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4 14:43: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成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1

  (一)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获得的经验,而应该对经验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就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教学水准上,而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有学者认为,“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专家引领与各级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教师开展自我的行动性研究却是内在的、自发的行为,而诱发教师行为研究的“催化剂”则是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中引动的教学反思,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直觉反思是平时养成的反思习惯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不断拓展教学反思的领域,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批判性的观点。通过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反思,逐渐使自己不但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探索者,还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这对广大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教师应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课改需要,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实。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通过培训、落实和实践,已取得了应有的成效,教师也意识到改革带来的作用。但在目前,相当一部分的老师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这些倡导的理念为何转化不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师仍依赖过去传统的教学经验,而新的知识理念又没有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走那条早已熟悉的老路。怎样才能使这些倡导的理论真正成为教师实践中采用的知识理论呢?

  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经常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更要自觉研究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掘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学生个性健康的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使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许多途径,比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开展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等,但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教学反思,这也是借鉴和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内化为自己教学行为的中介,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之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即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无情地解剖,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与优秀教师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努力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力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发展和成熟。

  教学反思其实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明确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反思意识,掌握一定的教学反思策略,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等,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使其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源泉,是教师攀登教育科研成功之路的指明灯,愿教学反思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让老师们都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2

  一、教学反思的溯源、涵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

  作为一个日常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吾日三省吾身”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一方面通过赋予教师以课程主体的权利,使教师得以合法地参与课程的开发、决策、实践、评价等活动;一方面又通过重构课程、开发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实际上表现了一种认识: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北师大顾明远教授曾经指出“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学者王长纯也曾指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和主流话语。”在这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学反思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

  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条件和基本方法。

  既然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教学反思要有效、彻底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一)、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外部环境应该是积极进取、开放、学习和合作型的学校文化氛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教师文化应该是终身学习和积极进取型的。学校在管理上应该给教师制造无限动力和有限压力,对于懒散、不求上进的教师,学校要有相应的惩治措施;对于积极要求进步的教师,学校要有鼓励其不断上进的有效措施,让教师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感觉,让教师有持续发展的愿望。第二,学校的教师文化应该是合作型的。教师群体既好学上进,又能彼此真诚合作、互相帮助,这既有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使教师的反思收获更大,又容易让教师从集体反思中收获到进步的欢欣和满足,更有利于教师形成努力反思、经常反思的习惯和爱好反思的强烈欲望。第三,学校的文化氛围应该是开放、宽容(允许失败)和鼓励变革的。教师反思有时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反思就意味着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憾,正像鲁迅先生所讲的那样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那个‘小’来”,那样做难免是痛苦的,所以自然需要勇气。 所以有利于教师充分、彻底的进行反思的外部氛围应该是开放型、学习型、积极进取型、宽容型、合作型和鼓励变革型的学校文化和教师群体文化。

  (二)、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反思的深刻与彻底性和最终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那才是内因。教师反思的内因(内部动力),;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第一,教师个人的责任心、勇气、事业心和进取心是否都很强,如果很强的话,教师反思的动力就足。第二,教师个人在性格上应该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具有挑剔和永不满足的性格,这样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经常找毛病和差距、时刻反思。第三,如果客观上,教师个人与教师群体其他成员之间有很大差距的话,那么他进步的压力就很大,他自然倾向于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动力。第四,教师的反思动力还与个人的自我意象有关系,如果教师个人非常自信,而且认为自己在工作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并认为自己应该是这个群体的领军人物的话,那么他的反思动力就会很足,而且持久。第五,如果教师在以往的反思实践中收获很大的话,那么他就更容易对反思上瘾,反思动力也就会很大。第六,如果教师具有很强的意志和勇气的话,那么教师反思的动力就强,因为这样的教师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屡挫屡战的意志。正如我们所说:态度决定高度、理念决定深度、知识决定广度,教学反思是充分挖掘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反思的基本方法我们按时间可以分为3个层次: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下学生学习现状既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合理、是否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2、课中反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

  3、 课后反思:即在课后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复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老师。

  “再教”反思。这一环节是在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归纳反思,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一部分时应该如何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教学再设计是教学反思的必然目的。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如何拓展;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如何改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练习设计是否有巩固性和拓展性;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去粗存精,取其精华。进行再梳理、再研究、再发现、再创新。考虑一下,下一次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或案例,写出“再教设计”,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不断升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以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3

  转眼已是xxxx年了。那时候既期盼又害怕的成长课,现在都成了“曾经”。两轮成长课下来,不论是我自己的感受还是听课老师、领导对我的评价都能看到我在成长,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不怕一开始课上不好,就怕自己没有进步。记得有次谈话中,某位老师这样和我说: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其实自己是很有感受的。当时我还不太懂,但是一学期锻炼下来,我慢慢品味出了其中的道理。

  有句话说:没有差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上课其实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堂课形式多样,环环紧扣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试问学生还会走神还会开小差做小动作,还会有时间讲话吗?我们现在的学生不比从前,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表达,你的课设计得不好,讲解得不吸引人,他们就不买你的账,这对老师而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所以作为新教师我更加感觉要努力再努力。

  第一轮成长课我上的是《风筝》第一课时,由于是第一次正式上课,所以在教案设计上都很常规化,力求完成教学任务,把握住课堂。整堂课上下来,虽然对教案都比较熟悉,教学内容也都完成了,但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首先,我的语速相对比较快,所以导致学生在后面做作业环节的时间有点偏多;其次,与学生的交流不够,不太会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太会从学生的回答中抓重点,不太会引导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设计方面,对于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划分还有点模糊,对教参的理解也不是很准确,导致在教学时很多地方都不扎实。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之后,在第二轮成长课安排表出来之后,我从选课环节就开始一步步注意了。选什么样的课很重要,因为只有老师自己也喜欢那篇课文,那你上起来才会有激情才能把你的喜欢传染给学生,如果连自己都不感兴趣,那怎么去调动学生的情绪呢?翻开第八单元的课文目录,第一眼印入我眼帘的就是《给予树》,读了之后发现更是喜欢这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在阅读了教参及相关资料后,我决定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感谢我的师傅,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她很大的功劳。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师徒俩已经很有默契了,也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们的指导方法,就是我设计好教案,师傅拿着我的教案先去上一遍给我听,感觉有不对的地方直接修改,然后我再在师傅修改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的教案进行试教、磨课。我们发现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比一遍遍的讲解效果更好。在我第一次设计《给予树》教案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给予”的理解上,让学生先从自己的身边找找有哪些给予,由此引入课文,去文中找找有哪些给予,最后再提升高度来理解给予。显然,对于第一课时而言,我的设计有点不太合理,一下子把整篇课文的精华都灌输给学生,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师傅认真地对我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并且告诉我,上课要做到“一课一得”,一节课能抓住一个点,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错了。

  经过修改后的教案,遵循第一课时的原则,把字词放在首位,接着借助填空梳理课文内容,然后重点学习课文第四段,从中感悟出小女孩金吉娅的优秀品质,也让学生一步步理解什么是给予树,最后是字词的书写指导。与第一遍教案相比,很明显,它更具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特点,内容充实,脉络也更清晰了。无论是在试教还是最后正式上课,整个流程都很流畅。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在那以后的每堂课上,我都提醒自己放慢语速,这次也一样,我自己能感觉到,别人也感觉到整个的速度慢下来了,但还需要努力。除此之外,现在的我更能学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了,与学生的交流自然也加强了。但还是有不足的,比如:我对于课时内容的划分还不太熟悉,仍然需要师傅指点把关;在字词的教学上还可以再深入再扎实一点;教学中的朗读也需要多加强,指导要再具体有效;另外,对于文本的解析也需要再全面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真正自己能独当一面,还需要好好磨炼,但是努力并不会白费,终有一天它会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回赠给你。告诉自己:努力,再努力!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4

  一、教师要有思想。

  思想,人之言行之帅也。无思想者则如无帅之军。想一想在七十年代,整个教育界“以本为本,以钢为钢”、“以讲授填鸭为模式”、“以老师为权威,学生为附属”是浩浩荡荡之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险”。而魏书生老师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亦步亦趋,不随声附和,他在思考、在探索、在求新,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犹如一声惊雷,向当时禁锢师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发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怒吼。

  学习上,学生自主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讨论、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生自主小结,甚至学生自己出考试题目。班级管理上,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自己解决存在的问题,学生自己研究确定努力目标……用魏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班干部不参与;一般班干部能处理的事,班长不参与;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介入。”

  魏书生老师有思想,能用与众不同的眼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如果魏书生在当时也像驴拉磨一般,毫无思想,绝不会有“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及其对中华教育震撼人心的深远影响。

  再对照当下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虽然《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多时,课改之声一浪又一浪,培养创新精神的呐喊不绝于耳。但是又有几个教师能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教育教学,不惟上是从、不随大流呢?真是少得可怜。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上级布置什么就机械去做,学校发什么课本就逐章教完,备课组印什么练习就每一题做、讲……反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安稳自在。

  以“教材”为例,许多学校、许多教师都是以教参提供的课时为参考,一课一课地教,课不够,找音乐、美术、体育、电脑老师要课来上。终于上完了,便长长地松了口气,成就感随之涌上心头。殊不知,这当中有许多文章,学生或不能理解、或不喜欢、或学习时间不够,收效甚微,甚至和没学几乎一样。严重者从此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教师置若罔闻,学生的宝贵时间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被无端地耗掉。

  老师为什么不动脑筋想一想,哪些文章太难;哪些文章文质不够美;哪些文章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喜欢;哪些文章亮点少;哪些文章亮点多……做些“增、删、调、择”等工作。如学生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郑渊洁的童话作品,时髦的校园小说,甚至是《射雕英雄传》,把它们补充到教材中来,师生乐,学有所得,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定要死守住教材中教那一些学生读来“漠然、呆滞”,在同学们看来就同“敲木鱼,守长明灯”之类的文章不放手呢?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老师为什么没有思想呢?一是懒,二时怕。“懒”即是因新思想、新行为要付出汗水,累人。“怕”是新思想、新行动有风险。

  老师没有思想,虽然自身较为安稳,但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没有思想,最后教学就不能有较为突出的成绩,教育、教学工作就不能有较快的发展。这对国家民族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

  二、教师要有勇气

  仁者不勇则不仁。教师对教育教学有爱心,但如果没有革新的勇气,就不能真有爱心。魏书生老师所处的七十年代是“两个凡是“的思想是禁锢人们思维的年代,“割资本主尾巴”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眼前,xx的创伤在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我记得不知哪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当时有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华裔商人要回祖国投资,xx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这位商人的亲人亲戚朋友无一不反对的,他们的理由就是信不过中国的改革开放改策,认为他的投资必然是打水漂。他承受了“经济巨大损失”和“众叛亲离”的巨大风险与压力。最后实践证明他成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是温暖人心的。他痛哭,他激动。回想起自己的“惊天举动”,至今还心有余悸。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余寒未消”,革新者需要巨大的勇气。

  魏书生老师以探险家的胆识和“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气概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课让学生上、作业让学生改”;“班级的事让学生管”。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来。我真佩服他!要知道在当时的年代,不仅政治上的“余寒未消”,而且“跳农门”、“上大学”是多少人,甚至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如果因他的改革让学生们考砸了,那他的罪责会有多重!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有多大。这就是勇者魏书生!

  魏书生的改革至今已有三四十年了,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老师还不敢改动教材,还不敢少讲授一点,还不敢放手让学生改改作文,还不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还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感受,还不敢对那些既耗时,又废力的形式主义提出质疑……在这样的改革的年代,这部分老师还担心什么呢?无非就是怕改不好会挨学校批,挨学生批,挨家长批,挨社会批。一句话就是勇气不足。

  其后果就是使教育教学工作停滞不前,学生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思维狭隘,知识浅薄,能力低下。无勇之教师遗害可谓不浅。

  三、教师要有智慧

  人人避之恐不及的后进生,魏书生老师竟有这样的看法:“后进生有毅力,能吃苦,有胸怀,心理素质好,使老师对其顿生喜爱之心。”魏老师的解释是:“后进生都听不懂老师在教什么,又要被那么多老师批,同学笑,还要被家长K,学校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阴曹地府,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竞还是小书包一背,微笑着每节课都来。这不是有毅力,能吃苦,有胸怀,心理素质好又是什么?有了这些优秀品质,事业成功有望矣。”魏老师能这样看待后进生,自己也乐多了,后进生也自信多了,进步大了,班级面貌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七十年代,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就能把班级当作一个“国家”把同学们当作主人,制定一系列的非常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使“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既锻炼了同学们的管理能力,又做到依法治班,以理服人。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时间久了,同学们养成了习惯,即使班主任不在班级班级工作也能照常开展。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魏书生老师的学生都会说上魏老师的课时间过得很快,很快乐,学习他教的科目很有趣味,爱学。是因魏老师不论是教字词、阅读、作文……他总能创新方式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乐趣横生。游戏、小品、演讲、竞赛等等,魏老师都运用自如,且能不断的推陈出新。

  魏老师还能深入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所说所做既投其所好,又能紧紧的扣住其心弦。如有一次,他去宝岛台湾上课,问课文下的注解谁不会看,有几个学生举手,魏老师顺势说:“你们不会看,我等下就提问你们。”那几个学生赶快说:“我们会看,我们会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达到了。

  像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无不闪烁着魏老师智慧的光芒。魏老师的智慧就似春雨阳光,学生就似一棵棵幼苗。魏老师的智慧来源于其对教育教学的真爱,深入细致的观察,勤勤恳恳的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运用至娴熟。

  而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是没有智慧之笔。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是罚抄,放学留下来,就是斥责,甚至动手打。其实这样老师本身既气,又累,天长日久,身心俱疲,影响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热情,还滋生职业厌倦感。同时又伤害了学生,师生间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就像要把一个巨大的石头搬走,在使尽全力也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何不动脑筋想一想用扛秆撬之类的巧法呢?只要我们有这方面的意识,勤于动脑,不断总结,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妙招”。如我们可以多学点心理学知识,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叫学生们一起想办法,多宽容学生,常学习优秀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的经验,结合实际多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常这样做,坚持做,于教师,于学生,于师生关系,于教育教学效果都是很有好处的。至少比完全用“蛮力”好得多!

  魏书生老师是“红军将领”式的人物,我佩服!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5

  本月,我继续将这本书《反思研究——为了儿童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作为我这个月阅读的图书,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各个地方幼儿的智慧,每一小篇文章都是很贴切,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看到了写作的一些技巧、方法。

  一、精心呵护“自我实现需要”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可以需要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一)孩子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吗?

  (二)满足幼儿自我实现需要的有效策略。

  这篇文章中说道“孩子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很重要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时,他会表现的更棒、更好!例如:在我班我让孩子们轮流来做小组长,有时会和中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以大带小”,孩子们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感觉到别人需要自己,所以活动中照顾起小弟弟小妹妹来有模有样。

  二、试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有句话说的好:“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深刻的阐明了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生活、学习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成为未来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围绕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本文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现状分析;

  (三)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原则;

  (四)培养幼儿规则的意识的教育策略。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长期、反复的引导,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幼儿将各种规则,化为心中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使我们的孩子,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环境创设法,

  2.家园合作法,

  3.运用榜样。

  相信孩子们规则意识在我们的引导下,会有不错的成效。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6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巨大作用。让每个儿童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于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游戏、学习,家长既是老师、又是玩伴的教育方式――“亲子教育”正在被社会所认可。我园于03年11月被XX市教委认定为“XX市早期教育基地”,在一年多的亲子教育中,亲子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过程,积累了一些经验、方法,使教育技能和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我们也在亲子教学实践中,体验到反思的重要性,使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成为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

  亲子教育反思一 ――亲子教育中的教育对象应该是谁?

  许多人认为,幼儿园教师带亲子班很容易,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孩子,亲子教育中也是孩子,只不过年龄小了一些,有家长跟随罢了,不就是变相组织了一次“家长开放活动”吗?于是在亲子活动中,许多教师多面对孩子,忽视家长,导致每次活动后,教师精疲力尽,家长盲目配合教师,幼儿活动被动。

  亲子教育中的教育对象到底应该是谁呢?让我们听听美国亲子早教倡导者thomas gordon的话:现代父母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机会和条件来接受如何教养子女的训练,只有预先实施父母教育,提供一系列合理、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协助父母教养他们的子女,这样才能预防和减少儿童适应问题的发生。从亲子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也不难看出,亲子教育对象是家长。即: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的特殊技能、技巧,让孩子喜欢亲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有效影响。在亲子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改变了教育对象,更多的指导家长,让家长了解科学指导孩子活动的方法,以家长为主体,发挥家长的自主性,教师成为亲子活动中家长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

  亲子教育反思二 ――亲子活动的设计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和家长的需求

  亲子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活动目标。所以在亲子活动设计内容前,教师要熟悉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可爱宝宝班(1.5――2岁)进行活动时,教师总在抱怨孩子小,什么都不会说,到处乱跑,很苦恼。我和她一起对活动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等进行反思,通过分析反思发现:教师所定活动目标不符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1.5――2岁幼儿的言语发展中,只会说两字、三字的词语,不能达到整句话的完整表述,而且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并以跑来代替成人的走。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请幼儿坐在家长前,有意注意的时间长,目标过高,使活动脱离了幼儿。在指导教师进行反思的同时,帮助教师对亲子活动进行改进,使适宜的目标既高于孩子现实发展,又要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水平;既考虑儿童群体水平,又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同时改变幼儿静坐的状态,在亲子肢体互动中,让幼儿快乐的发展。

  亲子活动还要考虑到家长的需求。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向家长示范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还要在活动前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和经验,将家长中既好又实用的做法引入到亲子活动中,鼓励家长把其深入到家庭应用中。同时,亲子活动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考虑家长的需求。例如:一些妈妈由于生完孩子后,体型难以收复,很是苦恼。我们从女性塑身美体角度向更多的妈妈们宣传一些塑身美食、塑身锻炼的好方法,深受妈妈们喜欢。有个妈妈向我们说:“没想到和孩子一起上亲子班,自己不但比以前更会教育孩子了,而且还比以前更漂亮了呢!”

  亲子教育反思三 ――亲子活动的形式是否有利于互动

  亲子活动中的互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要注意家长和组织者之间的互动。父母对幼儿丰富又积极的情感交流,对于子女未来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亲子活动中家幼互动要亲切自然、方便易行。例如:亲子游戏――大鸟小鸟中,家长的大手扮大鸟,孩子的小手扮小鸟,大鸟小鸟一起飞,引导幼儿感知方位上下、前后。使父母在亲子游戏的互动中,成为孩子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和行动的榜样。

  家长和组织者之间的互动在亲子活动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合理有效的运用家长宝贵的教育资源,使亲子活动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感谢家长的各种问题,在家长和教师的互动中,幼儿得到发展,家长和教师的育儿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亲子教育反思四 ――亲子活动中教师的语言

  在亲子教育中,教师经常反映幼儿听不懂话,家长过于重视活动的结果。我们针对教师的实际问题,反思了教师在活动中的语言。在亲子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游戏化,语调要亲切、具有亲和力。针对较小的幼儿,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幼儿熟悉的口头语。例如:在引导小幼儿认知

  自己身体部位时,我们采用小手爬的游戏形式,适当加入一些口头语。“毛毛虫呀,爬呀爬,爬到肚肚上,拍一拍,拍一拍;爬到屁屁上,拍一拍,拍一拍。”小幼儿在亲切、轻松、自然的游戏环境中,认识了自己的身体部位。

  在指导家长中,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指导性。不要因为教师的指导语言不当而造成家长的包办代替。例如:在亲子活动移豆子时,教师为了鼓励孩子用勺子移豆,说:“谁的豆子移的快,小碗最先空,咱们比比赛!”于是,家长通过教师的话就把孩子移豆的动作快慢和最后的结果当成重点,导致手把手的包办代替现象出现了。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示范性,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的沟通,并为家长树立榜样。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找到表扬孩子的位置和原因,不盲目表扬。此外,亲子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不要给人一种凌驾于人的感觉。在发现家长出现一些不适宜的教育行为时,要用家长乐于接受的语言提出建议。

  亲子教师是亲子教育中的主体,同时又是幼儿、家长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新世纪的教师,就要成为反思型的教师,只有在亲子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反思,才能使专业素质得以提高,促进自身成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7

  上个月的8号,听了我区教育局长《一谈反思性教学》的专题辅导报告,印象深刻。冯局长用生动的事例、思辨的语言,辅以精致的课件,给与会者很大的启迪。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和老师交流以及翻阅部分教师的备课笔记以后,我认为,教师的成长确实离不开对教学工作的反思。

  其实,反思自古有之。“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行成于思毁于随”都是关于反思的至理名言。

  当前,学校和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教学的实践明显加强:有的学校成立了反思教学研究会,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有的学校加强了年级组备课的研讨,强化了对二次备课和课后记、课后随想、课后札记的指导和检查;教师们也加强了对自身教学准备以及课后记的撰写。

  然而,教师对反思还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

  1、对反思的价值和作用,在认识上大多数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以应对检查为目的,而不是把反思当作自身专业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

  2、教学反思大多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描述,或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简单评价。不善于对描述教学情境中独特的细节,以及对这一细节的感受和体验,更是缺乏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3、在反思时,比较习惯于对教学事件的空泛解说,不能很好地把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4、反思的视角比较单一,多数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比较忽视从学生或者施教者的角度去思考。课后记更多的是回溯式的记录。

  5、教学反思的内容比较多地关注教师对“双基”的教学情况,几乎没有反思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的,对于学生的参与状态和数学思考反思时关注不够。

  几点建议:

  学校要营造宽松的反思环境,加强对教学反思的指导、激励和检查。可以请相关专家对教学反思的撰写进行指导,以学校成功的教学反思案例教会教师如何反思;也可以进一步改进备课方式,让优秀教师谈反思性备课的做法;还可以定期开展反思评比活动,对反思教学比较好的教师,反思材料撰写比较成功的教师给与表彰和奖励。同时,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反思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被动迎合、不切实际的盲目求新要及时指出。

  总之,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要有感而发,充分体现教师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独特思考和个性见解。教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需要留住精彩、记下败笔、捕获灵感,这是一笔财富,只要坚持,积少成多,必有所获!

  期待着,反思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教师!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8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反思些什么?怎样反思?我谈一点体会。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得教益,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引起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一、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其次,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教学的“败笔”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情景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总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我感到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帮助自己不断成长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9

  假期中,我认真学习了学校发的材料,读《在反思中学会教学》一文后,我感受颇深,尤其是文章末尾美国学者波斯纳经过多年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得出的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让我对写教学反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以下几个方面经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一、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精心备好课,课堂伊始,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就提出了辩论题“桑娜和渔夫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正、反两方。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纷纷举手,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两名同学保持中立态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各自分组进行学习,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进行汇报,双方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学生充分发现、探索、研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后我反思觉得自己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效果强于串讲串问。

  但是因为采用的是一种辩论的形式进行,学生会说些什么,都不在老师的计划之中,需要教师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相机引导或就此展开讨论,让学生接着阐述。课堂教学中我班出现反方把正方的同学问倒了,没有人站起来反驳,教室里一下子就僵住了。我当时也想打破这一僵局,没有太多考虑学生发言的内容,就说:“这正是我们后面需要展开想像进行续写的内容,教师后面会涉及这样的练习。”

  课后我反思,如果当时我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马上来一句:“这是个问题,渔夫是否也想到今后的日子会很难,他是怎样做的,说的呢?请正方同学说一说。”不就能把正方学生的思路带到表现渔夫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那一段:“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样就把正方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会比当时那样处理要好得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发言中抓住契机相机引导,也就是说校长常强调的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设想一些问题。而且在灵活变通方面还要加强,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样反思后,使我对这一堂课的成败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改进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班级中有一位男学生语文成绩是倒数的,平时又特别调皮,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天下课他拿着作业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接过本子,一看,见是我早上课堂里刚刚讲完的阅读题,他还没订正好。我心头的怒火不打一处来,“你上课在做什么?我不是刚刚才讲过的题目?去问学习小组长。”事后我反思我这么凶的对待他,我想这个学生也许现在还会记得我当时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好学生,我想我会心平气和的为他讲解一遍。即使他上课没有听。静下来想一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实上,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气才敢来问我,被我这么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认真听课的缺点,现在可能会使他更不喜欢听语文,上语文课了。同时我也轻而易举的把他的上进心给扼杀了。

  事实上,像我这样有意无意伤害学生的教师可以说是有很多。如果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立即批评,要他坐下。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一点就是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听课,他在思考。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会在上课时回答问题了。有的教师经常会说我上课时就是没气氛,举手的学生就是这么几个。我想上面这点会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差生,教师的态度可能会更差一些,考不及格不会给好脸色看,还不停的说他学习这么差,成绩是倒数的,拖班级的后腿……

  虽然学生只是小孩子,但他们也有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对于书中个别特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10

  教后记这个月,师傅对我提出教学技能上的要求是:语速加快,提问精练。于是,十月份起,我尤为注意,在备课时,尽量把问题简单化。

  《新型玻璃》这一课是精读课文,用时2课时。仔细备课,想出色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上课前也和师傅讨论改怎么样上该课。师傅点明该课的重点教学是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也特别指出:夹丝读jia第一声,容易念错。发现在教学时,大多数学生都念错了。于是,我在正音之后,让同桌合作找出文中所有的多音字,有:粘zhan(第一声)贴、处chu(第三声)理、尽jin(第三声)管、调tiao(第二声)节等等。在字词解决后,便是自由朗读课文,接着是简单说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且完成作业本上的表格。第一课时也算顺利。

  可是到了第二课时,便出现了教学错误。在开篇回顾课文、让学生简谈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便是玻璃播音员。教学时,特意强调朗读课文要有感情,能突出玻璃的特点,还让学生朗读得有声有色。和师傅讨论时,才知道说明文的朗读要求自然流利、准确清晰。

  接着让学生做一回小小发明家,把自己想发明的玻璃介绍给大家,待同学们完成作业本上的小作文后,让他们上台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个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反映激烈、表演精彩,可是时间却不够。

  于是,决定利用午课时间,举办一场“中国好玻璃”推销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积极,精湛的表演令我惊叹。可是,却有许多同学在介绍时,主要模仿推销广告,讲价格的实惠,却忽视了商品介绍的外观、规格、功能、使用发法等等,这个可能在我教学时未及时加以引导。

  但是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同时看着他们满是微笑的脸旁,听着他们开怀爽朗的笑声,我知道他们是快乐的,而我也是!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11

  那么,如何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反思呢?

  我认为,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其实,教学反思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复杂,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教学反思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可在每天的教学结束后,进行简单反思和用反思日记记载或用教后记的形式反思,这种记载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主要问题即可;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课观摩并相互指出优点、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调查研究,反思来再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教师教学反思要从教育观念、工作方式、教学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着眼。反思的目的是使教师能不断地自我变革、自我完善。

  首先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叶澜教授提出“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要建立起这些观念,首先要反思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这种角色使自己人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因此就会出现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然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可能很有创造性的见解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了。所以,每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教师都要问自己:是否已经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

  其次是要反思我们的工作方式。在以往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这种工作方式造成了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我们可以和同学科同年级的老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也可以和其它学科教学交流,打破学科的界限,增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互相吸取各自的优点,互相借鉴有益的教学方法。一句话,就是学会与他人合作。如果教师之间能紧密合作,就能形成合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教师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对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12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将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凸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可见课后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但在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显得比较难以把握。有的只是对目标、教学手段等进行一般性的反思,有的不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视而不见,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许多的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致使课后反思浮于表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记得失

  每次活动后,总有点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差走了弯路;还会因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而令幼儿大失所望。教师课后都应记录下来,日后改进。

  二、思教学

  进行这种反思,一定要从“幼儿学”着眼来发现问题,从“教师教”着手解决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得与失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改进教学。

  1.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是以幼儿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在写这类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从个人角度思考,而不善于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行为状态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老师应及时捕捉孩子的信息,解读孩子的学习方式,对活动中孩子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2.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反思

  教师在进行每次教学活动后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因此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三、挖特色

  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节课能有一个特色,有一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教师可在活动后把该活动成功的地方,有特色的部分,值得推广的经验,都—一记下。

  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是值得我们去回顾及反思的。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幼儿想像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这些都是活动的闪光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这些闪光点记上,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13

  当前以课程改革为动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全国上下全面铺开,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其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新课程也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形成影响。他同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加强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

  “有反思”的教学与“反思性教学”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由此可见,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而是要通过教学主体的不断探究、质疑,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谨慎地考虑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我从经验型教师发展为学者型教师。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三是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反思性教学会促成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反思,那么我们这样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呢?

  一、 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最好的证据。在近代教育史上,杜威率先强调了教学要有反思或反思性。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通常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往往望而却步。我们要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教师只有有了反思的习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有疑点就进入反思状态。

  “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句耳熟能详的口训在研讨会上经常响起,然而在经过一年多课改实践后,我才意识到它价值的真谛。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的地位,如今的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通过反思、研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思维品位及业务素质,从而改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会自己课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了解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的完整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1、 比较筛选——教学活动前的反思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同样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的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也包括预见到他们可能碰到的困难),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了解”,以往大多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但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并不一样,因此,这种“了解”,更多的还需要来自于教师课前对学生的调查。如一位老师教“时、分、秒的认识”,按照教材的要求,要让学生认识钟面、学会看时刻、掌握时和分的进率,知识点很多。对教材这一安排,老师进行了分析,并且课前做了调查,发现多数的学生已经会看时针、分针、12个数字以及大致的时刻,但是对“分”的概念以及“时”和“分”的进率关系还不清楚。同时教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即学生在看接近整时和刚过整时的钟点时容易出错。于是把这几个方面作为教学重点,并加强了相关的练习,而对钟面的认识则做简单的介绍,使这节课做到了“省时高效”。由此我们可看到,教师经过教学前反思所形成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符合了班情、生情,也自然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从容驾驭——教学活动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因此常会有一些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某校的一节课上,老师准备讲评练习卷,提前把评后卷子发了下去。上课是发现,以往铃响,教室就安静下来,而今天却反常,不少学生拿着卷子交头接耳。“学生为什么安静不下来?他们有什么意见?到底是按自己原计划的思路讲评还是先听听学生的看法?”老师作了短暂的反思后,决定还是先听听学生到底在议论什么。于是几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这道题您改错了。一千克鸡蛋约(8)个,我认为是对的。”“我填的约是22个,我认为也是正确的!”“老师,我在店里帮妈妈卖过鸡蛋,确实有的大有的小。”……面对学生的各种意见,老师有些

  始料不及。她想:在改卷时几个老师商量过,答案可以填12~20之间。可学生现在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如果都肯定,那以后碰到这样的题目,学生想填什么就填什么,老师还怎么批改呢?于是这位老师做了说明:“我们只是考虑一般情况,答案可以填12~20。”可是学生不依了:“那特殊情况也有的,我在电视上就看过,有一种鸡下的蛋很大。”“对,少年报上也有介绍过。”面对学生坚持己见,老师心里一动。于是她说:“那么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你能找到有关的资料证明你的答案也是对的,老师就给你改对。”学生欢呼起来。第二天,他们找来了各种“证据”,有的跟着家长去菜市场实地调查,有的从网上、从书上找来了答案。还有个同学说:“老师,我想打电话到上海吉尼斯总部问问,您知道他们的电话号码吗?”在这一“证明”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形成,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其价值远远超过答案本身。而老师也通过即时的反思,得到三点收获:(1)教学相长,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2)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3)过程有时候比结论更重要。

  3、概括归纳——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形式。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后继的教学,并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课后反思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如,教材中有些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②教学的不足之处

  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精彩的片段赏析

  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④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是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们交流,让他们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更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资料。

  当然,教师在开展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反思只是手段,其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若只顾反思,不去行动,只能成为无效反思。教师如果只顾研究,著书立说,却把教学工作耽误了,这就背离了反思性教学的宗旨。反思性教学强调的反思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问题解决了,一次反思也就相应结束了。

  总之,反思性教学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它能使教学活动更趋合理,是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从“教书匠”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的有效形式。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及与学生交流对话后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反思的书面记录。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或与学生对话交流后能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作出反思,但往往大都是内隐的,也就是说仅仅是思维层次的,随着时间推移会遗忘,以至很好的教学建议不能付之实践。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如果说备课、上课是基本教学实践,那么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学日记,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完成一节课或阶段的教学活动后,想一想得与失,例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学情景是设计是否有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否有了提高,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是否得到发挥,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保留什么?想一想,动笔记录一下,写中有学,学中有思,思中有新,也许这就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距成为专业教师就更近了。

  一、教学反思的来源

  教学反思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或应完善的地方进行记录。它是教师的切身感受,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教师记录的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片段,但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的积累及通过教学实践,其每一个记录都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能深深吸引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堂教学中的灵感

  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讲解某个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然的想法或称灵感,使一个原本较难的问题让学生轻松接受并理解,教师应该将这种妙想及时记录。笔者以初二试卷分析时碰到过的一道选择题为例。

  下表是某哺乳动物的肺泡和三种器官中的血液里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试判断哪一种新陈代谢是最旺盛的。

  表某哺乳动物的肺泡和三种器官的血液里氧和血细胞的结合情况

  名称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率%

  肺泡94

  器官(甲)62

  器官(乙)48

  器官(丙)25

  由于初中生物教材中缺少相关知识,学生对动脉血、静脉血及分布情况知道甚少,对解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前几个班分析时虽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可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正当自己不知如何讲解此题时,却突发妙想:借鉴物理学上的串联和并联模式图正好可以解决。

  我先问学生人体中血液流过的各种器官应串联还是并联,并用示意图的形式(图1)展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果是串联形式,随着血液的流动分布到各器官血液中的含氧量会越来越少,以至器官会因缺氧而窒息;而并联形式虽然减少了每个器官的血流量,但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并未减少(氧气是自主扩散),不会影响氧气从血红蛋白进入组织细胞。学生了解各种器官的分布情况后,就会得出血液在进入各器官前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率是相等的,流经此器官后,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率越低,说明此器官的耗氧量高,新陈代谢就越旺盛。

  器官1

  器官2

  肺泡器官3

  血液流动方向

  图1血液在肺泡和器官中流动途径

  2、习题反馈中折射课堂教学的盲点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不管上得多生动、多成功也难免有疏漏,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共识:讲好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并不难,难在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盲点。教师可能考虑到教材的各个重难点,并对它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讲解,学生也对这些问题有了较为正确的掌握,但一些细小的问题或者说教师认为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为了教学的盲点。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经常碰到,就需要教师记录这些教学反思。

  在“人的性别决定”一节的讲解中,对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概念的描述、解释人的性别决定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也都得到了较为有用的信息,但在习题反馈中一个不起眼的问题却造成多数学生犯错。例如:从理论上讲,生男生女的可能性是50%,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可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略,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不值得一提。

  3、提问是教学反思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来源

  教师有时很难直接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问是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最好的检测,也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对话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是对教学内容接受和同化的有效反馈。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能检测知识点或概念被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提问,并及时记录有价值的信息,以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在讲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时,提出了类似的几个问题发现学生对遗传物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关概念理解模糊。问题一:什么叫做遗传?什么叫做遗传物质?问题二:生物的遗传信息中心和遗传物质分别是什么?问题三:什么叫做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什么组成?学生回答情况分析对遗传物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个概念掌握得较为模糊,许多学生不能描述遗传物质、染色体和DNA的异同点及关系。

  4、“时事”生物和生活经验可丰富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而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教师应关注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在世界上发生的与生物有关的事件(如AIDS研究情况、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及时反馈给学生(或以某些题型出现),让学生关注“时事”生物,并能以学过的知识对它进行解释。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而“教学水平的活力来自生活”,生物学是无法脱离生活实践的,很难想象脱离生活实践的生物学课堂的情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而这些素材的积累离不开教学反思。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许多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不是不会思考和反思,而是能否有效积累的问题,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如同生物催化剂,可以加快教师成长的速度,是教师尽快走向专家型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

  1、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后的反思

  成功的教师必定是“反思性实践家”,教学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每一节课堂教学后的经验财富的积累和组织新课的前奏,也是教师反思的起点和成长的帆船。每一篇教学反思都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对自我的评价,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可以由以下五部分组成: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学活动的反思、对教学情境对话、关于教学活动过程的认识与反思以及与反思型教学情境对话。教师在进行这五个部分的总结时记录教学反思,使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实践的反思,更能与教学理论结合。

  2、教学反思是了解学生的词典

  教与学不可分,教师想要教好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教学反思所记录的点滴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准备状态和接受程度。它反馈学生的真实信息,有利教师从中改善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内容。

  3、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人经验的结晶,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再加上其对象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学生,所以教学反思实质上是师生个性的缩影和写照。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有其个性化的教学,课堂上只有体现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

  三、教学反思要注意几个问题

  1、记录的内容贵在及时,要趁热打铁,在上完课后,趁着激情和对课堂教学记忆犹新,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以防时过境迁,一个再清晰的教学建议也经不住时间的消耗。

  2、记录的内容要正确,不能凭空想象,有疑惑的地方要善于和同行交流和查阅有关资料,切忌盲目下笔。

  3、记录的反思要有针对性,不能避开不足之处,尽是成功的地方。教学反思的记录是不以课堂教学的成败来衡量的,应以其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评价作出判断,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成功的,同样不能忽略失败的,有时课堂教学的败笔更有价值。

  4、记录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做到“节节思,天天记”,积少成多。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于思维和学习的方法。专业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发现困惑,知困则思,从而促使自已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开发生物课程,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1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个呼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迫切——我们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标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教学反思实质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思维运动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深入对课堂教学实际情景与自身教育经验作多视角的反思,能促进教师的思维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实现从教学经验到教学理论的升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角色以新的内涵: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再是用别人设计好的教案去上课的“教书匠”,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决策者。在新课程改革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要持之以恒地教学反思,积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深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写反思日记

  在一节课教学结束后,要求教师及时写下该节课教学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之智、学生思维之花。例如,一次初二政治随堂单元小测验,我开始时严密注视着每位同学以防止作弊,由于我采用了中考政治开卷形式命题,没有经过开卷训练的学生面面相觑,有学生举手问“能否翻书本?”我突然想,这次严格考试肯定令很多学生失望,不如临时改变一下策略,于是我对盯着我的全班同学会心地笑一笑,并且放松了对学生的监视,果然有些学生开始翻起书来,接着一道道难题做出来了,再后来我也参与到其中,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课后,我在反思日记写到“一节原本考试的课演变成了以考题为形式的自主探究课,教学目的由考学生变成了以考试为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多么重要,同时,我意识到只有出于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对学生无私的爱,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改革。

  (二)写反思教案

  反思教案即“再教设计”,在一天课堂教学下来,深入思考,系统整理上课的教案,摸索教学规律,形成下一次上课的新的教学设计:

  1、教育观念再分析。例如,一些地方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以下动态“问答式取代了老师原来的‘填鸭式教学’,美其名曰新课改”,“课堂上学生讲故事、角色扮演、相声小品、唱歌、知识问答、辩论、甚至武术表演,热热闹闹,美其名曰‘学生为本、每个学生都参与’”,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反思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观念。我们要反思教学能否真正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得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否真正做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教学目标与内容再分析。反思我们的教学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能否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上是否关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3、教学策略再分析。例如,某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千篇一律地使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美其名曰“生本教育”,其实这恰好是对新课改的“形而上学”。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教学策略能否由原来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学的发展;能否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的发展;能否由统一规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评价体系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教育发展。”持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教师成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成长培训心得01-22

教师教学反思集锦15篇06-19

教师教学反思汇编15篇06-10

高一英语教师教学反思05-19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05-13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5篇)06-10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05-28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师教学反思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