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2-04-08 11:21:42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6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此时此刻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6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 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和寄宿部的工作,分别是55人和45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1)班的女孩子人数比较多,管理起来相对方便一些。(3)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只相差1个人,半托占了三分之二,全托占了三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八个单元,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四个领域,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特点:

  一是选取了贴近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自然界,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是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形成问题串,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是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认识结构。重视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在认数与计算方面设置小单元,并重视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六是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学期教学目标:

  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会数20以内的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习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是很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4.1——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认识图形(1课时)

  6.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7.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认识钟表(1课时)

  10.9加几(3课时)

  8、7、6加几(4课时)

  5、4、3、2、加几(3课时)

  11.总复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读懂学生,真正做到备好课,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

  3、充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6、利用家长联系本和校讯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家长们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7、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的学生批改的日期上方得大五角星,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等订正后在批改的日期下方得个五角星。

  五、课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这些内容也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回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回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编排特点

  1、 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措施

  1、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2、 针对计算教学这一教学重点,教学时注意:

  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认真、仔细地计算和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

  3、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要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五、本学期教改思路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尽快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6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五篇04-01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九篇03-27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10篇02-22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集锦7篇04-06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集锦6篇03-28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合集6篇03-25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合集十篇04-03

【实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3-09

【精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篇03-09

【精品】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四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