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后感 篇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
《论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精练。其中有许多传诵至今的名言,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任重而道远”。它们所蕴涵的深邃的寓意脍炙人口。
读《论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跃、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是一条辽阔、深不可及的滚滚大江,它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了我们,让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将“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被着重表达。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体现之一为“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是:仁人是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的`道德水准、精神品质的尺度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论语》对现实社会的积极的影响和它强旺的生命力。
《论语》中有与当代思想相悖谬的地方,应该芟除。但它的菁华必然陶铸我们。
《论语》读后感 篇2
《论语》是孔子写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人物。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分为奉道、敬礼、仁、孝、尚德。
我最喜欢的.是这些话:学而时习之,不也说吗?有朋从远方来,不亦乐乎吗?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意思是学习后经常复习练习,不是很开心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难道不是很开心吗?人家不认识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有德君子吗?还有见贤思齐这句话,让我明白,看到品德好的人要跟他一致,多向品德好的人学习。
读了一些关于《论语》的文章,我有了更多的知识。今后,我将阅读更多关于论语的书籍,更好地提高我的能力,为未来更好地保卫祖国做出贡献。
《论语》读后感 篇3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论语》。
《论语》的作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论语》一共分了二十篇,后人以每章第一节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开篇的名字叫: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学了知识后经常复习或者使用,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看似平淡的话,却如此重要。
曾经有一种说法,宋朝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读完论语后,觉得它作用太大了,《论语》几乎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例如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所谓乐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不错,那就和我一起来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篇4
寒假期间,我读了《论语》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有很多感受和做人的道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品之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说的一些对人有用的话。比如关于如何做人,君子的性格和性格,如何学习,如何治国,如何教育弟子……总共分为篇。有学而篇,为政篇,卫灵公篇,子罕篇,先进篇……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受。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子说:人而无信,不知道也可以大车不行,小车不行。孔子说:人没有信誉,不知道该怎么办。大车没有车的边缘,小车没有车的'凳子,怎么开?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信誉,否则没人会信任你,你在生活中什么都做不了。我父亲的朋友陈毅一点也不守信。如果你让他帮你做任何事,他很快就会同意,但三天后,他肯定什么都不会帮你做。所以长大后,没有人信任他,他什么都做不了。
《论语》这本书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终生难忘。
《论语》读后感 篇5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如:《包拯教子》、《距心知错能改》、《诸葛亮喂鸡求学》、《秦穆公丢马》、《孔子杏坛育人》、《宽容厚道的舜》……其中,《孔子杏坛育人》对我最深刻。
子日:“有教无类。”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孔子年轻时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希望造福于民。鲁国国君很看重他的才能,非常器重他。但是后来鲁国国君的'生活渐渐荒浮起来,孔子非常失望,于是辞官回家,设教讲学。
孔子认为,当时只有极少数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而绝大多数平民子弟却被挡在学校大门之外,教授学生的老师又大多迂腐不堪,很难培养出栋梁之材。他决心“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老少和国籍,广泛教授学生。
打定主意后,孔子让家人在院里搭一座讲坛。讲坛很快搭好了,不知谁又移来一棵小杏树种在讲坛一旁。孔子看到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弟子满天下;树于挺拔直立,象征弟子品格正直……我们称这座讲坛为杏坛吧!”
后来,孔子在杏坛培养了许多人才。
读了《孔子杏坛育人》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论语》读后感 篇6
今天,我在论语书上读到了一句话,它叫“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那句话其实是孔子帮助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效果不一样的,自身的.品德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当你产生兴趣后自然学的好。
孔子这句话,表面上容易,做起来就很艰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为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句话,脸便红了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接着这三句话便说:“何有于我哉”,说白了,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是到处留意了一些,默默的学习中,我把它记了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要想做到,是很难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论语》读后感 篇7
论语里有一句诗是这样写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第一句诗里我感受到了:”每个人都应该像上面的那句诗一样,在每个小测验的时候都应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这样才能考出好的'成级来。“
从第二句诗里我感受到了:”复习过知识的时候,我会感到很高兴,有和我一样的人来了,我也很快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不怪他(她)们,不也是好人吗?“
从第三句话里我感受到了:”为人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尽力呢?和朋友有没有诚实呢?每天有没有复习功课呢?“
从这几句诗里我想我们每天都应该好好学习功课。
《论语》读后感 篇8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就应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就应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就应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这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积极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一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论语》读后感 篇9
《论语》是我过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我过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我国的文化有很深刻的引导意义。
《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十分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中国人心中孝为先,正是因为千古以来儒家思想的主导,与《论语》在我们祖宗身上留下的习惯一向传承下来。
除了孝道外,《论语》还讲到了政治,自古以来一向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仅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经典的著作,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论语》读后感 篇10
从一年级起,我们每天就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进行20分钟的国学诵读,从《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到《千字文》,我们在经典中浸润心灵,在音乐中培养习惯。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就拿我们这个四十多人的班集体来说吧,我们班有的人是“跑步健将”,有的.人是“绘画能手”,还有的人是“数学专家”、“英语博士”、“折纸大师”……大家各有各的特长,只有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才能共同提高。还有一次,语文姚老师给我们讲解习题,其中有一道题我认为讲得不对,在经过查资料核实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姚老师指出了错误,没想到姚老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在全班表扬了我。姚老师的年龄比我们大那么多,知识也比我们渊博得多,可她却勇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件事情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论语》需要我精心拜读、细细品味、慢慢感悟。
《论语》读后感 篇11
近来,我们学校开始了“好书漂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读了很多有益的书,其中最喜欢《论语》这本书。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
书本里面写了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写 “孔子学琴”,孔子从小刻苦好学,他向鲁国大师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几天,大师都很满意了,但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技巧,又过了几天,孔子已经把这首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了,可孔子还是觉得曲子的道理没有理会。读到这里,我觉得孔子很专心学琴,没有浪费时间,他整个人都沉醉在音乐当中。
当我继续读下去,我知道孔子把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但他还没体会作者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经过不断练习,终于有一天,他从曲子里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之后,不要骄傲自满,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专心致志、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还要不懂就问。孔子勤学好问,对事情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 篇12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国学经典。读完后,我有很多感觉。
相信大家对《论语》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论语》这本书吧: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它辅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共有20卷和11705个汉字,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可以说是汉语文章的典范。
其中,我最欣赏的.几句话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思念道德,恶棍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律制度,恶棍关心恩惠。”
这句话写出了君子和反派的区别。君子,一直在考虑自己的道德,自己的修养,而不是财富,所以君子正直,品德高尚。小人一直想念家乡,说明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君子关心国家法律,觉得不合适的时候会提出建议。小人关心别人给了他多少好处和恩惠,这样的人成不了大器。因此,我们必须朝着君子的方向发展。
《论语》读后感 篇13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明白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能够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构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能够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论语》读后感 篇14
我们从小都在读论语,孔子的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所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可视为“仁”的根本。可我却觉得,“仁”的根本不应该就只有这些,那对待老师呢?对待朋友呢?所以,“仁”指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
我们也在学习孔子的那句话:“知之是知之,不只是不知,是知也。”可是又有谁留意过孔子的那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也就是:对待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顺着当政者所指点的路线去走,但不可以使他们都知道为什么这样走。这不是又和他的`上一个思想相互矛盾吗?呵呵,看样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孔圣人也会啊!怪不得大部分统治者要信奉儒家学说了。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论语是孔子语言的精髓,甚至是中文的精髓,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还是得细细品啊!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说课稿02-16
《论语》教学反思05-16
论语读后感09-01
论语的读后感05-12
《论语》的读后感10-20
论语读后感10-24
《论语》读后感10-29
论语教学反思12-16
《论语》读后感优秀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