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15 14:58:3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精选1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但最近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一遍看完之后,又忍不住看了又懒……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像书中的MM。一样缺失孩子成长中的四年,但为什么很多父母也渐渐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距离感呢?比如你,比如我,会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陷入一种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

  自打记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们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艰苦,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头,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不是没有感触,只是我不了解那个时代,那段属于父辈的岁月。初读此书,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样给安德烈讲她的十八岁,她曾经的那些过去。想必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领会到那个时期的父母的艰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也有我们要面对的世界,我们也知道要知足,我们也不想自己依赖着谁来过一辈子,来自外界现实的压力也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这些属于两代人之间的疑惑,我想在MM。这位母亲与安德烈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们这代人,都能在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微妙的角色转换,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转化为“互相理解”。

  附上书评:《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愿借鉴书中之事,可以引领我们每一位父母,或以后将为人父母的,在处理与下一代之间的隔阂时有所启发。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3

  “也就是说,你到今日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十分奇怪:一个儿子对自我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悲痛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可是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我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当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我的?我觉得应当不多吧。毕竟自控本事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我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我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职责心的人必须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我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所以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本事控制自我,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可是问我用手机的情景,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可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必须会十分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可是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必须会获益匪浅的。

  最终,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一样肤色不一样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我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期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我的视野,丰富自我的思想。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4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

  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5

  这个星期,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令我感触颇深。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通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婷婷,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特别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欢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后来,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经常出差,所以没有时间与爸爸妈妈交流。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欢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应该与每个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情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起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欢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婷婷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很想把这本书送给婷婷,希望她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因为生活的重担,使他们有些无暇顾及你的一些喜好,书中的一句话点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摆脱父母,独立生活的心声:“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还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恐怕婷婷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吧!使婷婷与爸爸妈妈之间的隔阂能够慢慢被清除,变回那个开朗大方的’她。龙应台知道了儿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动与父母交流,父母一定会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这本书,让同学们阅读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7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看到了一位母亲与一位儿子的努力。当十八岁的安德烈已经成长成了一个对于她的母亲来说完全陌生的大男孩,龙应台先生与他的母子关系并没有像绝大多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样,虽然有爱,却不相识。没有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而是各自迈出一步,通过写一个专栏,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即使以后还会漂萍离散,但人生没有恒长的厮守。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不仅他们彼此认识,也让我们许多读者受益匪浅。

  像安德烈那样,我也父母也有些陌生,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我不仅要珍惜,也要学会自己创造机会和父母沟通。我爱我的父母,但我不能把爱当成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熟,不能总试图着摆脱父母,要尝试者前进,前进,互相走到对方心里去。我不会让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我要让爱自然的流淌在涓涓岁月里。

  在这本事中的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像安德烈那样假装嘲讽和狂妄,闪避了关于‘’你将来想做什么’’的追问那样,我也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因为我没有答案。我喜欢的事情没法去做,想要去做的又很困难,因为在这个时代,人才比比皆是。像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欢乐颂》那样,在大城市中,有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工作,失业率高得可怕。现实的压力如黑夜的猛兽,不断吞噬着我们。

  许多人的压力,来源于不甘心,他们不甘平庸,也来源于家庭,他们肩负着希望。我也是这样,学不好,对不起自己的努力,对不起父母的期望,看着身旁每个人都拼命往前冲,看着格格不入的自己,心情低落,感到茫然。读了《给河马刷牙》,我明白了,父母要求我们用功读书,不是因为要我们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破谋生。

  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过的幸福。

  正如清晨散步的人,那是他的生活态度,气定神闲,温和内敛,沉静谦逊的人格特质,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百米冲刺,狼狈不堪。当然,现在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以便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我们要做好自己,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压力,乐观的面对生活,勇敢面对困难,让生活充满阳光,你的身后有亲人支持着你,送你扬帆起航。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8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36封家书。我和妈妈一起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想,让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学习,而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样的,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和妈妈心平气和的进行了一次心灵沟通,我发现妈妈的观点,几乎和龙应台的观点如出一辙,通过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妈妈也向我道了歉,检讨了自己,因为她通过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回信,第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原谅了我的叛逆。

  我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正是这本心灵鸡汤般的家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认识了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9

  忙于中考的那段时间,实在抛下了很多东西。如今,我在盏盏柔光灯下安详坐落。捧起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不作声响,只留鼻息于静谧之中,携缓缓平静的心,去阅读它。

  书中记述了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三年来往36封家书。字里行间折射两代人,两种文明的思想深度,有关人生的思考,有关当下的社会,有关对国家的理性。

  我尤为深刻的是十八岁的安德烈对母亲说:“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平庸的人,有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最后,安德烈淡淡的忧伤夹杂在他那句朝母亲的话中,“那么,你会失望吗?”母亲回信表示,她没有关系,只要将来的工作让你快乐满足,感觉有意义,即使是给河马刷牙都不打紧。{大意如此}

  读完后有朋友与我聊起这对话。她在网上来信,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我才是平庸的人。”彼此相隔甚远,但我已察觉平庸二字是好友最不愿说出的。我大概知道她为什么了。读书没有大的成绩,也没有多么拼搏,更没有特别惹眼的才艺。所以说平庸。那时我就好像被泼了一身的冷水,不禁颤抖,责问自己:那我呢?是否像她一样是平庸的?

  我这样回答:“曾经是,如今不再了。”龙应台是对的,无所谓地位高低,钱财多少,做着自己愿意之事,何来平庸?

  回想起自己中考,我只能说我抛弃了很多,却得不到一丝安宁。

  相识三年,曾几何时,我见过好友的她会对我不冷不热。扭头带着满脸的落寂走向与我背道而驰的地方,夕阳的余晖照耀她,却只留漫不经心的背影给我观看,遥望。走到此步田地,是谁错?是我。初三,我只有一个目的,跨进家里人,我的理想高校。我已习惯一个人,想一个人的将来,做一个人的梦。我肯花费一天去苦读书,也不愿与她荒废那一小时的闲聊;我肯割舍喜好投入题海中,也不愿与她分享剩余的空闲;我肯拼命装出高傲,也不愿与她说其实我很累。

  陪伴十几年,曾几何时,我见过父母和我坐一起吃饭,竟无一丝声响。以前家就是全部,现在学业是我的天下。爸爸妈妈能领会到我。于是不知不觉,客厅的电视音量已调至最小,进出我房间的脚步已轻柔许多,我睡了家里已不再灯火通明。可我却不懂他们,寡言少语,不哭也不笑,木偶一样。

  时间那样快,这场考试也结束了。回头心里一阵阵疼痛,当初自己是那样愚蠢,那样平庸。冷落朋友冷落家人,日日做着令自己不痛快之事。后来我在假期中慢慢回复过来,与旧时好友聚会,与家里人去旅行,在书城里泡一天。

  截止读完此书,后知后觉。平庸不是说无权贵势力,无钱财万贯,无别人所无。而是过得满意,庆幸和愉悦。

  你不平庸,我们都不平庸,因为我们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0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1

  我和妈妈差了23岁,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所以我在想,我要和我的孩子年龄差距缩小到多少,才不会使两代人的代沟变得不可跨越。

  妈妈对我实行放养政策,可是问题太多了,比如:懒惰。

  所以我在想,以后我该对我的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方式,才不会害了他并不会让他觉得我是为了他好。很矛盾。

  现在多少孩子在抱怨家长打着为了他/她好的旗号,抱着不重复的补习班、吃着不重名的营养品,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会这样抱怨我。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这36封家书是离开儿子多年的母亲再回到儿子身边后,发现儿子早已经长成了与小时候完全不同的、有着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她极度的不适应。她想与儿子沟通,又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才能将两人的谈话深入、长久的持续下去。

  这就是两代人的代沟,这样的事情不管在哪个年代都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龙应台急切的想要和儿子同步,想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安安。

  十八岁,对于有些孩子和父母来说,成为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文章开头这样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龙应台是充满智慧的母亲,明知孩子会跌倒依然选择了放手的母亲,她知道成长的阵痛必须由孩子独自去承受,任何人都无法包办和代替,因为一旦越俎代庖,孩子就没办法自己长大。而当今社会中许多父母更多地扮演决策者的角色,明确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意是好的,可孩子长大后,却离不开父母,缺少一种独立自主的能力,缺少自己的独立思想,不敢也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安德烈是幸运的,有这么一位开明的母亲,有这样能够表达成熟思想的渠道。青春是否应该叛逆?这里的叛逆并不是外在的桀骜不驯,意气用事。龙应台与安德烈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揭掉了彼此年代文化的面纱,还原了各自内心的真实所需、所感,这样的交流产生了真正的互动与价值。安德烈成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文化的差异性在他的成长环境中显然不甚稀奇,他在充满活力、叛逆的环境里,读书、郊游、交友、恋爱等等,作为母亲既不盲目认同,却也会中肯地鼓励赞许,甚好。

  安德烈在十八岁的时候在告诉自己的母亲,将来就做一个普通人。其实普通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还有孩子的认知、价值观、世界观念的成长,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紧跟孩子快速成长的步伐而不会被孩子远远的甩在后面很远。就像龙应台说的“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母子关系犹如放风筝的人与风筝。风筝总想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最好能够挣脱引线。放风筝总是处在矛盾的状态,希望他飞得高一些稳一点,却不肯放手,把引线扯得紧一些再紧一些。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方式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2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可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亲爱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这样说。

  看了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跟随他们书信的印迹,开始了一段心灵之旅。

  这本书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是啊,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像他们母子一样无法聚在一齐。有的母亲为了生存离家弃子,外出打工赚钱,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的母亲因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缠身,离开了孩子,亲人再也无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脱离了母亲的陪伴。所以,此刻的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距离也越来越远。渐渐地,母亲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个人,她已经渐渐远离了孩子的心。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了“打开天窗说亮话”。他们经过书信诉说着自我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玩笑话,有关心与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诚的交流。

  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书信也许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书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第四封信——《年轻却不清狂》。这封信是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里面讲述了他十八岁的生活。他的十八岁也正是我们所向往的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是一种没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纵的时光。对此,龙应台在回信中给予了理解:“玩,能够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玩,也同样是在达成一个团体的意志”。但她也同样给予了提醒:“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深沉的母爱渗透在每个字眼之中。

  爱,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无非就是家人、朋友给予的温暖与体贴,它更多的来自于家人。在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当两个无法经常待在一齐的母子,对爱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样。

  并且,即使是长久相处在一块的母子,其中的代沟也赫然存在。就如此刻的我和妈妈,我们每一天都会见面,这样的无间无疑是件让人羡慕的、异常幸福的事情。有时我也会惹妈妈生气,平时别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当事情过后,当时觉得理直气壮的我,内心其实还是很后悔,都期望下次自我有更好的表现,让妈妈觉得欣慰。

  是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中的我们渐渐明白,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们却总是忽视他们的辛苦,把这些无私的奉献看成理所当然。扪心自问,我们为父母做了什么?时间的变迁,带走了父母还来不及挥霍的年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沧桑。感恩,理解,支持,帮忙……趁我们此刻还与母亲在一齐,好好沟通,别让母子关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要遭遇未知的艰难险阻,尽管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要珍视亲情,善于沟通,把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享,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爱,只是十个笔画、两个拼音拼成的一个字,只是四个字母组成的一个单词。但正是这个简简单单的字,却蕴涵着很深的含义。不能轻易看待任何一个平凡的事物,或许就是因为平凡,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

  爱,是一场心灵之旅。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3

  当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时,我总有种想再读一遍的想法。《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人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时间,总让我感慨。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而一开始,安德烈,这个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的人,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心态通信着。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写信,但龙应台却想走进儿子的内心,想让安德烈与自己的关系得到缓解,想认真研究自己的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言语,也让安德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仅仅是为了与母亲交谈。当然,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龙应台有的地方,让我感触很深,面对着自己儿子的不耐烦、不想说,她并没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几行文字只能换来儿子的三言两语,但她仍旧字字引导,希望安德烈能多说一点。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儿子。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浃背,操心不已,但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们舒心,我们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说一句话,等等。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有谁能时刻想到这些,并经常去做。而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却会把它当做唠叨,当做耳旁风,不去理会,有时还嫌烦,与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顾着与朋友玩,只顾着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遗忘了抚养我们长大,为我们担心的父母,他们正在渐渐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们能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就是像儿时一样,常陪陪他们,多在他们身边,与他们聊聊天。想到这儿,我不禁为自己有时因心情不舒畅,而惹父母生气,让他们伤心的事感到羞愧。从此以往,我将时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体谅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帮他们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不让父母担心。

  《亲爱的安德烈》中,让我看到了母爱的呈现。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个不论你身在何处,却长伴与你的家。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4

  手捧一本《亲爱的安德烈》,此时的我已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深深打动:“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长,有多远,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是啊,人生旅程,必然漂萍离散,哪有恒长的厮守?当我满怀憧憬地奔向远方,却从未留意在背后默默目送的她!

  那次,我报了个夏令营,为的是逃离母亲的约束。临行当天,我起的很早,却发现厨房的灯竟然亮着,走近才发现,原来是母亲为我包了我最爱吃的饺子。在我狼吞虎咽时,母亲已经麻利地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在去往机场的路上,母亲欲言又止,只是时不时地看我。

  到了机场,母亲突然发现我衣服拉链没有拉上,于是费力地踮起脚尖,为比她高一头的儿子拉好,口中喃喃的说着:“出门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己。”她的眼中满是疼爱与不舍,我心中的坚冰被狠狠击破:我是多么无情,让母亲为我牵肠挂肚,我这么大了还不知感恩,只是一味地心烦她的唠叨,不时地与她顶嘴。母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无私地把母性的温柔给予了我,我则是一粒渺小的种子,贪婪地吸收每一缕光芒,但待我冲破土壤,却忘记了感恩!我突然看见母亲像疾风骤雨中的海棠,仿佛不堪一击!我敬爱的母亲啊!您何时消磨了自己的容颜?天边如血的残阳变得格外耀眼,像剑一般射入我单薄的瞳孔,我想把这讨厌的阳光揉出去,却不料它又化为一弯浅浅的水,在我的眼角,描绘出您慈祥的面孔!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哽咽了好久才郑重地说:“妈,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读懂了母亲默默地目送只为你回头一望,只为你一句郑重的诺言。

  鱼对水说:“你不了解我,因为我在你的囚笼里。”水对鱼说:“我最了解你,因为你在我心里!” (后记)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5

  如果说了解是彼此沟通的桥梁,那么沟通就是在了解中开出的美丽的鲜花。——题记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后,我感触极深。

  《亲爱的安德烈》主要是龙应台先生和她的儿子安德烈的三十六封书信,同时其间也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先生因工作原因与儿子几年未见,等到再相见,安德烈已是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已不再是龙应台先生《孩子你慢慢来》书中的小男孩安安。两人之间总有着一层隔膜,所以他们通过书信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尴尬的气氛,让彼此更加了解熟悉。

  正如信中所说,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而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在信中,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而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龙应台想重新了解自己长大的儿子。

  信中,这对母子讨论了自己的价值观,讨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等。同时,安德烈也捍卫了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的电影。他们通过一封封的书信,增强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龙应台先生对安德烈藏在心底的母爱,明白了,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会焦虑地帮孩子在迷途中寻找出口,也会放下自己的尊严,甘于自己孩子的嘲笑。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安德烈希望被母亲理解的心情。我们慢慢长大,但却与自己的父母渐渐疏远。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懦弱变得勇敢,从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了懂事知礼的少年。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在慢慢变老。我们的父母也和龙应台先生一样渴望能够与自己的孩子沟通,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可有时,我们却用沉重的枷锁,锁住了自己的内心,不让任何人靠近。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也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因为懂得,所以珍惜。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应该和安德烈一样,学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多去了解自己的父母,多去关心自己的父母。了解与沟通会拉近我们与父母的距离,打破与父母之间的隔膜。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亲爱的》观后感5篇04-18

《亲爱的》观后感14篇04-17

《亲爱的》观后感7篇04-16

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感06-10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集锦15篇06-07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通用15篇)05-27

高中读书笔记06-09

《活着》的读书笔记04-03

守株待兔读书笔记04-03

社戏读书笔记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