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时间:2022-11-18 15:24:3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1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即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但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即使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见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许多的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因此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见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孔子》观后感2

  孔子,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对我们这些中国后辈来讲,是有着多大的影响力啊。

  通过电影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几代电影人的夙愿,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拍摄《孔子》是中国电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银幕形象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的电影人的一种巨大的责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现于电影银幕上,那是谈何容易,更别说,要讲述关于孔子的一些事例,对于无法亲身到孔子那个时代的电影人,要制作拍摄出如此意义的电影,更是不简单。

  《孔子》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作品,不仅是演孔子的周润发演技超高,眼神、语言、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尊敬、学习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惭愧,又觉得有些自豪。电影中的孔子,时不时出现一句经典的语言,好多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话,都能体现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尔遇到学过的语句,还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孔子一字一顿的小声念起来,这让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电影中还有我根本没听过的名句。在电影院时,周围的个别中老年人却能接上孔子的话,让我又有些惭愧,如此伟大的人物,学习的我们,却局限于课本,而没有广泛的了解更多,看来,当代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放眼望向远方,而不是课本这狭窄的小小文学世界。

《孔子》观后感3

  孔子,说起这个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今天我看了《文化圣人孔子》颇有感悟。

  孔子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生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如何做人,要做一个人就是要提高人的自觉,孔子的贡献就是在春秋末期,对人类社会体现了一种关切,他力求制定一个关于人类共同生活,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与方法,准则与规范,这个就是她对人类所作的重要的思想贡献,对于人的自觉提出了许多观念来。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认识到孔子的“和为贵”的思想,是我国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人们还认识到,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成为处理儒家思想和其他各种思想共同发展的重要的原则。人们又认识到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成为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所有孔子这些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很好继承和发挥的宝贵财富。

  孔子在学习上,他提倡独立思考,叫学思结合;更注重实践,所以又叫做学行结合。学和思结合,学和行结合,这是他教育的特点,孔子对弟子们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他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弟子面前做出榜样,孔子的一生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以及思想史、教育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语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做人做事的丰富的哲理的百科全书。孔子的这个“仁”字,就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对君、父、老师、上级应该是忠、孝、恭、敬;对平级、兄弟、夫妇、朋友、同事,应该是诚、信、敦、睦;对下级、自己的儿女、臣子、下属,应该是宽厚、厚慈、惠。这上中下都处理好了,人际关系就协调了。

  看完后,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孔子的思想言行,及他响亮的名字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更要让将来的后代子孙都体会孔子教育文化的内涵。

《孔子》观后感4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部电影讲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内有诸侯割据,周天子失去权威,社会动乱、礼崩乐坏;诸侯车间竟相称霸,战火连连,纷争不断,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鲁国。他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他在鲁国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世间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最终年迈之时返回鲁国,在失意中离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

  时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们现在的21世纪具有很高的评价,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此,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

  结合电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启示:

  1、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才可能正确实施因材施教。

  2、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从教育教学上要善于启发诱导。

  4、从学生出发,用爱来温暖学生,热爱学生,敬业爱岗,为教学奠定基础并储备内在动力。

  5、提升自身的素质,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孔子》观后感5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我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我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您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我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您们帮忙想想?兴许有,我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您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观后感6

  两千年前,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在这样一个世风日下、礼节不复的时代,孔子没有选择同流合污,抑或是隐于世外,而是挺身而出,复周礼于乱世,示大道于天下。著书立说,他写下了自己的仁义;传道于世,他谱写了自己的传说。

  鞠躬尽瘁,他为鲁国尽心尽力。守礼节、设巧记,齐公面前不卑不亢、夺回三城;隳三都,战武子,国难当头不慌不忙、立下奇功。即便日后被赶出鲁国,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依旧让冉有回国扶大厦于将倾;在回到鲁国时,他长跪不起、泪流不已。可见他对这片故土爱之深、情之切。

  知音难觅,他为苍生肩负重任。面对乱世,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宣示大道、拯救苍生。然而接舆装疯,鲁君妥协,长沮、桀溺避世,世人不懂他,不懂他为何要为毫不相干的人们劳累奔波。幸好,南子懂他,弟子们懂他,他也相信世人终将会懂他,因为他所做的是为了天下的大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传道不是为了扬名立万,不是为了名垂青史,而是勇于担当起改造社会的责任。明可以隐世,却担起重任,这是一个士人的担当,这是一位圣人的崇高。

  风雨无阻,他为理想百折不挠。立志传道,只是短暂的选择;而周游列国,风餐露宿,缺吃少食,才是漫长的坚持。陈蔡的郊野可以作证,破裂的冰湖可以作证。孔子是位智者,却也是个憨人。他明知无人认同却毫不犹豫,所以他憨;他不懂得选择潇洒自足的隐居生活,所以他憨。但正是因为他憨,他才能执着地走自己的路;正是因为他憨,他才能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的是他心中那份“仁以为己任”的信仰,这份信仰可以直面世人冷眼嘲笑,可以抵挡遍地战乱饥荒。

  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虽然孔子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就如同夜空中的那轮明月,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孔子》观后感7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电影《孔子》观后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光,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就应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象个大人物,却象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观后感8

  一个懒散的下午,一部经典的电影,一位传奇老者,半世颠沛,看尽世间疾苦,半世官场,体验勾心斗角,一生一世,坚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爱人的圣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这便是人们对他的理解。

  我们只知他被人们推上儒圣的高度,却未知其所经历的艰辛苦难,我们只知他满身仁义道德,却未知其所思所想。我们只从古书中了解到他所做的伟大的事迹,却忘记了即便再伟大他也只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所思亦有所想。我们只知其伟大,未知所付出的艰辛。

  他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在他赢得一些功绩后,不曾骄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师,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使得我们深思。

  最为讽刺的,便是他游历各国时,向路人询问渡口方向,路人们却只是反问道“他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吗?怎么连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过他也是个人?

  最让我敬佩与迷惑的是他周游卫国时,卫国国君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种丰厚的条件,他都全部拒绝,并选择离开了卫国。我敬佩他的所作所为,却疑惑为何不接收极大的利益,选择了带着众弟子们游历受苦。

  最觉得他做法有误的,是他放下一切,周游各国,弟子们跟随他受苦,他考虑过弟子们的想法,关心过他们的安全,但却未能带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过于他教出的弟子,当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说要等他回来接回夫子,可最后却做了把夫子逼出鲁国的,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后再见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为了一个家奴,不惜与势力极大的家族对抗,为了救回颜回,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颜回的身体,虽然只是改编,但足以见得,哪怕圣人也有人类最基础的情感。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他还是那个孔夫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已无人记得,但他带给我们的,却无法忘记。

《孔子》观后感9

  岁月不居,时光徙转。一抬头、一低眉、一刹那、一慌神,你已颠簸了半生的光阴。——题记

  他们是去陪葬的人。那一个个被捆绑起来的穷苦百姓,他们极其可怜,或许有些人都不清楚那位死去的庸君是谁。呵!这一回,也不知又有多少孤魂野鬼游荡在人间。然而,总是会有漏网之鱼的,这回是一名正直舞勺年华的男孩,他灵活的穿梭在林间,身后百万大军。他跑到孔子家躲起,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事情泄露后,孔丘用巧妙的言语保全了男孩。

  孔子因才高智广而被重用,与此同时,他也向鲁国君主提议用“仁”去教化人民,反对残杀。当然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孔子因受权贵离间,最终被排挤出朝堂。鲁国已无立足之地,自此他的艰辛和风尘便在岁月中展露的一发不可收拾。

  是日,天光阴沉,云雾聚锁,仿佛注定他这漫长的一生将在阴郁寥落当中挨度。之后孔子随同他的弟子到宋、卫、蔡、齐、楚等国出游。但他的政治主张并能得到热衷于血腥与的各国诸侯重视。这一路途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艰辛险阻。遭受过质疑与冷嘲热讽,甚至还有小孩侮辱他,但他始终平静理性地对待这个社会,他依旧主张以仁政治国远胜于残杀为王的统治。他的思想并没有因岁月流逝抑或是其他一切而动摇,这是最令人敬佩之处。

  在我看来,孔子也是常人。不仅仅心系他的仁政,他也有细密的情感,当弟子颜回为保全竹简而丢失性命时,是他是有心的,亦是无奈的;他是悲伤的,亦是自知的。

  他是鲁国人,虽已在外跋涉,但毕竟它最初的政治寄托还是给了这个父母之邦,所以他从未忘记过她。在如此短暂又长久的时间里折磨着他内心的指望,仿佛要将他弄的遍体鳞伤。他是安定的,亦是窘困的。他之于父母之邦自始至终都是局里人,不然他怎样内心始终渴望又重回故土?

  他半生的前程,命运是跌跌撞撞。好在但并没有辜负了自我一颗赤子之心。他选择了遵循自我的心,无论一意孤行或是前方疾风骤雨,他独一袭青衫,馨香如故。

《孔子》观后感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令人百听不厌的话,究竟出自谁人之口?我不说,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乃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他曾先后周游鲁、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以上不过是我找到的一部分资料,比起电影《孔子》,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

  这部电影类似于“回忆录”一类,开篇就像我们展示孔子在公元前479年临终时的场面。孔子的一生历经坎坷:仅用一百乘牛车就吓退了齐国三百乘战车,并收复齐国所争得的“汶上三城”,却因季氏一族挑拨被迫赶出鲁国;收养了一名本用来陪葬的小孩长大后却“大逆不道”;驱逐出鲁国而在各国周游是受尽战乱之苦;弟子子路因战争,颜回因抢救书籍而死??总之,在孔子重回鲁国之前,孔子的每一刻都毫不平凡。

  《孔子》所带给我们的不仅只有孔子的那段生平,还有发人深思的“人生问题”。电影中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看那前面的路,哪一条不是坎坷难行的呢?”人生也是如此。假若真有一条平坦的路,

  最好不要去走,也许这就是一条最为黑暗的犯罪之路,甚至是一条绝路。一定要选择以“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作为“招牌”的看似狭隘的“小路”。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也曾碰到过许多类似于孔子一生中的某些事。在做出选择时不妨想想,是不是可以向孔子一样选择一条最为“难行”的路。

《孔子》观后感11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 之前,我 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非常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 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 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 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非常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是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孔子》观后感12

  今天上午,我接到了同学的邀请,她说:下午去孔子六艺城玩吧,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下午一点十五出家门,一点半在学校门口前的城门口集合。我爽快的答应了。

  到了下午,一点十五我准时从家里出发了。不一会就到了,我走到时只有她的弟弟和她的两个亲戚在那里,我们等了一会,不久,另一个同学就到了。于是,我们几人就出发了。一路我们说说笑笑,不一会就到了。取完了票,我们就进去了。

  孔子六艺城是以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线,集知识性、历史性、参与性、趣味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体,融旅游、度假、购物、娱乐、美食、观赏乐舞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城。

  进入六艺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子和子贡等人骑着马的雕刻。然后是一座小桥,我们走过了桥。接着是一群很小很小的武士整齐的站在地上,在这群武士的后面是大王,在这些武士的旁边还有许多宫殿,雕刻的非常小,只能站着看而不能进去。再往后是数厅是个大大的蓝色球体,我们顺着楼梯转了上去,球顶上上面是一些数学资料,比如说圆周率?还有一些名人的资料。上的时候好上,但下的时候可出了难题,我们绕了许多次都没有下来,最后只能从上的地方下来。

  然后我们去了乐厅,进入乐厅仿佛进了大森林一样。然后我们去了射厅,又去了书厅,书厅二楼是孔子讲学的情景,后面墙壁上的大石头上雕刻着许多字。

  然后我们又去了与御厅,到了御厅,我们几个上了一辆马车,这辆马车是前后四个座位的,颜嘉旋和那个小女孩坐在了一起,代炜和我坐在了一起。不一会儿,马车开了,坐着马车观看到的是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时遇到的一些国家和经历的坎坷。

  之后,我们又游览了孔子故里园。孔子故里园是以独具东方特色的建筑风格,生动再现了鲁国民居风貌和民俗文化,让人跨越了二千五百年,领略中国古代文化和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景点更是以大量的史实资料,描绘了一幅孔子文化

《孔子》观后感13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跟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跟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观后感14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好看是好看,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观后感15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见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因此当我们看见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见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

  电影的结尾我们看见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槃,让它拥有了能够撼动世界的力量。因此,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孔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孔子观后感11-16

孔子拜师读后感11-05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10-25

《八佰》观后感11-17

《鹬》观后感11-16

《后天》观后感11-15

八佰观后感11-11

《雷雨》观后感11-10

舞蹈观后感11-08

修女观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