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2-11-04 15:24: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1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如是说。

  在认识福贵以前,我觉得活着远比死亡艰难,它要我们用尽一生的力气,大多时候仍挣不够生存的物质资本。但福贵用他羸弱的命运和坚硬的灵魂告诉我,死亡往往是最难着手的一件事。人越大,胆子越小,对于年轻时候的福贵来说,过着糜烂的生活、逍遥享受地活着再简单不过。当他在命运的车轮的残酷碾轧下,在历史的洪流中,他逐渐明白他应该活着。至于为什么要活着,大概他也只是想要活着而已。也可以说是他做不到死亡罢了。

  阔少爷福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去吃喝嫖赌都要一个女人背着,不学无术,更不用说珍惜家庭,思考活着的意义了。直到有一天,他失去了一切,他才明白自己拥有什么。这时的他想要活着是不易的,可他能死吗?不!这时的他发现自己有妻儿要养活,有父母要照顾,他得活着。他得弥补活着的原罪。生而为人,他活有余罪,死有余辜。

  人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因而父母相继去世后,他不再是一个儿子,而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活着的欲望变得空前强烈,连战争也未曾将他打败。被抓去打战时,他看着炮火、饥饿、恐惧吞噬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心里却无比的坚定他得活着回去。只是命运似乎已经抛弃了他,当他回去时,妻子家珍病弱,女儿凤霞因高烧不治成为任人欺凌的聋哑人,连唯一好好的儿子有庆也因为为县长夫人抽血而被活活的抽死了。他瞒着家珍偷偷把儿子埋掉的时候,我的情绪渐渐失控。我合上书,默默擦了眼泪,总得冷静下来,才又接着看福贵的命运如何沉浮。也许,最令人兴奋的就是凤霞出嫁了吧,那新郎淳朴善良,那场景满是红色,那是喜庆的色调。感激余华,给了我一丝希望。只是啊,这希望的光芒转瞬即逝,继而再次黑暗席卷而来,家珍伤心过度而病逝,凤霞枉死在了手术台上。违背家属意愿、戕害生命的医生,这时他们代表的不再是善良、正义与仁慈。可怜的二喜工伤去世后,留下福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

  最难以让人承受的就是小外孙苦根的死了,余华啊余华,你大可以写他被饿死了,也没有被活活撑死那样令人悲痛。苦根的嘴里还含着未嚼烂的豆子,沉重的历史也还欠着一大批“福贵”一个完满的人生。如今福贵茕茕孑立,可他对死亡的态度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活着异常艰难,它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正因为死亡难以做到,所以不得不艰难地活着。

  就这样,图书馆外的夕阳西下,直至暮霭沉沉。我见证了福贵悲惨的一生,见证了生命的压迫力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是红的;夕阳落下的时候,它也是红的。没错,我指的是我的眼眶。生命如斯,敬畏,亦感激。

  人,大概真的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2

  半年以前,在一位东营朋友的朋友圈上,知道了沿伟以及他要出书的消息。可能是我小时候也在东营生活过,也可能是年龄比较相仿,更有可能是他的经历震撼了我,当我看到沿伟要自费出书,把自己十年的抗癌经历做个记录的时候,想都没想就订下了一本。

  之后,自然就关注了沿伟的公众号。与我想象的不同,沿伟的文字里,不太能看到与疾病相关的内容,而与普通年轻人无异。没事儿抒发个心情,吐槽个电影电视剧,风趣幽默,还很会自嘲,字里行间透着股聪明。

  看来,沿伟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十年无恙,也是值得庆幸的。我心里这样想着。

  一周多前,沿伟的书正式出版。《活着》,绿色的封皮,充满生机与希望。我如期收到,迫不及待地翻开,迫不及待地读完,竟是一路的吃惊,一路的揪心。

  没想到,沿伟的抗癌十年如此坎坷,并发症始终伴随,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没想到,沿伟在忍受疾病痛苦和持续辗转求医中,还能以超乎优异的成绩参加高考、完成大学,并正常工作。更没想到,沿伟19岁患病,现在也才刚刚过完30岁生日,但对疾病、对医学、对生活、对社会等等的看法与思考,远远超出这个年龄。那种深度、透彻和周全,让你心疼,而又赞叹。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里,看到的是人们在时代裹挟下的挣脱与无奈;而沿伟的《活着》里,你会看到一位普通的年轻人,在历经十年抗癌、五年残疾之后,依然保持骨子里的善良,骄傲着、倔强着,不屈不挠,重情重义。

  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活着》。谢谢沿伟!34万字的至真至切,提醒着已经忙得忘乎所以甚至还引以为傲的我们,去停一停,去想一想。

  祝福沿伟!祝福健康是肯定和必须的了,而与之同等重要的,还有快乐。

  说实在的,我一直都不爱看小说,觉得虚构的东西没意思。这本书却是真人真事真情感,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通过它,对你有了更深的了解:帅气,有才,善良,自强不息……但同时也有一种天妒英才的感觉。另外,你不只是为了讲述自己的故事,更是通过每件事,指导大家走好今后的路,这说明你很善良。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学习你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你用你的知识你的能力自力更生,真的佩服!

  最后是关于家庭,你从小感觉孤单无助,这是很多农村孩子都有过的,觉得父母文化低或是农活忙或是代沟,这种现象我们无法改变,但也许正是从小自己的孤独无助才造就了后来自强不息的自己。

  不管怎样,父母对我们的爱真实的,病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里,父母比孩子更难受。你希望父母改变一点点,可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或思想真的很难改变,只要父母是爱我们的,我们改变不了他们,就去适应他们吧。

  最后,愿你和家人都越来越好!

活着读后感3

  提起余华,就会想到他的代表作《活着》,有人说,一个好的演员是可以让人记住他的角色名而往往不知道真名,同样,一个好的作家可以让人记住他的作品名而对于作家本人却往往不甚关注,《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活着》。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主人公福贵从少爷变为农民的巨大反差,而正是这种文学性的对比,给予我们无限的感概与深思。一开始的他,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有着平常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烟花柳巷,纸醉金迷。当一切繁华都褪去时,福贵才开始脚踏实地的生活。

  最经典的那一句:人一旦开始真实的活着,那不真实的也变的真实起来。家道中落前,他不知柴米油盐的由来,不懂母亲妻子的关心与劝诫,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有的日子宛如梦幻一场,直到失去后才开始想要努力地活着。

  而当人越想努力的活着时,生活却往往不会那么如意。一开始,所有的钱财散尽,他那怀着孕的妻子被丈人接回,宣布与他永远断绝关系;后来,他被蛮不讲理的军官强迫去打仗,颠沛流离多年后再回故乡时却发现自己美丽聪慧的女儿变成了哑巴;再后来,便是所有亲人的一一离去,他的女儿因难产而死,他的儿子在医院被人抽干血而死,他的女婿工作时被水泥板砸死,唯一的外甥,也因吃多了豆子而撑死,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剩下他孑然一人,也许人生便是由种种磨难构成,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涅槃,尝尽悲欢离合,体会人生百味。

  福贵的一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他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前期,在这种历史的大背景下,个人的生死显得尤为渺小,个人的命运宛如一根稻草,漂浮在那乱世中。在这种苦难的历史坏境下,他的一生又充满了戏剧性,因输光了家产而逃过枪毙地主的命运,在大街上买药被意外地抓去当兵……短短几十年间,他经历了各种苦难,但他依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在他晚年的自述中,我看不到悲观与厌世,有的只是他带给我们种种思考。

  当代的我们,所经历的、所承受的有这位老人的多吗?并没有,但我们当中,依然有人悲观厌世,郁郁寡欢,明明经历的不多,感受的太少,却要故作沧桑,与福贵相比,这样的我们,真应该深以为耻。人本身是为活着而活着的,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的,这是一种生的使命。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无论苦难还是死亡,都要直面面对,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这才是活着。

活着读后感4

  余华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生存与幸存就像一个硬币的正面与反面。”我想福贵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题记

  福贵是一个年轻时不务正业、败完家产的一个社会败类。但他有一个好妻子,就算在赌馆里跪着求他回家,任他踢打、任他骂也情愿;他还有个能干的女儿,虽然烧坏了身子变成了哑巴,可干起农活来赚的工分比他还多;他又有一个好女婿,“爸,我把债还完就给凤霞买件新毛衣。”旁人随随便便一句话都能记在他心里;那个能说会道的小大人长根就是他的宝贝外孙子,“福贵,你割慢点。”“福贵,那是你割的,这是我割的……”

  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却一步又一步走向悲哀,一次又一次支离破碎。

  《活着》中写道一句大概意思是:干尽坏事的人虽然令人瞧不起,但命都长。对,福贵就这么一个人。

  他以为凭借赌钱就能发家,可惜败完了家产不说还赔上了祖宅,祖宅没了家自然就散了,可命运多善待他,家珍为她生了凤霞,眼看着好日子就要过上了可突如其来的文革却硬生生的拆散了他们,就这样从幸福到了活着,从活着又到了幸存。

  福贵被抓去当了兵,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看见,欣慰的是家珍生了儿子,可儿子害怕他,因为没见过爸爸。这是怎样的时代?或许福贵没想过,家珍也没想过,凤霞也没想过,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被带上了正义的帽子,可追随者们不看人心只看帽子,容不得你去想,更容不得最底层人民的反抗。

  生存与幸存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可惜死去的人连硬币都见不到,更何谈幸福。而福贵命长就这么一直生存、幸存、生存、幸存………或许活着就是他的幸福。

  他知道自己的错误便重新做人,他知道家珍的病重便不让她下地干活,他知道儿子是好心献血死的就没有杀死春生,与春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告诫他千万要活下去,要活下去,他知道女儿有人家要便高兴地合不住嘴,他知道自己的亲人们一一离去却仍旧坚强的活着,哪怕是一辈子跟老黄牛相依为命也还是活着。

  一双如何看待世界的眼睛和一颗如何运转的心,决定着活着的态度,如果时代注定活着要命途多舛,那就利用好剩余的日子,因为生命的价值不被时间所束缚;如果时代注定活着会一帆风顺,那就勇敢前行回报那个值得你付出的时代。

  我们不能改变时代改变命运,但可以思考我们一路走来留下的脚印,有深、有浅、有直、有弯,这些脚印仅仅是我们的过去,一场大雪过后,我们会踏出新的脚印。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大的宽慰,活着就是对期盼者最大的支柱,活着就是崭新明天的资本。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读后感5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一书是从徐家的败落写起的。“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样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发家史和败家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福贵贫困生活和“活着”意义的源头。

  暂且不说福贵年轻时如何赌博、泡院、气丈人,福贵也算得上相当幸运了。福贵为生病的娘到城里请大夫的路上,被硬生生地拉去当壮丁拉大炮,结识当了六年兵的老全和十六七样子的娃娃兵春生,并与他们在战场上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一起抬大米、抢大饼。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士兵死伤无数。福贵和春生幸运地拣回一条性命,老全却永远离他们远去。带着对妻儿的牵挂,福贵回到了家。

  土地改革惩罚地主,龙二作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又悻悻地逃过一劫。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生孩子大出血的校长——刘县长春生的女人,被荒唐的医生抽干了血,死了,死在医院一间砖砌的小屋里。女儿凤霞自己生孩子时大出血,没有保住性命,也死在那间房里。

  偏头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又死在医院的同一间房里。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何等的凄凉。福贵的女人家珍,这是一个坚强贤惠的女人,软骨病并没有停止她辛勤劳作的步伐,直到双脚不能站立。她为福贵活着,为凤霞活着。

  待有庆、凤霞相继离开后,她也毫无牵挂的走了,走的那样安详,那样坦然。后来,能说会道的外孙——唯一为福贵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苦根也被豆子噎死了。不禁感叹,这徐家的人难道就没一个命好的吗?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都是经福贵的手埋的。

  故事结尾听着老人凄凉地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心想,这不正是福贵的人生写照吗?孤孤单单一个人和弃世的和尚有什麽分别?反正都是经历世事沧桑后宁静的人了。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麽?福贵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同样值得你为他么而活。现实也许残酷,但不总是残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没到绝望的地步,想想福贵。你或许会得到些安慰。

活着读后感6

  活着,怎么样地活?为什么而活?这样的问题,只有我在无聊的时候,才会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可是以我的资质,实在是想不透,想不明这么高深的问题。

  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这样的问题仿佛有了微微清晰的答案。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朴实,真挚。

  主人公福贵这不寻常的一生,作者余华用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而这叙说的语气也是平静的。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人世间最最凄惨的事情他都接连遇上了。从他败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儿,失去女婿,失去外孙。好在到最后,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作者在描写余华的亲人去世的方式的`时候,让我顿时觉得心中一沉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为县长的老婆因怀孕大出血,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度而死亡的片,所谓的医者仁心,竟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活生生的将一个孩子抽血抽到嘴唇发青直到最后没了心跳,让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

  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能隐隐约约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种种悲哀。从炼钢这一片段,可以凸显出,人们的无知。可见作者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批判的。

  每当福贵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时候,打击去不断的接踵而来,而且死的方式总是那么的突兀。在这样一个残忍的社会和渐进变革的背景下,主人公的生活勇气令人惊讶。最后的结局是买了一头牛和自己相依为伴。可能有些人面对这样的事真的是会找根绳子上吊算了。福贵没有这么做,他仍然选择活下去。他对生活还有期盼吗?他的内心是如此的强大,在苦根死后,他还安慰自己,说家里人全是自己送走的,这样很踏实。福贵的有一句话让我很印象深刻,他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他是拿自己跟龙二和春生打比方,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当代人也常常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就像余华作者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财富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却渐渐的迷失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活,可是,当拥有了这些之后,他们还能为什么而活呢?

  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包含这一种对生命的负责。当我们从竞争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经是一种生命。只有活着,你才可以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你才可以回顾昨天展望明天,你才可以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的温暖。像福贵那样,到了年老的时候,可以静静地跟旁人讲述自己的过去点滴……

活着读后感7

  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通常都不会比小说出色。于是,我循着好电影追根溯源,直达原著。

  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葛优绘声绘色的演技,无不表达着生活压迫下的弱者形象,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到一落千丈的普通百姓,从父母双全、妻小同在到父母故去、一双儿女横死,都是对福贵沉重的精神打击,可福贵呢,总算承受下来了,而且电影结尾也预示着美好的生活。如此悲惨的经历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我觉得要找来原著读一读。

  放下书,我发现张艺谋太仁慈了,他剥夺了福贵惨痛的经历,呈献给观者一个不错的结局,殊不知如此圆满的大结局作者看到后做何感想。余华用朴实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福贵乃至芸芸众生的生活本意,平白的话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仿佛背着一块大石头赶路,回头才发现地上渐行渐远的脚印已深深烙印在心里,难以释怀。一桩桩、一件件的丧子、丧妻直至最后与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主人公福贵仍在忍受着生活给予的馈赠,仍在不屈地活着,他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其他而活着,这种感受在他埋葬完最后一层亲情后所表达出的对生活,对活着更多了一份释然。正如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唐玄奘要比经历八十难的他更能体会佛的深意。从福贵的遭遇可以瞥见你人生中偶尔的苦难,我惊讶于余华拥有怎样一支生花妙笔如此的让读者心塞,更为难得的是福贵一次次不服输的站起来,默默地却又无可奈何地继续活着,或许,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一次又一次接受生活的打击,而后变得从容不迫。

  记得一部电影中一句台词,小女孩问男主人公: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苦,男主人公答,总是这么苦。好一个总是这么苦,简洁明了却道出生活真谛。余华笔下的福贵早已超脱活着本身,在命运接二连三的安排下,他依次告别一个个亲近的人,最后只能跟一头牛相依为命,他送走了所有亲人,最终为生活、为活着而活着,在我们旁观者看来,他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令人感到命运的不公,然而在福贵眼中呢,他抱怨过发生在他身上的种种悲惨吗,他没有,在他眼中,他有好妻子,好儿女,好女婿,好外孙,他是那么豁达以至于他晚年与名叫福贵的牛耕种时脸上总洋溢着幸福、快乐。借用作者的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8

  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暑假阅读了余华创作的《活着》,那质朴的语言和近乎光怪陆离的情节让我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听惊雷,如沐春风。

  小说的讲述扣人心弦,让人为之动容。全文以作者与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的聊天展开,当作者和老人见面时,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黝黑的脸上,似乎每一条皱纹都充满着沧桑与故事,他将自己的过去向作者娓娓道来。老人年轻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该大富大贵,然而他却不思进取,凭着父母辛苦打拼来的财产肆意挥霍,俨然是因为执挎子弟,并且在不久之后输光了家中的所有财产。他父亲在死前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卖了,替他还债。终于,福贵在无尽的忏悔中彻底醒悟了,他开始尝试着做农活,虽然一家人的生活饥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实。

  千万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结尾收场,那他就不是余华了。或许是年老的缘故吧,福贵的母亲因经受不住苦难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撒手人寰;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软骨病,追随他的母亲去了天堂;而他的儿子则在唯他人输血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在生下一个男孩“苦根”后,便一睡不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奈,很痛惜,而福贵却仍然在与狰狞大笑的命运抗争着,从未放弃。但是死神并未眷顾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脉苦根在吃东西时噎死了。

  整本书以戏剧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读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刚刚所受的心灵洗礼,内心不尽感慨万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如是说道,是的,是一本充满血和泪的书,通过中国农民的生活去告诉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活着的决心来承受巨大的苦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不会断。其实,绝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福贵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时间的动荡与宁静,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显地体现着,但他用学会了适应。也许,他的一生悲苦地让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却又十分顽强,宽若大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福贵在命运面前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顽强抵抗,用苦难安慰疲惫至极的心灵。

  “活着,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没错,面对命运,忍受在是最强大的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看着《活着》红色的封面,我再次联想到命运的惊心动魄;再次肯定绝望是不存在的;再次感叹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繁杂的事物而活着,只有清醒而决绝地活着,才对得起生命!

活着读后感9

  读罢《活着》,脑海中回荡着福贵的口中唱着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唱出了他的一生。那声音随风飘远,一会儿就消失了,就如同福贵也和数千万的中国农民一样活着,他的身影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一会儿也不见了。

  作者余华以平凡的农民作为小说的第一视角,没有浮夸绚丽的词藻,没有惺惺作态的假象,没有故作深沉的态度,以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一生,告诉读者人是,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理由而活。

  在旁观者的眼中看来,福贵的一生是充满痛苦的。年少时期的他因为好赌而败光了家产,父亲郁郁而终,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曾离开过他。他还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连他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中年的福贵更是经历了丧妻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到了老年的他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孑然一身,只有一头老黄牛为伴。老了的福贵却并不觉得自己的一生有多么悲惨,他看到了痛苦之外的欢乐。他的妻子始终对他坚贞如一,一双儿女乖巧听话,勤劳肯干。

  他躲过了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在土地改革中得到了珍贵的五亩田地,熬过了七年自然灾害,在战争中保全了性命。的确,福贵活在最动荡不安的年代,承受了一生的苦难,但他依然没有抱怨,为活着而活。

  活到了现在,我也曾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而活?”是为了金钱地位,还是为爱、为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人却迷失信仰。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到繁华的大城市求学后,沉醉于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早已忘记了最初的青云之志。

  当我们不知道该为什么而活时,往往会在现实中迷失自己。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金钱地位而活,没有承受苦难的能力,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更没有乐观地对待世界。

  并不是所有人活着都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像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乔布斯发明苹果电脑。属于大多数人的只有平凡,我们都是另一个福贵,但这平凡的生活也有跌宕起伏。我们所能做的并不是一味的抵抗命运,抱怨痛苦,而是承受。只有承受住了万斤的重压,才能在艰难的命运中活出精彩。

  《活着》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还告诉我们在绝望和痛苦的重压下也依然可以生活,而非仅仅是生存。

活着读后感10

 爱情,越是将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觉容易亵渎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们成长一定时期的阶段产物,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似乎上天给人们的爱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无论你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精神上的独领风骚之师还是穷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爱情,并且都可以为爱情“愿意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陶醉其中”,爱情给人们的满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难以媲美的。 但是当今的人们,或者从产生爱情的时刻起,人们这种无知的家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满足的贪婪欲亵渎着自己少有的爱情。

  对自己一时迷恋的人穷追不舍,漫无目的耗费着自己的精力与时间,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说是爱情伤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去过一辈子的人,在精心准备后追求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个人。况且前者也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伤害或许就是冲动的惩罚,自己伤害自己,就像伊甸园内的夏娃和亚当。但终究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上帝让我们伤害我们自己,就已经是对人们最大的惩罚。

  对自己想要倾尽一生的人,我们总是害怕失去,想要争取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闹,一起学习,一起厮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数时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谓的邂逅。可是,如果爱情可以衡量为一种定量的东西的话,上天赋予每个人都是相对等量的爱情,经营爱情的时我们不得不支出着这些东西,支出的越多,我们自己拥有的就越少。到最后可能会透支,并且让自己遍体鳞伤,痛苦余生。所以,我们应该都得顺其自然,懂得珍惜。这里我们似乎可以通过阅读大自然变迁的规律来体会和把握平衡感,《物种起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还好。

  总之,不管怎样,爱情还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识,不一样,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它,相对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它是终身产物。小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给自己学,这种思想几乎持续到了高中时代。即使是高中时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如何改变?一片混沌。直到现在,可能对知识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还是不知道知识具体能够怎样改变命运,因为总感学得太少。但不可否认,我已经对知识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

活着读后感11

  《活着》一书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书中另一重要的人物——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书中描绘她的部分虽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作为作者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书,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活着读后感12

  我捧着这本被许多国家翻译成的《活着》,像是捧着一颗朴实淳厚的泪滴,明亮但是飘荡着浑浊的埃土。细细读后,感动不已。

  余华笔下的"福贵"以自述的口吻向读者展现了他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及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一个纨绔子弟因为种种玩世不恭的行为导致沦落为一个穷酸劳苦的农民。本满满的家,亲人却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去,留下更多的是悲苦的离愁。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活的希望,继续坦然生活。

  也许命运的惩罚过于残酷,先使"福贵"倾家荡产,失去了财富与地位,之后再断了他的陪伴与幸福。命运的安排,可能总是有些不尽人意,但活着,坦然地、乐观地活着,才是我们的追求。

  梵高与命运的搏斗、苏格拉底对真理的渴望、狄更斯对生活的态度等都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告诉我们前进的目标以及奋斗的方向。一个人的一生是汗水与苦难打造起的精神堡垒,没有层层的磨砺和坚持就会使堡垒一塌涂地。生命是有离别的见证,生活是有坎坷的伴随。当一步又一步地走向自己想到达的巅峰,但又不小心一落千丈,此时应静放平心态,放手一搏。

  曼德拉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苦难伸出魔爪使他贫穷潦倒。他从小就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目睹当地大酋长解决部落争端时的无能为力,但他不在乎世上的飞短流言与压迫,顽强地活着,点亮心中的明灯,和"福贵"一样有始终不变的信念:活,为自己、为家人、为一切美好高尚的事情而活!

  《活着》这本书以真切的描写将"福贵"这个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中让人深受感染的地方是老人在拉牛耕地时喃喃道自己亲人的名字,同时鼓励自己像老牛一样勤劳,表达的是他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他的执着与坚持。

  移情换景,在学习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大的困难却总是畏畏缩缩不知道向目标前进。生活的态度应当是乐观和知足,但绝对不等于放纵自己。活着,更应心怀信念与激情,活出真正的精彩。

  从余华的作品中,我读到了民风的朴厚,但也见到了不少旧时期的坏习俗。世界存在着真善美,也少不了假恶丑。我会时刻记住余华的一段话:"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正是作家的真情写作,让我领悟到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活着读后感13

  去年看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看第二遍就是为了强化看第一遍时心里的感受。

  我是一个心肠比较软的人,而且特别容易被带入小说。

  说真的,我看不懂文学,我能读出来的只有里面的一个一个的故事。

  少年的福贵吃喝嫖赌,败光家产。但他仍然被家里的所有人接纳了,没有人敌对他。

  即便是在被抓去当壮丁以后,妻子家珍对他的忠心也丝毫没有改变。

  上天特殊的关照,让福贵又活着从战场上回到的家乡。

  这时,老母亲早已因为没有药治病死了,闺女凤霞也聋了。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了对他精神的砺练。他有一个很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为天天跑步上下学,被体育老师相中,准备重点培养他当运动员。老天给了他希望的小火苗,而后又残忍的把它掐灭。儿子有庆因为争着给校长献血,被医生活活把血抽干了。

  接着是他的女儿凤霞,虽然从小聋哑,但还是找了一个城里的女婿二喜,女婿二喜虽是个歪头,但实干,孝顺,也很疼凤霞!很快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就在希望即将升起的时候,凤霞却因为难产失血过多死了!

  “有庆和凤霞走了,妻子家珍也活不成了”。接着妻子家珍也死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每天都要背着儿子干活儿。女婿二喜身心疲惫,一个不经意间的失误把二喜歪头夹碎了!

  二喜的尸体被送到了县医院,这让欲哭无泪的富贵联想到,这个县医院是他前世的对头,索走了他三个最亲亲人的命。

  他开始害怕、痛恨这家医院!

  二喜和凤霞的孩子苦根自然便跟了富贵。日子虽然依旧艰苦,但眼看着苦根一天天的长大,这又是新的希望。为了给苦根改善生活,富贵煮了一大筐豆子。哪知苦根竟然因为贪吃,把自己活活撑死了!

  就这样,所有的亲人都死了。

  富贵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一头“比他还老牛”!他给这头牛起名叫富贵!

  这便有了小说开头的一段,老人牵着老牛迎着夕阳走去,老人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要羞辱你。话说过来了,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尽心尽力了。”

  最后,老人唱起那苍老的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背后是炊烟和晚霞。

  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在承受中无怨无悔地活下去的态度。在最后的结尾,这老人在夕阳中间就像是一个雕塑。这个形象太突出了。作者不是要写经过岁月以后的云淡风轻,他是要写伤痕都刻在老人的身上。他写出了活着的高尚和强大!

活着读后感14

  其实没看过一本书就开始写读后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是没办法……我足够坚强……以下是看了活着读后感的读后感(至少70%是原创……)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作者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这也许太不人道了,让读者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

  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从创作动机来说,他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笔中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的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样,作者是在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而精神的层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不是命运,是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的。

活着读后感15

  “我会好好地活着。”从福贵的嘴里说出来,坚定而又悲凉,在读完《活着》后,我的心情沉重且压抑,尤其读到有庆被活生生地抽干了血而死去。我是一个代入感极为强烈的人,很难想象,自己的儿子处在最好的年纪以这种方式死去,而福贵,接受了身边人一个个的离别。

  他在晚年讲述往事时,没有逃避,没有失声痛哭,没有一蹶不振,他用轻快平静的语气讲述他所经历的一个悲痛的故事,我时常想,他不难过吗?是怎么做到热情讲述自己的伤痛的。直到后来,我有了另一层感悟。

  他怎么会不难过呢?最爱的人都离开,晚年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他的笑容,是坦然,是无奈,是心酸后的沉默,也是放过了自己,让自己不再纠结,何尝不是种解脱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只是不同程度不同经历罢了,许多自然灾害带走了他们的家园和亲人,那么他们的余生就以泪洗脸悲痛度日吗?书中福贵说:“我会好好的活着。”在我认为是对逝去亲人们的寄托,是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是回忆,是安慰。但这份勇气却很难得,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沧桑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淡然微笑呢?

  我的外公在我六年级时因病离开了人世,他在世时最疼爱我,外公生前是个很善良的人,他乐于助人,和邻居们的关系很好,所以他逝去时,邻里乡亲都泣不成声。外婆更是悲痛,偌大的房子里,只剩她一人和无尽的思念在盘旋,外公去世后,她时常对着门口发呆,后来她种了许多花,摆在客厅、厨房、房间,反常的是,她愈发热爱生活,为什么呢?明明前几天还那么伤心,为什么那么大的变故几天时间就缓过来了?外婆不爱外公吗?

  直到后来,外婆告诉我,她很爱很爱外公,外公在世时喜欢花,可是知道外婆怕虫子没有种,外公去世了,外婆便开始种花她告诉我,她的爱寄托在那一束束花里,“所以,才要更坚定地好好活下去。”她发着呆,口中喃喃道。

  再一联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即便没有什么重大变故,但我们也会经历人生一次次挫折的打压。就像学习,可能分数在一次次打击我们,但我们能抗住吗?能战胜吗?饱经沧桑,淡然微笑。显然,我们还没有福贵的“饱经沧桑”,但作者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在逆境中顽强生长,微笑面对生活。

  “我会好好的活着。”后面的话是,“代替有庆、家珍还有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佩服他,我又想起了一句话:只有在饱经沧桑后,还能淡然微笑面对生活的,才是强者。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3篇10-10

《活着》读后感 (15篇)10-07

活着读后感(合集15篇)10-24

活着读后感合集15篇10-22

活着读后感(汇编15篇)10-22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10-18

活着读后感(集合15篇)10-17

《活着》读后感(合集15篇)10-15

《活着》读后感(集合15篇)10-15

《活着》读后感(集合13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