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6 08:40: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我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从‘体’上剥离出‘面’——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认识长方形,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生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让学生用各种方法画圆,从而得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最后引导学生借助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体验圆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及圆柱圆锥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在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圆规画圆。

  在教学中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下面先来反思一下这一节课的设计:

  课前设计了欣赏套圈游戏的活动,目的是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为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埋下伏笔。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没有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引入,而是在开篇点题之后,出示一个神秘的信封,问学生:你能把信封里的圆摸出来吗?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能”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信封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理解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区别,再出示不规则的曲线图形和椭圆形,感悟圆形的规则和饱满,本来想让学生真实的摸一摸,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省略了这个环节。表面上看是游戏,其实这一环节的真正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感知圆形的特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上的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原型,也为下面学生用物体描圆做了准备。

  之后,让学生尝试画圆,画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圆形物体的轮廓描圆了,为什么非要学习用圆规画圆呢?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或工具画一个圆,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自己就会发现用实物画圆时大小是固定的,而圆规可以通过调整两脚间的距离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圆规画圆的需要。

  至于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是在学生学习画圆的基础上给出的。因为这些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这里安排了自学环节,学生自学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只要学生明白了概念的本质就行了。

  在本课还安排了动手实践的环节,也是这节课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圆,再把自己画好的圆剪下来,然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交流汇报的环节,尽量通过“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对于他们的回答,你还有什么补充?”“谁能向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横向交流,生生互动,争取在大家的相互补充完善下获取圆的知识,掌握圆的特征。

  因为数学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那么我就在教学即将结束,适时向学生介绍墨子的“一中同长”、介绍古代的“画圆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心间。

  在练习环节,先让学生想办法画出半径2米的圆,让学生知道用圆规可以画圆,用绳子也可以画圆,从而掌握画圆的本质,对理解圆的特征也是相得益彰的。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站,这正是圆内在的魅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课尾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维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设计是本着这些意图去设计的,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探究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导致在发现圆的奥秘时显得有些仓促,没有达到人人都有所发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昨天学习《圆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本打算今天就学习圆的周长。同事建议再练习一节,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不扎实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今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

  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天的练习课我和学生一起复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画圆(O r d) 圆心决定位置, 圆规两角的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 半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直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

  3、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一个圆内)

  大小、形状;半径扩大两倍,直径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应用(测量直径)

  在这样的基础上,练习、反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其实,在第一节的课中,也强调了这些内容,但由于不够系统,所以学生的印象很肤浅,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平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习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平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平常的“家常课”中。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更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认识圆,我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认识各种画圆方法的局限性,接着介绍用圆规画圆,渗透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跟圆的大小有关,圆规针尖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认识圆心,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以的直径也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最后通过量一量及课件演示,认识同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及认识圆的特征后,没有很好的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完成了《圆的认识》的教学,自我感觉良好。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出现了如下问题:

  1、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2、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3、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

  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知识性的情境自然引入教学,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呈现了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学习知识。

  课一开始,通过摸“圆”游戏,从直线图形中自然引出曲线图形——圆,让学生整体感受“圆”的光滑、饱满、匀称,为后面研究圆的特征做好铺垫。同时,揭示了在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奥秘的兴趣。

  学生通过整体认识圆知道了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那么,圆为什么最美,圆中有哪些奥秘?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这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教学生如何画圆,而是自然地进入了圆的特征的自主探究。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我引导学生在画画、量量、比比、折折等一系列活动中,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总结发现结论,探究圆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圆的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了“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一些特征,知道了为什么圆最美,对于画圆一定是跃跃欲试了。这时,自然地引入了画圆。通过画圆学生认识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的理解。

  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自然想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有不少同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再如学生在解决“怎样画一个大圆”的实际问题时跃跃欲试、神采飞扬,想出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圆的周长是小学阶段最后掌握的有关周长的知识,此时学生已有长、正方形周长作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正方形与圆形的龟兔赛跑路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圆周长的学习打下伏笔。通过比赛是否公平引出周长概念。问:正方形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为学生研究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发规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测量投影上的圆、运动的圆,学生面前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合作,而且让学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如在测量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时,提醒学生分工,但测量遇到不便时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准确性。

  4、努力方向

  上课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时动作慢并较僵硬,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中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板书不够工整、漂亮,在教学设计上还能再加以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近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习,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平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平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平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习,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习,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主要分为三步骤:一、情景引入,感知圆;二、动手操作,认识圆;三、圆的拓展深化。其中二、动手操作,认识圆是重点 学习内容,也是学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主要又分为三步骤:(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三) 巩固和应用。整节课,由游戏入手,经历动手操作,再在生活中举例并质疑,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课 堂开始,情景引入,感知圆,就不是很顺,这是我预想不到的。1、开始在练习纸上“×”表示红旗的位置。请你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实际的1 米,在纸上用点表示出宝物的位置。这样的提问,对于境外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似乎不太听得懂老师的意图,老师在讲的时候应该再慢一些,每一 个小问题后面都要停一停,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时间。2、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讨论点可能的位置,像这样的点我们能找到多少个?(无数个)怎样的一个图形能将这 无数个点表示出来?(圆)预设中,这里学生应该有个顿悟的表现,是很激动的一个小发现。但是,课堂里也没有出现。我想原因是前面画得过程有学生没有领会 好,没有充分地画好,也就没有后面地分析了。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教学过程就会顺其自然,至少比较流畅,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习,而主 要原因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没有让学生听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图,没有等到学生的共鸣。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呢?还是需要多试教,试教不仅 熟悉教案,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所了解,就是对教学设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最后上课时才能心中有底。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控好。

  动手操作,认识圆中(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圆心和半径的学习学生表现得还可以,但是到了认识直径这个内容时,教学上就显得比较拖沓。因为前面有了动手操作认识圆心和半径的过程,这 里再重复同样地步骤去学习直径,学生的兴趣已经没有了,老师应该适时把控教学的节奏,在学生能说出直径的定义和特点后,比较快地把这个内容学过。这样,可 以把时间节省下来学习后面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比较好的兴趣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节课的教学中,重难点应该多花些时 间,但是时间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怎么分配,什么时候可以快点,什么时候应该慢点,比如,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哪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 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最困惑的又在哪里?这些我还是很欠缺。我觉得主要是我对高年级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还不够,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以及 课堂灵活应变和调控能力不够。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是觉得难上加难。当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也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节奏 的把控。所以,我觉得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学习所得。

  我在网上学习了《调控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摘录如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良好的教学节奏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学生 在做课堂作业时拖拉吵闹;有的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小声等,这些现象都会破坏教学节奏。因此教师从上第一节课起,就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师的 要求,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各教学要素呈现相对规则的秩序,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节奏。

  2、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处理教学节奏,快慢得当,教学速度的过快与过慢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教学应 是明快,生动的。在理解与运用阶段,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于难点应循序渐进,安排多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个教学信 息点,不至于囫囵吞枣。在突破教学难点后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科学地进入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陶先生认为“教学法做应当合一”“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以“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主题展开教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的基本特征和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生活味浓

  新课程目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圆的初步认识》这节数学课从整体到局部无处不体现着生活数学这一教学理念。从整体看,吴老师以学生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上学的录像短片作为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找出各种交通工具的车轮是圆形的,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又以欣赏生活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自然中的圆的短片作为总结,从图形又拓展到实际应用;从局部看,圆心的讲解这一环节也是由生活实物圆形卡纸抽象到概念圆心,再到实际应用安装车轮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浓浓的生活味。

  2、趣味性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圆的初步认识》这样的概念课来说,尤为重要。吴老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一开始吴老师就拿出口袋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平时都是怎么玩的?”这样的设计充满了童趣,同学们纷纷说起自己对口袋的玩法,使数学课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其次,在练习中采用了分组比赛,抢答得分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件使用上,把圆规拟人化,用孩童的声音,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引出了画圆的工具,充满趣味。

  3、重视概念生成,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圆心。吴老师利用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找出圆心,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总结出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识记。之后,又通过亲自动手安装车轮使学生了解了圆心的作用,说明当圆不可以折叠时,可以通过找圆内最长的线段来找圆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另一种找圆心的方法,使教学重点突出,扎实。在讲解直径时,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的方法,很自然地找出了直径,接着,又通过分组量一量、比一比的动手实践,得出同一圆内直径都相等的概念,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最后,吴老师使用一根绳作为活动的直径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亲自总结出半径是直径一半的特征。突出了学生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这节课的难点是画圆。吴老师将画圆安排在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生成之后,让学生在理解圆的特征的基础上画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演示教授画圆方法,在学生亲自动手画圆后,又公开辅导、纠正,使难点得以突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车轮、井盖呈什么形状?(圆形)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形状?在这里若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示车轮和井盖,让学生在感知圆的表象上初步认识圆效果会更好。

  由于六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所以接下来安排学生直接尝试用圆规画圆,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出圆。关键是学生用语言表述如何用圆规画圆,学生说教师板书,在这一过程中就能知道圆规的构成、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画好圆后,提出:这个圆把黑板分成了几个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由于过早地出示了课题,刺激了学生视觉效果,没能说出。

  二、探究本节课重点、难点。

  这部分分三个教学内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画圆。

  3、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第一部分时,直接提问: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预习过,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是比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总结和出示准确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作为概念教学课,这是大的失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语言总结。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让学生总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接、通过、线段”这些关键词。在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在同一圆中”,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而由于课堂节奏缓慢,时间紧张,之后的判断练习也没能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必须清楚: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长。从交回来的作业看,学生能够理解,但由于用圆规画圆不够熟练,完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

  教学第三部分时,圆的概念学生在徒手画圆、闭上眼睛画圆的多种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在教学圆的第二个特征时需要和椭圆区分开来,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感觉语言比较拗口。

  三、教学反馈。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动手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道题上遇到了困难,原因是学生要弄清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而不是直径。这一设计显然给学生造成了学习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半径是1cm的圆,再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执教这节课,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是:整个教学设计能体现“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并加以创新;能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发现。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教师教态的调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感染学生,激活课堂。

  3、重难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其余则点到为止。

  4、课堂要有评价,要注意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本届课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文,再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操作过程与已学过的半径、直径对圆可能有哪些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画圆是这节课的非重点内容,则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便可掌握。

  本课采用"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按“明确目标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练反馈,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质疑释疑”的程序实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

  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实行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但我认为更是一个机遇,它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作了以下思考:

  1、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不单纯是符号的运算,它来源于生活,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思想。我依据《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

  的课堂。

  课伊始,先让学生观察一组自然现象的图片,同时思考: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能找到什么数学图形吗?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一组生活中有圆的物体,小结从很多物体中都能找到圆,引入了课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

  格的重要途径。让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在学生积极回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强化了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圆的体验后,我适时创设了如果大诗

  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写一首诗,音乐家会创作一首曲子,那你们现在会做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画圆、研究圆的强烈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想办法画圆,画完后小组交流的活动,给予了学生独立、自由、努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结有不同画圆方法的同时渗透互相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解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个环节有待改进。让学生在多种画圆的方法中自主挑选其中一种在我们课堂上研究,并说说为什么?顺理成章地过度到了用圆规画圆,先介绍圆规,然后在学生尝试画圆的时候同时思考怎样成功的画出圆,让学生尝试成功画圆后,我要求学生画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的圆。并且让感觉自己画圆本领大的同学板演,同时归纳画圆的步骤,接着让学生在自本上完成,让刚才板演的学生再介绍画的圆,这里在依据画圆的步骤时,引出了圆心、半径、直径。整个环节给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2、体验动手与思维的关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例3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体验,教材设计了四道讨论题。其中前两道是通过画与量获得体验: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且长度都相等。理解“无数条”,感受了线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发现“长度相等”,是圆的本质特征,也是车轮和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的原因。后两道题要通过对折圆获得答案,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以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探究了圆的特征。但是由于看错了时间,本环节太匆忙了。

  3、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升华学生的求知欲。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练习的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相关练习。我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我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的呢?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圆的认识”这一尝试。虽然课堂上师生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但我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学生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成功之处: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多种方式,探索出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长度都相等的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能力。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在教学中通过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圆和三角形、四边形的区别就是圆是曲线图形,三角形和四边形是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同时渗透其中的联系,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不足之处:

  由于多媒体出现的故障,导致在让学生直观感受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上,没有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车轴之所以装在圆心的位置,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车轴装在圆心处,当车轮滚动时方可使行进的车辆保持平稳状态。

  再教设计:

  加强对圆与已学过图形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经验自觉解决当前问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在数学教学中曾经一直有个大困扰,课堂中教学学优生不怎么听,因为觉得简单,学困生是听不懂,因为太难,备课的时候我也总是尽心尽力备到每一个知识点,无论大小,可学生未必买账。

  直到看到奥苏贝尔写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忽然明朗了,基于学情的教学才会更有效。于是,《圆的认识》这节课,我有了新的想法:“圆的认识”是在六年级孩子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学习圆的有关知识,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也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对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一次飞跃。

  教材中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圆心、直径、半径,并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圆的认识》这节课前通过设计了5道题对我校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学前测试,题目包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圆,球是不是圆,写出对圆的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以及画圆。

  在对孩子们的前测进行分析中意外地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厘清球和圆的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不能正确区分,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圆,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预习的习惯,二是没有上过辅导班;其中很多同学在老师要求准备圆规的基础上能自觉研究它的用法,能用圆规画圆,只是需要规范画法。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想到的,一直自以为是地把知识点讲给孩子们听,其实,在不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教学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前测,在课的伊始,利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分类导入,明确球和圆不一样,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帮助孩子们厘清概念。在平面图形中继续分类引入新课,明晰圆是曲线图形,让学生从直线图形过渡到曲线图形。接着在学生自主画圆的基础上认识圆规,总结画法,规范圆规画图的方法。在画半径、直径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特点及关系,认识圆的特征;在找圆心的活动中,理解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并且它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后测,学生对圆的认识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能正确说区分生活中球和圆,能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规范画出圆。基于学情认识的圆,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效果定比以往只考虑知识点的教学更有效,让优等生发挥作用,帮学困生度过他们学习的困难点。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22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16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17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10-13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篇09-17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05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04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9-01

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11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