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7 09:20: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浮力》教学反思12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力》教学反思12篇

《浮力》教学反思1

  浮力教学中分为5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浮力的产生条件,重点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应用,计算质量体积和密度的一般综合应用,第三课时浮沉条件及其推论和较综合练习,第四课时,浮力的典型例题,第五课时,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应用。

  第一课时中我由原来不讲解浮力产生条件,现在又讲解,时间显得有点仓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来想然学生自己完成,时间不够,只有变成自己演示了。其中的几个实验,引入用的浮沉子引入,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觉得引入没有什么吸引力。让学生体会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费力,同时排出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浮力跟排开液体有关。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乐瓶,系住乒乓球的绳子的颜色要显眼。倒是研究物体的受到浮力的条件时,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产生条件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阿基米德原理备有学生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中讲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应用,相当于书上的几个题,讲解了空气浮力问题,可以看出空气浮力对一般物体可以忽略;讲解人在水中受到浮力问题,体会人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略小于重力,此时加强安全教育。初冬教学反思出师表教学反思出塞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2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教材这句过渡语,很自然地把教学活动引入对下沉物体的浮力研究。那么,怎么研究?该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了。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浮在水面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水量有关。现在我这有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水中它是下沉的,请问它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生:应该有。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或者说你可以通过什么实验来测量?(经常听见这样的对答:你说有,那怎么证明呢?做实验。这已经成为学生熟悉的套路,然后是教师讲解怎样去做实验。如今我要让学生去思考做怎样的实验才能证实自己的猜测,而不仅仅是个实验操作者。)

  生有些迟疑,看来这个实验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

  师:这样吧,如果我把这个铁块挂在弹簧秤上,铁块受到哪几个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相等,弹簧秤上的读数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如果我把弹簧秤移到水槽上让铁块浸在水中,你们觉得弹簧秤上的读数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

  生:变小。

  师:你为什么认为变小?能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吗?(在水中的铁块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同时也受到了向上的拉力和浮力,因为物体是静止的,重力的大小=浮力+拉力,重力不变,有浮力的帮助,拉力就小了。)

  然后就出示相关材料,进行第一个实验“下沉的物体浸水体积不同的浮力大小”的研究。这个实验操作比第5课测量泡沫块的实验要简单多了。写到这,我突然想到教材的顺序,编写者让学生先研究浮物再研究沉物,主要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上考虑,但是忽略了实验的难易程度,如果把顺序换过来,在讨论沉物、浮物是否会受到浮力之后,先做操作简单但有争议的沉物实验,再研究操作复杂的浮物实验,会不会更方便实验的指导呢?

  书上的第二个实验,是用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来做实验,我不喜欢,首先是石头不好绑线,其次是不同石头其质地不同实验不规范,最后这个实验和前一课雷同无变化。我把它改为测量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在水中浮力大小的比较,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和分析,再通过实验发现,虽然铁块和铝块的重量不同,在弹簧秤上的读数不同,但是浮力大小(浮力=重力—拉力)是相同或相近的。从而让学生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和上浮的物体一样,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

《浮力》教学反思3

  浮力是初中阶段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与合成等知识,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力学部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多同学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浮力,但是对于各种变化的题型总有下不了手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浮力复习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第二个利用反作用力来求解浮力,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对比于比较简单、学生掌握比较好的重力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力的定义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的存在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1.研究重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强调浮力也是一种力,要研究一种力研究的就是力的产生原因及三要素。对比重力研究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方向。

  第二部分:画力的示意图,为后面的力的平衡做铺垫。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理解浮力的方向),画船漂浮在长江和大海里手里示意图(为了引入力的平衡),学生训练画力的示意图,其中包括了密度计和潜水艇,为力的平衡及浮力大小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

  利用力的平衡知识列出平衡方程组,对比船、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浮力大小不变,可以利用力的平衡知识来求解浮力的大小,解决密度计原理及船在不同水域受到浮力不变的要点。利用潜水艇的浮力变化来巩固力的平衡解决浮力问题。

  小结:

  1.分析力学题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关键)

  2.根据力的平衡列出平衡方程

  3.浮力变化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从而解决浮力问题。

  第四部分:力的测量,利用重力和浮力测量的异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利用了力的平衡知识,测量浮力利用了力的平衡与合成知识。利用天平或台秤测量重力利用了反作用力知识,从而引入台秤或天平上测量浮力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台秤或天平增加的压力。

  第五部分:利用反作用力求解浮力。这是历年中考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部分,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先讲解固体在台秤或天平上称量时为什么压力等于重力,利用到了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知识,那么在原来固体上再加上一个物体后台秤或天平变化的量等于物体重力,从而引入当在液体中加上一个漂浮物体时,增加的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也即等于物体所受浮力,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规则容器底增加的液体压力,可以利用液体压力的求法来解决浮力大小问题。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内容较多,听课教师反映内容偏难学生难以接受,是有道理的。但是学生经过类比得出浮力等于压力后求解浮力变得简单,很有成就感,而且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自己困惑很久的问题受到很大鼓舞,整节课每个同学都很投入。今天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这节课不仅解决的浮力的问题,其实也解决很多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分析不严谨的问题,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4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在设疑自探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这样才能提出问题。解疑合探环节,让学生动手完成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感受实验过程,体会交流合作之后成功的喜悦。展示与评价环节,让学生自己到黑板前展示成果,包括展示实验过程,讲解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质疑再探环节,先由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提出预设的拔高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浮力吗?演示乒乓球实验,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解答总结。运动拓展环节,学生先自编题,然后小黑板出示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学科班长总结。

  物理高效课堂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所以教师一定要退到后台,把讲台留给学生。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大声的夸夸其谈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浮力》教学反思5

  本堂课经过了我今天的琢磨和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

  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浮力,所以用了一个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常见的水上滑行器作为引课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整堂课的基调,然后介绍浮体,最后再详细介绍浮力的存在与定义,在此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最后从浮力的三要素出发使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

  整堂课下来,我有很多的心思和想法。

  首先是关于水上滑行器的视频出现的内容与浮力有没有关系?水上滑行器的前进其实不是依靠的是浮力而是依靠相互作用力。

  这一点在课后评课的老师也提出来了。

  其实我也发现了这个视频在此的争议,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在之后的图片引出的时候强调了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的时候作为对这个争议的补充。

  但是其实作为一种引课的手段,我觉得我更应该考虑到所引用的内容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这也告诉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地注意到问题的细节性和全面性,要求我有更好的素养和更强有力的知识体系。

  还有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应该把探究活动设置地更仔细,更详尽,就像评课老师说的,我前面的时间花的太多,导致后面的探究活动不够舒展,这也是我作为新教师存在的不足。

  关于连接之间的连贯性还有对于一些语言的自然和流畅,我还是做得不够自然和深刻。

  有些话是为了讲而讲,这就是我存在的不足之处呀。

  一些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不是靠老师一些机械性的语言,而是要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用自己的魅力去打动学生。

《浮力》教学反思6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浮力》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

  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创造思维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结合信息化教学,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本节课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本节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自主学习、课堂展示、小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7

  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可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倡导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求实验课程教学最优化。

《浮力》教学反思8

  本节课程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教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效果很好;在解决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个难题上,我选用实验探究法,将感性的实验代替理性的分析,使学生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由于本节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物理探究法的培养,我选用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后的教学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教学不足之处还在于没有涉及空气中的浮力,但最后当作课后练习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欲望较高,基本上会用测力计测重力与浮力,但仪器使用不够规范。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还算成功,但有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和分析意识不强,表现展示欲望不足,有待于加强引导。

《浮力》教学反思9

  浮力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生产中建立起来的,浮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常见的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标中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浮力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浮力现象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我们根据《课程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本校孩子的特点安排了“浮力”这一内容的教学。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浮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一节课内容。以往的经验表明孩子只有在牢固掌握了力的知识和测力计的使用之后,才能够掌握得到、掌握浮力概念。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浮力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力尤其是浮力知识,感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实际生活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浮力和浮力现象。

  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树洞取球”活动和“轮船航行”对话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开始探究,让后一步步深入,一点点引导帮助孩子认识浮力的方向,完成浮力概念的得出。最后根据自己知道的,让学生说出说出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现象。

  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货轮航行情导入境,安排了“判断沉和浮”、感受浮力的多个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浮力的知识。

  浮力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由于前面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科技中应用了浮力的发明创造。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各级带给人们的便利,知道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学生回到家里,自己动手搜集有关浮力的资料,在交流会上,不少学生展示了如自己收集的材料,有的展示自己知道的浮力应用,有的介绍利用浮力作为工作原理的器材。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学科学、用科学。

  《浮力》一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章《常见的力》里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浮力这一节前,已经学习了“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相对来说,浮力这一节的内容,在教材中展示得比较简单,只提供了三个实验活动。教材让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开拓或挖深。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我归纳出“猜、想、问、做”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在这堂课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反思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善于利用“科学猜想”,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他们的定向思维活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愿望。

  这堂课我借助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来导入课题,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你猜一猜,文彦博想出一个什么办法来取球”让学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浮与沉”活动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浮与沉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一些不熟悉的物体就弄不清其浮与沉。因此,教学中,我给出一堆材料:兵乓球、木块、石头、泡沫、钉子和钩码,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些材料是可以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里。由于猜想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时,就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

  2、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结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讨论、实验、汇报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做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向科学性、条理性发展。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个问题时,我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构建正确的慨念,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先讨论实验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有”还是“没有”。学生作出回答后,我并没有马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话锋一转,“我们怎样通过实验去研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看看怎么设计这个实验。”第一次试教,我拿起一个钩码和一把测力计,让学生以钩码为例,利用测力计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凭空去想,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一门心思只放在实验器材上,胡乱地摆弄测力计,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还是我迫不得已直接告诉他们怎样实验。第二次,吸取第一次教训,让学生通过观察书本84页的插图,在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次,给了他们一个“台阶”,距离“果子”近了,他们有了摘“果子”的欲望,同学跃跃欲试地够一够头上的“果子”。许多同学想到“用测力计钩住钩码,把它放入水中,看读数。”由于给他们的“台阶”不够高,学生花尽心思还是没够着,最终,还是我给他们摘下了。第三次试教,我提示学生用测力计和观察书本插图后,当学生仍想不出时,我展示一幅,“在空气中测力计钩住钩码”的图片。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先称一称在空气中的重量,再称一称在水中的重量,如果在水中变轻了,说明受到水的浮里。”这次,我给予学生逐步上升的“阶梯”,终于顺利摘下探索的“甜果”。显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构建正确的`慨念,比老师直接给出方案要强。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正是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

  在实验、观察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把实验探究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的数据进行分析,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教学“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时,第一次试教,学生只关注实验本身,而忽视了实验表格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思考。而作为教师的我同样也忽视了,只在乎学生有没有完成实验操作。结果让学生反馈实验结果时,学生只能回答钩码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重量,而忘了当初做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探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第二次试教,我特别提醒了学生“做完实验后要认真填写表格”,结果,学生为填表格而填,而没有认真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反思,有的小组则由组长包办,其他同学做完实验后就各自“玩”了。第三次试教时,学生边实验,我就边提醒学生记录好测力计的读数,当学生操作完实验后,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两次称得的重量进行分析,并讨论,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这次学生真正关注“我发现了”这部分的思考。“我对比了‘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水中的重量’这两个数据,发现了弹簧称上的指数变小了,钩码在水中的重量要比在在空气中的重量要轻,说明了钩码受到水的浮力。”“钩码是下沉的物体,钩码受到水的浮力,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这次我们也实验证明了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3、这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整节课的设计以活动贯穿其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先是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也有浮,接着让学生感觉浮起来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最后通过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水中重量的比较,分析得出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了浮力的作用。纵观整堂课学生自主实验时间用了大约9分钟。

  4、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浮力》,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下沉的。有的学生提到“铁”,我顺藤摸瓜,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铁的物体都是下沉的呢?”学生马上反映“不是”,“那么谁能举例说说哪种铁制的物体是上浮的物体,哪种铁制的物体是下沉的物体呢?”有的学生想到“铁船”“铁碗”等是上浮的,“铁钉”“铁锤”等下沉的。“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吗?”那学生就提出“这么大的铁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而小小的铁订却沉在水中?”“同样的材料,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进而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思考。这正是我后面的教学设计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沉没水中的体积大小的关系”的活动。现在已经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5、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小组之间的合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在小组中,学生的交流更加充分,有分工有合作。而选用4人小组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感受浮力。

  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体现在:

  1、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都比较积极,但是学生对于实验记录显得比较随意,怕麻烦,不太想记录。

  2、时间把握不好,三次试教,都拖了堂,课堂内容上要考虑删除一些,特别是最后的环节“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沉入水中的体积”的探究活动,课本没要求学习,考虑删除。

《浮力》教学反思10

  五下单元第五课充探索物体沉浮因素转为对浮力的感受和认识,这一课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浮力并尝试测量浮力的大小。同时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浮力与排水量的直接联系。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特别重要,课程实验需要提前做一次。特别是泡沫沉水实验。各个环节的实验材料要提前准备。

  作为滑轮用的勾码(加重)

  实验用的各种大小不同的泡沫

  弹簧测力计

  烧杯

  本节课实验内容比较多,分为感受实验和测量实验。课堂中我用手将泡沫呈现出上升、静止、下降三种不通的状态,从而引出支持力和重力关系的讨论: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下落;当支持力等于重力,泡沫静止;当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上升。得出结论后就可以开始感受实验。由于我们在前面了解了泡沫静止在手中是因为支持力的作用,而泡沫静止在水面上必然有一个等同于支持力的力。提出问题什么力让泡沫静止在水中?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浮力。之后就是用手压水中的泡沫,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慢慢的加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浮力及其变化。

  感受实验之后就是浮力测量实验。在实验前应先让学生了解:浮力=重力+压力(拉力);这个过程可以用感受实验中下压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讨论得到。测量实验前重物和泡沫的选择十分重要,物重的质量一定要足够,否则实验会失败,另外可以将观察排水与浮力关系结合,所以烧杯的选着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在实验时犹豫泡沫和重物的原因导致排水现象特别不突出。或许可以用1000ml的量筒代替。

  测量浮力实验

  为了达到实验效果,也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选择小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尽可能的缓慢加大拉力。让小组同学都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另外,当泡沫完全沉入水中的时候,可以让操作学生继续缓慢的让泡沫再下拉一段距离(让泡沫悬浮在水中),并记录浮力大小。

  由于课程实验较多,我们在课堂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否则会有学生不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浮力》教学反思11

  第一部分:

  引发认知冲突,猜测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块和圆柱体的沉浮实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会迅速沉到水底,这与空塑料瓶,乒乓球和木块放入水中,用手压到水底,松手后它们又会迅速上浮的现象不同,手上会感觉到一股向上顶的力,骆老师请学生们画一画这个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浮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们猜测沉到水中的圆柱体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32名学生,14人猜测受浮力作用,18人猜测不受浮力作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第二部分:

  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承上启下,因为手的感觉不是很准确,就要求他们设计一实验来证明圆柱体在水中的重量的确是在比空气中要轻。同时还有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这样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浮力=重力-弹簧秤拉力的结论,又给下一个实验做铺垫。(圆柱体这种材料很直观的展示了“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第三部分:

  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来。

  整堂课对教材的设计进行了有步骤的深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课堂有效性的探究活动。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学生猜测沉入水底的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后,教师提示学生借助测力计,烧杯和水来设计实验方案,没有了材料的干扰,学生就可以专心设方案,但由于把材料和记录表放在一起了,学生在拿出记录表时也拿出材料来做了,而不能专心设计实验方案了,所以材料的呈现也是我今后教学细节中应该关注的环节;在学生出现实验数据有问题时,也没有及时给与处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害怕时间来不及,因此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讨论,甚至忘记了在实验前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多应该学习如何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

  浮力教学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本节设计时由两个小游戏“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终浮在水面上静止”“剪断拉着氢气球的细绳,氢气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这种现象感到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图片观察,发现“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彩色气球升上高空”“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报纸”,引出浮力。但我设计时没有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应强调“竖直向上”。

《浮力》教学反思12

  今天讲浮力公式应用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奈、麻木和厌烦的情绪,针对这种现象,下课后我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得知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遇到计算时,心理上就感到害怕,望而却步,连看都不愿去看一眼。

  因此,这节课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有关计算题的重要性,又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得到学生的共鸣后,然后说这节课我们从最简单的题入手,大家好好听,体验一下做计算题的乐趣,并订下和约,如果大家觉得听不懂,没有信心,我今后就决不讲计算题。

  这使得部分学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入了课堂。讲课时,我先将浮力的计算公式重新讲了一遍,把每个字母的意义、单位、作用又进行细致地讲解,而后只选择了两道非常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效果明显提高,尤其在讲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我拿出了以往中考考过的一道题,就是利用这道例题得出的结论进行运算的,当时就有几个同学争先恐后地口算出了物体的密度,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顿时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中一个同学感慨地说:“这么容易就得了3分,原来都吓得不敢做”。于是我便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掌握住方法和规律,计算题并不可怕。这些话立刻得到学生的赞同,教学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同时感到学生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成功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成功。

【《浮力》教学反思12篇】相关文章:

浮力教学反思05-19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画图》教学反思06-15

《春》的教学反思06-15

《云》教学反思06-14

个人教学反思06-14

分式教学反思06-14

《口技》的教学反思06-11

匆匆教学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