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读后感

时间:2025-09-11 07:15: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山海经》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读后感1

  读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后,一个不息的感动彻底在我心中生了根……

  这段文章讲的是鲁迅幼时与长妈妈的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背地里喜欢观察别人,她长得很胖,睡觉时的姿势如同一个“犬”字,并且经常将手放在我的脖子处,还害死了“我”心爱的.隐鼠,这些都让“我”很讨厌她。

  但是长妈妈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很深,因为她懂得如何关心孩子。我真正原谅她,是因为她买了我盼望已久的《山海经》。这也是文章中最感人的一处,即使文章中未提到长妈妈是如何购买到《山海经》。谁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阿长不识字,当她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时老板是否能听懂?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虽然长妈妈像个小孩子,但她有个热情的心。

  阿长,一个朴素的名字,但她只有这个名字,一个别人用过的名字,除此之外她还拥有什么?但她那淳朴、善良的品质流淌在我的心中,也流淌在作者心里。

  其实,阿长这个名字就应像长长的、高高的,很温柔很纤弱,可是作者却描绘了一位又矮又胖、唠唠叨叨的老妈妈,但就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人物的真实感。

  长妈妈对《山海经》是否像作者一样痴迷?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长妈妈的世界里并不存在“山海经”这个词,阿长眼中,那是一段对“三哼经”的回忆。

《山海经》读后感2

  我读完这本书让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灵异的神兽,荒内园林和海外仙山等景观。让我不由感叹,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灭绝的何止恐龙一族啊!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橐蜚,它的长相酷似猫头鹰,而且它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总是在炎炎夏日躲进山洞呼呼大睡,不管天雷滚滚、大雨滔滔都不能扰了它的美梦,等到霜雪降临,冬日到来,万物归林之时,它却出人意料地走出山洞,尽情飞翔。也许是因为它可以在惊雷之中仍能安枕无忧,古人便因此认定它的羽毛能够为人壮胆,不惧雷鸣,于是人们很喜欢把它的羽毛佩戴在身上,既能装饰,又能避雷,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啊!

  关于这只鸟还有一个故事呢,在很久以前,南北两朝以长江为界,南朝是一个叫陈的朝代,皇帝陈荒废朝政,整日无所事事。而北朝是一个心怀天下的`隋文帝杨坚,他一直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因此对南朝陈虎视眈眈,南朝陈却认为南北之间的长江是北朝不可跨越的天险,况且北朝在造船、水军等方面都无法与自己相比,因此掉以轻心,毫不防备。隋文帝杨坚看准时机,渡过长江天险。南朝陈知道后,束手无策,就在这时橐蜚成群结队地飞到了南朝陈的宫墙之中,它们以头抢地,以喙画地,奋不顾身地为南朝陈进献救国之策。它们虽然是一只鸟,但它们有心怀天下的信念,这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佩服!

  在这本书中让明白一些道理,不管是鸟类还是人类,他们的思想都是一样的,永远是积极向上,不断创新、无私奉献。让我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山海经》读后感3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里,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要数长妈妈了。

  这是一个作者又爱又恨的人,对她的情感大起大落。先向读者叙述了节日里她告诉并要求我说、做的麻烦的礼节,譬如元旦是要说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再说到她害死了我的隐鼠,引起我对她的反感;最后,也是我真正钦佩她的原因,她不惜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我买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作者用自己的'文笔着力描写了这位长工,效果当然也很明显——她的身上写满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恶习和不公。当然,她的形象也不全是负面的,正如前文所说利用节假长妈妈为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这正是体现了她的善良。

  对长妈妈的形容不只是内容更在于细节。文章有一处是她告诉我元旦起来时的礼节,当我差点忘记时,她眼中充满了惶恐;另一处是买回《山海经》的场面,她口口声声的叫其为“三哼经”……多么可怜的人儿啊,迷信文化层次低却又是如此得善良,读来让人感动。

  细细读完,你会发现作者对长妈妈的爱只是由于《山海经》吗?更是因为他对她的同情,对千千万万个被封建社会折磨着的的底层人的同情。

《山海经》读后感4

  夏日炎炎的暑假,总是闷在空调房中,真是无聊得很,还好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山海经》。一听这书名,你是不是觉得它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关于山啊、海啊的经书,其实不是的,它是一本插图白话文,共三本,分别是:神话、神兽和异人国。

  打开这本书,我就立刻被“拉进”了一个奇幻的梦境里。那些人面孔的兽、三只头的鸟、生着翅膀的人,还有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画面精美绝伦,故事充满奇幻,在我的脑海中久久难忘。

  在神兽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九尾狐。她生长在青丘山上,长着九条尾巴,披着一身雪白得像缎子一样的毛,长得异常美丽无害。她善于变化和诱惑人。她经常变化成婴儿的啼哭声诱惑上山砍柴的村民们,然后把他们吞入腹中充作食物了。村子里的村民越来越少,却没有人敢上山去一探究竟。一天,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年轻读书人决心去山里找那些失踪的村民。当他走进山林深处时,听见不远处的山洞里传来了婴儿若有似无的啼哭声,年轻人虽然心有疑惑,但是还是鼓足了勇气,手握尖刀,冲进了山洞里。地上零星的散落着一些骸骨,他顿时明白了这就是失踪的村民们啊!远处一头美丽的九尾狐还在绘声绘色的模仿者婴儿的啼哭声。悲愤不已的`年轻人使出了平生最大的力气把手中的尖刀刺向毫无防备的九尾狐的脑袋中。从此,再也不会有村民消失了,这个年轻的读书人真是太勇敢了。

  山海经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呢,丰富奇特的内容真是让我流连忘返呢!

《山海经》读后感5

  这本书主要是说山经。海经的部分在作者的另一部书中,已经下单打算继续读,千万别被这书当中长篇累牍的文字搞得望而却步。因为你一旦沉浸其中,会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乐趣,其实这本书的前二分之一,还是冲着普及去的。包括了山海经的一般知识:例如山海经的成书,山海经描述山川的原因,以及山海经为什么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妖怪

  作者试图用平实的语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拨开自媒体、书商以及一些神秘主义者在山海经身上设定的神秘气息。并且从历史、实践应用的角度,架设了山海经产生的逻辑:

  为什么有山经,是因为古代神官出于了解山川大地基本风貌的`原因,梳理总结了民间、官方口口相传的地理知识和见闻,从而形成的一套成体系的地理知识汇编

  山经当中的妖怪?山海经当中的妖怪其实没有什么人文学上的意义,他描述的大部分都是现实当中的动物,只不过古人没有见过这些珍稀野兽,他们用自己熟悉的动物做夸张比喻的时候,自然也就被没见过本尊的画师展现成那种奇怪的模样

  而所谓“妖怪”的生活习性,也使得它们跟一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而这又增加了这些生物的神秘感

  这些内容算是本书的前半部分,个人感觉论述的逻辑是非常通顺的。而且旁征博引,也让作者的论述非常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山经非常了解,对于现代生物也有所涉猎,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丝毫不枯燥。而且知识量也非常丰富,如果你想大概了解一下山海经,那么这二分之一的内容就够了

  让人惊艳的还是后二分之一。因为你读完前半部分,可能还会有疑问:还是会有一些地方,跟实际完全不像符合,而且还出现了好多莫名其妙的东西。那这些内容背后的逻辑、理论又是什么呢?作者在西山经部分进行了非常详实的论述。而这个层面的揭示,完全打开了读者的视野

  具体是什么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的感受。这部分是我看过的对山海经剖析得最为精彩的文字,没有之一。作者用他的古代星相学知识,结合山海经西山部分的具体内容,向我们解释了一个天地相通的理论,也让我对古代天上的所谓“分野”的概念,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从天上到地下,从秋收到狩猎,徜徉在星空的浪漫主义,在平实的文字论述当中喷涌勃发,给我一种上天入地的奇妙体验。

《山海经》读后感6

  暑假时我读过一本名叫《山海经》的神话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古代的传说,记载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古代神兽,比如像鸟头蛇尾的旋龟,虎身人脸的陆吾,?还有长得像猪并且有大獠牙的当康。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名叫《龟驮息壤》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的是上古时期经常发生洪水,天神鲧为了拯救百姓,一心就想治水。他听说天帝的宝库里有一件名叫息壤的宝贝,它只要接触到土壤就会变大。鲧就把息壤借来后筑成了一座大坝。鲧死后,他的儿子禹继承他的遗志,并得到旋龟和应龙的.帮助,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成功治理了洪水。

  读了这则故事我想到的是,大禹的父亲鲧他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来治水,可惜失败了。大禹接过鲧的意志并总结了之前的经验,集思广益,终于用新的方法成功治理的水患。

  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咱们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环境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全力为整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通过一代代人不断的努力,咱们的祖国才能建设的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新时代好少年,迎接我们的是一条充满红日之光的大道,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牢记使命,做祖国的栋梁。

《山海经》读后感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琐记》,当我读鲁迅在朝花夕拾写的每个章节、文字每每都会感觉到他对儿时的怀念与憧憬。而他本人声称,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但我认为他在这本书中全部回忆的事物,最不行不提的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阿长。鲁迅小时候是长妈妈一向领着他,在这期间长妈妈也教了他很多道理,比如:人死了,不能说死掉了;新年第一天醒来时,要说:“恭喜恭喜!”这样才能一年到头到顺当。

  而长妈妈有时也会让小鲁迅不快乐,例如:夏天睡觉的时候,长妈妈总是睡成一个“大”字型,挤得小鲁迅都不能翻身。当小鲁迅跟他妈妈诉苦时,他妈妈也问过长妈妈,但她没出声。这之后,长妈妈一如既往地还是原先的睡相;一天晚上小鲁迅醒来时,他发觉长妈妈的一条胳膊还搁在他的颈项上。

  而让小鲁迅感到最意外与惊喜的时候,莫过于那本小鲁迅最想要的`《山海经》了,当长妈妈告假以后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并且帮小鲁迅买了那本《山海经》。据鲁迅本人所说,这山海经是他最初得到的书,也是他最珍贵的书。

  长妈妈在鲁迅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但人总有生死离别,长妈妈在鲁迅18岁的时候,告辞人世,然而鲁迅在结尾处写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以此来显现出他对长妈妈的敬重和感谢。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而她所留下来的那种朴实,和善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成为那个时候的劳动妇女的经典形象。也同时让我们去专心去关切身边的每一个人。

《山海经》读后感8

  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女人,她被带到鲁迅家时,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却无人记得,因为顺口,她莫名成了长姑娘。但鲁迅他们属于主人家,长妈妈自然是不能提意见的,所以到死鲁迅也是喊她阿长,从《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从某些方面来看她也很可悲,换作是现在的人,哪有就这么用着不属于自己的名字的呢?长妈妈就是个普通的市井女子,从“常喜欢切切察察”“告诉母亲”中可以看出来,长妈妈和现在的大妈没有什么区别,爱八卦,喜欢告状,尽管如此,她的内心却向往光明、幸福,让鲁迅一早起来就向她说恭喜更是能突出这一点。阿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旧社会女人,但也拥有着美好的品质。鲁迅想要一本《山海经》,阿长就帮他买,可她不识字,想买回一本书得花很大的.力气,而且保不齐就会被人忽悠,但她依旧找来了《山海经》,阿长本没有必要花如此力气,但只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为了内心喜欢的小孩子就可以诚心付出。阿长虽然迷信,但未必就没有心眼。“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应该说老掉”如若她真的粗俗至此,那也不该会用这种委婉的语气。

《山海经》读后感9

  今天,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和山海经》,心里颇有感受。

  长妈妈是鲁迅家中的保姆,鲁迅先生在文章开始就说,虽然说叫长妈妈,可她长的却是很胖,每天睡觉都要占满整个床,这不免使鲁迅对她感到了厌恶。尤其是知道是长妈妈害死了他的隐鼠后,鲁迅更是生气的叫她阿长,这是只有祖母才可以叫的,毕竟长妈妈是长辈。并且每到过年的时候长妈妈还要给他讲过年时的礼仪礼节啦!这可让鲁迅烦透了。可后来一件事改变了鲁迅对她的看法。鲁迅先生自幼喜欢读书,后来知道了叫做《山海经》的书,更是非常渴望阅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读到。不知长妈妈是如何知道鲁迅喜欢读《山海经》的',在长妈妈回家的时候,竟然给鲁迅带来了他渴望已久的书。这使他很高兴,把这书称为宝书。

  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只凭第一印象判断这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终究要记住: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山海经》读后感10

  袁珂有言:“《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或许你不曾详尽的阅读过《山海经》,但你一定对收录其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内容十分熟悉。郭璞先生的《山海经传》为我们开启了了解山海世界的大门,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激发了我们对它的无限遐想,今天我又从这部《观山海》中欣赏到了一个更为精致的神话世界。

  《观山海》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山海经》通俗读本,它由国风美学画师杉泽前后耗时三年构思编绘,译注部分由撰者梁超编写,全书生动新奇又有趣。据说,《山海经》最初曾有图,后不幸失传,仅留文字,有许多画者尝试着重新绘制,但普遍不能表现的完美,而杉泽却将其中的异兽绘制的.极为精美,富有艺术性和想象力。《观山海》不仅仅是一部画集,图侧的《山海经》原文摘写和精简注解又为我们创造了了解图画的工具,作者似乎将他眼中的神话世界完美融入了《山海经》中。

  读《观山海》,那精美的图画让我眼前一亮,风趣的语言让我多了了解的兴趣,文字下我又知道了一些不曾了解过的知识。古文中异兽的风貌在图画中能一一领略,感叹画者技艺之余,又为作者天马行空的幻想折服。古老晦涩的文字,神秘莫测的山川草泽,浮现的灵感被画笔记录,神话的世界在画纸上丰满,东方水墨艺术的突破画法配以精妙的文字,还原一个精彩绝伦的神话世界。

  我们知道刑天是一位无首、肚脐为嘴的战神,对他的形象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特征印象,而在杉泽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持盾握斧、输而不屈、威风依旧的无畏英雄,他的永不妥协精神似乎在画中就有所体现。人面蛇身、人面鸟身的妖物,西王母、九凤等经典的神人异兽,在它们看似纯粹的造型下,包涵着浓厚的传统社会观念,华夏先民浪漫恢弘的想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镌刻成了一幅幅华美的画章。

  作者在后记中记道:曾想透过《山海经》去倚望神话世界,却发现它本就是一方无边的天地,还来不及驻足于每道美景之前,旅途便到了我力所能及的尽头,只有案桌上只只旧去的画笔,替我珍藏着这段时光。作者用画笔记录着他的梦想,我们从中体会着作者的热爱。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杉泽对《山海经》的热爱和执着,我们在图画中即可窥见,他想要传达的对古籍奇书的赞美和传颂永远保留画中,经典永流传。

  让我们在《观山海》中回味古籍经典,再现《山海经》壮丽篇章。

《山海经》读后感11

  读完这篇文章,知道阿长长长是什么样子后,我非常失望。在我的印象中,阿长的名字应该是一个非常温柔和苗条的形象,但它只是一个胖又矮又唠叨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形象让我觉得这篇文章是真实的'。

  《阿长与山海经》描述了小时候和保姆妈妈相处的场景,描述了善良、朴实、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仪”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长妈妈的一些习惯很烦人:唠叨,“大”字形睡姿,各种奇怪的礼仪……全文没有介绍阿长有多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真正生活在现实中的阿长。慢慢地,她开始让我又恨又爱。她相信许愿和梦想,用一颗纯洁的心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

  最感人的是她买了《山海经》。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这本书的。谁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恐怕达不到这个效果。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她是怎么问别人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位长妈妈有很多缺点,像个孩子,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直到她死去。

  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多少故事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因为“山海经”不存在于阿长的世界太复杂了。在阿长的世界里,只有她和她“三哼经”的回忆。

《山海经》读后感12

  我和妈妈刚刚亲子共读完了《山海经》青少版,这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名著,有些地方夸张的手法,让我想起了《吹牛大王历险记》,但风格截然不同。

  《山海经》从女娲补天、神农氏炎帝、精卫填海、轩辕氏黄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神话故事一直讲到启建立夏朝,故事一个比一个神奇,一个比一个精彩。书中还描写了分布于东西南北中的名山大川和名山大川中的奇异动植物以及当时被称为海内、海外的'许多周边古国或部落的奇特风土人情。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黄帝势力日渐强大超过炎帝,炎帝战败,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黄帝报仇时,炎帝说:“我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战争中让百姓牺牲。”这充分说明炎帝是个很关爱百姓的好首领。

  让我感到奇特的是: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长了一个头,八个身子,真奇怪;还有一种鸟,长了一个头,三只眼,四只翅膀,三只尾巴,稀奇吧!

  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身体象蛇一样,脑袋却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长命百岁。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凤凰涅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书中说凤凰是南方群山中的一种象征吉祥的鸟,凤凰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凤凰涅盘”。凤凰只有在天下太平时才会出现,并且只在梧桐树上栖息,怪不得生活中人们常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呢。

  《山海经》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建议大家有时间都来读读,一定会有收获。

《山海经》读后感13

  初读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大概了解了阿长的模样以后,不免有些失落。“阿长”在我未读书之前给我的印象是温柔的、纤瘦的、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可读了以后,却渐渐知道她原来是一个又矮又胖、唠唠叨叨的老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形象,却正让我感觉到的'真实性。更增加了我的阅读兴趣。

  长妈妈有些习惯确实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型睡姿、各种古怪的礼节……。全文中并没有怎么介绍阿长的优点,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鲜明的真实的人。慢慢的,她开始让我又爱又恨。

  她相信梦想、相信许愿,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生活。最令我感动的便是她买《山海经》那一段。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到这本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的书的,谁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一个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的人是怎么买到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个长妈妈虽然有很多缺点,有时还会像个小孩子一样,但这都无关紧要。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山海经》读后感14

  散步、旅行、博览群书,在自然中观察虫居、鸟鸣、草露,感知山、海、云、雾之美,在书中拓展眼界和胸怀。

  《山海经》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基因。《少年读山海经》从人文认知和地理启蒙的角度解读《山海经》,是对其中科学精神的总结,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我爱看怪兽,爱听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巧了!《少年读山海经》里最不缺的就是怪兽、奇谈、传说、异人。我国的神话源远流长,要想充分了解它们,离不开《少年读山海经》的帮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都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山海经》。九尾狐、人鱼、巴蛇、虎蛟等怪兽,让你大开眼界,更不用说那些奇怪的部落了一长臂国、黑齿国、小人国、三身国、君子国等等。为什么《山海经》中写了这么多“人首蛇身”的形象?《少年读山海经》告诉了我答案:在古人眼中,拥有奇特外形的蛇是一种充满神性的'动物。人们对蛇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渐渐地因恐惧而心生崇拜、敬仰。因此,古人在想象女娲、伏羲这些形象时,也会加入一些蛇的特征。

  《少年读山海经》是解读,也是总结。在生动有趣的文字中使我有了不懈探索山川河流的志向。

《山海经》读后感15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从原名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以回忆性的一本散文、作者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让我印象深刻。这篇文章一共讲述了八件事——①: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②: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摆“大“字;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将“长毛”的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⑦给我买《山海经》。在谋害隐鼠后,“我“便叫她为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

  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

  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朝花夕拾》回忆了鲁迅的童年,虽然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山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山海经读后感10-23

山海经读后感11-26

《山海经》读后感11-06

《山海经》读后感07-15

《山海经》读后感【荐】08-01

《山海经》读书笔记05-22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0-11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12-27

《山海经》读后感15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