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牧羊人观后感

时间:2024-03-26 17:55:2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树牧羊人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1

  “我”在1913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儿已有了一片树林。在1945年,荒原俨然成了生机盎然的热闹村庄。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莞尔。但文中一句话,引发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那时,“我”正处于一个极端困迫的处境,已走了五个小时却滴水未沾,牧羊人为“我”带来了惊喜,“我”内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战争期间仍坚持种着树,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现了泉水——而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那仿佛是我无法到达的一段路程,而这11公里是树林!要多少棵树才能达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却为一双手所造就,那么,这双手一定是毅力、坚持、执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执着之水。在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万多口人过着幸福生活。这绘本中的原图,我也见识过了,从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块大块的蓝色、绿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没有创造,何来幸福?何来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创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了执着,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出现生命。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感受。其次,这个故事也至关人与自然。这泉水般的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里面一个住所简陋的瘦小老头,带着一群老汉在晋西北无比恶劣的`环境下治理山沟。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3700亩林网。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辈子种树,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环境需要人类去守护,去努力。而这两位老人以生命化为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从人民的勇气、幸福而出发。于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创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适生活;老人攒钱买了电视机给乡亲,也用树林挡住了狂风,守住了珍贵的黄土。他们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们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2

  今天下午语文课上我们观看了《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部由同名课文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我”在一次阿尔卑斯山旅行中,在寻找水源时偶然遇到了一位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他家借宿后,我发现他会在牧羊时种橡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牧羊人用他一生的时间将一片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的故事。

  整部电影都是用彩铅和松脂在毛胶片上绘制而成,它大部分布景设计简洁明了,我很喜欢。电影中所有光影的刻画和细节的处理都做的很好。比如通过景物或衣服的摆动来体现风,所有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也都刻画的很清晰。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会有一些与简洁形成强烈对比的'画面:在电影开始没多久,利用极其抽象、黑暗、混乱的画面描述了山上其它村落中人们的艰苦生活;在描绘一战的情节时,电影同样利用了相似的混乱画面,使人感到好似置身其中,让观者印象深刻。

  对比课文后,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增添了一个情节:在牧羊人已经种植了一大片树林时,一天,一位警官来到牧羊人家里,告诉他禁止燃火,以免破坏这片“自然的树林”。这段其实挺讽刺的,带有一些伤感地体现出并没有什么人知道艾力泽布菲一生都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从侧面反映了牧羊人的默默无闻。电影中多次讲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与战争仿佛与他(牧羊人)无关,他只想一心种树。”从这也能体会到牧羊人长达几十年的坚持和执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羊人也越来越老,大地从一开始荒凉的土黄,变成绿色、蓝色、红色等等。电影后半段出现的小河也暗示着生命踏入这片土地。附近的村子有了更多的村民,花海、马匹、村民、节日、欢歌都代表着生机,而这一切都源于艾力泽布菲。

  电影最后是牧羊人孤独的身影,镜头慢慢推向他衰老的脸庞,随着他的眼睛慢慢闭上,电影结束。同时,艾力泽布菲老人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也结束了。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3

  今天我看了《植树的牧羊人》,这部电影值得好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植树的牧羊人》是FredencBack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代表作品,动画的剧本改编自法国作家JeanGrono在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只有短短30分钟,画面比较抽象。开始时,展现了“我”在沙漠中行走的场景,抽象而模糊的背景,使人物和背景快要融为一体。前半段导演使用了一种颜色——接近白色的灰色来描绘整个场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片荒芜人烟、被废弃的一块土地。

  到了后半段,开始有色彩的加入,先是淡绿色的树叶,一棵接一棵朦胧的绿树出现,连接成荫,后来蓝色的天空和海洋,棕色的树干,黑棕色的小狗都相继出现。慢慢的',从一片荒芜人烟的土地沙漠变成一片绿洲,色调从单调的灰色变得五彩缤纷。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植树的牧羊人》有几个很有特色的地方。首先,这部电影主要以绘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的——彩铅和淡水彩,风格清新朦胧,具有浓厚的印象派风格。

  其次,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不同,它使用了一个很精彩的画面切换,不断在切换,而且切换速度很快,有一种魔幻般的感受。

  影片中还有明显的对比手法运用。例如牧羊人在放羊之余,前三年种下了10万棵树。一战后的第五年,“我”再一次去拜访这位牧羊老人,他之前种下的树已经繁盛如森林一样,干涸的河床恢复了生机,流水环绕。牧羊人多年如一日的付出体现得就非常鲜明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有很多感慨。人类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人类就是万物的中心,而缺少了对大自然和其他物种的关怀,对大自然缺少敬畏之心,人们无节制地拿去自然资源,然而相应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我觉得,人类要思考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置于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中。每个生物都是整体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拥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

  这就是我看完《植树的牧羊人》所有的感想了。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4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后被改编成电影,运用印象派先素描后淡彩画的绘画风格,并以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示给了我们。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森林,为后人造福的故事。整个短片情节朴素无华,画面简约唯美。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两人,便是“我”和牧羊人艾丽泽·布菲。

  电影一开头,展现的是一片尘土飞扬、飞沙走石的景象。这是一片没有植物、没有人家的荒凉之地。对这样恶劣环境的描写,为下面的内容做了铺垫。“我”行走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饥渴难耐。终于“我”发现了一个牧羊人,他就是艾丽泽·布菲。他将我带到了他的住处,屋里陈设十分简单但却十分干净,衣服上有针脚细密的补丁,炉子上正烧着水,简单几笔描绘出艾丽泽安静细致、朴实友善的特点。虽然“我”是陌生人,他却热心地帮助“我”解决了喝水吃饭以及住宿等问题。我在这里住了几天,也慢慢了解了艾丽泽的生活。

  艾丽泽每日挑橡子,种橡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静无波澜的生活尽管孤独寂寞,但他却一直有着坚韧的信念。就如电影里台词所说:“如果上帝让他再活三十年,他会种更多的树”。艾丽泽就这样安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受打扰,执着地一个人种着树。

  几年过去,“我”又来到这里,那一片不毛之地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溪流、鲜花,鸟鸣声、人们的欢笑声不知不觉地出现了,面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原来是艾丽泽坚持不懈地种树,把这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水土丰茂的森林,人们迁居至此,一派复苏的景象悄然出现,这里成为了一万多人的幸福源泉。

  “我从没见他动摇过”,影片中的这句独白让我们感受到艾丽泽做到这一切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却拥有着难得的宁静而无私的心灵,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伟大。小人物,大感动,相信每个人看完这部影片,都会对牧羊人艾丽泽萌生出无尽的敬意。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5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短片。它的导演是法国的弗雷德瑞克,主要角色是“我”和牧羊人,布景设计运用了彩铅。

  本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地上独自种树三十几年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中塑造的牧羊人这个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短片中,我可以通过颜色来看出周围环境的变化,从一开始的黑白变到颜色丰富的水粉,体现出牧羊人辛勤工作的成果,他为村庄里的人们带来了幸福、舒适的生活,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存在,更别提了解他了。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年很多人都无法忍受,更别说一位孤身老人了。但是这位植树的牧羊人却做到了,他让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以至于人们都认为这片树林是“天然的”,他的'的确确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用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片绿油油的树林、几声鸟鸣完美地展示了青春与活力,此时的色彩明亮、柔和、与开头的黑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色彩对比,声音的前后对比也是很鲜明的。比如短片刚开始不久,呼啸的风声与沉重的脚步声充斥着我们的耳畔。在短片播到村庄里贫苦又自私自利的人们时,儿童的呼喊声、妇女的尖叫声、人们的埋怨声……再配上压抑诡异的音乐,让人忍不住想逃离那可怕的地狱。

  七年后,当“我”再次踏上了去往高地的路,当“我”看到牧羊人种的橡树时,一首轻快、婉转的曲子响了起来。在短片快结束时,原来贫困的人们变得幸福、潺潺的溪水声、孩童的打闹声、人们的欢笑声、和着优美的伴奏,那欢快热闹的声音可以隔着屏幕感染到我,让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明朗起来作文。

  整个短片看得我意犹未尽,我认为这部影片在色彩上运用黑白对比彩色,背景音乐上运用压抑沉重和轻快欢乐的对比,让牧羊人种树前后的场景对比更加鲜明,更加突显出了牧羊人完成的事业是多么的伟大。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反复欣赏、品味的好片。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6

  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这却孤立不了他,政府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熟视无睹、顾自种树。

  他不怕环境恶劣,是因为,他的本心正是为改变环境而努力;他不被战争和别人对树木的破坏行径干扰,是因为,他是一个建立幸福的人,他坚持走自己的路,面对其他人类的破坏行为,他视为不是同路人,而无暇顾及;他不在乎别人的'冷漠,是因为,他追求内心的喜悦、平和,没有别人的赞赏,他依然可以自信。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经两次出现“心无旁骛”这个词。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描写牧羊人坐在灯下挑选橡树种子的时候。他每天精心选取最好的种子,他的选择步骤分明,极其精细,对于有裂缝和个头小的种子,他都筛除掉。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感叹,牧羊人的“创造有如连锁反应,尽管他心无旁骛地种树,单纯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却给干涸的河床带来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坚持最单纯的计划,却带来了更多积极的环境变化。

  的确,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种树,他所有的行动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他不仅精挑细选种子,为获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动都不离开种树这个目标:他不再放羊,因为羊会啃食树苗;他改养蜜蜂,因为它们会传粉;他每天的行动都是那么宁静和低调,使人们没有注意他、没有阻挠他,没有跟他争夺土地的所有权。也正由于他这样的态度,保护着他的计划顺利地实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树牧羊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12-31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04-21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9篇04-08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06-09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9篇)01-31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9篇08-26

植树节植树活动总结12-12

植树活动总结09-09

植树问题说课稿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