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观后感(热)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刚川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刚川观后感1
前几天,我阅读了《朝鲜战争》这部大型战争历史书,读了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悟。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的领国,“朝鲜”这个不知名的半岛发生了一场令世界震惊的战争“朝鲜战争”,当时,朝鲜半岛在美国的挑拨下混乱不堪,美国为了在东亚站住脚,得以与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抗衡,便把目光瞄在了朝鲜半岛。
现在经常听老一辈们将朝鲜战争的故事传说是,总是能听到几个字“北纬三十八度线”,这条线就是分割整个朝鲜半岛的交界线。谁也没有想到,这条关系民族利益的线,竟然是一个美军官随意画的,这条线画的`毫无军事作用,这条线穿过了朝鲜4条大江,一百多座高山,横劈十余个村庄,使得美军吃了这条线不少的亏。
朝鲜半岛被分成了金日成统帅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由美国傀儡使唤的由李承晚统治的大韩民国。
片鸡飞狗跳,到处都是从前线撤下来的美国大兵,和南朝鲜志愿军的败兵,城内各大街道都挤满了人。这时,美国方面当然也好不了,南朝鲜是他们的走狗,一旦南朝鲜被共产主义北朝鲜攻占,美国的东亚手柄就会失去,失去对东亚仅有的一点控制,使得苏联更加强大。于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紧急在五角大楼召开会议,最后,打算进行政治调停。然而,战争贩子麦克阿瑟却不乐意了,公开侮辱总统,最后由于某种原因,决定,由麦克阿瑟这位远东总执行官担任将军,统领整个美国远东军,直接干涉朝韩问题。
南朝鲜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的被朝鲜人民军吞噬,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那是一个夜晚,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集团军进入了南朝鲜仁川港,登陆了。就在这时,我国向北朝鲜实施无偿援助,当晚大批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领土,由彭德怀直接领导。北朝鲜人民军在美国强大数倍的军队的镇压下,在美国超级武器的攻击下,渐渐衰落了。我国志愿军却整装待发,准备战斗,前方的战士热血横撒,后方的人民众志成城。
让我们记住那些死去的战士们,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美好江山,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想为保护人民而用作斗争的战士们致敬!
金刚川观后感2
近日,电影《金刚川》陆续释出CINITY、中国巨幕、IMAX海报,宣布将同步发行CINITY、中国巨幕、IMAX、wanos、dbox、4dx、4dmovie、mx4d、holosound、杜比、DTSX等版本。多种影音格式集结献映,足见影片非凡的历史与行业价值。志愿军战士所展现的英勇精神代代传承,影片以个体这一独特角度切入,以小见大呈现战争场景,正是主创满怀敬畏之心所尝试的战争片新思考。
三位硬核导演各展所长,从战场上小人物的个体视角去感受战争。而如何以现代电影工业手段呈现当年历史景象,同样令观众倍加期待。对此摄影指导罗攀回忆拍摄历程:我们找到了彩色历史照的反转片效果,同时又有数字时代电影特点的综合路线,影像上既有真实感,又有电影感。作为战争电影,《金刚川》追求的正是让观众感受真实氛围、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向曾经的先烈致敬。
实力集结刻画英雄风骨。
《金刚川》弘扬中国精神。
此番金刚天团集结,众实力主演怀揣对历史和先烈的敬畏,奉献出动人演绎,力求追寻当年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饰演炮手张飞的张译,在拍摄怒吼戏过程中,因极度投入而缺氧晕眩,稍作调整便继续进入状态;吴京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与戏中炮兵连兄弟们共同训练、交流感情;李九霄、魏晨也接受了军姿、施工等特别训练;而邓超为求更加真实自然的'人物呈现,首次挑战家乡方言对白。牢记使命刻画历史风骨,赤诚之心共铸英雄群像,《金刚川》所承载的动人故事和用心诠释,势必将为观众带来跨越时代的共鸣。
电影《金刚川》怀抱时代感召、回溯历史记忆,以光影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艰苦作战。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不惧艰难险阻,取得胜利,为新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弘扬无畏勇气,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也正是电影《金刚川》的时代使命所在。影片预售现已开启,将于10月23日登陆各大院线。
金刚川观后感3
最近,抗美援朝70周年的到来使全国人民的爱国情绪达到热潮。昨晚,我与爱国电影《金刚川》相约至影厅。
在抗美援朝最后一个战役打响前,战士们务必按时到达金城前线,通往金城的道路只有一条——渡过那条又深又急的江,工兵们一次次在短时间内搭好、修好桥,哪怕有敌军榴炮弹、定时炸单甚至是焚烧的'侵袭,战士们毫不退缩,最终搭建了一条人桥,准时到达金城前线。
影片中不仅仅是他们勇敢、舍身去保家卫国等可贵的品质,暗藏的,还有浓浓的战友情。
关班长和张排长是情谊深厚的战友,电影中提到他们交往的片段都围绕着争抢高炮手一职。两个人看似是在争名夺利,想尽方法去当高炮手。但实际上,也是在争“谁先替谁去死”。高炮手所在的地位暴露,而隐藏炮位很隐蔽,一个危险,一个安全。为了保护对方,他们利用善意的谎言来让对方安全、隐蔽。这种战友情,称得上“友直,友谅,友多闻”了。关班长牺牲后,张排长接替了高炮手的位置,哪怕失去了一条腿,一只胳膊,他仍然坚守岗位,打坠了敌军飞机后,吹响了”老关,咱们打中了”这一令人热泪盈眶的口哨。最终,也光荣牺牲。
最撼动人心,令中国人自豪的片段是在焚烧了桥体及附近的草丛后,美国侦察员史密斯收到上级命令:再去查看中国人有没有修好桥。史密斯认为,半小时,怎么可能修好桥?但为了服从命令,他去侦察了。飞到江面上空:竟真有一座桥!战士们像是快全过完桥了。但,如此松散、窄窄的桥面,能承受百余人的体重吗?史密斯惊讶的同时靠近了一点桥体。这座桥的支撑。是一名名中国士兵!他们奋力用双手抬着一块块木板,形成了一座震撼人心的人桥。史密斯注视着,他的神情中露出了感动和敬佩。在与美国人员对话时,他说,中国人员全员已过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看到这里,我内心涌起了一股骄傲自豪之情。同时,我不禁露出笑容。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前去保家卫国的步伐!
金刚川观后感4
上周五,我们一起看了电影《金刚川》,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去攻打美国的英勇事迹。本以为战争片,会用浓墨重彩描绘战役的大场面,但影片却把重点聚焦在了一座桥。随着旁白切入,娓娓道出这段实力悬殊的战争往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的决战阶段,为了确保金城前线的充足战斗力,志愿军战士必须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金刚川!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通过那座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看电影的时候,你问了我,你说:妈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过桥呢?这道桥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话:通过了,敌人的'地狱;被阻挡,我们的地狱。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生命线,轰炸机、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弹轮番上阵,日夜攻击,来来回回炸了七次,志愿军也反反复复修了七次。电影通过不同视角,从修桥的工兵连,到敌方空袭的美国飞行员,再到掩护修桥、抗击空袭的高炮班,最终这一切又都回归到了桥面。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冒死修桥过川。关键时刻,在炼狱般的战火下,湍急的河水中,扛起一座炸不垮、冲不散的生命之桥、英雄之桥!你看,这道人桥多么令人敬畏和感动啊!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靠众多人上下同心、并肩参与、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最终才成就出历史的。
玉米地中的高炮班感动了我,张排长的哨子和关班长的呼哨,是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方式。在敌机准备炸桥时,他们选择暴露自己,点燃明火,让敌人的凶猛炮火朝着自己攻击,炮位上的每一名战士都目光坚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但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斗中,我想,无论是回家,还是牺牲,他们都准备好了。
一个个让人揪心落泪的画面,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松柏长青,英雄常在。是你们让祖国边疆不受侵犯,让鸭绿江畔的山水一色!
孩子,你一定要自立自强,好好学习,笃定前行。长大了努力建设更好的中国,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
最后,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金刚川观后感5
“我们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上刺刀,也没有亲手打死敌人,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工作的意义: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整个金城战役期间,敌人在金刚川岩里桥附近共投下近千枚航空炸弹,并发射了2500多发榴弹,但这座桥一次次浴火重生,成了打不垮、炸不烂的英雄之桥。
在战争电影史上,工程兵题材的影片较罕见。工程兵是“陆军的先锋”,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已将工程兵列为特种兵),但与其他兵种比,工程兵较难用电影呈现。《金刚川》的几位主角都是标准的普通人。他们的理想并不宏大,驱动他们作战的主要动力不是当英雄,而是责任感(减少前方牺牲),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后一场战役)。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异态,无数年轻人在生命刚刚绽放、最美好的阶段,便瞬间凋谢了。所以人类需要反思战争,战争片不是娱乐片,不能靠卖血浆、比惨来吸引眼球,更不能消费战争。人类有人类的尊严,将烈士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使其永远活在后人心中,这是战争片天然的责任与义务。
《金刚川》的最后部分,战士们屹立在湍急的江水中,扛起大桥,传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过去百余年,我们这个民族曾遭遇无数苦难,正是前贤们的奋斗与牺牲,才使我们走到今天。在当下和未来,依然会有激流险滩,作为后人,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战争时代虽已过去,但“国无大小,忘战必危”,民族竞争将长期存在,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时代需要一代代勇于奉献的中国人承担起历史责任,我们依然需要精神的力量。逝者如星辰,在凝视着后人,则每个人都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是否无愧于他们?
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战争片不只是战争的故事。如“曾经”与“当下”失去联系,“曾经”就会枯萎,就会死去。金刚川岩里桥已是过去时,《金刚川》却在观众的心中又建起一座打不垮的生命之桥,所以难能可贵。
金刚川观后感6
丰碑之桥不朽之桥
金刚川是一条江,水深六米,水流湍急,江上有一座桥,一座坚不可摧的桥。
金刚川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而这条江也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炸桥、建桥、炸桥,这个过程中,无数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染红了江水。战争是残酷的,惨烈的,牺牲两个字贯穿整部电影。
一根手卷烟,一支哨子传递着战友之间的相互牵挂,那是争相赴死,铁骨柔情:弥留之际的话语:“不要管我,快修桥!”听得我揪心难过。男女间互生情愫,对讲机中一句:“前线见”却是阴阳两隔永不相见。那五枚信号弹,一堆堆熊熊燃起的烈火是炮兵为了保护大部队顺利过江,吸引敌机主动暴露自己的英雄壮举,那是他们与敌人共死的战书。
炮兵排长张飞是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一条腿,一只胳膊炸没了,他用燃烧的火焰来止血,用木棍支撑着残缺的身体艰难地穿过玉米地走到了战友牺牲的炮位上。压弹、瞄准,调整开火,一个人完成了原本五个人才能完成的动作。这是多么顽强的钢铁意志啊!炮兵排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嚣张的敌机打了作文下来。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铁血硬汉,什么是英勇无畏,什么是视死如归,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敌军的“丧门神”反复炸桥,志愿军反复修桥,时间就是胜利,工兵连在一次次的疯狂滥炸后争分夺秒完成任务,为了保证大部队安全过江,最后工兵连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架起一座四层的血肉之桥。
镜头之下,战士们脚踩着水底的木桩,水漫过脖子,当人踩过时,他们沉到水底,当人走过,他们才能浮上水面呼气,这个过程,有多少战士沉入水底再也没有生还,可他们像一座座坚不可摧的钢铁基石托举着上层的战友,托举着桥面。这是一座美军无法摧毁的人桥,是朝鲜战场上无数英灵铸成的灵魂之桥,更是保家卫国民族不朽的精神之桥。这座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将他们赶出了朝鲜,换来了朝鲜人们的安宁和平。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当主题曲响起,电影院里鸦雀无声。脸上,泪水夺眶而出;心中,惊雷炸响。所有的语言换成热血澎湃,斗志激昂。我在心中不停地呐喊:山河无恙,英雄不朽,吾辈当自强,中华更辉煌!
金刚川观后感7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被迫进行的一场全局性、大规模、反侵略自卫战争。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这出其不意的当头一棒,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从此,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进行了为期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从中朝边境鸭绿江开战,连打三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七线,攻占汉城,将战线向南最远推进了五百公里,最终在朝鲜中部三八线实现了停战,达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目的。
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完全的伟大胜利。
彭德怀后来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经验时,曾明确指出:"最重要的则是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英明的决策、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领导。"毛泽东与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的确有着太多可以大书特书的地方。可以说,志愿军出奇兵应对这场战争,来自于毛泽东决策出兵朝鲜的伟大决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及其领导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们坚信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发展中国家被压迫人民群众为此欢欣鼓舞,他们纷纷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解放的革命道路,从而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
从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有许多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真正迈开了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坚实步伐,这也为1971年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和第三世界广大国家把新中国"抬进联合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党来说是夺取全国政权之后的立足之战,对我军来说是走向世界战场的立威之战,对我国来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功德无量,永彪史册。
金刚川观后感8
流着热泪看完了电影《金刚川》。
这是一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血性的好影片。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上,《金刚川》另辟蹊径,没有选择上甘岭,长津湖,鸭绿江等为人所熟知的主战场,而是把视点聚焦在了金刚川这样一座桥上。场面大、气势大、演员阵容大,却采用了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方法,围绕着具体的、有鲜活的小人物的活动,带动了大情节、大场面、大主题。感人至深而无说教味,人物丰满而不概念化,即便是对稍纵即逝的美国飞行员也表现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能够通过简单的情节而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影片在结构上也有新的尝试,不是一般的线性叙事,也不刻意追求奇险的情节,而是把同一时间段的情节,分成不同的视角,三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尽管有些镜头和场景是重复的,但所呈现的却不只是一个重复场面而是蕴涵在场面下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让观众沉浸于战争氛围之中并强烈地感受到战争氛围之中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而引发心灵共鸣及震撼,使电影更具深邃感、厚重感。
影片完全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却并没有使人产生对战争的恐惧,反而使今天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到了当年的先烈是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了后代的安宁、幸福而前赴后继、奋勇牺牲的,唤醒了和平环境中沉睡在人们心中某个角落的英雄情结。
影片的'结尾虚实结合,运用雕塑、音乐和真实场景等多种艺术手段的有机融合而成功地把情感烘托推到最高潮,达到了非常好的审美效果。
《金刚川》以新颖的电影语言、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诠释了先烈保家卫国的精神信仰,使今天的人们走进了先烈的内心世界,对先烈的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理解。《金刚川》不仅是一座通向正义战争胜利的桥;更是一座延续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通向和平、通向新时代、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桥。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好影片。在向先烈致敬的同时,我还由衷地要向这部影片的全体创作者致以感谢和敬意!
金刚川观后感9
金刚川—一条河流,位于金刚山下。1953年一座美军炸不毁的桥梁站立于此。此片主要讲述了1953年抗美援朝中我中国解军渡川战役。在片中有很多震撼人心的场面,让人感同身受。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万人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守规矩守纪律,可是他们做到啦,在战争年代从隐蔽到行动都可以整体行动,我看到了一个钢铁般的军队,一个拥有整体纪律的团队,是可以在不可能中创造奇迹的团队。
什么是战友?什么是兄弟?影片中处处都是体现。虽然不知道对方都叫什么,仍然可以为了对方去牺牲自己。关磊与张飞之间正是这样,为了选择隐蔽炮台和暴露的炮台去争去抢。在炮台已经完全暴露在敌军轰炸机视野下仍然要战友兄弟更换位置。这更是团队中应有的守望相助。是战友更是兄弟,是同事更是家人。
“小我”“大我”牺牲小我拯救大我、弃车保帅等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不是无情是无私。为了渡桥部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隐蔽,炮手毅然决然的暴露自己的.阵地五发照明弹升空,点火的那一刻,照亮的不仅仅是那一片夜空,更是照亮大家牺牲自己的决心。为了部队的顺利渡江、更好的隐蔽以及更少的牺牲,牺牲小我只为最后的胜利这是大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真正的团队,为了战友更为了胜利默默的献出自己的所有,这是我们失去的东西。
“信仰”“钢铁意志”“凝聚力”为了最后的胜利,你愿意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吗?现今社会又有几个人愿意不争不抢。大家都只知道挤破头往上走。却不知脚小已经是血流成河。最后的人桥那是一坐屹立不倒的丰碑。大家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也要用身体撑起那座桥,为了最后的胜利。这是信仰,是钢铁意志,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人献出一点点日积月累也许就是一个奇迹。
影片中还有很多让人无法忘怀的事件让人五味杂陈,一个优秀的团队莫过于此。一个拥有大局意识的领袖,一套优秀的管理体系,一个拥有凝聚力的团队,一群默默付出的家人……
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
金刚川观后感10
“我宁愿当飞灰也不做尘土,宁肯在灿烂光芒里燃尽我的火花,也不愿被救世,我宁愿当一颗流星,每一颗原子都闪耀强光,也不做沉睡的恒星”。这一句外国名言在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天空是属于我们的,他们的武器是如此可笑”。美国空军西尔哂笑着说了这番话,他瞧上中国志愿军的一切,的确我们的武器很落后,物资也远远不如美军,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打赢了美军,每个中国军人都怀揣着赤子之心,用自己的鲜血,自己稚嫩的生命,捍卫那个刚刚成立的,能给中国老百姓带来希望的新中国。
“我不想死在这儿,头发炮弹就直接走吧”。此刻准备着牺牲,他们不要命了我要去帮他们,中国人与每个人到底是不同的,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一股温良,它可以抵挡任何灾祸和困难,它无坚不摧,无可替代。战场上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那是战友,帮我们过河的.战友。再见时我已无我,但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没有硝烟,我这一生便值了,他们诠释了何为捐躯赴国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建造了我们心中的桥。
“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龄,唯一想的就是通过那座桥”。那座桥叫做金刚川的桥,一次又一次的被炸毁,然而奇迹般的一次又一次的被修好。那座桥也许就是我们的志愿军,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挫折,又凭借着坚韧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与高端先进的美军较量。为了咱新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立得住,为了中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战友们前赴后继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老兵在说这段话的时候笑了。他曾经遇见了的美国老兵说,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创造了神迹,那不是人类能够完成的,但你们做到了,在渡河的紧急关头,志愿军们铸造了一架牢不可摧的任巧,“吓得曹操百万军”,吓退美军飞行员。
天空不是属于你们的,中国有一席之地。中国的战斗机来接你们回家了,山河无恙,英雄不老,致敬英雄,感谢那些用生命守卫我们幸福生活的可爱的人。
金刚川观后感11
明天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纪念日,我和爸爸观看了电影《金刚川》。本以为战争片,会用浓墨重彩描绘战役的大场面,但影片却把重点聚焦在了一座桥。
随着旁白切入,娓娓道出这段实力悬殊的战争往事: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的决战阶段,为了确保金城前线的充足战斗力,志愿军战士必须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金刚川!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通过那座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这道桥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话:通过了,敌人的地狱;被阻挡,我们的地狱。
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生命线,轰炸机、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弹轮番上阵,日夜攻击,来来回回炸了七次,志愿军也反反复复修了七次。电影通过不同视角,从修桥的工兵连,到敌方空袭的美国飞行员,再到掩护修桥、抗击空袭的高炮班,最终这一切又都回归到了桥面。和历史一样,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靠众多人上下同心、并肩参与、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最终,成就出历史。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冒死修桥过川。关键时刻,在炼狱般的战火下,湍急的河水中,扛起一座炸不垮、冲不散的生命之桥、英雄之桥!
玉米地中的高炮班感动了我,张排长的哨子和吴班长的'呼哨,是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方式。在敌机准备炸桥时,他们选择暴露自己,点燃明火,让敌人的凶猛炮火朝着自己攻击,炮位上的每一名战士都目光坚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但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斗中,我想,无论是回家,还是牺牲,他们都准备好了。
一个个让人揪心落泪的画面,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松柏长青,英雄常在。是你们让祖国边疆不受侵犯,让鸭绿江畔的山水一色!
吾辈自强,笃定前行,好好学习,长大了努力建设更好的中国,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我要高唱着《英雄赞歌》,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金刚川观后感12
这个国家,从来不缺少英雄。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伟大时刻,通过观看《金刚川》这部影片,重新回顾抗美援朝那段历史,心底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壮,一种血液的冲动,一种久久不能释怀的情感。那一幅幅画面震颤着心灵,随着那些嘶喊,仿佛我也进入到了那片战场。
一张张朴素的面孔,同是中国人却说着彼此听不懂的语言,为了心中的理想家园,他们汇聚到一起,变成了战士。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却积极乐观,彼此关爱;当敌人带着狞笑逼近时,他们没有畏惧,他们视死如归,他们兴奋着亮出自己的剑。
一种坚守,只那一个姿势就足以震撼世界。战场总是充斥着冲锋、驰骋,但同时,也需要坚守,坚守着那道底线。一座桥,建了炸,炸了建,反反复复修了七次,却成了敌人眼中永远也炸不掉的桥。一个任务就是一份责任,一个命令就是永恒的誓言,在水与火的面前,挺起的脊梁就是一座大山。
一种精神,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首英雄史诗。这种精神就是英勇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才有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魄力,知难而进、坚韧向前的'勇气。不是无畏,而是心中有精神力量的支撑,那种精神力量硬生生托起了一座座丰碑。
一种信仰,发轫于心底,蔓延于大地上的绿色。这种信仰是对未来希望的憧憬,是拼了性命也要去践行的诺言。这种信仰就是正义、是守护。有时候,很努力也说不清楚,但他却发光于生命中的一点,璀璨着整个天空。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当云层变淡,露出那一缕曙光的时候,到处弥漫着自由、和平的空气,没有人会忘记,忘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坚守、精神、信仰,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融入到每一名党员的行动中,前行的路上,永远也不畏惧黑暗,因为那盏灯照的够亮、够远。
金刚川观后感13
这是一篇迟来的观后感,《金刚川》我又喜欢把它称为八佰的番外篇。看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是十分期待的,毕竟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国内顶级导演联手执导、张译、吴京两大影帝联手飙戏的电影阵容,足以满足我对这部电影的任何幻想,但电影究竟好看不好看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看过之后才能见分晓。
一般来说,以战争为主旋律的电影,都以两个内核展开,要么是民粹,要么是反战主义,前者十分轻松讨巧,将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然后在代表正义一方必胜的中心思想贯彻全片。
这样的内核主题受众也更多,出错的地方也能大大减少,将故事讲好就是对导演的唯一要求。但很可惜的`是管虎在《八佰》中后段剧情崩了,而《金刚川》更是拍得不知所云像极了骗傻子的玩具。
之所以说这部《金刚川》像是骗傻子的玩具,是因为电影中的画面采取了太多的重复镜头、字幕、和无意义的风景镜头。
有些人,喜欢吹捧管虎采取新颖的多视角讲故事的手法,但其实这样的手法根本就不适合残酷的战争电影,像这样将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事情,用不同的视角来描绘的手法,这样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更加适合悬疑片或者是恐怖片。
作为历史纪录片般的战争电影,不需要多视角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重复镜头,作为战争电影来说,管虎卖弄的那点手段可以说是极其低劣的,拍简单的民粹也就算了,但连民粹都拍不好是何其浪费这样的一个演员阵容?
无论是《八佰》还是《金刚川》他都不讲究基本逻辑,从来就只告诉观众是这样,却不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既然战争如此残酷,我军环境、条件都十分恶劣落后,所以我们不怕牺牲最终导致胜利?
这样的逻辑说实话我无法接受,通过不断地制造悲壮牺牲的镜头来刺激观众的同情心,炒冷饭可以说是十分拙劣。
事实上这部《金刚川》真正需要做的是,讲人文讲情怀讲抗战意识,讲一讲如何运用智慧例如游击战、地道战中,能体现出战争的智慧,最终取得胜利。再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重复镜头,用严谨的单视角去讲这个故事会更好。
而不是像管虎这样卖弄自己拙劣的所谓技巧,让我感受不到电影的真诚。所以我说它是迟到的“八佰番外篇”《金刚川》,一部不知所云的电影。
金刚川观后感14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整整70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朝鲜半岛徐徐拉开。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那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那一次,中国人民用全民族的空前团结,向全世界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毛岸英等。
无数先烈的`鲜血,洗染了胜利的军旗,浩荡的铁流里,我看见了长辈伟岸的身驱,是他们,在为民族争解放,为人民争自由的战斗里,创造了伟大的功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金刚川观后感15
电影《金刚川》以一个战斗片段为切入点,刻画了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和毅力。我们的战士都是平凡的士兵,却不乏勇敢和无畏,他们本不是英雄却抱着信念去越江渡河。一个战士身后是成百上千的战友,踏着血肉奔赴更加残忍的战场,让我们明白和平是无数先辈用他们的血肉凝聚而成,和平来之不易。在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用视死如归的牺牲奠定了如今太平盛世的基石,没有他们逆天改命的勇气,我们根本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不可能有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完整主权和安全。电影中有个画面,美军完成战斗任务是为了早点回家,而志愿军却是为了祖国为了下一代而拼尽全力,所求不同,结果亦不同。
当一个民族经过上百年的压迫与反抗,真正能够当家作主鼓起勇气说话的时候,这个民族的青年人是最具热血的作文吧一代,他们的面前是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一旦这个民族再次受到侵犯的时候,青年人的反抗也是最激烈的。年轻人既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也是一个民族未来的依靠,所以抗美援朝战争中才会有大批的年轻人英勇参军,为了自己和祖国的未来誓死抗争。就如同旁白里说的那样,“那一年我们都还十八岁,但是没有一个怕死的'。”一个民族要时刻充满热血,充满希望,而扛起未来的一代人就是现在的我们。
这段时光不该被忘记,铸就历史的人更不该被忘记。我们要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更要展望未来,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下,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让那些妄图伤害我们的帝国主义列强,明白中华民族是压不垮、打不倒的。历史是有因果规律的,看看我们隔壁的邻居,看看大洋对岸,再看看如今的抗疫成果,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骄傲自豪,更应该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金刚川观后感】相关文章:
金刚川观后感06-24
《金刚川》观后感03-31
金刚川观后感12-07
金刚川观后感(3篇)08-25
[优选]《金刚川》观后感15篇05-28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优秀范文07-31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600字优秀范文07-28
变形金刚观后感12-10
《变形金刚》观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