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集锦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
花了一天半时间吧,把《活着》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么道理。联想到有些轻生的人十分不该,就在前些天,新车站楼顶还有人嚷嚷着要跳楼,我虽不清楚原因,但相信与福贵一比,定相差甚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余华在书的一开始就点明主旨,也为之后的记叙作铺垫。
作品采用主人公福贵自述的方式,福贵生动的日常语调及其对命运的屈服,向人们展示了将苟活作为唯一生活目标的状况,使作品更深刻。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去,一次次徘徊在绝望的边缘,但他却有着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在他发现害死他儿子的凶手之一是春生时,他深明大义,也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春生面临绝境时,福贵也依旧尽了朋友的职责,劝他要坚强地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的一视同仁。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想想福贵的经历,我们就一定会鼓起勇气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人只能与福贵一样劳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劳,我们可能需要学习福贵身上随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给予我们太多无奈与困惑,像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仍然顽强生存下去,他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待生命,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
平凡、琐碎的生活得利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过往云烟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的是一丝木讷。
在读了《活着》以后,才真正思考了活着的意义,也释然了。现在的生活与福贵相比要好许多,但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还在不停抱怨生活对我们的不公,其实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
“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坏。只是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活着》读后感2
在这次暑假前学校为了丰富我们学生的暑假生活,给我们发放了很多有意义的文学著作。我拿到的则是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著作。其实自己也一直想读读这位日本名人的著作,体会一下他与普通人不同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主要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本书是写给每一位中国企业家的心灵读本,是企业家的人生与经营指导书。
虽然我不是一位企业家,只是一位很普通的学生,但这本书对于我以后的人生、职场,以及我对梦想追寻的道路有着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其实人为什么活着?是一个人生目的。有些人活着,他等于死了,因为他只是得过且过,机械性的度过每天。而有些人死了,他却等同于活着,因为他的灵魂还在不断的追寻着。稻盛和夫认为人从生到死这期间,怎样把灵魂变得纯洁,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幸运和灾难,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可看作上苍对我们的考验,是上苍给我们的“提升心性、磨练灵魂”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由衷感激。这一观点是存在宗教信仰的。
其实,我自己就简单的认为,人为自己活,也为别人活。为自己活是,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来之不易,作为一个人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在人生路上我们只有怀揣着梦想,经历一些磨练,才能使自己生命更有价值。而为别人活是,社会是一个由多个人组成的大家庭,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他人创造的,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说我们也是为别人而活的。
稻盛和夫还分享了他事业成功的秘诀,就是:有坚定的经营哲学,并将之与员工共享。我想这也是很多企业家要学习的地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很员工的关系都是比较和谐的。还有对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也是上次去格莱美公司时老总和我共同解析的人生方程式,他也是经常拜读他的著作。成功的人总是不断的借鉴,所以我们要想提升我们的境界也要经常读好的名人著作。
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我想我还会继续读稻盛和夫的著作。
《活着》读后感3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题记
在未看《活着》之前,我也听过同学说过这本小说,同学说看这本书时很压抑。
后来我拿到了这本书,黑色的封面,薄薄的一本,却为余华带来了巨大的声誉。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道:“《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
《活着》所讲述的是一个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故事,初读时会让人觉得十分戏剧化,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活着》里很少有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用平淡的笔触来如实的向我们转达那一个又一个悲剧。
故事是围绕着福贵的一生而展开的,一开始的他家财万贯,过着无忧无虑,人人都羡慕的生活。可是一开始的福贵不懂珍惜,去赌去嫖,终于败完了所有家产,而《活着》也正式开始了。先是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去世,然后是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最后是外孙苦根。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没了,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着他。
而我却敬佩着福贵,当一个人经历活着的种种磨难之后,他还能乐观的活下去,那么他就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这使得他可以背负起接踵而至的打击,拥有着对抗挫折的勇气。当苦难终于过去,福贵依然乐观的活着。
全文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于有庆的死,因为权贵的势力,有庆失血过多“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慌了的那人第一时间叫来了医生,医生同样轻描淡写的回应道“心跳都没了”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没有任何人实施任何针对有庆的抢救措施,有庆年少的生命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断送了。医务人员此时所有的关注力都只集中在产房里面难产的县长的女人身上,没有人对普通孩子有庆拨出丝毫的关心。
福贵不敢告诉妻子有庆已经死了,就自己一个人把他埋在土里,直到后来妻子发觉了。
《活着》里面每个人的死都让人感到无力,明明这么做他/她就可以活下去,为什么啊!可惜后来谁也没有活下来,活下来的只有幸运又倒霉的福贵。
小说的结尾老人的故事讲完了,他和牛渐渐远去,炊烟在田野的乡村里袅袅升起,黄昏转瞬即逝,象征着福贵老人短暂而又曲折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可我们不必感到悲伤,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苦难,但这些苦难终会过去,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
《活着》读后感4
我在环球时报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为了女儿,他在日本黑了15年》。这文章是从11月3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记录片《含泪活着》描述出来的。在这部历时十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记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15年的动人故事。
有一个场景,我觉得十分感动。这位伟大的父亲名叫丁尚彪。作为非法居留者,丁尚彪生活在随时可能被发现、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恐惧中。但他仍然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回家之后的固定程序是做饭(包括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吃饭、洗澡,睡觉都是在后半夜。
丁尚彪住在东京丰岛区一个破旧木板楼的二层。做饭、吃饭、睡觉、洗澡、如厕,都在这不到十平米的空间内。洗澡设施是丁尚彪特制的:一个澡盆大小的塑料袋“花洒”就是洗碗用的热水喷头。洗澡时,人必须站在塑料袋里,水才不会留到地上。洗完澡,再把塑料袋拎起来,从洗碗的下水口把水倒出去。墙上挂着一幅照片,是女儿小学四年级时照的。回家后看看女儿的照片,是丁尚彪最幸福的时刻。
读了这篇文章,我心潮起伏好久。这是怎样一个伟大的父亲呀!孤身到异国他乡,不仅不通语言,而且是非法居留者,日日担惊受怕。即使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他都能整整呆了十五年,目的只是为了给女儿挣足去国外一流大学留学的学费。(.)
这位伟大的父亲身上体现出来的坚忍、坚持、坚定的精神除了让人感动外,更多的是令人震惊,让人钦佩。
现代生活多姿多彩,许多高科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势必让人心浮气燥。所有的奢华的东西都需要钱。为了钱,有的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人,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鲜有人向丁尚彪一样,为了一个朴素的目标,十五年来,含辛茹苦,用自己的汗水实现自己的小小的目标。
如果每个人都有丁尚彪身上展现出来的这种坚忍、坚定、坚持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懈的努力、奋斗。我想,一个人,要想不成功,应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
一个人要想生活的好,不付出辛勤的汗水,不经过艰辛的洗礼,是无法实现人上人的目标的。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珍惜光阴,努力奋斗吧!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12-26
《活着》读后感10-27
【经典】《活着》读后感05-10
活着读后感09-27
《活着》读后感10-08
《活着》读后感08-31
活着的读后感08-13
《活着》读后感07-26
活着读后感02-21
(精选)《活着》读后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