算理,并能够写出分步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首先通过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进行复习引入,为本节课作铺垫。

  40÷4=36÷4=50÷5=26÷5=60÷6=16÷6=16÷3=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整个新授环节我分为三个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算理。

  1、情境引入,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探究76÷4的计算方法。

  媒体出示情景:小胖有76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伙伴,每人分到几支铅笔?请学生以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这个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先分捆,再分根,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的方法。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将分铅笔的方法和计算的式子记录下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为之后计算商有余数的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题作铺垫。

  每人先分得()捆,就是()支。

  □÷4=□ 余下()支,每人再分得()支。

  □÷4=□ 合起来每人共得()支。

  76÷4=□ 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初步理解算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想象分铅笔的过程,得出76÷5和76÷6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借助上一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不借助教具,同时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想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并写下分铅笔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的算式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50÷5=10 余下(26)支,每人分得(5)支,剩(1)支。

  26÷5=5……1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5 )支,剩(1)支。

  76÷5=15……1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60÷6=10 余下(16)支,每人分得(2)支,剩(4)支。

  16÷6=2……4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2 )支,剩(4)支。

  76÷6=12……4 媒体呈现分步计算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三个算式中商的关系。以此得出总结:两次分的被除数相加就是要分的总数,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总结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71÷4一题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直接写除分步算式,并复述分小棒的方法,再次强调先分捆,再分根的重要数学思想。

  3、小组讨论76÷3的计算方法。

  不同于之前的除法算式,76÷3需要学生尝试拿出更大的整十数去分。可能有部分同学会先拿出3捆分,再拿出3捆分,这样的思考过程应当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思考:能否直接拿出6捆分给3人,每人分得2捆?这样整捆的只要分一次就可以。

  整个新授环节层层深入,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从而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的算理,完成教学重难点的任务。

  三、练习巩固

  在练习环节,我出了这样四组有层次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72÷6=□78÷3=□60÷6=□12÷6=□67÷5=□……□95÷4=□……□□÷5=□□÷□=□□÷5=□……□□÷□=□……□□÷3=□60÷3=□

  第一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能够整除的除法,我提供了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只需填入计算结果;

  第二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在过程中,缺少了一个被除数,需要学生自己思考;

  第三组则缺少了两个被除数,此时学生需要运用算理,思考先拿出几十来除;

  第四组就需要学生自己写出计算过程。

  四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借助一定的支架进行练习,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整堂课在注重算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设计的动手操作,活动讨论,掌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新授环节和练习的设计以分层的形式逐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为《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第二课时竖式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平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习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image.png

  2、填一填。

image.png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image.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15

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11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01-09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09-02

精选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篇09-14

【精选】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篇09-14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12-17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篇09-10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09-04

【必备】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