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

时间:2022-03-25 14:59:0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活着读书笔记通用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活着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活着读书笔记1

  那纸醉金迷的城市诱惑了多少清澈如水的眼眸,那人潮暗涌的街头污浊了多少明亮如星的心灵,那炙手可热的名利扰乱了多少坚定不移的方向。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纵然世俗会阻挡前进的步伐,但能否走下去却是自己的事。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陈述的,活着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在那个世事更替的时代里,福贵由地主到败光家产,只有强迫自己接受事实。无论生活有多么打击,都不能忘记迎接明日的太阳。

  世上的人就像各种植物,有的是荒漠仙人掌——艰难求生;有的是沙漠绿洲——今日虽好却不知明天是否就存在;有的是藤蔓——攀附于参天大树;有的是胡杨——孤立于大漠却将种子撒向四方;有的是高山古松——淡然望着脚下的灼灼凡世。人们以各种姿态活着,时而平行,时而相交,然后绽放出不一般的光彩。

  福贵的一生起伏跌宕,从富足到穷困潦倒,从玩世不恭到懂得珍惜,他失去后拥有了,又在拥有后失去了。父母亲、家珍、有庆、凤霞、苦根、二喜一一离去,就连患难共渡的春生也受尽苦难。最终,曲尽人已散。他只有和他的记忆、那头与他同名的老牛为伴。黄昏日下,他和他的牛相依,他卖力的吆喝,为了给牛它不是一人的错觉。其实是在给自己一个错觉,家珍、有庆他们还在。

  我折服于作者朴实平淡的语言给我内心的震撼力,折服于福贵艰苦的一生,折服于旧中国所经历的那段历史,我折服于那一片黄土上的每一条生命,折服于活着本身的魅力。

  尼克·武伊契奇,一个生而无四肢的残疾人,以顽强的意志,特立独行不为世俗的心,创造出一个残疾演说家的奇迹。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生活,这么一颗纯粹的心,走出了云雾,拨开了生活的本质——活着不为什么,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平静下内心,左右看看,你是否有这么一颗单纯的心,是否在生活的枪林弹雨中每一步都为自己而迈,是否看清了活着的真谛?

  为了活着本身,俗世不会阻挡前进的步伐,不会扰乱理性的思绪。生活依旧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活着读书笔记2

  《活着》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它以听别人讲述的方式,描述了一个中国南方农民的一生,恰巧,他的一生是在清朝末年到改革开放之间的时期,哈哈哈,朕康熙活了一辈子,从未碰见这样的作品啊!

  朕听说,大清亡了,朕的大清亡了。哎,作为一个皇帝的灵魂,好说歹说阎王给了我一个回到人间溜达的机会。朕听说,《活着》能让人知道清亡后的生活,正巧,书店有人在翻阅,朕勉为其难地和那个人一起看。

  震撼。那么小小的一本书,竟然讲了从地主阶级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度,国民党征兵,优待俘虏,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三大改造,十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朕感受到了中国这片土地的巨大变化。朕以前总觉得朕的大清王朝无所不有,现在看来,是朕见识短浅,哎,若不是朕那时的高傲自大,或许,朕的大清不会亡。朕觉得,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也挺好。

  最让朕震撼的是福贵的意志和他生活的态度。老爹因为自己欠了一大堆债后来去世了,老娘生病,自己却不凑巧被抓去充军,连老娘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后来是有庆,自己的儿子,为了给自己昔日战友生产大出血的妻子输血,失血过多而亡,而对方是自己战友,能怎样?家珍,自己的妻子,得了软骨病,只能不治而亡。凤霞,自己的女儿,生孩子时,说了保大,可医生说都平安,后来,凤霞却大出血而亡,我无法想象凤霞的夫君二喜在医院对老丈人发狂:“你听见了吗?我说了保大!我说了保大的!可他们却给了我小的!”接下来是二喜,二喜在工地时被一场很不现实的意外害死了,现在,只剩下外孙苦根,那天苦根发烧,福贵给苦根退了烧就煮了一大碗豆子给苦根,结果,苦根却因为吃得太多而胀死!就这样,福贵的全家都死了,只剩他一个人,他一个人却又过了十多年,活了很久很久。朕无法想象,亲身送葬了自己的爹娘,妻儿,甚至外孙,他会不会觉得这些人都是被他连累的?他会不会觉得自己是灾星?不知道他有没有,他在风口浪尖上逃跑,挣扎,经历了不知多少斗争,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

  活着,朕最开始以为就是饶别人一命,让别人能苟且偷生,朕,待人命如草籽,从不珍惜,可是看到了余华的《活着》,朕才知道,活着,不只是两个字,不只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词,是一种意志,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忍受。这个词语给人的效果不来自人的呐喊,人的语言,它来自忍受,忍受生活,忍受曲折,忍受不公,好好地活着!

  《活着》,朕觉得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冷漠无情,又讲述人性,讲述人类的挣扎无畏。

  黑色的外壳,像煤炭一样,可上面红色的字和白色的字却特别扎眼。“活着”是白色的,最终,它是不是成为了你嘴边的白饭粒,“余华”是红色的,但最终,它是不是成为了你墙头的蚊子血?呵,看吧,在现在这个时代,朕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会没落,现在的政策也好了,穷有扶贫的来帮,至少能保证你“活着”,在这个文学林立的时代,朕觉得很少还有人来过问这些好的作品,朕常听见现在的年轻人说什么言情武侠,听见他们说这种文学大作枯燥无味!朕听他们念叨“小鲜肉”“老腊肉”,你说念叨也就算了吧,还把它当成生活,现在有多少年轻人是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国家而学习的?他们不过敷衍一下,只是完成任务,免得受家长骂,受老师训。朕听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看吧,这个世界最终是属于年轻人的,可是这一代年轻人,真的能担起他们肩上的重任?真的能真正地活着?

  活着!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词,朕也乏了累了,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真正地活着。

  有多少孺子不可教也,朕不知道,你们这些凡夫俗子,真是粗鲁到了极致!朕不想和你们这些贱民草包说话!朕只重视真正地人才,那些真正地英雄!真正地英雄主义应该是看透了世态炎凉依旧善良!朕的大清亡了,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感觉也要亡了!

  哎,罢了罢了,与朕有何相干?朕去会会阎王!

  朕听说,朕的大清真的亡了,没人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3

  说真的,福贵这个人的一生太过于悲剧了,生活在那个动荡战乱文革土改的年代,看着自己的亲人,老婆,孩子,孙子一个个死去,福贵经历了一次次刀剜肉体似的悲怆哀痛!他是一个小老百姓,历史上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而他的一生折射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苦难创伤。从他的身上,从余华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变迁,一个民族的厚重感,人性的善良和韧性,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我们有理由相信,余华理解了人生,而福贵,也理解了人生。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活着,就是生而为人,最伟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当我们有一天真正看懂了《活着》,说明我们已经真正经历了苦难,懂得了忍耐,扛起了责任,了解了人生。

  也真正,成为了一个人!!

活着读书笔记4

  —— 品《活着》之感之悟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

  —— 余华 一曲悲凉调,一段人生路,一段跨越新社会与旧社会的人生。

  一部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民的冷暖的巨著。

  书中饱含着的辛酸与痛楚,充斥的戏剧性与巧合性。让我们真正的理解到了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

  所有的浮华终将成为朴实,“美好”的开局对应着美好的结局,开局与结局夹斥着漫漫人生路,活着与死去,阐释着作者对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感悟。

  本书以赌场里面的灯红酒绿开场,反映了当时一潭死水的社会,人民没有目标,终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大家阔少们整天混迹于赌场之中度日。以一个阴晦的开局来反衬社会的暗无天日。

  作者别出心载的安排了福贵的一时兴起而上台唱皮影戏则用来作为串联全篇的伏笔,以一出皮影戏来串联起福贵一声的坎坷,以一出皮影戏来表现社会的动荡。

  从富家子弟堕落为街头小商,和着悲凉的曲调不禁让人感叹世间的炎凉,命运的戏剧变化。富贵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命运打击,继续生存下去,也是有着不一般的毅力。妻子携子归来,是命运给他的赏赐,那本已枯涩无光的脸上也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妻子求的是一辈子安稳的生活,可以没有过去的“荣华富贵”。至此,一家人过上了典型的中国家庭生活模式,男的操外,女的主内。从败家的少爷到演皮影谋生再到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福贵的生之艰辛,可见一斑,人的命运,竟不由自己掌握,却是犹如一叶浮萍,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翻滚。福贵可以说是四十年代的人民大众的一个缩影。

  当家珍含辛茹苦的拉扯孩子长大,原以为一家人总算可以过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悲剧却接连而来。安静的活着也只能够是一种奢望。悲伤并没有远离他们,因为生活还在继续,他们还要活着,继续面对命运对他们的残酷。

  对于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我们不曾经历,我们所能够获得的也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背影。但我们可以理解中国人的韧性,在这苦难的环境中,坚强的活着,不埋怨也不消沉。在动荡社会之中,个人命运仅如蝼蚁。福贵是那一辈人的缩影,他们从那样的年代走过来,过着平凡地生活,但却接收着命运不公平的抉择。

  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福贵的一辈子,经历了身边人亲人相继的离去,对于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悲伤,唯有默默承受,岁月的变迁,渐渐磨平了苦难的痕迹,活着的信念,更是为亲人而活。

  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

  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温饱与一丝的怜悯。

  在我们的国家,实则是二重国家,二元制的户籍制度让一个中国分成了城市和农村,而各种不平等制度让广大的农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农村密不可分,毛泽东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开放也是源于农村,不过,这些都已不重要了,农民还是那么苦,农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视和欺凌,他们每年都要为了生计从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他们骨子里的品质,让他们无怨无悔,当然也无可奈何,而联想到我们自己,在他们面前,显得是何其的微少,轻微的挫折就会让我们一些人意志消沉,让我们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们自己却还在感叹工作的辛劳与不易,在感叹命运的不幸,一部分则选择了“混”。我们滞步不前,我们在犹豫、在彷徨,他们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国走向成功的生力军,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性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会让我们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纵观全书,以生命的消逝、死亡的深层意义来诠释活着,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韧性,真实之中带着哪儿一点沧桑,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具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走过了,你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活着的意义。四十年的历程,也只是弹指一挥或沧海桑田,在无数沉默的、沧桑的面孔下,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余华以自己的感受带领着我们在命运的长河里面行走、体验。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重新回味那一段已经远去的历史。

  “人生若梦,偶然的东西太多,宿命的因由构成了整部曲调的主旋律” ,若果没有一个个的造化弄人,整部小说也无法真正的去撼动人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许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本书的另外一层含义。生活和幸存只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苟延残喘也好,锦衣玉食也罢。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能抉择的,与命运抗争的历程中,你会看到人的渺小,所谓的成长,也只是学会习惯性的接受。

  全书的结尾以福贵与馒头的温馨对话来回环整部小说。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但愿命运的双手会给他们些许慈爱,让饱受寒冷的心灵得到本属于他们的温暖。

  作者的笔触跨越四十年的历程,见证了几度动乱变迁,纵使生活夹杂着艰辛与泪水,老百姓依然勇敢的接受。对于苦难,那只是暂时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千好万好,活着最好。

  假如生活没有判定我们死刑,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好好活着。

  命运从不曾远离我们,

  生活也终究要归于平静的,

  活着是对我们的考验,

  也是命运的安排。

活着读书笔记5

  这个暑假,我读了写的《活着已值得庆祝》,令我大为感动。

  这本书的封面很简单:坐着琴凳上,他身后是一个巨大的钢琴。地上洒满了玫瑰花瓣。的腿部写着书名以及作者。

  《活着已值得庆祝》这本书讲诉了因顽皮而断臂,但是后努力,坚持地攀登高峰,成为了一个达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在游泳池里,虽然他比别人游的慢,但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佩服与感动。二是面对学校校长的拒绝和歧视根本不在乎,而是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每天坚持用脚练琴7个小时以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终于弹出了《梦中的婚礼》。并且他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终于取得了达人秀冠军。

  这本书让我感到,让我知道了只有活着,才是最幸运的事情,珍惜现在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活着读书笔记6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活着》这本书,以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一家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作者余华其实是运用了艺术手段,把本该发生于千千万万家庭中的特例,集中在了一家人身上。把剧情浓缩在时代的大环境中,历经特殊背景,让一切矛盾发生在情理之中。

  文中有一段特别戏剧,且感同身受。徐家两代人因赌而倾家荡产。看后有一种特别的感受,也寻思着大部分国人,大抵在自己无法实现愿望或梦想的时候,是否都愿意把未来的希望寄托给自己的下一代?这一点我没有什么发言权,大概只是看得多而引发了一些思考想向大家求证的心情。

  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书,原因是最近产生了对生活的无限质疑。深刻认识到虽然还没找到自己喜欢的样子,但非常明确的是现在的样子和生活自己都很不喜欢。又仔细想了想大概对我而言,立马找到喜欢的生活并不是目的,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与参悟才是更有意义的事吧。

  最后想再就书的本身说一说,觉得主人公虽然身活,但心已随逝去的亲人而死,他永远活在了过去。而我们这代人的活着是向生而死,还是向死而生呢?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活着读后感800字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7

  书中最后这样写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话,总结了福贵的一生。

  相比于富贵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美好的。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玩物丧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爱情,为了面子。每当看到这种新闻时,我哑然并震惊于为何会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轻,你所轻易舍弃的生命,是那医院病房里的人不愿放弃的,是那身体有残疾的人努力争取的。

  有时我也会对平淡的生活感到烦恼,如今我却懂得,我们所厌倦的.恰恰就是富贵穷极一生渴望追求的。诚然,我们如今都在活着,而每个人却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烟雾萦绕的网吧中“虚拟”地活着;有的人把课桌当做床糊涂地活着;有的人在费尽心思争取周围人的赞许夸奖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们不能说哪种方式是错的。但是,当自己选择的路走完时,当穷尽一生时,每个人收获的却也不尽相同......

  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我们都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热热忱忱地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8

  生存,还是生活

  人生如同白驹过隙,一眨眼,就已度过了我人生的二十个春夏秋冬,回想着过去的二十年,呈现在脑海里的只是一个个褪色的剪影,一段段模糊的片段,放下手中的《活着》,我不禁思考:人的一生,究竟为了什么而活?

  无数的文人墨客、心理专家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追求卓越,以求获得社会认同感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设定人生目标,然后在长跑中不断前进,直至回归大地,结束在人世的一遭。励志书籍也在“供求影响市场”的经济规律下成为了最畅销读物,人们或多或少都渴望从中汲取能继续前行的养分。激情澎湃、洋洋洒洒的行文,如同黄土高坡上的鼓阵,齐齐敲响,震耳欲聋,给人无比的心灵震撼,但终究,岁月还是将这种震撼消磨得所剩无几,就如同那雷声般的鼓声终究还是随着扬起的高原黄土,消散在风中……

  对于《活着》一书,它的力量并不是来自喊叫,不是来自批判进攻,而是一种隐忍的力量,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全书仿佛是在给读者讲述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谊,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可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无法抱怨对方。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平民苦难不平凡的生活,折射了中国人在那个阴霾笼罩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去的。有人也许会问,在小说《活着》中,福贵处于那么一种极端的生存环境,为什么还是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的轻微分界在哪里,如今的我们,追求的又是生存还是生活?

  我想,对于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轻微分界只是方向的不同,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内心感受,而幸存更多的是旁观者对于他人人生,一种无法言对错的看法。

  福贵的一生坎坷,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贫穷让他一生都无法给家人遮风挡雨,儿子因输血给干部的妻子过量,而意外死亡;高烧延误导致无法发声的女儿在产下唯一的儿子后就撒手人间;陪伴他一生,未有过半句怨言的妻子终究也被软骨症磨去了最后的生机。看不见的苦难生活,福贵牵着他的老黄牛,一步步的走着,走向黄昏的余晖,这一幕,落在眼中,折射入心底,是那样的沉重,而福贵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却是那样的平静,如同与老黄牛的喃喃耳语,似乎这些都已化为血液中的成分,无法剥离,与命运相随。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生存,还是生活,仅仅是一线之隔,一生为什么而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只有当内心与外物和谐之时,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人活于世,不是为了外界的事物,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9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看完后,不觉悲凉,悲哀,悲伤起来。似乎时间所有的苦难都他经历了。不禁自问:活着的意义何在?

  司马迁说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鹅毛轻;雷锋说,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保尔柯察金说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对于徐福贵而言活着的理念在于:“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他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更应该懂得生活,学会劳作,为一家人而活着。那样即使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却踏实了。妄想可以尝试把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使自己穷苦的家变得重新发达起来。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见他活着的意义只是为了家人,对家庭的牵挂便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理由。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选择留下,或死于战场,或者高官厚禄。但像他这种无文化无社会主义理想的旧社会底层人民群众而言是终究不会选择留下的。当解放了以后,他看到占他家地的龙二被枪毙,家珍的话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而即便是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够拥有。先是儿子献血,糊涂送命;女儿难产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压成肉酱;外孙被豆子撑死!而他只能感叹:“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想想现实中的我们,还在争么?肯定是的啊!试问谁能真正放下呢?

  书看完了,觉得异常压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可以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镜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过。而不会被20××这样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拥抱未来!才是当代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

活着读书笔记10

  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余华这本小说的评价。在我读《活着》这本小说时,对作者余华还不了解,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看这本书,却不想看到结局处,心情沉重。

  这本书从一个老人在夕阳下赶着一头叫福贵的老牛干活切入,然后缓缓向我们展开这位老人的浮世绘,老人名字叫福贵,他曾经是个地主少爷,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然而,所有的悲剧才刚刚拉开序幕,他亲手埋葬了妻子,女儿女婿,儿子和外孙,最后只剩他和那头老牛,可这样,也是活着的啊。

  活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但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我们有家人有朋友,我们要好好的活着,更要精彩优秀的好好活着,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自己的阅历变丰富了,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更有资本的带领着我们亲爱的家人,可爱的朋友一起更好的生活,为这不知道花了多少年的多少次擦肩而过换取的今世相识相知的缘分增添些许色彩。

活着读书笔记11

  在一个没有漫天繁星、只有天上明月与房内一盏微弱灯光的夜里,我翻开了这本书,进入了一个令我为之落泪为之感慨的世界。在那里有着无边无际的金色稻田,有着质朴的农家姑娘与健康的小伙,有着美丽的火烧云以及袅袅炊烟,还有一个寂寞而沧桑的老人。

  他叫徐福贵。他曾是天地间活的最畅快的人,也是如今背负着那些犹如伤疤般回忆的普通人。他的手中曾握过各类金银珠宝,也曾抱紧过他的妻子、儿女与孙子的毫无温度的躯壳。他也有过再艰难也要活下去的信念,也有过透彻的绝望。他一遍遍逃离生死,却也经历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生离与死别。他的双眼看见过战争的可怕,看见过挚爱的死亡,他见证了人民的胜利,也经历了一个民族的浩劫。他看见过他以往的战友,华丽闪亮的蜕变与悲惨黯淡的结局。他没有经历过生死,却知晓比生死更令人惧怕的离别是何种滋味。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福贵的一生是如何。我不敢想象,徐福贵背着他的妻子站在村口,看着那条小路,看着漫天的雪花,却再也听不到儿子赤脚跑在路上时的脚步声,他是该多么难过多么忧伤;无法想象,当饱受生活艰辛与孤独的他,在将尽一生的尽头时,淡然开口陈述过往时复杂的心情。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当时的背景下,福贵的一生是坎坷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仿佛生来是为了消磨他年轻时所犯下的过错。他的一生像是万千石子中的一个,不是金子也不是宝石,然而却有着独属于他的纹路与沧桑。

  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顽强。而活着一词又是如此微妙。徐福贵在信念中寻找生机,终在结局看清了自己。在结局时我始终相信有庆他们还活着,正如书中所说: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我相信他们还活着。只是活着,而已。

活着读书笔记12

  大学时代,有幸拜读了原著余华先生的《活着》,感触颇多,大师质朴的语言不仅陈述了一个故事,更带给了我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呀比生命的终点也没有答案。

  “活着”是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从家道中落到女儿烧成哑巴最终难产去世,再到儿子得罪意外死亡,妻子家珍的不治之症……福贵无疑遭受了世界上最难熬的打击,命运残暴地夺走了每一个和他有缘的人。大概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只有他本身真真切切的经历了才体会的到的吧,所以他更想活下来,也顺利地活了下来,只是这种活着不夹杂着任何希望。

  看完这本书,带着些许的悲惨和痛苦,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他们遇到一点生活的挫折就喊着:“活不下去了!”这下想来,这种心理是有多么的可笑。我们并没有经历过像福贵那般难以承受的困苦,不是吗?所有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幸福,又怎么能轻言生死呢?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这就是《活着》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动的地方。

  《活着》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者对世界的幸灾乐祸,它让我真正知道,可能也只是现在的我的一些粗浅理解吧——活着本身就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层的难。可咱们人类不就是这样么,从呱呱坠地,一生在路上,最终所追求的是在痛苦中诞生的幸福,而这痛苦中诞生的幸福,绝望中所孕育出来的希望,便是最终凝练出的两个字: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话。是这样,活着,这两个字过于简短却给予了人生最不平凡的总结,赋予了世界最有力量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这种活着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感染每一个人。就像余华所说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挫折、无聊和平庸。”

  所以,人生就是在苦难中静静绽放。忍受这些苦难,也就能更好的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13

  “生活中其实没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富贵就是这样一个人,年少的他自私自利,因嗜赌而输光了家里所有的财产,因为他的为所欲为,父亲离他而去,不久母亲也撒手人寰,使他与贫穷·痛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完这本书,我便一直纠结于作者为什么要给富贵安排如此悲惨的结局,不给读者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但细细想想,作者传递给了我们的确确实实是一种正能量,“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贵在命运的浮沉着不断的挣扎,他活着仅仅是想自己和家人能平平淡淡地静静地活下去,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与他作对,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他的六位亲人离开了他,最后甚至连他的小外孙,他最后的希望也被剥夺了,当种种苦难一件件的加于他的身上,他仍然有好面对命运,乐观的活着,静静的活着。

  活着无论经历痛苦也好,快乐也罢,都是命运所赋予我们的,当我们无力去面对他的时候,不如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苦涩会给我们带来坚韧,喜悦会赠与我们希望,无论如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

活着读书笔记14

  一个逍遥狂放的毛头小子嫖赌输光了家里百亩地,把老爹气的死在粪缸旁,丢了媳妇险些失了娘。在给娘求医的过程里,被国军抓取当了壮丁,一走就是两三年,回来的时候,娘没了,女儿也变得又聋又哑。

  你以为这就是最困苦的时候了?生活总能拆破人生贫瘠的想象力。老人的后半生里,亲人们走马灯一样的纷纷消逝。儿子因为抽血过量死了,女儿难产大出血死了,老婆患上软骨病撒手人寰,女婿搬货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到最后,孙子也被自己递过去的黄豆噎死了。到最后只剩下自己和一头刚买的老黄牛,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有些嫌这剧情过于工笔,死了一个又一个,仿佛所有悲伤的事情都接踵而至。二喜好像这书里最干净纯粹的一个欣喜,他风风光光迎娶了凤霞,生活的基调骤然明朗起来,可余华偏偏要让凤霞难产而死,紧接着又叫她夫君被水泥板夹死,连好不容易苟活的儿子都被黄豆卡死——讲道理,哪家活的这么不巧,像是被掌管瘟疫的鬼神夺去了生死簿,硬要在家谱里划上几道子解气。

  但毕竟是文学创作,我们应该宽容于它的戏剧发挥。只抛开这一点,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人物。

  我喜欢福贵,虽然他负了许多人背负了许多情债,可我觉得于他这骨子里的小少爷而言,一切都算是理所应当,何况也做没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总归是东家长李家短,不经意间就夺得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喜他的真,喜他的坦率,喜他对过往的态度,甚至喜他买下那头不能耕地的老黄牛。两个“老头子的”相依为命活在书页的最后,大风大浪磕磕绊绊活了一辈子,他们“活着”了,却又超脱了。有些老人历经风帆到了却只能称作“活过”,因为他们垂垂老矣时已经失去了活着的勇气和热情,他们大手一挥将往事散尽风里,只留下一副躯干和不再言语的口鼻。所以我欣赏福贵,一切能在入土之年将过往那些垃圾的、不垃圾的、悲伤的、不悲伤的小事,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毫无保留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相比之下,二喜就更像是余华刻意安排的插曲。余华觉得,福贵的人生已经太惨了,凤霞这辈子也太窝囊了,来吧,送你们一个命运的礼盒,于是福贵打开一看,嗬,里面躺着一个偏头的女婿,凤霞凑过来一瞧,呀,我有了一个夫君。

  福贵当年迎娶家珍,只用了一台花轿几辆马车。而二喜娶凤霞,却弄来了一群敲锣打鼓的大阵仗,中华烟和糖不要钱似的漫天发,鞭炮烟花到处的响,凤霞藏在红盖头下痴痴地笑,二喜的城里伴郎说,不得了,你家的媳妇真漂亮。

  这一段娶亲,让我在屏幕前面差点泪眼汪汪。真解气啊,真风光。二喜太像是文学里的人物,出场方式都那么不拘一格。他话少,实干,孝敬又爱妻。在福贵将凤霞送人以换取儿子学费的年代,他能说出“保大不保小”这种话,让我总觉得是余华捏着手指,把他从什么迪士尼画报上小心翼翼剪下来,放到这本书身上。

  所以凤霞难产死掉的时候,我心里有个揪心的小人在想:“不是吧”。然后二喜也莫名其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的时候,我挺伤心的,因为我发现这本书还是落入了俗套。为了悲而悲号,这种情节的植入让这本书变得不那么酷了。

  我想余华是穷尽所有笔力,让福贵在最后达成孤身一人的完美结局。但是如果是我,我会让时间静止在凤霞顺利生产这一刻,让这家人和和美美下去。

  因为我觉得,万事万物都没你那么凑巧。更何况,人活着是要还债的,谁人都背负着一个份额。你昨日喜了,今日便是悲;前半生困苦了,后半生也要开怀一回。这家人的苦已经受够了,余华没有给他们一份“甘”,是不符合宇宙神学定律(我独创的…)的。

  人性本善,善再附加几层淳朴,便容易成了不假思索的恶。但在这本书里,我没有看到纯净的恶,所有人带有一份芸芸众生的普通夹心。龙二耍了点聪明,赢走了一百亩地,他往牙上镶金牙,逢人就笑口常开以便展示那块金,这种幼稚的举动让我觉得他有点可爱。这是一个市井、市侩的二流子,他绝不是恶,但是却也领到了自己的果。在土改期间被作为地主抓来枪毙,临死的那一刻福贵转过身去不忍再看,那也是一种善。我是想说,我喜欢这种普通。在我心里,他们都是命运多舛的普通村民。

  我还觉得,人民公社的村长很可爱。他尽心对村民,回过头来被红卫兵抓走的时候,没人有胆子去看他替他说句话,回来的时候村长鼻青脸肿却眼眶红红,那样子就像是在索求回报的孩子。村民们的心思很淳朴,他们还不懂,人际交往中,付出就仅仅是付出,不要企图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回报,不然总会失望。

  书里唯一让我心疼的,恐怕就是出场没几页的长根。旧社会里,地主家是要给家里干了一辈子的长工养老的,但是福贵把家产输没了,长根没地方去,就成了乞丐。忠心淳朴的可怜长工啊,到最后还心心念念着旧主人的家庭,不去担忧自身的处境,只是哭着说“少爷怎么能受这些苦”。后来的场次里不见他的身影,我猜他是捧着碗倒在了哪个露天荒地,虽然我希望他能继续坚强活下去。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第一人称叙事为主,穿插三次简短的第三人称,分别是在福贵败光家产、妻子去世和全文最后。好处显而易见,第一人称叙述往事,往往带有叙述者本人“年少轻狂”的代入感,第三人称聚焦晚年孤身一人的福贵,笔触冷静克制,与往事的狂放不羁有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出现多处相互呼应。无论是“从鸡到鹅到羊到牛”,反反复复用动物作比演绎家族兴衰史;还是从开头一人一牛到结局的买牛经过,都能体现出余华情节架构和节奏把握的功力。

  最后来说,我不认为《活着》着笔于单独的人,我觉得更像是在讲述人与土地的连接情深。就像《飘》里的斯嘉丽握着泥土仰望夕阳,穷尽全身也要保住庄园一样,在旧社会的村民心里,恐怕土地承担的意义要更多。无论是全文一直在讲的“我要我的五亩田”,还是福贵娘怎么也不愿搬家离去,包括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埋在一起的土葬观念,处处体现着人、地的亲密联结。

活着读书笔记15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拨开书页,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会时常的躲闪,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浅却难以以厚薄来论,因为它们载负全是思想的激流。我时常思考着一本书的力量,纯粹的文字却冲击了人的视听的感受,如海浪般的震撼人的心灵,撞击人的思想,潜入意识。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终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悲剧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书里作者与读者一样是一个聆听者,他没有评论,甚至没有一声短短的叹息,他只是呈现着,但他想说的都悠悠地说了。

  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看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著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活着读书笔记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活着》读书笔记通用15篇03-17

活着的读书笔记02-24

2022活着读书笔记02-23

《活着》读书笔记(汇编15篇)03-24

2022活着读书笔记15篇02-23

《活着》读书笔记(精选15篇)02-19

活着读书笔记(集锦15篇)02-15

活着读书笔记集合15篇02-15

《活着》读书笔记汇编15篇02-10

活着读书笔记(汇编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