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读后感

时间:2025-01-19 11:03: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七擒孟获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擒孟获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七擒孟获读后感1

  刘禅当上蜀汉皇帝不久,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刘禅继位不久,发动了叛乱。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向南中进发。诸葛亮认为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应以攻心为上。他率军来到南中,根据既定的安抚政策,制订了翔实的.作战方案,并关照将士,作战时,对孟获只许生擒,不准伤害。

  孟获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和蜀军初一交战,就被诸葛亮设计活捉了过来。孟获心中悔恨不已,以为被汉人俘虏,必死无疑。谁知,诸葛亮却让人给他松了绑。为了改变他对蜀汉政权的偏见,诸葛亮命令军队列成阵势,亲自陪他观看,道:“孟将军,你看我这支军队如何。”

  孟获一点不领情,傲慢地说:“以前我不知虚实,所以吃了败仗。看了你们的营阵,不过如此。下次再战,我一定能取胜。”诸葛亮笑着摆摆手:“那好吧,我这就放你走。你回去整顿兵马,咱们再见个高低吧!”

  孟获回去整顿军队再战,又被诸葛亮俘虏了。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像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共有七次。第七次抓到孟获后,他终于服了,他说:“丞相对我七擒七纵,这是自古没有的事啊。丞相如此厚待我,我再要反,可就不知羞耻了。”那些部落首领也一起跪下谢恩,道:“丞相的恩德我们永世不忘。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设宴招待了他们,还让孟获作为首领,管理他原来的地区。以后,南中一带少数民族与蜀汉相安无事,各民族之间相处和睦。

  至此,“诸葛亮七擒孟获”也成为诸葛亮军事一笔光辉的仗。

七擒孟获读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第二十八章节《七擒孟获》读完以后我深深地佩服诸葛亮那种宽容的胸怀、聪明的头脑。故事主要讲诸葛亮在成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南方蛮王跟雍闿等,起兵谋反。而诸葛亮就第六次放了他。孟获已经加破兵败,就只好从邻国借来三万腾甲兵攻打诸葛亮。诸葛亮没动一枪一刀就一场火把腾甲兵烧了精光,然后七次擒住他,这时孟获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便跪地投降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谋反。

  我觉得故事中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能七次擒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并跪地投降。而书中的孟获非常蛮横用十万蛮兵横冲直撞攻城可太轻敌结果被诸葛亮偷袭。途中逃跑又被拦冰杀个光最后想抓诸葛亮结果中了陷阱又被活捉。我在生活中有时也像孟获一样只会用蛮力解决问题。

  上次,下课了因为唐明轩没事找事把我说成“萝卜丝”,然后用手做成“猜到”在我身上狂切。我怒火中烧,随手抓起唐明轩的`水壶丢了。然后他又挤水放我身上。我抓住他得衣领,就把他压在地上,抡起铁一般大小的拳头使出平生吃奶的劲往他身上疯打。最后我还是被老是罚了,要是当时我有诸葛亮那样宽容的胸怀、冷静思考,就不会对同学大打出手,给老是添麻烦。

  我从书本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再做出决定,不能蛮横不讲理,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七擒孟获读后感3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精彩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有:《桃园三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温酒斩华雄》……其中我最喜欢的还要算《七擒孟获》。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很多。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沪水,想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威望很高,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诸葛亮共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很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家常之事,诸葛亮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把孟获放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时,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诸葛亮,那兵虽强,可是使用植物做的.藤甲有弱点存在。诸葛亮用火战胜孟获,孟获输的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但本领高强,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了孟获。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开阔,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其处死,他不但没有这样,还给他松绑,请他吃酒,以礼相待,还把土地还给了他。孟获虽然是个粗鲁人,但也被他所感动,由此可见,最大的力量不是“打”!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做,就少了一个敌人。此乃得心者,得天下也。

【七擒孟获读后感】相关文章:

七擒孟获读后感09-07

第七猎狗读后感11-15

《七天》读后感11-22

《七色花》读后感10-25

七色花读后感12-10

七色花的读后感09-02

七色花读后感12-04

《七色花》读后感09-21

《长江七号》读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