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有感

时间:2025-08-09 08:09: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诗经》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诗经》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1

  《诗经》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记载了从早期部落联合到周朝建立的一段历史,其中蕴含着数不尽的智慧、情感以及艺术魅力。《诗经》的读后感是每个读者无法忽视的一部分,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是《诗经》中的爱情。《诗经》中最经典的爱情诗莫过于《离骚》。这首诗歌以王者离骚、思妇相思之痛苦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挚爱和不离不弃的信仰。诗中情感深刻,点滴细腻,令人陶醉其中。不仅如此,《诗经》中还有许多爱情诗皆为经典之作,它们都将爱情的美好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用自己的笔墨书写出了对爱情无尽的感触。

  其次是《诗经》中的仁爱。《诗经》里记载很多关于仁爱的诗篇,表现出古代中国的思想道德。这些詩詞破格塑造人物,真实地描写了人民贫穷困苦的生活,展现了古代中国的人性和人情。比如《小雅·衣锦》:“衣锦夜行,涉渭滨兮;赤车备马,悠悠我心。我心揽险,恐雕弓兮;不见六人,终踟蹰兮。” 此诗反映了一个富裕家庭子弟的想法,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他会怀念起贫苦人民的生活,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这种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的良知,他们把自己孤独、寂寞、迷茫等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富有生机和感情的古代人物。

  第三是《诗经》中的文化底蕴。《诗经》中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完整地记录了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材料,它们蕴含着古代中国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通过《诗经》了解到古代中国的音乐、舞蹈、礼仪等多方面文化艺术,这些文化遗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

  总之,《诗经》作为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有着非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读《诗经》更能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智慧,更能深化我们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无论是从文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价值,因此,读《诗经》永远是一项有益的学习和研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推荐和借鉴。

读《诗经》有感2

  此诗以比兴的手法充分写出了女子结婚以及婚后对她们美满家庭生活的愿望。桃之夭夭同逃之夭夭的读音一样,但它们的意思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产生了我对《桃夭》这首诗一点兴趣,其次对于当今时代出现重重离婚现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了。

  第一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把年轻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绚丽多彩体现女子对于这次婚姻很是满意,笑开了花。把美丽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将女子的美丽给展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女子为何会对此次婚姻很满意?是因为女子愿意加到这家去,说明女子的梦中情人在这儿。从这一段我想到这应该是在向往自由婚姻的吧。在古代没有什么自由婚姻的概念,通常都是有一些个其他概念阻拦两队非常相爱的人,如门当户对类的。非常相爱的两人却因某种条件而被拆散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啊。唐代诗人白居易从少年到青年一直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姑娘要好,可因母亲的不同意就这样分离了。

  第二段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以桃树上结满硕大的果实体现家中儿孙满堂,吉祥之兆。这一段描述出了我们中国古代多子多孙为幸福家庭的象征。有“家和人兴百福至,儿孙绕膝花满堂”类的许许多多诗句。这里应是对自由婚姻之后能够儿孙满堂的祝愿。但由于现在人数过多的.状况,我想现在的儿孙满堂是不太好的。

  第三段“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树上整整齐齐的叶子托出合家美满的情景。这段体现婚后对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祝愿。这段话使我想到了这种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与当今许多因种种原因分家家庭的对比。当今结婚的大部分也算是自由婚恋,但又出现了大量离婚的现象,这是个心灰意冷的结果。对于那些离婚的家庭,确实都是有种种原因的,可不用分家总还是比较好的。

  这一诗句不但可用于古代时对自由婚姻以及婚后和谐家庭的愿望,也可用于对当今婚后没有离婚的和谐共处的家庭的愿望。愿此后所有婚姻越来越美满。

读《诗经》有感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最近为了给女儿取名字,又翻出来通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是阅读越是觉得诗经作品的厚重、隽永、耐人寻味。诗经的大部门作品都是写在两三千年前,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那时百姓家浓浓的生机和情侣间脉脉的情怀,仍能感受到王宫内的歌舞升平和战场上的车马萧萧。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或许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它可以带你穿越时空,带你感受百姓心声、爱侣之情、家国情怀。

  百姓心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政治课本里总是强调,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纵观史书,真正描写人民这个主体以及生活状态的史籍寥寥无几。然而我们可以透过诗经读到几千年前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让你感同身受。"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国风·魏风·十亩之间》描写百姓家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诗章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这个画面热闹中透着安详,忙碌中带着欢乐。中国的农耕社会的耕作方式,据说从汉代到近代都没有怎么改变,这首诗也让我还原了儿时的记忆,夏季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人在割麦、打场,累了大家嬉笑几句,不亦乐乎,夕阳西下时,大家牵牛赶车,背后的夕阳余晖散落满地。历史总是被描写的狼烟四起,成王败寇,正所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历史创造者的丰碑后,堆叠的都是无数百姓的森森白骨,而这些百姓的家人,则在等着他们早点回家。"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是《王风·君子于役》的诗句。这首诗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鸡已经上架休息了,太阳落山,羊、牛也从山上回来了,丈夫还是没有回来,一个妻子开始思念丈夫,担心他在外受饥渴之苦。同时也是在描述战争,看不到金戈铁马,看不到尸横遍野,只看到一个女人夕阳下的背影,她在门前远望,望穿秋水,黯然神伤。这首诗出自王风,王,是东周王都的简称,王风主要产自洛阳一带,每当路过王城广场,我总想着,两三千年前,在西工或者孟津的某个地方,一个农妇,在某个角落,孤单影只的思念着他的丈夫,而他的丈夫只是历史滚滚车轮下的一个兵卒,战祸、破乱下,百姓只能身世浮沉雨打萍。想想现在,我们真该知足、珍惜眼前的.生活。

  爱侣之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小学生都会背的诗句,出自《国风·周南·关雎》。此诗位列"诗三百"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对爱侣之情的重视,足以看出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论语》中多次提到《诗》,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连孔夫子都为之叫好,可见此诗的写的漂亮。它描写的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他们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乎礼。《诗经》中还有许多歌颂爱情的作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此诗出自《国风·卫风》,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之所以对这首诗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卫风在今淇县一代,离我老家很近,我大姨家就在淇河边上,小时候经常去淇河边玩耍。二是这首诗产生了一个成语:投桃报李,三是这首诗还产生了一个名人的名字:爱情小说集大成者,琼瑶。读了诗经,你会发现有很多名人名字皆出自诗经,或者诗词中引用诗经,足见诗经影响深远。《诗经》中爱情诗不胜枚举,所刻画的爱情样貌,应该是华夏儿女生活的原初典型,轰轰烈烈的爱情总会归于平淡,普通琐碎的温暖才是真。

  家国情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出自诗经中的《邶风·击鼓》,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描写的夫妻之情,而是写士卒征战之悲。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邺,主要指我老家安阳一带,每读此诗读,总能感到老祖宗征战的豪迈与悲壮,家国情怀,战友之情,溢于言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诗出自《王风。黍离》,成语黍离之悲就是出自此诗。平王东迁洛,周室走向衰微,无力驾驭诸侯,虽保有天子称号,但地位等同于列国。这首诗就书写了古人在周王室迁都洛阳时难舍家园之情。对于亡国之痛,有忌讳,有不忍言,悲痛之情愈来愈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出自《秦风·无衣》,读完这首诗,你就会觉得秦国统一六国是必然,秦军虎狼之师如此同仇敌忾的气势能不令六国军队闻风丧胆?!每当读起此诗,我总会想起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我为数不多喜欢的国产剧中它算一个,剧中冒名顶替的团长龙文章在带领败退远征军突破日军重重阻击和追击返回祖国时,口中念叨的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凭着个人魅力和这句"岂曰无衣",愣是将一群流窜的兵痞带成了一群岳武穆,让溃军炮灰团有了信念和希望,成了对抗日军的民族脊梁。其实无衣跟剧中阿译长官唱的那首歌是一个意思: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快团结莫作老病夫,快奋起莫贻散沙嘲!这就是诗经中的大情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老祖宗留下来的典籍真是博大精深,这次趁着给女儿取名字的机会重读经典,有侥幸心理,最后却也学以致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原意学子之服,后多指知识分子、贤才贤士,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以后可以多读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正家风重传承,成为家国需要的子衿。

读《诗经》有感4

  采薇采薇,薇也作止。回归,岁也莫止。 没有启居,..”

  豌豆我采摘了又采摘,即使采摘了,又长出来了,如果不是因为犹豫的原因,我也不会长期呆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家乡。这是《采薇》第一章的一般解释。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历史悠久,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收集编制的。之所以叫《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变成了五经,也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风,它包括15个地方,即15个民族风格。比如我们熟悉的《兼家》就是秦风的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更容易理解,而《采薇》就是《小雅》 鹿鸣什么,那么优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文言基础高的'人才能理解;第三部分是赞美,主要用于赞美国家或举行祭祀仪式。

  《采薇》是一首守卫边境的士兵回家的诗。它讲述了一个士兵从采摘豌豆开始表达相思的故事。这首诗是在西周时期经专家研究创作的,但作者不知道,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通常不留下名字。

  过去,我去了,柳树依依。现在我想,雨雪飞扬。它是六年级中文书《采薇》的摘录,被誉为诗经中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写下了旅行和回家的风景和感受。被许多古人引用,是一个用音乐写悲伤和悲伤写音乐的典范。与出征前的柳树依依和现在的雪相比,它显示了他离家的时间和深深的思念。

  经常读诗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同的感受。思念家乡和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

读《诗经》有感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得《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得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得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得表达自己最真实得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得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得是他得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得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得女子是青年得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得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得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得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得,因此也有《氓》这类得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得军旅生活是艰苦得,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得是无边无际得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得消息,心是空得!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得,开头得几句试形容得就是他得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得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得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得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得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得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得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得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

  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得思想性,提高学生们得思想深度。

读《诗经》有感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在初二我学习了关雎与蒹葭。准确的来说只是自己粗略的了解了一番,却也有一番有趣的滋味。

  关睢写的是男子追求女子。属于民歌,重章叠唱是典型的《诗经》艺术特点。它同样具备,它们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民谣又是古诗。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只因它其中内容的品质。男子追求女子,喜悦而不低俗。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却又想象得之的美好情景。这便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算的真正含义。其次,因为孔子的一句评价,我偶然发现孔子总结十分到位,简短但又十分精辟,让我对孔子又多了几分想深入了解的兴趣。

  如果说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那蒹葭就略显文雅。蒹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副萧瑟凄凉的'晚秋画面,同时他还展现了对爱人的追求,向往与相思之苦。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章。但从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具有强烈的渲染力,主人公的感情也随之逐层加深,一直渲染和烘托着气氛。全诗的旋律优美,强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都足以感受到主人公所思慕的人的情感,已对一人求之不得的焦虑惆怅。让人深陷其中。两首诗歌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唱,使文章节奏感变强,形成了一种圆环的美,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可能因为这两首诗歌勾起了我对《诗经》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发现……《诗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风,雅,颂,诗经还是国风,它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是民族文学万中的幽兰,香溢后世。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语言。影响中国的文学,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还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毛泽东引用过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意思是“没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人可以做到善始善终。”或许只有做到每件事都善始善终,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当然我们现在用的成语也还有许多来源于《诗经》。比如:孔武有力(威武有力量),投桃报李(别人给我送来桃子,我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投桃报李更是告诉我们应该友好相处,礼尚往来。后来,《诗经》甚至用于人名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比如孔明就选于《诗经.小雅.楚茨》中的“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还有拿过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呦呦两字出自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高。”寄托了父母对未来美好期望,似乎也注定的她的一生与一株小草连在一起。曾经,她用一根草改变了世界,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中国至今获得过最高的奖项。她的一生难道不够辉煌?

  其实人本无能,只因知识丰富人生。哪怕是劳动人民口头的创作,也最具价值的,它们同样开创古代诗歌光辉传统,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而这就是《诗经》。

读《诗经》有感7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夕阳西下时,可以牵着你爱的人的手一起诉说着地老天荒,是那样安心,那样惬意。反观现代社会,“闪婚、离婚”都好似家常便饭一般,人们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环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颗曾经单纯无邪的心,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就是欲望。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让中国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用金钱衡量爱情和友情,这样的结局会幸福吗?面对央视的“你幸福吗”这个提问,国人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细细想来,终究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真善美,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平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读《诗经》有感8

  爱是什么呢?我不太清楚,但爱一定不是掉眼泪,爱也不是冷暴力。

  每个人都有对爱的定义,爱的定义太广泛了,每个人也无法想象爱什么时候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我们每天都想得到爱,那我们为什么不去付出行动呢?

  但是我们现在都太小了,无法去谈恋爱,每天作业繁多,课程很紧,每天过得也很累,所以我没有空余时间去谈情说爱。但是到了恋爱的年纪,我们又何尝不能敞开心扉接触,去了解对方呢?

  可能有些人认为谈恋爱只要一个人足够爱,另一个人就足够了,那可能你就错了,两个人互相爱,那才更有意义呢,细节决定成败,生活如此,爱情也如此。

  那天刘老师带我们学习了《关雎》和《蒹葭》这两首关于爱情的`诗歌,由此我联想到这些。

  “彼方尚有荣光在”,现在的我们敞开心扉的去学习,以后的我们敞开心扉去恋爱。

读《诗经》有感9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看法。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所以到汉代《诗经》又得到流传。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诗经》秦风《蒹葭》,因为这首诗我刚刚背过。这首诗风格缠绵、朦胧凄美、如梦如幻,表达的是对朝思暮想的人的'赞美和思念,其中我最喜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因为“所谓伊人”就是诗人思慕的对象,“在水一方”写出了云烟飘渺、茫茫无际的景象。我还想起了卫风《木瓜》,这首诗描写了青年男女两情相悦后相互赠答,它告诉我人和人相处要投桃报李。通过这两首诗,我迷上了《诗经》,今后我要多读,争取把它们都背下来!

读《诗经》有感10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以《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

  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

  《氓》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一开始写一个女子与一个看起来善良忠厚的男子相爱,经媒妁之言后结为夫妻。但女子在过了三年的贫苦生活后却受到了丈夫的无情抛弃。诗人痛心地把弃妇比作陨落的桑叶儿,说明三年的贫苦生活的煎熬,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当女主人发现自己上当被抛弃后,她不仅伤心、悔恨,而且愤怒地指责丈夫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坚强的敢于反抗的性格。但当时礼教的统治日益加强了,她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连自己的兄弟也报着嘲笑的态度,说明她的悲剧,正是自由恋爱与礼教冲突的结果。

  《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是封建礼教的产物。而现如今我们教师的婚姻状况又如何呢?

  调查显示,教师仍然是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精神压力、职称压力、教学压力、家庭压力等。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些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对职业幸福的追寻,更影响了教师的情感世界。

  一线的教师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他们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老人病了没时间照顾,孩子病了没时间照顾,甚至自己病了都没时间去看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等送走了毕业班,等送走了这批孩子,等工作告一段落,等……结果导致的是,老人何时增添了白发,不知道;孩子悄然间已长大,没留意;身体早已亮起了红灯,浑然不知……

  过度的劳累,使我们青春年华早逝,过多的精力转移,使我们忽视了对爱情的经营,一旦危机出现,必然是措手不及。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婚姻,肯定不是封建礼教,那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也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读《诗经》有感11

  不知何时开始读《诗经》,但今天终于读完了,由于同时读三本书,在家读《沈从文散文集》、在办公室读《中国人的'修养》和《诗经》,导致比较零散,不系统,没有连贯性。

  加之古文功底薄弱,离开注释基本读不懂,连一知半解都达不到,所以,《诗经》虽美却不能领会,能记住的还是常见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句。感受是:中华经典需多读多背;不能同时读多本书。

读《诗经》有感12

  诚实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诚信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品质;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范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选自《诗经》·《静女》最能体现在《北风》中。这首诗主要描述了一个男孩接受了一个女孩的邀请,男孩很早就来到了约会的地方,等了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女孩,害怕记住错误的时间和她,害怕女孩不遵守承诺,事实上,女孩已经来了,只是一直在观察他。可见,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是爱情还是理想,一旦目标确定,都要坚持到底。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在黑暗中,总会有一双眼睛看着我们,总会有一种力量召唤我们,激励我们,这种力量就是诚实,这种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直做事顺心,总会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正如《柏舟》所写,君子没有天赋,被恶棍欺负,妻子被丈夫抛弃,不愿意屈服。我们不怕解决不了困难,只怕以后退缩。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障碍,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一一解决。看看那些伟人,谁不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成为一个伟人,你必须是一个经历过困难的人。你可以用方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困难,留下更多的努力来对抗更大的困难。事实上,每个人都能做到,需要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克服它。

读《诗经》有感13

  今天,我又一次诵读完《诗经》,从第一篇到两百篇再到三百零五篇。每一首诗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诵读佳作,欲罢不能。静静地与《诗经》对话,与《诗经》中的人物交流,在彷徨躁动时,照亮我前方的路途,于孤独迷茫处,拓展着我生命的体验深度与广度。

  《诗经》之美在于纯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一首向往美好的凄美爱情诗,《关雎》应当是《诗经》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作品了。其中,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朴素自然的本真。而《关雎》既做了《诗经》的首篇,其中孔夫子的意图也就可见一斑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拂去历史的尘埃,依旧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潺潺流水、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深情缱绻的爱情之花。“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爱的方式,隐忍却美好。

  《诗经》之美在情长。“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天色已晚,为什么还不回家呢?为了君王的华贵生活,百姓们终日不辞辛苦地劳作,迎着清晨的露水,始终如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隐士以此表示自己返璞归真、归隐山林、远离城市喧嚣的愿望。可是又有谁知道,看似恬淡闲适的'生活,隐藏着他们多少泪。哪里是我不愿侍奉君王?只是,人非物亦非,徒增伤悲。若是君王能将他们当作坐上嘉宾,君臣一心的场景是多么令人向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眼见之处,仿佛是一群小鹿在原野上悠闲地吃草,还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叫声相互回应,让人觉得非常和谐悦耳。这是怎样一位虚心好学、能接受意见的君主啊。实在是让人不禁想起曹操的《短歌行》。这其中不仅有《鹿鸣》,还有化用《子衿》篇目的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其中求贤若渴的心情感人至深。

  《诗经》之美在思深。后世人经常从《诗经》中撷取名篇,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我曾读过曹植的《杂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游子忧叹于《黍离》的诗篇,隐者歌唱着《式微》的哀吟。面对嘉宾,岂能失去慷慨的姿容,凄然伤怀,把我的悲怆隐忍于心。《黍离》的确是叫人悲伤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敏感而又超前,才华横溢,境界高远,总能思常人不能思,但也因之不得不忧常人所未忧,由此也背负上常人不可想象的痛苦和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遭遇,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思索得太深、追问得太深的人,总有孤独、尴尬、委屈如影随形。诗人孤独一人对抗着这些压迫内心的追问,最终无法承受,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所以才仰天怒号、叩问苍天。人类终极的问题,叫人如何解答。

  生于这浮华喧嚣的城市中,粗陋浅薄在撩拨我的心房,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得。《诗经》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它唱出了世间的繁华,也写清了人心的所向,更写尽了苍穹间的哲思。因为品读《诗经》,让我收敛自己、静雅贤淑、不忘初心、独享一隅的心安之处。

  是呀,《诗经》自采集至今,大约经历了3000年的漫漫长道,它的身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都已经经历了3000年了,它不怕等。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读《诗经》有感14

  国风·周南·汝坟

  先秦: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本诗写的是一对夫妻因国家发生战事而长久分离,好不容易团聚却又要分开。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动乱,造成民不聊生的悲苦局面。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坚韧本性。

  诗的第一节写:一位妇女,顺着汝水的'堤岸砍柴。日复一日,直到把堤岸上能砍的枝条都砍了,仍然没看到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自己的丈夫。那么“君子”去哪里了?给人们留了悬疑。

  第二节讲这名妇女砍完汝水岸堤上的乔木和灌木枝条后,又开始砍这些木本植物新长出的枝条一一“肄”时,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君子。此时,女子心中长叹:他没有用死亡或背叛遗弃我!

  这种煎熬对一名长期孤独如“调饥”且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女人,是何等痛苦!然而刚回来的丈夫却告诉她,自己还要走:王室一一也就是国家,如同拖着燃烧的尾巴之鲂鱼,自己就是从军匹夫。

  面对动荡的时局,长期的战乱使得女子百般不愿让“君子”再度离开,却又无法从自己的角度挽留,只能弱弱地说:“就算国家有威难但是你就在家中离父母总归近点吧。”

  诗中女子借助父母期望丈夫就在家中的说法,完全体现了她内心的渴望和恐惧。然而在“王室如燬”的周朝末年,这样的悲哀何止千万,以至于后来周朝轰然而灭。只是苦了百姓。文:锦梦素心

读《诗经》有感15

  几日前结束了《商颂》的阅读,《诗经》终于全部完成。又是春寒料峭的时候,不知不觉已一度春秋。由于工作的关系,再加上喜好夜深人静时阅读,因此每篇阅读都放到晚上子时左右,后来逐渐养成了习惯,习惯习惯,习之以惯,读经乃修身之习,须一以贯之。

  按照惯例,读经之后须写点总结读后感之类,但经典只读一遍可能不足以读透,故此时感言只代表现阶段本人之愚见,只备一说。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文学及历史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要高于《荷马史诗》,到现在,它已经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全集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诗之官奔赴各诸侯国,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品整理给乐师谱曲,最后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参考,这些只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而且大都和政治有关,部分和爱情有关。《雅》分《大雅》和《小雅》,雅者正也,谓之正声,大都为贵族祭祀的乐歌,祈福颂德,还有些讽刺之诗和民歌。《颂》是天子或诸侯宗庙祭祀之歌,大都为歌舞混合,篇幅最长。从手法上来说,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赋为叙事,比为比喻,兴为触景生情,触物生词。三百多篇共同描绘了一幅西周生活长卷,涉及战争、婚姻、农业、徭役、祭祀、风俗,动植物等等,让我对西周那个时代有了立体的印象。

  在阅读之前,孔子有句话已经在我脑海中先入为主:“《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话,“思”是发语词,没有意义(也有一派认为“思”为“思想”),核心是“无邪”,这个问题一直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何谓“无邪”?

  先来看几篇典型诗作,如脍炙人口的赞颂后妃之德的名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国风周南关雎》),如民间恋歌“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国风郑风东门之墠》),再如讽齐姜行淫之诗“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国风齐风敝笱》),再如讽公孙之无德诗“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国风豳风狼跋》)……我们可以对比后世诗词,大都灯火霓虹,罗绮红妆,朝阳落霞……《诗经》以“雎鸠”、“墠”、“阪”、“敝笱”等不登大雅之物起兴,是本性质朴无华的表现,《论语·八佾》中有一段子夏与孔子的对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矣,始可与言诗已矣!”本性质朴,外表的华丽才有依托,否则便会变成俗词烂藻,空有浮华,以此对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诗是质朴的,先质朴再配以文饰才能成为君子,但要注意把握度,“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执其两端而用中,才能成为文质彬彬之君子。

  再来看几篇,如描写爱情相思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国风召南草虫》),讽刺卫夫人之无德的:“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国风鄘风君子偕老》),描写戍边无归期之怨恨的.:“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国风王风扬之水》),表现士人忧国的:“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国风齐风园有桃》),讽刺君王偏信讹言的:“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小雅节南山之什正月》).......如此种种,爱恨情怨刺,各种情绪,均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毫不委曲,如果一个字形容,那应是“直”。直道而言者诚也,周诗数千,子择三百而辑,三百诗皆发乎诚也。既发乎诚,其言必真,为政者欲知民情民意,闻诗必达,故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诗经》中数首爱情诗尽道男女之事,数首苦情诗遍说哀痛之言,词章华朴并存,文体赏心悦目,没有一首让人感觉不适,故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近淫,哀近伤,是乐还是淫,是哀还是伤,全在乎分寸把握,诗经之言恰是执其两端而用中也。

  发乎诚,守其中,是为中庸之德也,所以读到最后,我的体悟是,“无邪”者,乃是孔子赞《诗经》合于中道也。

  《诗经》是跟礼乐文化密不可分的,古人祭祀必奏乐,乐必有舞,舞必有歌,歌必有诗,这整个立体的组合就是礼,天子诸侯以至庶民,通过很多细节可区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个人的衣、食、住、坐、居、卧、言、行等体系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样才能让社会井然有序,礼不是说教,而是行为准则。教者源于礼,学礼者必学诗乐,故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中有一段记述也很有代表性:陈亢问于伯鱼曰:“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所以可总结出下面的等式:教化=诗+礼+乐,这就是儒家的礼乐教化。

  蛮荒时期,人类茹毛饮血,在野兽虫蛇中争得立足之地,在生存问题面前一切都要让位,后来人类由部落开始聚居发展到城市,生活安定了,才考虑到交流,记录,于是有了语言和文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作为诗歌起源,《诗经》告诉人们,除了交流之外,语言还可以这么有节奏,有韵律,还可以这么优雅的形式唱诵出来,还可以跟音乐一起搭配表演,变成艺术,它开化了人性,教化了灵魂,为后世灿烂光辉的文化和艺术做了最好的启蒙。

【读《诗经》有感】相关文章:

《诗经》读后感09-18

诗经读后感11-15

《诗经》读后感08-06

诗经的经典读后感09-05

《诗经》读后感11-19

《诗经》读后感04-13

诗经读后感11-04

《诗经》读后感(推荐)07-17

《诗经》读后感11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