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读后感

时间:2025-08-29 07:34: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诗经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的读后感

诗经的读后感1

  她依旧难以忘记他那镶着玉的衣带,那青绿色的衣领,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在扣动着她的心弦,她是多么期待与她再度相遇啊!

  可此时此刻,她却一人伫立于城楼之上,双眼含泪,脑海中一遍遍地勾勒着他那离别时的身影,于那斜阳相伴相依。

  又是一天,她弹了弹衣服上的灰尘,抬起那玉手轻抚被吹乱的鬓角,高兴而急切地向那城外望去。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哦,路上出现了几个赶路之人。可认真看看,却迟迟不见恋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手中篮子装的.点心也在渐渐变凉,她抿了抿嘴,心中油然升起几分惆怅,可依旧没有收回那目光。

  恍然之间,她似乎看见了恋人那青绿色的衣带,腰间的玉佩在风中“叮叮”作响,她欢喜的再度望去,可太阳却已经落至半山腰,目光也被城墙所拦,她不甘心地跑到城下,却发现没有任何人。

  她失落地回到城上,心中生气道:他若是有什么急事来不了了,也不曾托人给我捎个口信吗?早知如此,我也不来了……不对,他定不是故意的……

  “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她轻叹着,拎着早已凉透的点心,一步三回头的下了城楼在。

诗经的读后感2

  爱、自由、正义、希望,是《诗经》永恒的主题,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诗人吟唱是最简单、最精致、最聪明、最迷人的语言,讲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每一种感觉都是如此强烈和真实,每一颗心都是如此善良和真诚。

  他们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情怀观察现实生活,用光驱散黑暗,用理想照亮未来。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是一首美丽的歌曲,每一首诗都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让我们打开诗经,仔细阅读,用心静静地倾听。你能感受到古代灵魂的呼唤!你会和他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悲伤,一起快乐。

  因为《诗经》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凝聚着祖先丰富多彩的情感,是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源泉!三百首古诗,一寸心!

诗经的读后感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小便朗朗上口的诗经,为我的童年增添了一点又一点烂漫温馨的色彩。

  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似是目睹了女子在城墙边守望,日复一日,落花飘零,却终是等不到心上人的到来,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借口,企图再给自己一些希望,。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起初想着,这是怎样的深情绵绵,爱之入骨,才能许下终生的诺言,后来才明白,这是兄弟间永不改变的仗义,在最危难的时刻,定下一句永不分离的约定。

  一直认为《诗经》就是关于爱情的诗歌,其实不然,世间情有万种,每一种都是牵绊在心头,无法替代的情愫。一句很短,却是暖入心间的画,是那逝水额,浮生于缱绻,是窗边的.一缕微风,舒卷起不知几时散落在天边的云彩,是那渭水河畔,你翩翩白衣,回眸浅笑的温柔。《诗经》对我来说就是美的代名词,用心去感受,用灵去描摹。秋日的午后是一年中最令我沉沦的时光,那时,你总能见到《诗经》中东边的渔舟灯火,西边的坎儿井流,梨园里小童咿呀唱着,纤音入云。或是在天边,或是在梦里。

诗经的读后感4

  淑女,君子好。这句永恒的好句子让我第一次知道《诗经》。读完后,我不禁被它清新、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

  一天不见,就像三秋。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牵着儿子的手,和儿子一起变老。这是一个厌倦战斗的妻子士兵的内心独白。你不回来吗?它被用作歌曲来思考你的母亲。是征兵对父母的深深思念;谁叫河广,一芦苇杭?是卫国宋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拉克人,在水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寻求的理想追求。

  淡彼两尚,真正的维我仪,死亡对它来说是无敌的。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坚定不屈的女人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然我在监狱里很快,但我不是女人。这是一个女人对强迫他从婚的贵族的坚定回答。

  不要剪,不要崇拜,召伯说。是人民对家和乌的热爱,珍惜有德政的召伯遗迹;人民充耳不闻,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统治的宽广、崇高、深深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小米。这是一首人忍受剥削和压榨,无法忍受,幻想投奔天堂的诗。

  聪明、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简单、精致,是诗歌的语言,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们不平静的心。对爱的独立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拜……每一种感觉都是那么强烈,那么真实;每一颗心都是那么善良虔诚。

  读完《诗经》,我看不到古代人的封闭、无知和保守。我看到的是爱、智慧、自然、希望和阳光。所有美丽的词汇,美丽的事物,美丽的情感……每一首诗都充满了。那么和谐,那么执着,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美丽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有一个美丽而高贵的灵魂。

  曾经统治世界的帝国已经变成了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散落在黄土中……今天,真正触动我情感和灵魂的不是博物馆里的几件文物,而是那些永恒的人的故事。一首清新优雅的诗,讲述着感人的故事。我似乎被带到了一个遥远的国家,历史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恍惚,若隐若现,神秘而遥远……我仿佛听到了古代的声音,隐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你可以听到古代心灵的呼唤。

诗经的读后感5

  《诗经》主要讲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的诗歌,工三百零五篇。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唐诗和宋词也是广为流传。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了,如今也积累了不少诗集。现在,我还开始接触一些英文诗歌,读着读着,我发现除了内容丰富,读起来也特别的朗朗上口。不过,读了这么多中外有名的诗词歌赋,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豪迈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博大精深,首首经典,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它,感受传文化的魅力。

诗经的读后感6

  “红裳引蝶乱,倾尽浮生殇。”关于你,大可当作一场梦。

  只不过梦里的似是而非,人生的荒唐奈何。我以为只要我纯情与你,待秋叶红霜时,你明谋正娶;我以为琳琅风月为你流淌,到尔卜尔筮,你以尔车来;我以为付你一世深情,使三岁食贫,你及尔偕老。然而,只是我以为。

  你变了,或许说是我没有认识到完全的你,你的心不再如往昔一般明净。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是否你只满足于有一个人靡室劳矣,夙夜兴寐。是否你认为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是否……你是否还记得我以及你那轻许的诺言和不再兑现的婉曲。终于,在无限的背影中我恍悟到你的爱情没有标准,你总是三心二意。昨天的鲜衣怒马,今天的羽扇纶巾。沉溺在爱情里的女子,该怎样的脱身?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再回首时,那些泪痕点点想来可笑,却不知再回眸时,那些欢声笑语竟叫人潸然泪下。

  你可知,我的内心深处也想之子于归,共子陶然,但我害怕这样只会让我对变了心的你多了几分怨恨,少了几分竹马青梅。正如白居易《长相思》里所说“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但我有些害怕你归来,我想要的是那个曾和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你,而不是如今变了心,行为其贰的你。你,是你吗?你在淇水旁的誓言,已在风中凌乱,归期为天涯。你的心,可有一刻属于我;你的新,让我回忆泛陈。刘禹锡的《竹枝词》里有这么一句“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为你,也曾兄弟咥其笑矣,为你,也曾躬自悲伤。遇到你之前,我憧憬爱情;认识你之后,我孤帆远影。苏轼说“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教坠。”算了罢,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于江湖吧!

  如今已到了这个地步,就忘了吧。忘了你信誓旦旦,忘了你的年少作伴,既然你要走,那我也不送你。有些缺憾,有些失落,有些不舍。但人生,能有几回圆满呢。不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只希望,多年后你金缕翩翩,安然无恙。即使佳颜在侧,即使烛影摇红。

  淇水汤汤,渐湿帷裳,自古离别多成殇。流年已付交还,不染风雪一更。桑叶未落,而我已从你身旁路过。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成语鲜衣怒马: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如: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又如:鸦片洋标束锦装,鲜衣怒马浮云队。——清·陈寅《驭仆篇》

  成语相濡以沫:相濡以沫[xiāngrúyǐmò],意指泉水乾涸,鱼儿以口沫互相润湿。◎语出《庄子·大宗师》。後用“相濡以沫”比喻同处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源]《庄子·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典故]“相濡以沫”出自於《庄子·大宗师》。庄子说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并非刻意能追求的。我们往往以为和人亲密相处、苦难相助,就是理想。但是哪里知道那就像离了水来到陆地的鱼儿一样,为了存活,相互用口沫来润湿对方,虽然好像很亲密,却怎麽样也不如当初仍在水中,互相不认识时的快乐。“相濡以沫”从原文摘出,比喻同处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诗经的读后感7

  《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

  之所以说是原始,是跟后来的社会有区别,特别是在中国有了相对成熟的儒家道家思想之后,人变得不再跟以前的人一样自然可爱。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更是孔子当年使用的教材之一。后世必然要对《诗经》进行适合当时社会的解读甚至歪曲,这更使得《诗经》不自然了。

  说了这些,我也给自己的阅读粗略地定了三个着重点,以便在随后的阅读中加以考察:

  1,《诗经》的语言。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这次阅读,可以算是对《诗经》作为语言立法者的地位进行一次考察。《诗经》的第一身份是民歌,其语言是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能听懂,并乐于传诵的。如同现今的流行音乐一样。同时《诗经》的语言可以算是汉语的源头。希望通过这次阅读,能体会到更多汉语的智慧与生命力,能像普通先民一样自然地进入汉语源头的语言场域,体会言说歌咏的魅力。

  2,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中国的历史发展就像一重一重的山脉,而最高的山峰就应该是孔子老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对理解孔子老子这些高峰而言,理解他们之前的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思考的状态,就显得很有必要。

  3,《诗经》的解与注。《毛诗》作为现在唯一流传下来的注释,其影响力非常。我打算在自己“解”的同时适当对《毛诗》的注进行肤浅分析,全当训练。因为资料与精力的限制,更不能涉及到更多儒家后学对《诗经》的注解。不失为一遗憾。

  考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

  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翻译:

  踌躇逗留于山涧,隐者心宽,独寤寐之独感言,此中之乐难以忘怀

  踌躇徘徊于山阿,隐者放达,独寤寐之独吟哦,此中之乐不容错过

  踌躇盘亘于平陆,隐者流连,独寤寐之独宿留,此中之乐不可言

  毛诗的注为:

  考槃、刺莊公也。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退而窮處。

  意思是:考槃是用来讽刺莊公的,因为他不能继承先公的业绩江山,而致使闲者退野隐居而“穷处”。

  按照毛诗的这个思路,唯有隐者乐其隐而不言其穷,在言语间刺激莊公的过失方能起到讽刺之意。但是但从这首诗歌来看,我只能看到,隐者的确是乐其隐,而不言其穷,而并没有看到言语间的刺激之意。我认为毛诗此解有待商榷。

  此诗前几句都平平,唯有最后一句“独寤寐宿,永矢弗告。”值得玩味。若说先人已思考到语言的有限性,可能还有偏颇,但是显然的是,古人已经发现了“隐蔽”的.魅力。

  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意境上与此句最为贴切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翻译: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阿阿。

  有才情之士,其才犹如骨与象牙切磋而来,又如玉石琢磨而成。

  其仪庄重,其貌威严。

  如此才情之士,终不可忘矣!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青青。

  有才情之士,华冠坠玉,珠宝琳琅。

  其仪庄重,其貌威严。

  如此才情之士,终不可忘矣!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缜密。

  有才情之士,珍贵稀有如金锡,宝贵难得如圭璧。

  他心胸宽广,生性放达,倚在马车前的横木上也风度翩翩。他言谈幽默戏谑,却从不粗暴不仁。

  《毛诗》注为:淇奥、美武公之徳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詩也。

  在翻译时为“充耳”一词所困,无意间在“百家讲堂”里面获得了答案。厦门大学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在对汉时的贵族制度做介绍时,解释了何为“充耳”。充耳本是冠冒上的两块从帽檐以丝带系之垂于耳旁的宝玉。成语“充耳不闻”就是来源于此,指这两块玉石能使佩带者不妄闻不偏听。但是充耳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充耳属于冕的一部分。汉的贵族分为四个等级,从上至下分别为: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士。只有贵族能戴冠,在《淇奥》中“会弁”既鹿皮帽即是冠,而平民庶人只能用一根头巾把头发束起来。“士”字本身的形象就是表示用冠把头发收拢在头顶时用一根发簪固定起来的样子。而“王”则表示在冠上面再加一个冕,一块横着的板子(板子做叫延)顶在帽子上。皇帝的冕前后要坠珠子,耳旁有充耳。这样称做“冠冕堂皇”。但是只有天子、诸侯、大夫有权利加冕,士则不行,所以士又称被做“无冕之王”。由此可见,《淇奥》所称颂的“匪君子”地位并不简单。多言《毛诗》注评不可考,不可靠,不过通过对“匪君子”身份地位的分析,我认为此篇的注还是可信的。

  何为“赫兮咺兮”?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远观淇水的水滨,大丛绿竹的生命气象便是周武公的气象,这一“比”赋予了武公的威严生气以一个直观的形象,更加具有深味。仿佛一个等式的两边,两个不同的事物因为内在的质而相衡相通。在这种相遇中衍生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精神境界。

  “竹”这个客观事物作为载体在汉语文化的语境中秉其自身的性格独自发展生长至今。所载的便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中的一些精神与德行。这种承载始终以“比”的方式在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中存在。文人士大夫以竹的品德跟自己做比,对自身的价值进行肯定。这种“比”虽然含有把竹当作榜样和模仿的对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更多是将此作为一种共鸣的方式,来确定自己德行的适当,进而砥砺自己。当一个理想化的事物以共鸣的形式来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省自审时,这种理想化就不单是停留在审美的阶段了,这种精神共鸣就体现了一种可贵的超越性。在此,虽此竹非中国后来文人眼中的竹子,武公的德行也不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的具体化,但是“比”却是一样的。

  “绿竹猗猗”,“猗猗”通“阿阿”,长而美貌。第一次接触,一出口便感觉竹的行貌已经历历在目了。如此神气。先人造字句时,读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赫兮咺兮”,威者,自重则威。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出此句者,八成为妇人口。一个公众形象勾画地非常饱满。换做现在的语境,就可以把这句理解成:“生性洒脱的男子,开敞篷跑车的男子,言语幽默风趣的男子,不滥施强力的男子”,言语间肯定是不够严肃,不过很符合孔子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料想孔子当年在讲学时,无论是对武公的德还是行,都不会轻易放过。

  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

  这个结论稍微有点模糊。

  《诗》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是按照风、雅、颂编排的。

  从对风、雅、颂的分析中可以大致了解《诗》是怎样一部书。

  不过对于风、雅、颂的区别历来经学家的分歧很大,比较重要的有三种说法。

  一、由于诗篇内容的不同,以《诗大序》的说法为代表。

  《诗大序》:“上以风化天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即《风》是关于个人的;《雅》是关于王政的;《颂》是关于神明的。

  二、由于诗篇作者的不同。以郑樵《诗辨妄》的说法为代表。

  “《风》者出于土风,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义虽远而其言浅近重复,故谓之《风》。《雅》者出朝廷士大夫;其言醇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能言者,故曰《雅》。《颂》者,初无讽诵,惟以铺张勋德而已;其辞严,其声有节,不敢琐言艺言,以示有所尊,故曰《颂》。”

  即《风》出于普通平民,《雅》出于朝廷士大夫。

  三、由于诗篇的音调不同。以清惠周剔《诗说》的说法为代表。

  “《风》、《雅》、《颂》以音别也。……按《乐记》师乙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季札观乐,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据此,则大小二《雅》,当以音乐别之,不以正之大小论也。

  综合这三种说法,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诗》的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个人、王政、神明。

  《诗》的作者涉及普通平民和朝廷士大夫。

  《诗》的性质是乐。

  (显然这三种说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唐木所下的论断比较贴近于第三点。

  那么,风、雅、颂到底都是什么乐呢?仅仅是民歌么?

  郑樵在《通序志》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一般说到“风”是各地的民歌——“民俗歌谣之诗也”。这一点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一般被认为是“雅乐”、“正乐”。

  朱熹《诗集传?小雅序》中说:“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这里所说的“雅乐”“正乐”实际上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它有着文化正统的意义。

  因为,“雅”与“夏”音近而互通。雅言就是“夏言”。夏是西周王畿及其附近地区的古名,所以,雅言是王畿一带的语言。经过士大夫加以标准化之后,成为当时的“国语”。

  也就是说,雅言是士大夫的标准语,以别于各地的方言。所谓:“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不过“雅言”不单纯是个语言问题,它涉及一定的文化内容。具有文化上的正统性。

  所以,这是“雅”与“风”最大的区别之处。

  “颂”为“宗庙之乐歌”,是供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

  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颂”即“容”字。也就是“舞容”(跳舞的样子)。

  周代用“乐”祭神祭祖。这个“乐”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不是一个概念。“乐”是人声(歌)、乐器(弦)、舞蹈共同参与的。所以“乐”自然少不了舞蹈。

  那么,“颂”主要是表现周人文化上的超越性向度,祭神祭祖的敬意。

  综上:

  《诗》是乐。

  这里要强调的是,它现在仅仅是一个阅读的文本了,确切地说是歌辞。因为调子、舞蹈都失传了。不象早先:“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 。

  因此,似乎可以说,《诗》是由民歌、正乐、宗庙乐歌三部分组成的歌辞集(或者称为诗集)。

诗经的读后感8

  《诗经》主要讲写了:《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集,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最早它叫《诗》,后来读书人又改名为《诗经》,也叫《诗三首》。

  里面的内容从里到外,都是能唱出来的古诗文。最后,《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还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章我了解了,写每首诗的人可真的了不起,比如:韩愈写的`《马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等等,还有一些有许多千古名句的古诗。

  我记得,老师让我们一起仿写一个美丽的古诗,当时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喊起来。在喊完后我们都垂头丧气,闷闷不乐的开始写起来了。我们都很少有人写得很好,可是老师对我们和蔼可亲地说:“你们已经很努力了,你们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更好了!”

  我们听了这句话,我心里想:老师这样对我们,我和同学们也一定要回报老师。

诗经的读后感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 305 篇。原称 “ 诗 ” 或 “ 诗三百 ” ,汉代 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 “ 毛诗 ” 。

  关 雎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 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者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 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 “ 流 ” 、 “ 采 ” 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过程。 其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 “ 窈窕淑女 ” ,既赞扬她的 “ 美状 ” ,又赞扬她的 “ 美 心 ” ,可 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 “ 辗转反侧 ” 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 “ 孤灯极尽难成眠 ” ,乔吉《蟾宫曲 * 寄远》 “ 饭不沾匙,睡如翻饼 ” ,都是 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 “ 钟鼓乐之 ” ,又更是 “ 千金难买美人笑 ” 之类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 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 , 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从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着特点便是 " 赋, 比,兴 " 手法的运用。 1. 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 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 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 " 月出皎兮 " 、 " 月出皓兮 " 、 " 月出照兮 " 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 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 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 " 硕鼠 " 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 " 赋、比、兴 " 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还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 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 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诗经的读后感10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诗经的读后感11

  《诗经》,呢喃着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涩的芦苇,像泛黄的雪绒漫天扑过来。

  芦苇青涩,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让人感到亲近。而《诗经》,诗三百,总结起来,也正是:思无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读完这一段话,仿佛美丽端庄的庄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闭月羞花的容颜,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的神韵。这段话,读的似懂非懂的人会感慨她的楚楚动人,而确切理解每个字词解释的人更会惊叹古人的艺术水平:柔荑草,蝤蛴蝎、瓠犀虫,讲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最古老淳朴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对大自然亲近、敬仰的体现啊!此时自然与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么妙的一句话啊!细想:在浩荡的淇水浅湾处,生长着绿而茂盛的竹林。它们身姿挺拔,不向风雨,不向烈日低头弯腰,正如为人处世都很正直的君子。经历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莹夺目,温润如君子。这两句话多么恰当啊!而这里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管只是喻人的品质、性格,在当今我们能脱口而出“温润如玉”、“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时代,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但是谁又知道它是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里,他们怀着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优美的诗句里,他们对自然的'真挚之情也可见一斑。比起现在的我们,自认为能吟上一两句古人的“关关雎鸠”,就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在浮躁的社会里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万物,实在是愧对于这一两句诗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啊!

  《诗经》如芦苇,若想真正了解,必须先有一颗芦苇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种最原始,最纯真,最贴切自然的心。

诗经的读后感12

  丝绦拂曳,独钓河州。

  悠哉闲游,天水独色偶掠鸿雀,伛偻稀往,握刀柄直耍个风响。竹路悠长,远闻犬吠,少有孩提嬉闹,寂清无风。走他半里现茅门,少年心性,腕间着力,刀白锋泽,枯叶早落,唰唰欲折人家桃。

  睥睨斩尾芦渡天远,间揽长绢紧发,望水江涛引轻愁。挑刀荡浪水波,幽幽,悠悠。风起微萧,想来春到。唯见暮浪击残,想罢未得心上喜悦,轻叹岸到村郭。

  持剑,击节疾,拍声张。转腕甩花样,剑光乍泄轻寒,明映烛光月白。叱咤助兴,利刃破空突刺,收势翻身疾转,点腕左右微动,连绵起势。斩影连环泄幕光,展腾跃激昂,落地划作剑弧,凌厉张扬。三叠拍息,骤然收势。余威震,银龙吐息归鞘,之余清鸣悠越。

  撇头忽见那女子身影,白衣同流苏飞扬,或是偶然遇到露得风姿,倒是见笑。

  只有这一眼,忘不了——

  在夜深人静是偶尔想起她,忆起那是全世界的光都汇集的闪亮——忆起初见时的那一撇,每一处细节,每一处情景,忆起她半遮半掩的浅笑和她逆着光的影子。

  辗转难眠,只知道她是我的.光。

诗经的读后感1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巴比伦的文明早就衰落消失了。只有中国古代文明得到了保存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形成,所以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的这片无垠的海洋中,有一颗金子闪闪发光,永不褪色,那就是——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经集。现存《诗经》诗305首,包括西周初年的名曲和朝庙运动,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期的民俗相对开放,人们普遍用诗歌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所以从《诗经》可以窥见当时的民俗。其中,人们最喜欢的是他的情诗。

  《关雎》是一首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主题的诗,美女是年轻人的好妻子。所以年轻人是“琴友”“钟鼓乐友”,结果就是“欢迎,睡思”“翻来覆去”。这是对一个男人竭力追求一个美女的描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纯粹的爱。表达纯爱的类似诗词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也不全是美好的.,所以也有像《氓》这样描写怨妇的诗词。

  “昨天我去了易、柳伊一。今天,我来来去去,下雨下雪。道路泥泞难走,又饿又渴。我难过,但我难过。”这些诗来自《采薇》。男人很早就去守边境,守海关,边境军事生活艰苦。生活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更可悲的是无尽的孤独。没有同情,没有关心,没有家人在边境的消息,内心空虚!当我终于可以回家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我不再年轻,心情沉重。前几个字试图描述他的心情。这首诗表达了广大边防战士的辛酸。

  “呦呦鹿鸣,吃野苹果。我有客人,鼓手吹笙。”这些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都来自《鹿鸣》。《鹿鸣》是一首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诗。主人对客人或君主表示热情和感谢,对他人表示善意,暗示着他的忠诚。所以,诗歌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还有其他话题,这里举几个例子。《诗经》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说:“不学诗,什么都不会说。”因此,教育部门应多将《诗经》中的诗词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从小学习,充分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提高思想深度。

诗经的读后感14

  閒暇時,喜读的书籍依然是《诗经》。在静心的阅读中,总能收获点滴的欢喜,亦可深刻地感受到《诗经》和植物世界相互激荡而产生的那种性灵脉动。

  近来也常常这样想:我们人类的生存不寂寞,就是因为大地上还承载着种种植物。《诗经》里提到的植物就有178种,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芳草、野菜及野生草木……简直就是在你的眼前洞开了一个神秘灿烂、魅力无穷、千年不衰的植物世界。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以前听一位敬重的'长者说这些话,只是懵懂而已。今天思来,才算有所懂得,懂得而心生感慨,心里有种生气亦缭绕而不能绝。俯下身来,对植物的爱心也就更真实了一些。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

  最初读这首《黍离》,真的是因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一名句。对诗中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点染的颓败景象也有点模糊:废墟上只有一片黍苗在生长……好似千百年中,禾黍便是亡国之思的代名词。

  其实,黍,在自然里,就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后来研读至今,发觉那黍的成长过程,很有意味,由“稷苗”长成“稷穗”和“稷实”,从中犹可见相随的诗绪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步步深化。而每章结束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形式完全雷同,却是一次次反复吟唱加深着一种心灵的沉郁。一黍一摇,一生一知。因而才明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原是问得这样撼天动地。

  遂明了李白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其实也是一样的心思。大凡清醒之人,都不会作茧自缚,对与自己不能思想同步的人,更不会去应和苛求。浩雀当鸣,以求同音,“黍离之悲”,亡国之痛中,觅的必是个知己。而那千年会有同叹的,必是同负着一个永恒孤独的背影。

  黍有《王风》之歌,始有千年不朽。

  此时,春天的生气在升腾着,春天就要來了。两千年后的我迎着春光,在心里描绘着的却是这样一番景象:离离茂盛的黍苗,郁茂生长,没有沧桑。因为她的生命如果归原,就是大地之上与我们比邻而居的植物,循着自身的叶脉,找到地下的潜流和天上的太阳……

  离离千年黍。倘若黍有灵,便是和人同生共灭了。因那黍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丰硕的一瞬,也有岁月里含金的靓丽,还有我们心中时常向往的那一片葱郁。正是在这样的植物面前,生命又温柔地找回了最初的心境与生存的印记。

诗经的读后感15

  《采薇》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一般小学的话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氓说课稿12-01

诗经的经典读后感09-05

诗经读后感11-15

诗经读后感11-04

《诗经》读后感08-06

《诗经》读后感09-18

《诗经》读后感11-19

《诗经》读后感04-13

《诗经》读后感(推荐)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