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17 19:59: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10篇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有效载体,使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叉的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指挥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二、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史学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三、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四、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1、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首先出示课题,“谁来度课题?”,“你重读了‘我’这个字,读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滋味,谁再来读?”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有的突出“不是”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有的突出“最”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意在尊重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验。其次,在文:“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谁是最弱小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释疑,整体感知:

  本环节通过自读,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释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把握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学生虽然很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却不能让自己感动,不能有所体验。在教学诗,变一种当时,让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体验感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⑴ 图文结合,学习二、八段,感受野蔷薇的“美”与“弱”:

  “簇拥”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在教学诗,让学生从图入手,“你能从图中找到野蔷薇和铃兰花吗?”学生虽然从未见过野蔷薇和铃兰花,但却能根据文中的描写感觉出大片盛开的是铃兰花,而被这大片铃兰花所包围的正是野蔷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簇”一词表达的“聚集与包围”的含义。 第八段中,当学生通过“无力、垂头”等词体会到野蔷薇的美丽与弱小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第二段,问:“再读,你有没有读出和刚才不同的感觉?”学生回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萨沙,生发出“这么美的花,多么可怜。”、“多么需要帮助呀!”的情怀,这种设计,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体验中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意向、画面,为学生体会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开一扇走向无限的窗口,是阅读具有参差性。

  ⑵ 分角色朗读,学习3~7段,体验情感移植:

  通过二、八段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萨沙保护野蔷薇是因为他的美丽与弱小后,引导学生自度3~7段,问:“萨沙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通过读,不难得出“他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响。”这一结论。此时,出示萨沙的三个问句,直到朗读,感悟萨沙的情感变化。 第一句:“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抓住“不解”一词,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呢”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作风的心理。第二句:“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通过与上句的对比“如果刚才是因为不理解妈妈的做法而提问,现在又问,表达了萨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处理上个问句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去读,读出不同语气,使萨沙与家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读中发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萨沙心中,使萨沙对野蔷薇的保护成为自然中的和谐。

  ⑶ 变换句式,回归主题:

  首先,出示萨沙的第三个问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先指名读,问:“这时萨沙还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学生答“他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师生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让萨沙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妈妈:“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过句式的变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萨沙在保护弱小者后的自豪与喜悦。最后,江本环节回归本课的课题中,“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当你再读课题时,能不能读出刚才没读过的滋味?”这一次的读课题,已不是原来意义的读,而是渗入了学生情感想象、关爱等心智活动,表达了自豪之情。哪个词最有滋味,学生的理解和上课之初是不同的。使读课题与读书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攀升。

  4、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萨沙带着骄傲的语气告诉妈妈,他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他弱小的野蔷薇,那么,野蔷薇有了萨沙的保护,将来还是最弱小的吗?”课文最后,以这一话题对学生展开思维拓展。相信学生能从野蔷薇的第二个花苞中坚信,它会开得更美,活得更顽强。使学生懂得在野蔷薇的美丽中,包含着别人的关爱,意旨“爱给别人,别人也得到力量,从而凸显勇敢、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五、说突破难点的途径

  文中二、把两段对野蔷薇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了野蔷薇的美;第八段写出了雨中野蔷薇的娇嫩与弱小。课文通过前后描写的对比,让学生来理解萨沙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关爱保护的童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感受野蔷薇的美,在抓住野蔷薇“无理的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感受野蔷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对比读中问:“你若是萨沙,看到这么美的花渐渐凋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有一种发乎内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长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实现生命体验。我这样处理教学的难点,为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但决不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以篇盖全,而是从整体把握入手,由整体到部分,将整体看作局部意义的整合,将部分看作整体把握下的结构,做到整体与部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你中有我、互为所用,这便是整体与部分的平衡。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寓言两则》中的《坐井观天》第二课时。这篇寓言通过给孩子们讲述了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生动有趣的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一)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基本上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语言生动形象,人物特点鲜明,有恨强的吸引力,易引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复习生字词语,积累语言。

  2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 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 、情感目标:结合实际,体会青蛙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错 误。培育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要看得全面的思想。

  (二)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重点是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读书”的作用,通过朗读这些段落了解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天有多大,为什么看法会不同,并感受语言的美。

  2、难点是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课标指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注重阅读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独特的情感体验。故我将本课时的重点定在了阅读中获取人文性目标,懂得看事物要全面。

  二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领悟情感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学习《坐井观天》的过程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读等。在朗读中入情入境,抓重点词语来体会情感,读好对话。

  2、谈话法

  新课程提倡教学时教师是与学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教师在运用谈话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问题线索,激发儿童积极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3、讲读法

  教师运用讲读法能点破难点,说清关键。我在运用这种教法的过程中注重抓重点,少讲、精讲,并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在讲述的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4、自主学习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思考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为什么会不一样?从中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能片面要全面。学生不仅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更是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我指导学生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动手实践等方法,来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从读中感悟道理,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课文的教学分为: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复习课文,整体感知——细读感悟——演读入境——揭示寓意——拓展延伸几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一课的生字词,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现在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 )复习课文,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那谁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个故事中你所知道的事情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用完整的句子表达)

  那青蛙和小鸟都说天有多大呢?为什么它们看到的天会不同呢?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提出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整体感知)

  (三 )细读感悟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所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以学生的朗读体会为主,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辅。

  品读重点段落:

  ①感悟第二次对话

  a学生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让学生接触到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b 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意思,然后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通过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并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c 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d分角色朗读。

  e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f 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g 围绕上面的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

  H动手体验:学生用纸卷成筒看天,再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I分小组朗读(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② 感悟第三次对话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a 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小鸟和青蛙都笑了,为什么?有什么不同吗?

  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b学生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时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的态度。)

  c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四 )演读入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表演。

  (五 )揭示寓意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揭示寓意,突破难点。用4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寓意:1、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2、它俩谁说得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青蛙为什么会错?4、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教育?

  (六)拓展延伸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设计如下练习:

  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编写第四次对话,并上台读一读。

  (这个设计来源于课文,又跳出课文,既巩固深化课文,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清课文思路、突出学习重点的目的。故板书设计要求简单扼要,同步延伸,形象主观和优美规范。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板书:

  20、坐井观天

  启示: 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郑和做舟》是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一件具体事写出了郑和从小树立理想,并为之努力的事。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一心一意地造小木船,并把它们搬到湖边带领小伙伴放船启航的动人故事。课文语言浅显,故事性强,充满童趣,适合儿童阅读。教材图文并茂,插图中郑和和小伙伴们做船出海的情景跃然纸上,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本课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郑和,点明郑和从小爱做舟的原因。第2自然段讲小时候做舟的经过。第3、4、5、6自然段讲郑和的成功做舟后出海远航。本课分两课时完成。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课文的重难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认读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郑和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小时候就常常做小船,盼望着驾船出海远航。

  根据课时特点,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识字方面: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祖、那”的字结构,多音字“系”ji的字音。自主积累“一心一意、又蹦又跳、一本正经、争先恐后”等词。

  2、内容方面:能把郑和做舟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说学情】

  古代名人轶事是学生感兴趣的,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郑和”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郑和”的名字,让郑和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说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设计质疑释疑,通过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领悟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本课时,试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演法、竞赛法、评价法等等。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演一演、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演文中的精彩,“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引发互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课始,预设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做)做什么?谁做什么?学生补充上课题,郑字加拼音。

  2、齐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可以同桌交流。(相机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小组学习:同桌为一组,互相读,互帮互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下面,老师来做裁判,我们来一场男生女生大比拼,看看我们班的女生读书棒,还是男生读的强。男女生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系”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

  4、出示生词。

  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方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一本正经、争先恐后”的意思;“祖、那”的字形结构;“系”的多音字。

  5、做操写字。

  看着这些字你想提醒别人注意什么?(相机写出这几个字)

  6、(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郑和是谁?课文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郑和?课文中就有答案,找一找,并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你对郑和有了哪些了解?(第一自然段)

  2、反馈,指导朗读。

  指导读第一句:让大家听出郑和是谁。

  比较读、教师范读第三句:他盼望自己能驾着船去远航。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船去远航啊!

  感悟读第四句:他(常常)做些小船玩,还(经常)跑到造船的地方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记下来。

  四、抓住事例,理解感悟。

  1、根据板书说:想想郑和是怎么做船的?

  2、学生反馈。重点指导朗读。

  例如:他一心一意地造船,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他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学生重点抓住“一心一意、常常、又蹦又跳”等词来体会。)

  3、小组学习,做好船又是怎么做的?采取读、说、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重点指导朗读和理解词语:“一本正经”和“争先恐后”。

  例:郑和高兴得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学生重点抓住又蹦又跳、喊)

  五、引导升华。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朗读。

  你们喜欢郑和吗?为什么?

  教师拓展:你们看,郑和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长大以后,郑和曾经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你们呢?

  六、把郑和做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意图: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清晰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以复述为主的主语实践活动“听故事,想象演说”,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1、指导怎样讲故事。

  故事有开场白,向大家介绍故事的名字,故事内容用口语化的语言,与大家交流可以加上动作、加上想象。

  注意只要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就可以了,不要求每句话都讲到。可以按照课文语句讲,也可以在讲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语言,不要朗读式的讲故事,让学生如同与别人说话一般,加上适当的语气。

  2、讲故事。

  七、总结评价

  八、说板书

  zheng

  郑 和 做 舟

  为什么? 怎样? 结果?

  加生字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

  《语文园地三》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练习课。本园地共包括我的发现、读读认认、我会填、我会读、口语交际、展示台、宽带网七个内容。

  二、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认知学习情况,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把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以及我的发现中词语的内在联系作为本园地学习的重点,把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作为本园地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对低年级学习目标的要求,学材内容的分析和学生学习认知的情况,我来陈述一下本园地的学习目标的制定:

  1、通过自读、互读等多种形式认读,发现每组词语的内在联系,说出每组两个词语的形式及意思的不同。

  2、借助拼音,读准“读读认认”中生字的音,通过不同形式的认读,认清字形,在比较反义词的过程中,了解字义,并进行口头组词或说句子。知道运用反义词来认识生字,积累反义词。

  3、回忆学过的课文,根据课文的学习,想想词语的意思,选择与之搭配的恰当的词语写下来,并积累这些短语。

  4、借助拼音,读准古诗的字音,借助插图或录像,感受草原美景,再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5、通过观察家乡风景,查阅家乡文化,物产等资料,把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通过画画,拍照,写话等形式记录下来,积极参与“夸家乡”口语交际活动,向同伴介绍家乡时,做到句子完整,意思清楚明白,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

  6、借助口语交际和写话,把自己收集到的家乡资料展示出来,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在展示和游戏中感受家乡和祖国的美。

  7、通过查阅地图,上网收集,了解我国各省市和不同民族,和同伴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服饰,生活习惯或各省市的地理位置。

  四、评价方案:

  针对以上制定的学习目标,我采用如下的评价方案:

  1、针对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指名读、同桌互查的、拓展练习的形式来评估,95%的学生能说出每组两个词语的意思不同。

  2、针对学习目标2,通过反复读词,说说词语在词义上的联系,在交流、练习中,倾听观察评估学生对反义词的掌握。90%的学生能认读、填写反义词、说反义词。

  3、针对学习目标3,通过不同形式练习,在读、说、练写中,观察了解评估学生对短语的掌握情况。90%的学生达到会正确填写补充短语。

  4、针对学习目标4,通过自读、齐读、分句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来评估,93%的学生做到把诗歌读出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

  5、针对学习目标5,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90%的学生会把话说完整,句子说通顺,使听的人听明白。

  6、针对学习目标,6,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90%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会积累展示自己课外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

  7、针对学习目标7,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90%的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导学法:

  有了明确的目标,再配以适当的教法、学法,定能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插上翅膀。本园地我运用的导学法有引导法创设情境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六、课前准备准备: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有: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学生准备口语交际时用的收集到的风景名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中国地图。

  七、教学过程:

  在本园地的七个练习内容中,今天我主要来说一说口语交际的设计训练:

  (一)了解家乡。(课前准备)

  课前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去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把特产带到课堂上让大家进行品尝。

  要夸家乡,不仅要对家乡有感性的认识,还要对家乡有更多深层的了解。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使学生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

  (二)激趣导入。

  1、播放《谁不说咱家乡好》的磁带音乐,并出示歌词,学生欣赏。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丰收的歌声响四方,幸福的歌声千年万年长。

  2、谁愿意来说一说,这首歌是怎样夸家乡的?

  3、是啊!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呀!热爱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可大家热爱的家乡却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风光、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物产。今天咱们要开个小小的联欢会,主题就是《夸夸我的家乡》。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吧!

  音乐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呈现方式之一,这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内容上也切入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示范引路,搭建说话平台

  1、展示资料夸家乡。

  分组交流整理收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说特产以示范引路。

  大家交流得很热烈,我们知道新郑大枣美名扬。我特别喜欢吃大枣,我们先来把新郑的大枣介绍一下吧!说说它是什么样?怎么吃?什么味道?

  3、指名说,示范介绍。

  4、听了你的介绍,老师真想吃啊!我们新郑不但大枣闻名。具茨山,郑风苑,轩辕故里等风景名胜,还有龙湖的樱桃等特产也很出名。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呢?

  教师以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本次交际活动可以从说特产入手,也为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收集的资料提供了参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了双方的交际行为,从原来零碎的语言到能有序、连贯的述说,无不体现着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优秀学生介绍家乡特产的示范解说,为下面要进行的人人参与夸家乡做到了很好的引路。在不知不觉当中化解了学生交流学习的难点。

  (四)小组活动,充分交流。

  1、分组相互介绍。(一人发言后,其他同学可自由补充)

  2、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绍。

  教师适时提些问题,如:具茨山,轩辕故里,郑风苑在新郑的什么位置?有些什么景点?美在哪?等随机指导学生怎样把事物说具体,怎样说更吸引人。

  分小组交流给了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成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两个主体,他们的直接对话,坦诚交流,比起[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教师的评价来,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学生的介绍通过补充和评价逐渐达到完善,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悄然中进行了语言训练,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五)动笔写作夸家乡。

  1、刚才,我听了你们的介绍非常的感动,为你们的博学多识,也为你们对家乡的热爱。下面请拿出你们的纸和笔,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听到的、看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的画或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达你眼中的家乡。

  2、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夸家乡。

  3、 把写好的话,画好的画与你的伙伴交流分享。

  “动笔夸家乡”以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夸家乡的过程中又一次经历了情感的历程。“与伙伴交流分享”让学生学会了欣赏,感受自己与别人成功的喜悦。

  (六)升华情感,课外延伸。

  同学们,我提议大家在课余时间用各种方法去收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更全面的去了解家乡。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节课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极大的丰富了信息量,并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信息进课堂,又带着信息出课堂。落实目标5。

  (七)本园地学习的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解读,制定了明确具体可行性强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及儿童的认知水平,老师创设情境,借助图画,儿歌,对对子游戏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练读,展示交流等,在轻松,民主,尊重,平等的交流中,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的快乐学习成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生命活力的展现天地。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 篇生动的儿童故画, 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 戴嵩虚心接受的 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 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 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

  二、学情分析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 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 从而为学文 做好铺垫。 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 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引导学生入境悟情, 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 优秀品质.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 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和学生谈话,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教学法: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课文。 3、点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 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一些学习习 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习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习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课外收集大画家戴嵩的和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们喜欢画什么呢? 2、大家喜欢的东西各不相同,有一位画家特别爱画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欣赏他的 两幅画吧。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 3、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些什么呢? 4、这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画家戴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画 牛的故事。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学生齐读。

  (二)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1、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吗? 2、本领如此高超的大画家和一个小小的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三) 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 生: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 3、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 请你再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4、学生默读课文。 5、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人还争着花大 价钱购买。” A、找到了这句话的小朋友请举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 到他的高超本领。 B、如果你是一位欣赏的观众,看见戴嵩的画挂出来了,你会怎么招呼别人也来欣赏? 如果你是唐朝的有钱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C、可见,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也很受欢迎。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 戴嵩画的喜爱吗?(个别读,评价,分组赛读) D、是呀,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说 一个句子。 E、小朋友的句子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会读的更好了。 F、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戴 嵩画画得很快。 1、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理解沉思片刻) 2、请我们班的小画家也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3、看画:哪个地方是用浓墨涂抹来画的,哪个地方是用轻笔细描来画的。 4、指导朗读:画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读的也要不一样,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7个生字“宋、涛、陈、丹、赵、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理清课文思路。(知道谁在画风,怎样画风。)

  三、说教学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教学贴近生活。

  3、“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4、“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5、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四、预设流程:

  (一)猜谜揭题、鼓励提问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请听好了!课件出示: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舞蹈,风铃见它唱歌。[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师:是什么?谁猜出来了?(指名学生说)同意吗?对了,是风!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咱们要学的课文就是__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评价。

  [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过渡:读了课文后,大家知道谁在画风了吗?学生会高兴地喊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1、师:瞧,这三位小朋友来到咱们班了,想认识一下吗?(出示课件:图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画画,三位小朋友头的上方分别有他们带拼音的名字。)

  (1)小老师领读,齐读。

  (2)去掉拼音读。师:看看,屏幕上有什么变化?还会读吗?男同学先读,女同学接着读。

  2、择出生字读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

  师:老师把他们的名字拆开了,还认识这些字吗?出示生字卡片(生集读)。师:我们来开火车读好吗?

  ①怎么记这个(宋、涛、陈、丹、赵、艺)字?

  ②能给它找找朋友,组一个词吗?(宋、涛、陈、丹、赵、艺)

  3、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过。

  (画风)说课,标签: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二年级下册语文说课,

  5、老师这有几个字想请教同学们,你会读吗?(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显得更美了一根旗杆

  风车呼呼地转斜斜的雨丝

  师:这个显字,也是课文中的生字,你能给它组一个词吗?能用它说一句话吗?[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交朋友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过渡:把这些字送回课文,老师相信你们肯定会读得更好。

  2、请大家带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再来自由的读读课文。课件出示: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后师: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事呢?(指名说)

  4、师: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再一次的去默读课文,可以拿起笔画出你自己的答案。

  5、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赵小艺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6、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7、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师: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小朋友,你们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风呢?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你的学习伙伴吧!

  1、小组讨论画风方法。

  2、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3、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课件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互相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信息,促进了学生多方位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其实,生活中的风很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风吧。(课件出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风。)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设计具有多样性的,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阵阵海涛,构成了多么、欢乐、祥和的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2、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抓住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识字方法,生生互动,在交流探究中学会生字,力求识用结合。

  (3)构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用自然贴切、生动、有趣的评价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

  (4)能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庆的气氛。情感目标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我采用情境感染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读是很好的实践活动。因此我把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生字,交流学法,读懂这首诗,达到入境入情。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图片,很好地体现了课内外的联系,树立了大语文观,达到了学科间的融洽。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的一半。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开国大典和建国55年来,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祖国的生日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祖国人民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这种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在本课要求认的字的处理上我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教学原则。

  1、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读出喜悦的心情,再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欢、庆两个字。

  2、然后让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适时提醒“乐”是多音字。

  4、当剩下生字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再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去感受、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1、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竖起顶呱呱表扬他。

  2、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汇报交流。

  3、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懂得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四)展示交流。

  教材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搜集有关欢庆的图片,并配上一句话或一首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选几幅进行展示。从中较好地为学生创设了探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升华情感。

  1、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最后一句——十三亿孩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2、学生配乐读文,并共同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3、最后学生齐唱《歌唱祖国》,再次感受这欢乐的场面,在歌声中走出课堂。(做到了由情贯穿始终,在浓浓的情感熏陶中学习语文知识,升华各自的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本,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现在我要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四篇文言文寓言。应该说文言文寓言同古诗一样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经典。语言简练却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主要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不要不劳而获,不要心存侥幸,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我觉得这个小故事应该在学生心中深留印迹的是对什么事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也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要凭自己的劳动去生活。

  说学情:

  对于文言文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对于学文言文的方法学生可能也知道,但如果抽出来问他们什么是文言文寓言,可能有部分学生不太清楚,所以作为文学经典的一种特殊体裁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尤其是学习的方法,更应该让学生清楚。我觉得这一学法对学生的终身都是受用的。因此课前的调研很重要。如果学生表达不清,我将和学生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寓言《滥竽充数》为例,跟孩子们共同回忆什么是寓言,什么是文言文寓言,学文言文寓言分几步走,怎么样读出韵味?这样也为学生学习《守株待兔》乃至今后的文言文寓言奠定基础。

  说目标、重点、难点:

  课是上给学生的。学生学什么要依纲扣本。对于文言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可以看出重在理解与记诵。根据我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将完成三项目标:

  1. 学会3个生字及新词,尤其是“冀”“为”“颈”的读音。

  2. 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文,尝试背诵。

  3. 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尝试运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培育一指导恰恰是我们教师所做的,这一理解一运用恰恰是学生要做的。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要想让他们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就要把死板的文字激活,让他们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在学生心中烂熟于心。也就是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理解寓言内容。由于守株待兔的现实价值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或没有接触过,在运用上将是这节课的难点。

  说教学流程:

  为真正地让学生享受读文言文寓言的乐趣,感悟其中的道理,并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这节课将从以下几环节进行:

  一、课前谈话亲近古文

  之所以把这一环节展示出来,就是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课前我激励孩子们跟文言文亲近、回忆读出韵味的方法都是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为学习新课奠定学法基石。

  二、 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将出示所学的寓言插图,让他们猜成语,在师生共板课题后,追问“株”和课题的意思,对守株待兔的表面意思有初步了解。在询问作者后,与生交流有关韩非子的相关内容。短短几分钟,学生对作者和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

  作为一篇文言文寓言,首先要做的是读出韵味。

  三、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是阅读的基础。面对文言文,句子中的自然停顿是有一定难度的。就这篇课文来看,难读的句子有三处:一是:折颈而死的颈易读错。二是“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中的“耒、冀”的读音以及这句话的断句。三是:而身为宋国笑的为的读音。基于这样的猜测,在让学生读文前,我先对这三句话进行指导,强化字音。其中第二句是处理的重点,因为这句中不仅有两个生字,而且在断句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读对。

  因此对这一句将做重点指导。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一切的指导均在平等对话中完成。对于这句我先找两名同学来读,然后直接告诉他们,这句应该这样读,相信学生能根据提示正确断句,在自由读、指名读中加强断句,然后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读,理解了就清楚了。接着学习两个生字。对于“耒”先让学生谈了解,然后我再出示图片配以讲解,并告诉他们现在耒已演变成了部首,在回忆带有耒部的字中感受这样的字与农具和耕种有关。在学“冀”字时,在与“翼”区分后,从字理上

  帮助学生区分二字,这样学生不仅对这两个字印象深了,还对字的来历产生兴趣。我们的汉字是很丰富的,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也是语文课的一大任务。我们的语文课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相信对字来历的理解将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

  在消除了字音、断句的障碍后,在让他们读出韵味,等于给他们搭建了读书的台阶。在展示朗读时让孩子们到前面去读,这样既给孩子一次展示、锻炼的机会,又给其他学生提供一次很好的欣赏时机。读书在享受乐趣,欣赏也是一种乐趣。

  在学生能很好的读文后,接下来就是了解这个小故事。

  四、理解句意,感悟道理

  教参提示我们:教学文言文寓言,应包括三重任务:一是了解一些文言词汇的意思,培养学生阅读短浅文言文的能力。二是理解语言的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在逐句读懂的基础上,掌握主要内容。三是体会其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的理解上,我立足注释和插图,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理解内容。首先让他们自己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不懂的可以猜一猜,实在不懂用问号在词下标注。然后分句指导。

  在第一句中,补充走的有关句子,因为走古今意思差别很大,在补充中加深印象,为以后阅读文言文奠基。同时插入“古文中走是跑,那什么是走”,引导孩子们明确行是走,古今意思相同。相信这一环节学生对行、走的古今意思一定记忆深刻。在理解句意后,出示画面和提示语,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种田人的心情。之所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就是避免学生没有根据地散说,达不到绘声绘色的目的,有的只是一两句,达不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学生在汇报时心情也会随着种田人高兴起来。

  正因为种田人如此高兴,才会引发他不劳而获的想法。在理解第二句时,先让学生谈理解,适时引导为什么在因后停顿,与前面的问题照应。接着巩固因的意思,这一句,然后提醒学生借助插图想想种田人是怎样守株待兔的?在学生用稚嫩的语言回答后,引领他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种田人什么也不做,一心守株,满脑子待兔的情形,并放到句中交流,同时适时板书。应该说到此守株待兔前半部分寓意已经揭示,那结果怎样呢?估计学生都能猜测出来,说不全读读第三句,在板书:为宋国笑、一无所获后,引领孩子们看板书感知:看来种田人守的不只是树桩子,还守的是自己的白日做梦等,等来的不是兔子,确实一无所获等,相信学生能与教师互动,自然接读,同时对守株待兔的深层含义有了了解。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内容还不行,还要感悟道理。道理不是生硬的搬出来,要在潜移默化中。在感悟道理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了与守株待兔相匹配的格言、俗语等,让他们读一读,然后导入: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就是种田人的邻居,你打算怎么劝他?可以用上这些格言。注意称呼。这里如果学生对称呼不懂,我会找几个同学先说说怎么称呼,也就是提前把障碍消除。这样学生在劝说的时候就有理有据,有法可依,说出来的话也会有一定的水平。应该说交流的环节更是学生劝诫做人的环节。育人育己。道理在潜移默化中从孩子的心中、口中流淌出来。

  而我最后的小结可能是对寓意的直接揭示:看,不知不觉中我们我们已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那就是不要白日做梦……,否则就会……(生看板书接答)。因为幸福的生活靠劳动来创造。之所以做这样的总结,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感受,道理究竟是什么。我们要清楚,也要让学生明白,要把学生引到生存、生活的正道上来。正如巴金老人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五、背诵课文,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用的前提是积累,积累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熟背。背诵也要有韵味地背。在背诵后就要活学活用了。估计对“守株待兔”学生活用上有困难。如果生答不出,我将出示对联,让学生填横批。相信学生能填出来,其实这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守株待兔的表面意思与深层道理。

  然后出示自己搜集的几句作为课下阅读的材料。我想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露出笑脸,可能会发觉我们今人真是聪明,活学活用,可能也会激起他们用眼观察生活的热情。最后出示字谜,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在暗示他们“守株待兔”带来的是语文学习的丰富性。

  整堂课的设计我总是在追寻着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也在追寻着与生共成长的境界。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该如何下手?通过考虑,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接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我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时,就引导学生从表演者的表情中去体会,读出玲玲的"满意";在爸爸催促玲玲快去睡觉时,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业做晚了,爸爸妈妈怎么催促自己时的语气来读爸爸的话;在爸爸问玲玲"怎么了,孩子"时,就做了引读处理,让全班同学也一起问问玲玲;在玲玲哭了起来时,就指导学生想想,哭着说话时该怎么说,从而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在指导读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从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意会,体验在读中就得到了升华,理解从读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字词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数星星的孩子》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张衡儿时数星星的故事。这—单元的课文是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编排的。以往很多老师上此类课文,一不留神就上成了科学课。通过钻研教材,我认为:《数星星的孩子》虽然也提到了天文方面的知识,但这篇课文更确切地说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

  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全文通过张衡如何数星星反映了张衡态度认真,通过奶奶认为张衡“傻”,侧面反映张衡的刻苦。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因我班学习已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且能在预习中能较好地掌握要求认读的生字,加上本课生字都是常用字,不生僻,因此第一课时,学生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第二课时,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综合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确定第一课时的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张衡小时候如何喜欢星星,如何认真、刻苦地观察星星。

  3、情感目标:学习张衡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全文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因此我把“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张衡如何认真、刻苦地观察星星”定为教学重点及难点。为突破重、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概括到具体,从最后一段着手,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精讲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索。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境。我先出示“星光灿烂图”,提问:“晴朗的夜晚,天空布满星星,你数过星星吗?数清了吗?”待学生议论后,引出课题:“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有一个孩子也在数星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数星星的孩子》。”然后学生读课题,老师问:“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是怎么数星星的?他数清了没有?”这样从题目入手,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建立积极的阅读期待。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此外,本册第二单元已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朗读前的默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潜心地默读,后面的朗读很难有悟有得。因此,我先安排学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的感悟打基础。学生默读要求读懂以下内容: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是个什么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对张衡作了简要的介绍,因此,我从最后一段入手,先认识张衡,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解决其它两个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课堂教学有起有伏,水到渠成。

  三、品读课文,于品词析句中感悟人物品质。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

  思维在训练中发展,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在词句教学中,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在抓重点词句,品析人物品质这一环节,我打算这样操作:

  课文第一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张衡怎样数星星。我指导学生抓住“坐、靠、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和“一颗,两颗,”中的“逗号”,不“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自己仰起来头来数数。再联系课文第一句话:“天上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句中“满天、无数、撒”等词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闪一闪,分布的不均匀,又给张衡数星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从感性上体会到数星星的难,从而对张衡刻苦、认真的态度产生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好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在读的训练中,我将采取“范读、指名读、重点句段反复读、创设情境男女同学对比读”等多种形式,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讲叙的是祖孙三人议星星。其实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张衡是怎样刻苦、耐心地数星星的。我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奶奶和张衡的对话,感悟张衡执着认真观察的品质。如奶奶说:“你又在数星星了。”一个“又”字,说明张衡不止一次这样做;又如张衡分析说:“星星没有乱动,两颗星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远。”说明他已注意到了星星运行的规律,这都是他长期观察的成果。学习这两段对话时,我将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含义,感悟人物品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文中爷爷用一段很长的话,向张衡介绍了跟星星有关的天文知识,对这一段内容我这样处理:让学生反复默读,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设置“天文知识讲解员”的环节,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因为课前已布置学生收集天文方面的资料,因此还可以让学生谈谈他所掌握的其它天文知识。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天文知识,拓展了视野,又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一举几得。

  四、总结全文,激发探索热情。

  《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思想教育较浓的文章,课标中指出:“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所以,在抓重点词句,品析人物品质之后,我安排学生回忆全文内容,尝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谈谈张衡数星星与他成为天文学家的关系。也可以拓展,用这样的句式,谈其他杰出的人物。

  在学生谈完后,老师小结:“正因为张衡从小爱好天文,长大后又认真、刻苦钻研,所以在天文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如此,他还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数学、地理、绘画等方面也表现了非凡的才能,这都与他认真、耐心、刻苦的品质是分不开的。”这样,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达到“随风潜处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总结完全文后,我提问:“学完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想知道什么?”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课文学完了,但探索才刚刚开始。

  教学本课,我希望达到以下教学效果:随时随处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张衡刻苦、认真的品质。同时在品词析句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10篇】相关文章:

1.【实用】二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五篇

2.【实用】二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

3.【实用】二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八篇

4.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5.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

6.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

7.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九篇

8.实用的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三篇

9.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