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4 11:00: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桥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教学反思集锦15篇

桥教学反思1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写和敌人抢时间;接着写巧夺泸定桥;最后写夺下泸定桥。全文紧扣飞夺二字,重点写了夺桥的困难和怎样夺桥两部分内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

  1.紧扣“飞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认字10个,写字6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

  3.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去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及有关图片了解战争。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飞夺呢?红军为什么要夺桥?等等,接着让他们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并结合课合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在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小组读等方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红军为什么要抢时间,他们是如何进行抢时间的以及夺桥时碰到了哪些困难。接着自读找出“飞”和“夺”的'相对应段落,然后,再分别找出每个部分的重点词、重点句子,标画出来;再组织在小组里交流,体会红军面临困难、艰险,感受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最后运用多种方式熟练地、有感情地指导朗读。

  回顾上课的内容,发现自己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以及细节上处理不当,比如当学生理解了“飞”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时,我就应及时追问,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红军必须快速前进,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顺势板书“飞速行军”。为后面节省时间。再比如在初读小结时没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应点明。

桥教学反思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要求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到位了,但没有及时进行朗读训练,致使错使了朗读训练的良机。

桥教学反思3

  本次口语交际是语文园地八中的话题“未来的桥”。本组教材《兰兰过桥》一文的课后练习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已提出分头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很多启示,还可以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对未来的桥的`设想。同时,在语文园地八中安排有“我会读”《我发明的机器》一文,学生通过对短文的朗读,能够帮助其拓展思维,展开想象,大胆而又富于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设想。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联系课文,又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利于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下面我将学生们课堂上的精彩发言记录下来,看看我班“小小的桥梁设计师”们的精彩表现。杜书涵把自己绘画的桥的图片拿上讲台,我帮着放在投影仪上,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桥的:

  三十年以后,我成了一名桥梁专家,我设计了一座多功能的桥。

  我设计的桥的上部覆盖着太阳能板,能吸收太阳的热能,用来发电。这些电能为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提供照明,还能为桥栏两侧的话会提供热量。桥梁中部除了铺设的道路以外,两旁还有观光窗口,另外有大型船只通过时,桥面会自动上升。桥的下部设有救生装置,当有人落水或发生其他意外时,它就会发出警报,及时把人救起。

  我相信这座桥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安全。

  接下来孙士轩介绍自己的设计,他说:三十年以后,我成了著名的桥梁工程师,我设计了许多桥,我最感骄傲的是我设计的“彩虹桥”。

  我设计的桥像彩虹一样美丽。桥上有像彩虹的七种颜色的通道,每一天通道分明通向金星、木星、水星等。人们可以去太空游玩,去探索。

  我还要设计各种各样的桥,为人类做更大的贡献。

  口语交际课结束后,我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桥的图片在展示栏上展出,有的孩子把自己的设计写下来。写成了一片很通顺流利的短文。孩子们的说话写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桥教学反思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叶圣陶说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要找准课文中的能力培养点,语言训练点。于是,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语用”,展开读写思辨,进行课堂的引领。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理解词语,都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后,总结而出,或深或浅,老师只要适当加以引领,提升,孩子满满消化。比如,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先可以寻求字典的帮助,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也有意识地渗透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紧抓细节,提升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练笔,扎实言语训练。

  课文独有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的写法,值得孩子们去掌握。于是在孩子们深刻感悟之后,趁热让学生拓展阅读资料,了解“境由心生”的妙处,再顺势引导练笔。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一堂课下来,娓娓道来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学生的舞台,也心满意足。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课堂上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思路被打开,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数少时。回想一堂课,总觉得预设很完美、丰满,而生成却略显骨感。教学之路漫漫,摸索无止境,巧妙地把控与驾驭课堂,还得好好修炼。

桥教学反思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生命桥”的意义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然后让学生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写上自己的感受、体会,并在四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读书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抓住“静静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来体会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三、重视朗读训练,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特别是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指导学生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恐惧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感情,引发共鸣。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

  二、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桥教学反思6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1、对第一课时的文本内容重新编排,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洪水的可怕和人们的惊慌失措;2。播放一段洪水爆发时的真实视频,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再现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又为即将的第二课时感悟老汉的英雄本色营造了氛围。

  (二)、聚焦老汉,感悟老汉的英雄本色: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7到第23个自然段,拿起笔,画出描写老汉让人感动的句子,用心感受,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其次师生共同交流感悟老汉的崇高品质;最后多角度多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悟、读出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还凸显了语文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重点品读老汉对待小伙子的一“揪”和一“推”截然相反的举动,深入感悟老汉的不徇私情和父爱如山以及老汉始终“先人后己”的光辉形象。一节课只有宝贵的40分钟,对于课文中的内容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学生的自读自悟受自身知识与理解能力的限制,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最能体现文本内涵的内容进行精讲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蕴含情感,从而突出教学重点,攻破难点。

  (四)、拓展延伸,生发语文能力。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老太太以及前来祭奠老汉的村民,这时他们最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又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读促说,读说结合,体现了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

  (五)、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课题的深层含义“生命桥”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这情境突破难点:自从那一场洪水之后,在山涧的溪流上,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一座窄窄的木桥(结合板书擦去“木桥”),可是人们却分明地看到有另外一座桥正稳稳地塑立在人们的心中,它是那样熠熠生辉、坚不可摧!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你们看到塑立在人们心中的那一座桥了吗?那是一座什么桥?

  纵观整节课,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下面我就特别针对“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情感渲染,让学生真正走进丰富的文本内涵”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这一节课在引导学生品读老汉面对肆虐的洪水以及乱哄哄的人群时,“他像一座山”。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生活中的山给你怎样的感觉?”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山是高大的、沉稳的,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此时的老汉镇定如山、威严如山。人们看到老汉就看到了生命的靠山,看到了逃生的希望。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走进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朗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为此,我在这一节课当中,留给学生足够多的自读自悟的默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中画出描写老汉让人感动的句子,感悟老汉的崇高品质。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引导学生带上自身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朗读,把对老汉的感动表达出来。

  其三,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视频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上课伊始,我先带领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走进文本,走进那一个灾难突然降临时的特殊的黎明。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山洪爆发时的真实视频,触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受,营造了一种灾难突如其来时的紧张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还为老汉的出场做了情感铺垫。

  其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在这一节课中,我创设了两个有效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及课题的深层理解和感受:1、让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老太太以及前来祭奠老汉的村民,诉说老太太和村民们对老汉的哀思和悼念;2、让学生通过理解文本的内涵去想象、去感受树立在人们心中的那一座熠熠生辉、坚不可摧的,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桥”。

  其五,教师本身要做到以自身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学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赞可夫就曾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精彩、最丰富、最宜人。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在课前悉心深入地研读文本,尽可能地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文本的内涵当中。在课堂上就像一位演员一样随着文本内涵的情感变化带领学生情趣盎然地解读文本、学习文本,引起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情感共鸣。

桥教学反思7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 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 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桥教学反思8

  本课的优点和成绩: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各种桥梁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桥梁的外型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桥梁的美有了一定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对桥梁的不同材质有了一定的分类能力,对桥梁的创造有了由衷赞美的能力,对桥梁建造的劳动者产生了敬佩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萌发了自豪之感。课堂上通过图片、资料的收集汇报,小组的合作探究,课件的展示与互动等环节的学习,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主导了课堂。对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由陌生 了解 熟悉 喜欢,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和提升,充分融入各种桥梁之中,被它们背后的故事所吸引,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气氛越来越浓烈。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积累,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不足和改进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赵州桥的讨论环节中,学生抓设计特点的精妙之处讨论不够。是因为孩子们大多数重视了对赵州桥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讨论和比较,没有深层次的利用搜集的资料对赵州桥的艺术性进行讨论,更没有把石雕艺术的美和精妙之处讨论、概况出来。缺少石雕艺术的鉴赏能力,是这个环节存在的一点点小遗憾。其次,在互动闯关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和构思来表达出广济桥的样子不准确。孩子们的思考、表达和想象不丰富、不完整,这样凸显出了这道题的设计相对比较难一些,特别是对中、低层次的学生只看文字不能理解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没有说出风雨亭与风雨亭之间是由多个拱桥相连的这一个表述。其实,这道题我的设计还是很有趣的.,是让学生在体会古代民谣的之时感受古桥的精妙之处,借诗入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我的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之间有了一点小出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完美的统一,教学中存在了这个不完美之处。虽然我把中国的诗词运用到赵州桥的美中,可我还有一些困惑,不知这种设计是生搬硬套、还是润物细无声、还是循序渐进,我把祖国的诗词文化和桥的韵味之美结合在一起。虽然有些小毛病,但是我的内心是温暖的,因为中国的各种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我已经适时的传递给了孩子们。

  因此,我的教学改进措施是,在赵州桥的讨论环中,我要适时点播、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赵州桥的设计,并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进行合作探究赵州桥的艺术之美。在闯关环节中,我及时点播,降低古汉语的文字难度,在简单通俗的讲解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及时鼓励,改变个别互动方式。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

  通过本课的设计与实践,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断进步,在教学中学习,在研究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中成长,让我受益匪浅。

桥教学反思9

  《飞夺泸定桥》一课学习完了,心里感慨颇多,有为自己的设计感到满意,对学生的表现叫好的一面,也有因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引导而遗憾的一面。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吸取经验教训,特反思如下:

  这一课是精读课文,首先让学生汇报交流有关资料,如关于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泸定桥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当时敌、我双方的态势等。通过交流,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本节课中最想深入研究的内容。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很想研究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有的学生提出最想研究红军如何“飞”,怎样“夺”泸定桥,还有的学生提出更乐于研究红军在行军中遇到的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此时,学生眼中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于是教师在充分鼓励后,让学生再次仔细读课文,并放手让他们自主合作深入探究。讨论交流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机会,最后,学生们分析得全面到位、探究得深刻细致。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学生所提问题层次,然后让学生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自己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大讨论,谈谈对课文中“飞”的看法:你想象中的`是什么样子?课文中的“飞”是真的“飞”吗?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并就此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语文中的难题,即通过计算说一说红军是怎样行军的,速度有多快?学生经过紧张地计算,纷纷举手发言。每小时行军6千米,进而又计算出每分钟走多少米。究竟速度快不快呢?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言积极踊跃,每个人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小脸都涨得红红的,眼睛都在发着光芒,通过讨论学生们明白了红军的速度的确非常快,有的同学说:那速度跟马拉松赛跑的冠军速度一样快了、有的同学说摩托车的速度一样快……我知道学生的发言欲望之高是源于他们对课文理解地进一步深入。此后,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都来想白天行军快,晚上呢?晚上行军的速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计算知道晚上行军是平均每小时5千米,即每分钟90米的速度。也非常快。他们要战胜哪些困难呢?学生经过讨论知道,红军不仅要克服天黑,看不见路,还要克服天雨、路滑,还要和敌人赛跑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真正是用自己的双腿赛过了车轮,赛过了援军,抢占了先机,真的如飞一样。

  第三步在教学“夺”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红军进攻的难度很大:有天险、有敌人故意设置的障碍、更有敌人的碉堡、机枪、大炮,这是敌人认为是鸟也飞不过去的防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读、齐读、带感情读,体会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以及那种为了胜利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学生通过读也深刻感悟到了文章的内涵。

  反思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目标基本完成,学生的创新及求实思维得到了培养,口才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思想情操得到了陶冶,学习态度等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应再下一点功夫。使学生读得更有感情、更能感动人。

桥教学反思10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 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故在这篇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的教学中,我尝试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紧扣“奇妙”一词,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逐一品味体验,读中感悟,体会桥的奇妙之处。

  1、情境中体验,感受玻璃桥的奇妙。

  第2自然段教学中,我依据文本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首先,运用课件展示玻璃桥的图片,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以及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创设童话般的情境,激发学生入情入景,展开想象,引领学生感受玻璃桥的美。然后,我针对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适机将教室、小轿车与玻璃桥做比较,对“12米”“8米”“18吨”这些学生完全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从而深深地为玻璃桥的“大而结实”感到惊奇,并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始终能充满兴趣读文,悟文,真切地感受到“这座桥真是太奇妙了!”

  2、探究中体验,感受纸桥的奇妙。 对于纸,学生们实在太熟悉了,所以用纸造的桥,一定令学生们感到最不可思议,他们多么想一探究竟呀!所以,我通过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纸桥的欲望,然后用环环相扣的设问“如果请你到用纸造的桥上走一走,你敢吗?”读了书后你还会担心吗?“都是纸,为什么这座纸桥这么结实呢?”使他们的探究意识不断强化,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观察、比较、探究、想象等丰富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课堂 中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不仅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纸的奇妙,更体验了探究、读文的乐趣。

  3、激情中体验,感受盐桥的奇妙。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文中的这座“万丈盐桥”就在中国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上,它被世人称为举世无双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让我感到震惊,我想学生们知道后,也一定会为盐桥而自豪。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所以,我在课件中展示盐桥图片时,结合文中语言,用一段充满感情的介绍,激发学生体验为盐桥自豪的情感,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来。并且有了前两段的学习做铺垫,我只通过适当地点拨,学生们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轻松地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盐桥的奇妙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希望,开放互动的课堂中,丰富的体验活动成为学生有力的翅膀,让孩子们在文本 中自由翱翔,感受阅读的快乐,放飞心灵独特的感受。

桥教学反思11

  在我童年的时候晚上妈妈经常会给我念童谣,有时还会配上身体动作,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那首“摇到外婆桥”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买条鱼儿来烧一烧。头不熟,尾巴翘…那时我们一边念一边做,别提有多高兴。《摇到外婆桥》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这首童谣传送时间很长,陪伴了很多孩子走过快乐的童年。因此,我想把这首歌谣改编一下,孩子们肯定也会喜欢的。

  于是,我把它改编成了一个童谣游戏,减短了歌谣的长度,配上礼仪教育的内容把它改编成了四句儿歌“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见人要问好,外婆夸我好宝宝。”然后根据儿歌内容配上了简单的动作:摇船,举手,再竖起大拇指做夸奖状。孩子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游戏,玩了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而且还能很好的.将我们平时进行的礼仪教育内容创编进去,既玩得开心又加强了礼仪教育,一举两得。

  孩子们玩得开心,回家还将这个游戏教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家长们对这个游戏显然是不陌生,一家三口玩得十分投入,在园内见到老师的时候还说起这个游戏,回味无穷啊。

桥教学反思12

  一、对读写结合的一点认识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前沿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

  中年级阶段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将对他们的写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真爱”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设计本节课,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我还力求做到抓住读写结合点,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努力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凋零”“辗转”“连忙”“奔波”等词语的意思时努力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感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另外,在学习课文3、4、5段时,我引导学生勾画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些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在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同时,还使学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带给心灵的感动,感受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统一,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二)抓住读写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从读入手,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默读学习课文3、4、5段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在书边用简短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养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这样读数,他们就会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为自己写文章积累更多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我也有意识地介绍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2、抓住重点修辞句子,进行读写结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懂得像比喻这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多多使用。

  3、读写结合,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限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几次为学生创造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的机会,如:想象医生可能在哪些人中为身患白血病的小钱寻找过骨髓,鼓励学生仿照“可能在( )找过,可能在( )找过,也可能在( )找过,可是都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在( )找到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想象小钱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给小钱带来什么,仿照“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练习说话等。这些想象交流既是为深入理解

  文本内容服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为学生写话,写文打下基础。

  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为作文创造了条件。

  4、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读写结合。

  在研读课文,感悟爱心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在学习之后,我告诉学生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地方,都是细节描写,明确了细节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也要注意细节描写。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降低门槛,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学反思

  由于自己心理素质较差,所以上课时有些紧张,把第五自然段中备课时精心准备地对“突如其来”的理解丢落了;还有在最后理解课题意思后,我原来想问学生:“此时小钱得救了,你们一定也会为他感到高兴吧,就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大屏幕上的这句话!(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着急地忘了;还有为了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连贯性,我没有让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的练习,感觉还是挺遗憾的。

  四、教学收获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只要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课教学中,有收获,有遗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桥教学反思13

  李雪莹老师为我们撩开了第一课时的面纱,那么第二课时又该怎样呈现在学生面前,怎样上才能使第二课时更具有实效呢?为此,我想通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来探寻第二课时的佳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xx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线图,体会他无私奉献,急人之所急得医德高尚医德。

  四、不足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桥教学反思14

  上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再翻开“新课标”,重温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建议,想想执教这堂课的前前后后和诸多遗憾,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综合性学习怎么学,有专家戏言,不要模式,没有套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我就把我摸的这块石头搬出来了:

  由否定教参开始

  学完第三单元的建筑园林就要开展一次关于“桥”的综合性学习。这次活动的教学目的我初步定位在领略我国形态各异的桥梁,了解丰富多彩的桥梁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思考的最初阶段,我翻开《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发现这节课教参是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让学生掌握桥梁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识后,进行小组比赛。分抢答、必答、故事、设计等几个项目。这个设计让我很失望,我认为这是教案设计者把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做成了一次语文活动课,不能达到我预定的教学目的。

  按“新课标”的理念,综合性学习应该不同于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更注重探究的过程。桥是学生身边的事物,他们很熟悉,但一般只有感观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把已有的认识深化。相比较而言,深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展示成果,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快乐,拥有求学的成就感,而不是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语文活动,显然重结果而轻过程。

  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在众多的信息中学会筛选,在众多的信息来源中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查找资料的方法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之一,而语文活动太重结果必然导致资料来源的单一化,程式化,标准答案化。

  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它将允许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选题,不同的探究方向。而不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同的信息以备考查提问。

  这样粗浅的思考之后,我于是否定了教学参考书中的竞赛活动,而是另起炉灶,深入思考开展一次具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

  失败的充分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节综合性学习课,我翻遍了亲朋好友的书架,查找了校园图书馆的全部馆藏,复印了大量的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资料,还上网搜索专业网站,下载图片和文字材料。最后整理了桥梁分类,桥梁命名,宜昌夷陵长江大桥等二十余座全国著名桥梁的简介及图片,以及与桥有关的文艺作品,诗词歌赋,对联俗语,成语谚语、神话传说,邮票美工,历史故事等桥梁文化。

  课堂上我把收集到的资料全部剪接成卡片,用线串了挂在教室周围。同时给学生下发自己设计的`表格,用一课时让学生浏览我收集的资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填在表中,成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鼓励大家补充我没有收集到的相关内容。

  一节课下来,完成表格的为数不少,却没有人再补充资料,他们的摘抄本基本上没用。而另外有些同学本来积累过我提供的知识,此如“张飞吼断桥梁水倒流”的故事,从那位同学不断摩挲那一页摘抄本的动作上,我看出了我的失败。我的准备太充分了,充分得越俎代庖了。该学生做的我全给做了,该学生体验的快乐我给扼杀了,学生只是嚼了我嚼过的馍馍。那填的表格都只是文字的转录,丝毫没有学生的灵气和生命。这是一次失败的课,第一个班的综合性学习以我捆绑得窒息的帮助而休止。

  不见个性张扬

  前一个班的失败让我总结出一个经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选取自己想选的内容进行探究。在另外一个班施教时,我就做了如下要求:三四个同学一组,确定一个探究方向,可以是桥梁知识,也可以是桥梁文化,也可以细化到文化中的一项,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桥梁档案或积累小卡片,最后写一篇与自己探究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准备时间一个周,并说如果找不到资料可以来找我,我帮助提供,准备好后,我们利用一节课来汇报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来找我的人很多,我抽查了几份准备的资料,虽然没有上一次我提供的丰富,但可以看出那是经过努力得来的信息。问一问同学们都说是选的自己最喜欢的内容。

  一周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以为大家有了准备,展示起来会个性张扬的。可惜,当小组代表上台,却全都谨慎小心,像宣读药物说明一样宣读自己组内材料,并且大部分仍然是资料剪辑,没有丝毫小论文的样子。

  课后我找部分介绍的同学谈心,为什么你们的介绍这么干瘪,一点也不精彩?我还以为你们会用图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成果呢!同学们说:不知道小论文怎么写,以为就是书上的那些数据。

  原来是这样,在介绍之初我就拔高了起点,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研究课题,走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过分的成人专家化。综合性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起点”,必须抛弃“综合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应突出成果意识,而是真正回归尊重儿童本性的理念追求。

  困惑并快乐着

  反思这次综合性学习,失望和遗憾在所难免,付出了这许多努力依然困惑,仍然不知综合性学习怎样才能最接近成功。但掩卷之前仍有一丝快乐掠上心头,努力着,尝试着,向真理*近着,这也是收获啊。

桥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小散文,写孩子们由雨后彩虹引起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猜测,想象奇特、大胆,富有童真童趣。在孩子们眼里,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神奇的七彩桥,站在桥上可以观看瀑布似的流水,来来往往的轮船和川流不息的汽车,最神奇的是伸手就可以摘下夜空中最亮的星。彩虹是美丽的,童年同样是美丽的,让孩子们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那美丽的彩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当我问到你们站到七彩桥上时,会看到什么时,想做些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到桥上去跳绳,有的说到桥上去摘月亮,有的.说到七彩桥上捉迷藏……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这些学生敢于想象,说出了他们不同的想法,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了想象的空间。

【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桥教学反思05-13

《桥》教学反思09-21

《桥》教学反思10-19

桥的教学反思02-20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07-26

语文:桥教学反思08-24

桥教学反思(15篇)04-07

《桥》教学反思15篇04-22

《桥》教学反思(15篇)04-23

桥教学反思15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