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时间:2025-08-27 07:29:3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很实用的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错方式表达导致问题,甚至让矛盾升级,最后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使关系僵化。

  看着书里的讲解和方法,我会想有时候人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无顾忌的放纵一次,如果每次都让自己理性去处理问题,可能会觉得很累,如果每次发生矛盾时都是单方面像心理医生一样去压着自己的脾气,试图引导对方说出感受和需要,也许有一天还是会想爆发。

  所以希望这本书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双方都学会怎么处理冲突,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么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那社会会更和谐。

  亲密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因为越亲密越容易因为爱而引发更多问题,也因为爱,我们往往觉得对方应该懂我们的所有情绪和需求,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么样,但不知道到底想怎么样,而这个时候就会期待爱的人知道我们想怎么样,这样的期待往往引发矛盾。所以我们学习怎么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准确的表达出来。

  学会让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对错,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让自己内心更平和。其实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爱来对别人,摒弃“应不应该”,接纳不同,没有评价和指责,关系就会更和谐有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1、体会和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直在试着练习,因为我之前在感到悲伤、生气等情绪的时候,总是会强调我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导致我怎么样,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会得到理解或者怜悯,当然事实证明并没有,然后我接着在意的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达我的看法,人对自己都是格外宽容的,所以错误总是别人比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实也是一种指责,但是当你指责的`时候,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驳、。

  我看前三章的时候感觉还挺难写读后感的,因为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所有人都充满爱,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是一点就着的性格。

  但现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达感受了,有个语句公式:你(事件表达),让我很(感受),因为我、、、。比如:你这一分钟内叫了我三次,我很烦,因为我想要专心煮饭。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饭!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想着“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刚生完我儿子的时候,身体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发烧,奶水也不够他吃,出现了很多问题。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饱,不能立即喂饱他他就会一直哭,我很纠结,想放弃母乳,但是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母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了。那时候婆婆建议我喂奶粉,我很自责,后来宝宝长湿疹,我就越发的愧疚,觉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怕负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一下,别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请求帮助

  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拆的第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里说,向对方提出请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气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脑回路是直的,你是请求的语句问他,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弹性的,但当你把请求也当做了命令的话,就违背了这项规定,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得对了能加分,说错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要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拒绝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听一听他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昨天赵老师说,“今天的文章还是如此的优质啊。我希望读书的时候不仅在意识层面能让自己有所收获,也能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能够用得到。希望也能看见你真实的应用故事哈。”

  这段话的勉励让我感到,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这句话也是今天读到的《非暴力沟通》的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体会和表达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

  我感受到,在我说出,“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我的内心又感受了一次我刚刚看到这段话时由内而外的喜悦,就如本书的作者说到的,表达感受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从这个角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今天的题目里感受我不太好的状态(昨天没有把握好搬东西的重量触发了腰上的旧伤),身体上的不舒服造成读书、码字都不太能集中精神,既然思路可能不是特别清晰,那我就多写一写最直接的感受好了——其实,这个题目算是我跟乃们撒娇扮可爱,这个技能我是跟家里3岁的小外甥学的,难受了就哭,高兴了就笑,喜欢就拥抱(好像还挺押韵)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感觉不要太爽。

  如本文作者所说,成熟的人本该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都可以体察细微,但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职业、家族文化遗传、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类。

  但这些在我看来,直观的说,是这个世界声音那么多,我们到底要听谁的?父母的?权威的?伴侣的?不如请他们都“shutup”,先听听自己的。当我们摒弃其他人的声音,认真听自己的时候,如同给自己一个拥抱,世界就不那么“无情”了。

  如果我们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发现,其实,感受都是我们自己的,同理,情绪也是我们自己的。从这个思路扩展开来,在沟通的时候,按照本书前面给出的提示,说事实,谈感受,不仅仅忠实于客观,同时也客观的表达主观——当感受有了前因后果,对方不会感受到这种感受的攻击,双方也就不会陷入到情绪的陷阱里了。

  从这个思路看开去,那么多情侣吵架真的都是误会,挨上司那么多骂只能怪自己蠢,就算面对最会“两头堵”的父母大人,也只怪自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我们想好好沟通:

  最近读完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于沟通的认知完全是转了一个方向。原以为认真的倾听、诚挚的交谈、平等的对话,达到交流信息和增进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沟通了。可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和交流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如。当遇到无法畅快沟通的对象,或者双方都有沟通意愿,沟通过程却不愉快,甚至不欢而散。

  我许多年前曾读过一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书,这本书介绍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情感世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顺畅沟通。男人和女人要想建立亲密关系,女人需要读懂火星的语言才能理解男人,男人也只有明白了金星的表达方式你才不会错怪女人。

  可见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我们想好好的沟通却总是词不达意呢?如果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一本偏理论性指导你更好地沟通的书籍,那么《非暴力沟通》则是一本可以指导你去实践的沟通练习手册。

  对“非暴力”的理解: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非暴力”就是不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一言不合”就动手,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情形。你肯定也经常听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说的一句话:“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这些情形就是我理解的暴力沟通方式,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暴力的理解太肤浅了。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身体暴力”外,还有一种“隐蔽性的暴力”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这种隐蔽性的暴力对精神造成的伤害是不易察觉的,除非我们表达出来。隐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语上的伤害可能没有身体暴力那么直观,但它的累积效应往往以身体暴力的形式体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有些话真的很伤人,但我们常常以一笑而过的方式将真实的情绪掩藏了起来。却不知道伤害已经造成,只是我们采取了无视的态度而已。

  当明白了隐性暴力才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隐蔽性暴力对精神的伤害,我们需要修炼非暴力沟通的交流方式。那什么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当一个人内心没有暴力时,自然而然的友爱状态。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关注与爱。运用非暴力方式沟通,我们会去聆听自己和他人深层的需要,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听,让我们发现自己对生命深深的爱。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惧,那么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温暖。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彼此心中的爱?卢森堡博士认为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蒙蔽了爱,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造成了心灵之间的隔阂。

  哪些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呢?

  首屈一指的是道德评判。举几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就使用的道德评判句式:

  “你太自私了。”

  “你太没良心了。”

  “你太不负责任了。”

  “你太没担当了。”

  ……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会被我们看成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这种评判方式中隐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但是却难以使我们真实的愿望得到满足。如果对方出于恐惧或者内疚来迎合我们的评判,迟早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屈服于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会心怀怨恨或者厌恶自己,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和温暖。

  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理论和价值判断,不要将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混为一谈。对于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轻易地将其上升为道德评判,语言的暴力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就产生了。

  学会用爱的语言来沟通,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不要去指责他人。

  第二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我们的生活中总存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当你在做这种比较时,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是关爱、是孩子的自律,还是其他被我们忽略的需求。不要让比较掩盖了我们的真实需求,却将怨恨和责怪的杂草撒在了爱的田野里。

  第三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却在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等这一类短语。

  比如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让我伤透了心。”

  这种说话方式在淡化我们的个人责任,其实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做出选择的权利,对,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那为什么习惯这样说呢,是为了推卸责任,不想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

  第四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强人所难。许多人都认为,教育的职责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惩罚。

  大多数父母都会用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用惩罚来教训他们。实际上,孩子们总会想出别的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最终还是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如果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且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他想要的生活,或许他的行为就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可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却是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我们开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开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引导着,个人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

  体会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现象,我们常用“我觉得……”这个句式说出的并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们的想法。当接着追问真实感受是什么时,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真实感受去哪了,被我们忽略了。

  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却是我们敞开心扉与人顺畅沟通的关键一步。在沟通过程中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在卸下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铠甲。

  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表达感受吗?不是,这是发言者的自我评价,他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这一句同样没有表达出感受,而是用自我评价代替了感受。

  想法已经习惯穿着评价的隐形衣却以感受的角色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不自知。我认为感受是真实实在的,想法是虚无飘渺,感受能让情感流动,让爱自然挥发。想法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责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或者厌恶自己。责备他人常常会引起他人的申辩反驳,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真实的需求被解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表达了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将它准确表达出来,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会认识到所谓的将心比心,我们无法牺牲他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说出自己的请求。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总是期待有所回应,对自己的需求认识的越深刻,提出的请求就越明确,越具体,这样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强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会习惯使用请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呢?请求如果没有被满足,如果紧随其后的就是批评和指责,那么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的愿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就越不愿意满足我们的愿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学会倾听,倾听自己或他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而非是指责、命令、内疚、自责、恐惧、强迫、无视等主导我们的生活。当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爱会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倾听和理解代替指责、命令和强迫,让由衷的互助自发产生。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第一次写心得思绪万千、真不知道该如何阐述我所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在教育女儿这方面我也是在不断的去查资料,去找书看,去倾听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女儿很小的时候体质不好,我总觉得我应该给她更多的爱,应该什么都惯着她,依着她,可是渐进的我发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发强烈,我当即决定重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三年我似乎又变成了文中所描述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的家长,我深感很累,女儿应该也是一样。读了本书几页下来,感觉轻松了,理解只有尊重才能赢的合作,当然首先必须自我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朋友交往之间的尊重,要让女儿看到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就算偶尔的跌倒和不完美,但是妈妈也在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父母与子女虽然在年龄上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一味的迁就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我而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处处讲究合作的技巧。

  文章中所提到的奖励和惩罚实则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自从女儿上了一年级以后,在我的思维里我认为她已经长大了,所以“奖惩”几乎占据了我教育方式的50%,不管是女儿的生活能力还是学习能力只要有明显的进步,我都会加以奖励;反之,也会加以惩戒,有时的惩罚会让女儿无比激动的骂我是个坏妈妈,那一刻我知道不合实际的惩罚会让女儿对我失去信任,会让她在妈妈这里找不到安全感。再者,我真的需要把长时间贴在女儿身上的标签彻底撕掉,在读本书之前,其实我会给女儿贴各种标签,类似于:你好懒,你真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那么此时我把对女儿的尊重又放在了哪里呢?

  在本章节中出现最多的词“目标”首先育儿的目标,对我而言我对女儿的目标有两点:一是保障她的人生安全,帮助他规避风险,这是作为监护人最基本的责任。二是丰富她的人生,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各种机会让她能够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种多样,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女儿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都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因为奶奶认为没关系,孩子小,家长可以代劳。其实不然,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第59页中的一段话“典型的围绕策略展开的争吵”仿佛是我经常跟女儿的对话,例如:你需要睡觉了,你需要写作业了,女儿的回复也总是:我想再玩会儿,等一会儿之类的话语。而我总是去批评她干什么事情喜欢磨蹭,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去了解我和女儿之间的需要和彼此尊重,我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女儿的需要,而不是评判和指责,让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在不停的需要,需要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如何去更好的经营家庭。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使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也会因为你的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快乐和愉悦。

  父母要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就要听听她的心里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弃大人的成见,客观地认识她的世界,并试着用她的视角来感受她的生活。以前女儿经常会跟我分享一些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件事她需要阐述很久,放学的路上讲,回家继续讲,我总讲她你可以简短一点讲完结束,回家就写作业吧,别浪费时间了,絮絮叨叨讲个没完没了,她会很不高兴!嘴里还在说:“妈妈天天就只知道让我写作业,都不跟我玩。”我也会很生气,甚至很大声的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就知道玩,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别跟我讲那么多没用的赶紧去写作业。”显然我和女儿的情绪都糟糕透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我的行为影响了她的情感和安全感,我为什么不能给她时间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倾诉自己想法呢?应该让她知道妈妈愿意倾听她的点点滴滴,参与她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让我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联结。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无忧无虑,希望她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保障她们的快乐成长。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在我们共处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相互间的给予,以及给予后的那份快乐。在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后让我很惭愧,因为女儿幼儿园大班时开始在外面学画画,起初每次学完之后回来都会画一张送给我,那时的我总是很感动,去拥抱她夸奖她,女儿也很满足,久而久之我也不那么在乎了。当有一次()她问我:妈妈、我送给你那么多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副呢?我敷衍她说:你画的都一样,而且你没以前认真了,谈不上喜欢哪一副。从那以后我几乎很少会收到她送给我的画了。我把她给予我的礼物制定的标准过高,没有用心去分辨并接受她给予我的礼物,同时也失去了我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联结。其实小孩子的给予是奉献的.天性,不求任何回报的、很纯粹的给予,应该值得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去学习。我经常会想把对女儿讲出去的话收回来,语言中也会充满批评和命令,缺少对她的尊重,也缺乏和她的沟通。前段时间听过师傅发的一段夜读“别让脾气阻挡了福气”,如果我能多一些长颈鹿式的表达、多一些长颈鹿式的倾听,少一些豺狗语言,应该也会少一些脾气多一些福气吧!

  有段时间我的情绪比较糟糕,遇事总容易急躁,压不住火气,总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唯有用争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弄的家庭关系异常僵化。在成长中学习教会了我面对问题时我们总会有很多解决方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说起来很简单,这一切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遇到困难的同时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稳定的情绪,合作也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鼓励孩子跟你合作,当我们的策略得到孩子满足的时候,孩子的那份笑容也是建立自信的强有力的方式,即使失败了,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创建“无错区”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尊重”这两个字,我做的很不够,缺少自我审视的习惯,缺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缺少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在和女儿之间和家庭之间创建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无错区”。为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今天我大声读完这一篇的,感觉好像比默念更有效果。标题:“每日提醒”我觉得太棒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书中介绍的这些概念不断的在我的脑海里更新。今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她在写作业,我下班回家后做在她旁边正好用手机在上网查一些资料,她抬头看着我说:妈妈你不看书吗?我说:晚上再看。她又说:你不是说要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看书一起进步吗?我随即脱口而出:用心写你的作业,少讲话。紧接着女儿的一句:就知道你做不到。我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这本书已经快读完了,我试问我收获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什么面对孩子却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我应该自我反省。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和需要,回应的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我需要“每日提醒纸条”不断的去提醒自己重温:七把钥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建立我和女儿之间的信任、尊重与合作。

  来自“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似乎觉得每一故事都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昨晚师傅跟我说:学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够会用多少是最关键。我思考了许久,辗转难眠,刚开始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非常差劲的妈妈,样样不合格,样样不达标,缺乏耐心倾听,缺乏对女儿的尊重、未知女儿的需求,各种标签往女儿身上贴,豺狗式的语言也是屡见不鲜。今天中午我尝试性的问女儿:妈妈以后不再对你乱发脾气,不再对你大喊大叫了,好不好?她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你能做到吗?我说:你相信妈妈吗?女儿说:我相信你,如果连我都不相信妈妈,还有谁会去相信妈妈呢?那一瞬间,我流泪了,感觉被女儿的爱和信任包裹着,女儿带给了我生命的真相。或许你会认为孩子不断地向我们索取,而事实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取的反而更多,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当我们凶了孩子,误解了孩子,但孩子还是会原谅你,不是吗?最后孩子还是会紧紧抱着你,不是吗?

  这是孩子对我们的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脾气的“勇气”来源。

  请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孩子最爱的人。要留一份平和、尊重、温暖的爱给孩子。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色彩!希望自己继续加油,期待自己和女儿的每一次改变,每一次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今天读到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章,题目是“区分观察和评论”。

  内容并不多,但是读到很多让我要击节赞叹的话,比如:“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是了,就是本文的题目,“不带评论”的观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昨天的笔记里说到“不带有色眼镜”的观察,本书作者用本章内容告诉我们,观察和评价的区别。比如,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午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这句话里,哪句是观察,哪句是评价?作者给出的思路是,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这其中的区别仿佛似是而非,可是在我看来也是属于“细思极恐”的范畴。

  是呀,描述事实,和做出评价,原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在很多具体情境中常常被我们混淆,比如两人吵架常常吵的是情绪,双方关心事实本身的时候很少,所以常常吵着吵着就忘了当时是为什么吵起来的。

  就如开头那三句话中,“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在需要处理某件事的时候,尤其是遇到分歧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的区分客观事实和个人意见,这个世界的效率会提高多少?

  而这,也就是我理解的“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的”根源之一吧,动态的世界可以被语言准确描述的比例的确少之又少,所以,古人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感慨。以上还启发我联想到,“你所知的一切都会成为你的天花板”。在认知领域,当我们能够怀着开放的眼光面对一切未知事物,那么我们就有无限成长的可能,而抱着固有认知不撒手遇到新鲜事物就选择无视或者否定注定难有新的变化。

  而在关系当中,关注事实本身,是客观体察他人的第一步,而且,通常被客观描述的事实最有力量,想一下,通常我们被人说“你每顿饭吃三碗米饭,会不会有点多”和“你太能吃了”,是不是前者更让我们觉得扎心

  这当然是开玩笑,如果对面坐了一个刚刚接到一串工作的同事一脸生无可恋,说“这些都是要在本周完成的,这节奏确实很累人”和“你真是辛苦”哪句更能传递关心?

  而以上,最难的就是,放下固有思维,用心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一、《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苛责别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逐渐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重获生活的热情,原来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么简单。只要扪心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积极行动起来。

  所以,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样子不重要;所以,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我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子?明了了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去行动,行动起来,我们就有了生活的热情。

  二、《表达感激》表达感激的方式:

  A、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C、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感谢我们往往说:“谢谢,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口中说出:“谢谢你,你这么忙还把我送回家,让我及时看到了孩子,没再为孩子担心,太感谢你了!”这样的感谢和一句“太感谢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600字.jpg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21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24

【精选】《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24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23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08-2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09-09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10-26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9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