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音乐之声观后感
观看一部优秀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岭送翠,只为这天籁之声,我心雀跃不已,只为它拾得片音短曲,我心澎湃狂喜,宛如鸟生新羽展翅飞去,自湖滨遥向枝头高栖,我心呢喃低语仿佛钟铃,自教堂乘风徐徐而来,欢笑一如小溪轻轻,蜿蜒婉转,川流石底……”
以前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灰姑娘》,因为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后来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简爱》,因为家庭教师拯救了庄园主人,使其获得了新生。
这部影片与它们有所不同的是,善恶对立者有了很大的改变,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贪婪,孤儿院所代表的残忍无情,阁楼上的疯女人所代表的毁灭性冲动,在这里都升级为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战争。而战争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乡,是纯真的孩童,是动人的爱情,是优美的歌声。
在结构上,《音乐之声》有一条自由—专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玛利亚—修女们—特拉普—纳粹分子就分布在这个序列上,在序列的两级,玛利亚作为自由与生命的象征,而纳粹分子则成为专制与死亡的象征。
玛利亚之所以离开修道院并非爱上帝不够虔诚,而是因为她不受约束的天性,修女们都肯定她善良纯洁,但也承认她不能规行矩步,“不适合留在修道院”,院长也认为,让玛利亚放弃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将浮云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样不可能,于是,院长决定让她离开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寻找属于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罗切斯特式的严肃沉闷的,他之所以阴郁冷酷,并非像罗切斯特一样有个不幸的婚姻,而是因为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离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从此不近人情。由于他不懂如何管理一个家庭,他便效仿了军队管制,他不许家中有歌声,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喧哗嬉笑。在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爱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称呼孩子的名字,和他们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们的孤独与渴望,而将他们的生命简化为一串无意义的哨声。
玛利亚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她努力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疼爱他们。她将孩子们带出压抑的生活,教孩子们唱歌,领他们郊游,她将每个抽象的音符注满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绝的音乐部分是玛利亚让七个孩子依据自己所代表的七个音符不断配合、变奏,在骑单车、蹦台阶等游戏旋律视觉化。
就这样,孩子们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歌唱,爱上了她。特拉普也开始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打动,空虚而干涩的躯体也有了“气色”。玛利亚不仅将欢声笑语带回了这个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从一个刻板严肃的军官变成了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一位眼波荡漾的情人。表白时刻,月色迷离,两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如果说玛利亚将自由的气氛和生命的活力带入了这个家,可此时的奥地利则恰恰相反,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整个城市充满了压抑而阴郁的气氛,孩子们猜测这气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纳粹标志)所致。举国都挂起了纳粹旗帜,只有特拉普说不,他坚持自己的奥地利身份,不愿同纳粹合作,于是决定逃亡。在演唱比赛时,他唱起了《雪绒花》,并邀请满场观众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丽的祖国。比赛结束时,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后借用修道院的车开往边境。
影片的结尾,奥地利的迷人风光如影片初始时再次出现在镜头里,覆盖着白雪的群山,苍翠高耸的树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绿丝绒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离战争,走向自由。这个世界如此美丽,爱还来不及,歌唱还不够,为什么要毁灭它,要自我毁灭呢?
【音乐之声观后感】相关文章:
音乐之声观后感11-26
《音乐之声》观后感11-05
《音乐之声》的观后感03-24
《音乐之声》观后感01-10
音乐之声观后感06-07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09-18
《音乐之声》观后感4篇11-19
《音乐之声》观后感【经典15篇】07-24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