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5-01-17 09:55: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仨》读后感(常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常用5篇)

《我们仨》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那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资料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资料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我们仨》读后感2

  五月底在国内的新华书店,我买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回家细细地读完,掩卷唏嘘……一个百岁老人,仅用一支笔,只娓娓道来——过去的.岁月,过去的时光,和岁月时光里的人情世故……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慢慢地归于朋友送来的一盆花,窗外的一片蓝天,和面前的一张白纸……我又听见了雷振邦的歌乐,从心底冉冉升起,“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故乡……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爱的姑娘”……唯有心中的“恋”,才能使生命从容如天上的繁星,燃烧过后,留在黑夜里,只为夜行赶路的人,照亮前方之征途……

《我们仨》读后感3

  前两天看了杨绛的《我们仨》。若干年前曾看过这本书,但当时没有这个兴致。后来读了《傅雷家书》,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莫大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刚好看见这本书,就囫囵吞枣地把书读完了。

  记得傅雷曾在家书中跟傅聪谈起翻译,提到杨绛和杨必姐妹二人的文笔和文风,当时曾想有机会一定要找来他们三人的译本好好读读。可惜一直没有时间。

  这本《我们仨》用淡淡的口吻描述了杨绛对家人的思念和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虽是淡淡的口吻,但思念和忧伤却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我们仨》读后感4

  春,是钱瑗身披快乐如天使般降临,他们三人的生活中的乐趣露出新芽;夏,是他们三人亲情的盛放,浓郁的花香伴着欢声笑语,在家庭葱茏的树荫下,氤氲开来。秋季已至,再难忘、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永驻于人的身旁,它只会踏上名为“变迁”的长风,在你的生活中远去。编织绿荫的千万片叶子会被时间染黄,人不免也会变得衰老,最终也会被袭卷而来的变迁带走,叶会凋零,人会死去。寂寥的冬,冰冷的'古驿道之上,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拾起道边的回忆,重温那个万里长梦。只剩她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他们一家在寻觅中度过日子,在相聚与分离中度过生活。他们永远在驿道上跋涉,家在远行中散了,作者却还在路上寻觅早已支离破碎的亲情。

《我们仨》读后感5

  几天看完了杨绛先生一辈子的故事,精彩与否不必说了!

  全文影响很深的有两个部分,一是年轻的夫妇俩在英国法国的求学日子,二是篇末附上圆圆的亲笔信。

  “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锺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笔者在母亲去世时这样写道。执子之手,为子依靠。

  而在结尾有钱瑗在病床上写给父母的信,字迹不端,却有浓浓情意。叫母亲做菜照顾自己,让母亲带来包头的白头巾包住(化疗而起)脱发……

  我们仨,各有各的样,却带我走进了一个平凡的家,生动的'家,似曾相识的家!真想在家的父母和姐姐啊~我会在大学里好好生活的!

【《我们仨》读后感】相关文章: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 我们仨杨绛全文读后感09-08

《我们仨》读后感02-18

《我们仨》读后感10-09

我们仨读后感10-21

《我们仨》读后感11-09

我们仨读后感12-29

我们仨的读后感11-17

我们仨读后感01-17

我们仨读书笔记11-02

《我们仨》读书笔记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