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

时间:2025-09-01 09:04: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文脉》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1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很多呀!

  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变、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的专业知识,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还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文脉》读后感2

  与文化对话

  邵樱菲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初听到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满分作文网,我就感慨于它的生动与精炼。怀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好奇,我捧起了《中国文脉》。

  谈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的确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我认为,它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有着一条漫长而又多样、精彩的文化脉络。

  这本沉甸甸的书以中国文字为叙述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的百家争鸣,秦汉的文字统一,著名的《史记》一书与司马迁,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性与一流文采,直至每个人都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完整地再现了中国文化的脉络,解读了其一波三折的进步、演化的历程。

  读《中国文脉》,我仿佛与作者一起,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化身为一位时间的旅行者,去品味《诗经》之余韵,琅琅上口的重章叠句;品味屈原之《楚辞》,艰深而热烈,华瞻而深深,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强健诗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大胆跳出汉赋,追求华丽之风,还有许许多多的大作,为中国文化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我认为是余秋雨先生对于佛教的研究与叙述。他总结到,佛教的根本教益是“缘起性空”,也就是说,万物的根源是一个个偶然事件的偶然组合。而在如今的社会,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极力地追求功名利禄,金钱荣誉。既然世间万物的根源都是空的,我们为什么不去慢慢地品味生活的美好和生命中那些来之不易的“小确幸”呢?佛教这一古老的传统宗教追求的`正是平和,自在与放松。当我们火急火燎地快节奏生活时,另一边是轻烟缭绕,平静美好。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逐渐看淡金钱与功利,去追求心境的平和与自在。

  同时,《老子》中的“上善若水”思想也令我感触。最高等级的美德就像流水一样,默默地滋润着天下万物,滋润着它们的根系,却从不与其争夺功劳,这就是最高的道!余秋雨先生说:“对我一生影响的思想有很多,但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子的上善若水”。”他把人生的最高准则定为“上善若水“。我也希望,我会向上善的目标而努力,有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作出积极的奉献。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和“上善若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立足今日,回首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根系,能从书中的文字中结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领略中国文脉的博大精深,呼唤亘古伟步,再现伟人智慧。

《中国文脉》读后感3

  《中国文脉》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小细节:余秋雨为了收集关于黄帝的史料,独自上山,在岌岌可危的藏书楼中寻找真理。我认为,他在苦苦挖掘史料背后潜藏的中国文脉的同时,本身就已融入其中,成为文脉的一部分。

  周国平曾说,“人的高贵源于独行。”然而,在那个资料欠缺,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德高望重的文史学被前辈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奉如圭臬,视为唯一真理。于是盲从而不假思索地枉自揣测的学术风气大行其道,余秋雨的独行便显得格格不入,成为别人眼中的逆行。

  什么是独行?因为逆,所以独,这是一种个性彰显的方式。有些人的独行是为了刻意表露自我,这就丧失了独的真正意义。而余秋雨在狂风暴雨中翻阅晦涩难懂的古文史籍,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疑问,看古往今来的相关争论,然后加入自己的判断和猜测,这就像看一场长长的球赛,看着看着,自己也下场了,非常有趣。”由此看来,余秋雨是有目的的独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理才是最终的目的,而独行只不过作为一种必要的方式和手段。所以真正的独行者其实并不在乎别人的目光,他们在心中早已接受并认可了自己。而假装独行的人,永远都在是与非,大众与自我之间踌躇和徘徊。真正的独行的确是一场自在的圆融。

  我认为,余秋雨之所以在独行的过程中充满动力,其实有一个很关键却常常被忽视的前提——与历史人物的心灵对话。查看史料,这是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就好比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为你讲故事,是单向性的,并不能称之为对话。对话是双向性的,是有思考,有感情色彩的。余秋雨在“中正藏书屋”中开始了猜测黄帝,从遥远的身世起源,再到由自己构想的炎黄对话、炎黄之战的情景,从史籍中短短的“习用干戈”“修德振兵”几个形容词,到想象中黄帝的王者风范,从“黄帝伐之,逐鹿之野”,再到对上古人类文明冲突的深刻哲理。最后,余秋雨如是说到,“用忠奸是非来概括一切斗争实在过于狭隘,很多最大的斗争,往往在文明共创者之间,他们大多各有尊严的持守。”就在这样的研读与随想式的探究过程中,余秋雨构建了一个连接现代文明与上古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于是,他以一种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世俗学者永远无法感知的内容。

  所以,对于独行,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与世俗隔离,固步自封,但这其实只是肉体上的.、物质上的独行。真正的独行是精神层面的,即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看来,要想做到独行,就要先做到选择性的割舍,只留下那些纯粹的思想精神。我认为,人有太多东西不敢割舍,总想维持保持表面的体面,而对于余秋雨,他放下学者的架子,放下世俗的非议,以一种“上下求索”的态度独入山林。

  那么,独行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余秋雨因为独行才能真正做到通天人之际,发现历史中的感人之处。所以,我认为任何自由的灵魂只能独行独行,让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最清醒的认识和思考问题。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晨光微曦,一位学者独倚窗边,在一夜的思索后,缓缓合上《黄帝本纪》,心中有拨云见雾的激动,更多的是感动。可以这么说,人类从原始的愚昧进入文明的进步,关键就在于有这样一群独行者让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逐渐从人性走向神性。

  所以,与其说独行是一个人的狂欢,不如说独行是人类文明的福祉。人类不仅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但更需要独行的攀登者和引领者。愿所有独行者都能乘长风破万里浪,不畏远方。

《中国文脉》读后感4

  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醉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著作浩如卷帙,星座绚烂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经验时间的考验,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秋雨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索,运用“减法”的探讨方法来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他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

  秋雨先生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犟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会注定要许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位来确定的。品位确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秋雨老师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位,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凹凸之分,是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文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酷爱与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先生用诗意充足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仰慕行吟江边孤傲悲伧的屈原、倍受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雄伟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爽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觉始终云围着秋雨先生的淡淡悲伤和飘忽的无奈。中国文脉源远流长,有过诸多的辉煌,也有过百年的苍凉。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中国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探讨队伍的夸张、伪饰、把玩的风尚大幅贬损了文学的形象。面对当前寂寥的文化良知领域,秋雨先生主见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清理地基搬开芜杂,寻获大柱石基,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喊亘古伟步,期盼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是如此的荒瘠,我们不要在那里流浪太久。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中国文脉在今日的断裂,是中国文学的悲伤,是中华民族魂的失落。 中国文脉她不是一篇散文,她是一种宣言,是一种思想。

  她对于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防止当今工业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疏离,具有主动的引导作用。 读中国文脉一书至少可以让我们短时间沉静下来,细细体会文中美丽的词句,渐渐感悟文学的品位;遗忘尘嚣,遗忘利益,遗忘人与人之间的困难关系;耐性地回顾过去,静静地谛视四周,回来自然回来本我。 明天,我们还能这样吗?

《中国文脉》读后感5

  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穿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开展串联在一起。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显其质,传其神。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屡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师表》受人敬仰,后者雄才伟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爱非攻过于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爱人本现实而易行;持《离骚》,问九天的屈原,一路在问却无人答复,曲高和寡,郁郁寡欢,投江而去!

  综观余秋雨先生在本书所写的文人志士,大多壮志未酬,空留遗憾!但是正是这帮豪情高涨,充满斗志却显无奈,似是不懂风情的文人志士,传承开展了中华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那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与度外,不失气节大义的气概,是我等学习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文脉》读后感6

  一股文化潜流,流过《楚辞》,屈原的沉吟感慨在楚江上空回旋;流经熠熠生辉的汉赋,司马家的绝唱千古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又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淘洗,将中国文脉传承至今。

  中国的历史文化成就颇高,然而要在此中探寻到一条文脉,实属不易。《中国文脉》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探求文化、传承文化的`旅者。他踏遍中国与世界古文明发源地,独自寻找着文化的根源,只为剖析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他以自己独特的文笔为读者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他细致地寻找、深刻地思考,凭借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再现了藏匿于时间深处的文化光华。这感受让人回味无穷,这过程让人难以忘怀。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唐代文化描述的片段——唐诗几男子。唐代是一场审美爆发的时代,是诗歌的盛世。这一盛世诞生了豪迈激昂的诗仙李白,诞生了具有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情怀的诗圣杜甫。唐诗包含了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仁爱的同情。它有“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自然美景,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有“会当凌绝顶”的壮志。在我看来,唐代是全人类诗歌领域的巅峰时期,唐诗在中国文脉中散发着绵绵不绝的温热。

  中国文化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会踏着那早已为之铺好的红地毯,身披属于他的光辉,且行且吟。我也愿在阅读这条道路上慢慢探索,默默热爱。

《中国文脉》读后感7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面。

  寒假期间,阅读小组推荐了几本书。我首先在网上搜索了所有书的目的,并计划选择我最喜欢的书来阅读。第一眼,我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地搜索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面,厚重而优雅,左下角有一群红色的零星碎片,激起了我的心,所以我立刻拍了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百家之家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看,他还欣赏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玉,称赞宋代豪放的诗风和爱国情怀。后来,他谈到了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了现代,回顾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一路上,就像一把梳子,根据时代、体裁和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出中国杂乱的文学史,让我脑海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刻呈现出立体的形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观历史,回顾过去,从甲骨金文到清代和现代。写汉字与其他语言的区别在于。它的写作是一种具有风格和表达的集体人格程序,不仅是集体审美,更是魅力,促进了文化的审美品格。汉字千年,历史悠久,魅力十足。当它不仅要用词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还要用典引文和修辞造境。

  第三,我们用三个话题来谈论中国古代,从猜测皇帝到感受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文和考古记事。余先生回顾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许多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质疑。他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的,或者他认为古代没有三皇五帝,这些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知识,读这本书有点难,但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回顾了我在大学里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并接近了中国历史。在阅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话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的体温。沿着这条脉络,我觉得自己仿佛在探索自己生命文化的源泉。余秋雨先生说,他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背景来重塑自己的个性。我想他做到了。对我来说,读完他的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被一位深深的老人智者引导,忘记了当下的喧嚣和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烦恼,只想徜徉在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探索、去收获,这不就是重塑自己的'人格吗?想想看,在当今社会,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真的不多啊!

  至于汉字,虽然我每天都在教,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它的演变,它的美,它的本质。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发现原来的汉字其实是一门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去欣赏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可以把这个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像我一样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多好的事啊!至于最后一部分,我只做理解性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专业知识,有些我看不懂。最受益的是前两部分的内容。

《中国文脉》读后感8

  秋末冬初,一本书闯入了我的生活,余秋雨用自己的笔墨,承接了几千年的中国文脉。

  作者先总序文脉,与书法历史,再按时间顺序仔细讲述,从黄帝一直讲到近现代,滔滔不绝。而在你仔细品读时,你会发现作者文字优美,又会感叹作者评判有力。作者会用大量词语辞藻来描写唐诗的美,也会运用比喻解释众人李白与杜甫友情不平衡的谈论,甚至会用反问语气将挖《红楼梦》中哑谜之事问到一无是处。

  在作者的笔下,最犀利的句子,会成为最有力的枪,驳斥肤浅的众人,自成一派。他会用明清与近现代对比,使近现代仿佛人才辈出的假象被真相的到来拍打在一边,而且将明清说成“最郁闷的年代”。他会用诗作数量证明乾隆一人写的诗远超《全唐诗》,但论质量,还有什么好比呢?他还会用最理智的论证说明对于文天祥,忽必烈是最不希望他离世的人,而民众的黑白思维促使他被扣上了反面印记。

  看到真相被揭示我会畅快淋漓地叫好,而独到诗意的语段我会仔细品读,爱不释手。我读到作者在小山上遭遇狂风暴雨时的孤寂,用心感受;我读到墨子演说自己的抱负,感动万分;我读到诗经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品味其中的喜怒哀乐;我又读到李白对于千古蜀道、九曲黄河、瀑布飞流的惊讶,随即赞叹着他超凡的诗作;我更读到断裂的《富春山居图》的慨叹,为它精彩而又不堪的命运叹惋。

  然而,本书留下了太多可以思考的深刻问题,可以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提出了振兴文脉的呼吁。的确,梦想的实现在于实干,新一代的我们,要传承中国文脉,为它的发扬光大做出不懈努力。

  而我也感谢作者,感谢他引领我进入如此高深的讨论,赏析每一篇文章。我用惊奇的眼光看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从容大气,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邃,看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万丈豪情。如今的我,已与文学为友,以文脉为师,真正爱上了文化。

《中国文脉》读后感9

  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重量却是极重。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儿时我不懂诗,初读了《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知自己:“哦,这就是诗啊。”从今我认为自己懂了诗。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假如不是有那三年,安稳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时那颗单薄头脑。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幻想。

  述说以上经验,是想说明在有所打算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行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行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索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深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中国文脉》读后感10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作品《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作品《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辟论述其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对玷污集体人格的负能量——小人,展开精细解剖和分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阅读作品《中国文脉》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起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作品《临江仙》中的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的,在中国文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就像滚滚长江,呈现过一波又一波让人瞩目的璀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终究会淘尽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会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就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让中国文脉在元代突然超常发达,但是元代之后,风华耗尽的元杂剧,像一个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尽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对此,余秋雨评价说:“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中国文脉》读后感11

  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后感12

  去北京玩的时候,看到了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一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竞也是爱不释手,是因为封面的“黑”里透红,还是因为黑色封面上虽小却也很显眼的白色字体余秋雨?说不清是什么原因,虽说明知道上网去买的话肯定会打折的,在这里买一点也不打折,是原价38元,书也比较笨,纸也是有些泛黄的,也还是比较重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总也不能放手。

  一、中国文脉篇

  许是那股“潜流”,许是“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许是对《诗经》的评论:在平实的麦香中熔铸着伟大和奇丽;许是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的分等级,许是对“屈原”的肯定:一动一静,一祭一读,都是屈原;魏晋文脉的三段论,南北朝文化、唐宋元明清,真的是一部《中国文华史》,不同时代的文化的比较、四大名著的论述……真的能让我们“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真想,去领略这份文脉,莫再等待。

  二、笔墨历史篇

  笔墨是我的喜爱,但也只能算是喜爱,在上学的时候学习过它,现在还要使用它。对过去的毛笔字也只能算是一项喜爱,好歹会提笔划拉几下,爱好王羲之的行书、欧阳询的楷体,看它们是一种欣赏,或者说只能是爱看,却不会赏它,读过了这个笔墨的历史篇章,里面有很多的东西让我更喜爱毛笔字了,假期里也抽出时间来翻开很久以的书法字贴写了几张,很是生疏,但看到笔墨的痕迹,嗅到墨香,心里总是一种欣然,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的神韵总是承现在脑海中,围绕在身边,真的也想做一名考古学家,去古墓中寻找感受古人的那种书法气韵。

  东晋王家,那种历史文化,王家那数也数不清的书法家,自王正的八个儿子,产生了四个杰出书法家,其中的王旷又出了比自己有名的儿子王羲之,这个胆腹东床快婿也娶了个“女中仙笔”郗璿为妻,又生了七擅长书法的儿子,“凝之得其韵、徽之得其势、操之得其体、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这种家庭中的`每一个人不可能不懂书法,连献之的保姆李如意也是草书名笔,东晋王家,无处不飘逸着书法的香气,若能在其家的外墙院站一站、闻一闻那种感觉也会令人心醉。王羲之的书法在唐朝皇帝的珍爱中进一行得以提升,也出现了习王的“欧柳颜赵”,这四家之中,我最喜欢欧阳询的字体,也曾习过它的字帖《九成宫醴泉铭》,欧体的书法以“险劲挺秀”而名,评《九成宫醴泉铭》的也很多,“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或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遵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不相悖,实世之珍。”读到这儿,总不免提笔再去临习一下字帖,却总感到那份神韵离自己太远,即便极其遥远,但能临摹一下总能沾到点墨痕,还得多抽时间学一下,宋代的“苏黄米蔡”也曾领略过,尤其是其中的苏轼,很喜欢他的词风,也喜欢他的笔韵,“苏黄共阅一手卷”,苏黄的情趣相同,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也有相通之处。

  虽说明清的书法没有唐代的鼎盛,但我还相信历史已入黄昏,文脉不会打盹,笔墨也会重振。

《中国文脉》读后感13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作品《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作品《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作品《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作品《中国文脉》和作品《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

  作者站在研究者个人的角度,展现的是研究者个人的史观和研究心得,并不过分强调说教,虽有争议,但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平民,能够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借助研究者的眼睛,鸟瞰浩瀚的中国文脉,“窃取”某些研究者的点滴 1

  研究成果已经获益匪浅。

  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我们面对着继承与发扬的机遇与挑战,余先生的作品点明了社会的现状与背景的潮流。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组,在大力改革中创造与推进新的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读后感14

  去北京玩的时候,看到了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一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竞也是爱不释手,是因为封面的“黑”里透红,还是因为黑色封面上虽小却也很显眼的白色字体余秋雨?说不清是什么原因,虽说明知道上网去买的话肯定会打折的,在这里买一点也不打折,是原价38元,书也比较笨,纸也是有些泛黄的,也还是比较重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总也不能放手。

  一、中国文脉篇

  许是那股“潜流”,许是“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许是对《诗经》的评论:在平实的麦香中熔铸着伟大和奇丽;许是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的分等级,许是对“屈原”的肯定:一动一静,一祭一读,都是屈原;魏晋文脉的三段论,南北朝文化、唐宋元明清,真的是一部《中国文华史》,不同时代的文化的比较、四大名著的论述……真的能让我们“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真想,去领略这份文脉,莫再等待。

  二、笔墨篇

  笔墨是喜爱,但也只能算是喜爱,在上学的时候过它,现在还要使用它。对过去的毛笔字也只能算是一项喜爱,好歹会提笔划拉几下,爱好王羲之的行书、欧阳询的楷体,看它们是一种欣赏,或者说只能是爱看,却不会赏它,读过了这个笔墨的历史篇章,里面有很多的东西让我更喜爱毛笔字了,假期里也抽出来翻开很久以的书法字贴写了几张,很是生疏,但看到笔墨的痕迹,嗅到墨香,心里总是一种欣然,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的神韵总是承现在脑海中,围绕在身边,真的'也想做一名考古学家,去古墓中寻找感受古那种书法气韵。

  东晋王家,那种历史文化,王家那数也数不清的书法家,自王正的八个,产生了四个杰出书法家,其中的王旷又出了比自己有名的儿子王羲之,这个胆腹东床快婿也娶了个“女中仙笔”郗璿为妻,又生了七擅长书法的儿子,“凝之得其韵、徽之得其势、操之得其体、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这种中的每不可能不懂书法,连献之的保姆李如意也是草书名笔,东晋王家,无处不飘逸着书法的香气,若能在其家的外墙院站一站、闻一闻那种感觉也会令人心醉。王羲之的书法在唐朝皇帝的珍爱中进一行得以提升,也出现了习王的“欧柳颜赵”,这四家之中,我最喜欢欧阳询的字体,也曾习过它的字帖《九成宫醴泉铭》,欧体的书法以“险劲挺秀”而名,评《九成宫醴泉铭》的也很多,“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或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遵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不相悖,实世之珍。”读到这儿,总不免提笔再去临习一下字帖,却总感到那份神韵离自己太远,即便极其遥远,但能临摹一下总能沾到点墨痕,还得多抽时间学一下,宋代的“苏黄米蔡”也曾领略过,尤其是其中的苏轼,很喜欢他的词风,也喜欢他的笔韵,“苏黄共阅一手卷”,苏黄的情趣相同,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也有相通之处。

  虽说明清的书法没有唐代的鼎盛,但我还相信历史已入黄昏,文脉不会打盹,笔墨也会重振。

《中国文脉》读后感15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一次朋友聚会,朋友提起一位作家——余秋雨。聚会结束后百度了一番,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书中,余秋雨先生追溯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裁体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再次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

  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引导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应该也是在重塑自己人格吧!

【《中国文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文脉》读后感06-17

中国文脉读后感08-30

中国文脉读后感09-10

《中国文脉》读后感09-29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05-26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必备】08-15

《中国文脉》读后感优选【15篇】07-23

《感动中国》读后感07-12

乡土中国读后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