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今天,我重温了《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学习,但因为穷苦,借书来看,来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时,也不间断。
为了拜师学习,还“尝趋百里外”。
可以说,是磨难造就了宋濂,使他成为了一代文豪。
从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勤奋。
“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奋,每天不停地抄书,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师请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赶路,无处不体现他的一个“勤”字。
其次,则是“俭”。
和宋濂在同一个地方学习的学生都穿着华贵,光彩照人,而宋濂却衣着朴素,并不羡慕那些服饰华丽的.学生,一心向学,从来不去和那些学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两顿饭食,而且还是没什么油水的素斋,宋濂仍然可以专心于学习之中。
第三就是“专”。
宋濂一直专心于学习,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一个好的成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宋濂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才终于成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称颂。
在如今,也许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也有足够的书看,不必像宋濂一样去吃苦。
但我们仍然要有着像宋濂一样“勤”、“俭”且“专”的品质,也应该学习宋濂从师的态度,不能不懂不问,同时,还要像宋濂一样恭敬从师,做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从师态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我眼前似乎出现了宋濂在天寒地冻时忍受寒冷抄写书籍、在乡间小路奔波求学、在大山深处苦寻住处和身穿破衣却积极乐观的样子。我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只有勤奋和苦干,才能为未来开辟一片天地,造就一位人才。
宋濂无疑是在家境贫寒的时候读书的,成年时不能拜师,更不能有鲜艳亮丽的服饰甚至是暖和的服饰。这一切很难,我们无法理解。对我们来说,所谓的“辛苦”就是父母和老师给我们的.期望和一些作业。我们面对的是家长和老师们殷切的希望,但是却把这些希望看成无形的、巨大的压力;我们面对的是课桌上的作业,但是却把这些作业看成不可逾越的大山。
所以我们仰望天空,感叹着“我们很努力”,可这“辛苦”丝毫比不上宋廉的苦,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拿着属于自己的新书,听老师讲课。这些,恐怕是宋濂小时候无法企及的。
但宋濂并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勤奋,去克服那些苦难。没有书,他借别人的来抄;没有老师,他到处求学;没有衣服,他默默地忍受着寒冷和嘲笑。怀着读书的欲望和乐趣,他能够克服苦难,获取更多知识。
而我们,面对学习上的苦难,我们是否也应该把苦难当作一叶扁舟,穿越茫茫大海,用勤奋作为捷径攀登顶峰,不怕一切,勇往直前?
古人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该学习宋濂,把苦难当做到达成功的垫脚石,把勤奋看作到达成功的阳光大道,在苦难中积极生活,奋力学习,博取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这周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在我读完之后,对我的内心感触很大。
我打开课本一看文章的字数,不得不佩服宋濂的文笔。宋濂从小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他热爱学习,便四处借书,亲自抄录乐在其中。在“天大寒,砚冰坚,手不可曲伸”的艰苦条件下坚持抄书。想想就冷,可是他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抄完书,因为他知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样大家很可以借他书看,这便是最好的满足。渐渐大些,他开始寻找品德兼优名师。以便有更好的指导。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诗人在冬天不畏严寒和路程艰苦,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他的脚上手指冻僵了出血了也不晓得,他的心思全在拜师上面。
宋濂向先生请教的时候一定以礼相待,礼貌的听老师讲解。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便更认真儒雅有礼地听老师的话,老师消气候再去问问题,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才罢。乐我们呢?老师的办公室就离我们几步远,可是下课总是贪玩,老师批评后也对老师埋怨不停,和宋濂比比我们差的.太多了。
宋濂在学堂中,同学们穿着华贵的衣服,而自己从未羡慕过别人,因为他有他自己的乐趣啊,而我们总是会攀比,有的同学似乎忘了我们是来学校学习的,而不是攀比,宋濂与同舍的学生生活条件,差距很大。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他便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习这篇文章后,我感触很颇多,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宋濂学习,我们要对读书专心,对老师尊敬,更明白了:学习的好坏,不在于天赋和优越的学习环境,而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和坚持的毅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宋连,《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曾被明太祖朱院长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他小时候的努力。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他说:“余小时候就嗜学。贫穷的家庭,不可能读书来观察。还有“又患无硕士名人与游。可见宋连小时候读书有两难:一是“无书难”,二是“无师难”。为了解决“无书”的问题,宋连总是“借藏书之家,手工记录,计日还款。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也不能屈伸。也是“弗之怠”。让我们看看我们自己。没有宋连的`“无书难”,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但却被浪费了。我们在九年内无能为力,无所事事。我们有一份教育表,浪费了九年。再来说说这个“无师难”。教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到处学习,老师是指导我们学习的人。
但宋连却“无师”,为了求师,他“常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磕问。遇到老师训斥时,他“色愈恭,礼愈到,不敢一言以复。怕老师生气。想象一下,在现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有多少学生会虚心接受?课后更多的人甚至辱骂和侮辱老师。我曾经是老师的孩子。我也知道“老师”这个词下隐藏着多么沉重的负担。有无数家长对“希望孩子成功”和“希望女人成为凤凰”的热切期待,也有无数学生对未来的美丽瞳孔。只有老师才能承担这个负担。从古至今世,攀比之风在学校从未停止过。假如每个人都能像宋连那样“余则袍在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恐怕这种攀比之风早就消失在世界上了!我们要学习宋连的精神,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服务!!!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近来,我读明代学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获益匪浅。作者的求学精神固然可贵,但他那种守信用的良好品德更令人敬仰。
宋濂家境贫寒,在无从致书以观的情况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能坚持做到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正由于作者守信用,所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学有所成,除了主观方面的努力之外,藏书之家乐于借书给他,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宋学士在文中特意提到这点,也说明他对成才的因素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可以说,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我们前辈身上十分明显地表露出来,而宋学士正是让人尊敬的前辈之一。
曾几何时,这种美德在一些人心目中渐渐被忽视了。即使在今天,不守信用的人和事经常可以见到。
有个成语叫背信弃义,它的意思是不守信用和道义。宋濂借书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便是守信用的具体表现。守信用是一个正直的人必须具备的品德。相反,那种背信弃义的人则为人们所指责、所唾弃。我们应仿效宋学士的做法,养成守信用的良好品德。在同学中,有的夸夸其谈,说而不干,被人讥笑为许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奉劝有这种毛病的同学好好改一改。
如果整个社会把守信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大家都能以守信用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末明初的作家宋连写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节选部分讲述了宋连青春期在困难条件下努力学习的个人经历,鼓励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条件,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学习后,我受益匪浅。
宋连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他年轻时喜欢读书。因为家境贫寒,买不到书,只好向别人借书,自己抄书。在寒冷的.冬天,砚台上结了硬冰,手冻僵了,但他仍然懒惰。但现在,有些学生没有钱买书,而是用零花钱买食物、饮料、网吧、泡歌厅……也就是说,他们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吃喝玩乐上。如今,他们根本不需要像宋连那样抄书,但他们仍然抱怨学校里有很多书。他们担心如果他们有更多的书,他们就不能读书,这会让他们很累。这不难过吗!宋连学习时学习生活条件艰苦。出去学习,深山大谷,受穷冬烈风,穿长袍,吃粗茶淡饭,但他一点也不在乎,也从不和那些有钱的孩子和同学比较。他认为只要有书读,学知识就足够快乐了。回顾过去,我们现在来看看一些学生。有些学生根本不想在学校学习。他们总是和其他学生竞争,以免在这些方面落后于其他学生,不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落后于别人。前面提到的那些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的学生,几乎成了与宋连完全相反的一类人。这样下去,学生很难学会有所成就。
我们的青年学生应该遵循宋连的教导,以宋连为学习榜样,努力学习,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未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宋连从小勤奋好学,家境贫寒,没钱买书,经常向藏家借钱,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寒冷的冬天,砚台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无法弯曲和伸展。他仍然不敢懈怠和懒惰。当他出去跟随老师时,他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山谷里。寒冷的冬天,寒风,雪积了几英尺深,脚,皮肤冻裂,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大学士。
6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与60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我们愉快地教书;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旅行,也不需要寒冷的痛苦,但我们真的.像宋连一样努力学习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户明亮干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窗外;我对老师的辛勤教导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我的父母毫不犹豫地节俭地为我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但我不知道如何感激……与宋连相比,我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宋连所说,我的学习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赋不够聪明,那只能归功于宋连的专注和勤奋。
我曾经读过一篇题为“穷孩子不富孩子”的文章,印象深刻。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据文章介绍,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很富裕。然而,父母却让孩子过着贫穷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薄衣服。.衣着,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从小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勇气。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向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
其实,学有所成并不一定要在顺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都在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余小时候就沉迷于学习。家境贫寒,无法读书。每次借在藏书之家,都要自己记录,计日还”。《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开国文臣宋连晚年写的。宋连,字景连,号潜溪,浙江义乌人。
作家用简单的语言,通过年轻时勤奋的.学习经验,鼓励同乡年轻一代马生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受益了很多。
宋连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家里穷,没钱买书读,所以经常借给有书的人,因为总能按时还,所以大家都愿意借给他。宋连每次借书都抄,连寒冬腊月都不中断。有一次,天气太冷了,连砚台里的墨水都冻成了坚硬的冷块,手指僵得伸不直,但他依然坚持不懈。
与宋连相比,想想自己,脸上感到发烧。想想宋连年轻时没有钱买书。他把书当作珍宝。他读了一百遍书,但从不厌倦。回想起来,我有优越的阅读条件,但我不珍惜。我有能力买书。买了之后,我厌倦了读几遍。我甚至把书当作玩具,更不用说把阅读当作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了。
读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不禁想起了天津书法家田蕴章。当他五岁的时候,他听到父亲田荫亭在门口和一位穿着破旧衣服的老人说话。田荫亭问老人为什么快乐。老人回答说:“虽然我很穷,衣服上装满了补丁,但我喜欢读书,所以我很高兴。“这句话深深地印在田的心里,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天道酬勤,坚持不懈”,最终成为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优越的阅读条件,把宋连写给马生的一封信写给自己,努力鼓励自己,把阅读作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至今我都没有真正读懂勤苦的真实含义,我自诩聪明绝顶,任何老师讲的东西,只需稍稍意会就能学透,于是乎对学习很不用心,幸得遇到了几位良师,成绩才没有下滑。但当读了《东阳马生序》之后,我才发觉我错了。
宋濂,明初著名诗文家、政治家,官之副宰相,年幼家境贫寒,但勤勉励学,终成一代文豪、政治。是什么让这个穷小子取得如此之成就呢?是勤奋,是信念,是执着。
小时候,宋濂就十分好学,但因家贫,无钱买书,只得向别人借,亲手抄录,并在规定时限归还,在酷冬时节也不例外。试问你不要说在酷冬抄书,就算在初秋时节叫你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恐怕也很困难吧!更何况在寒冬天气亲手抄录了,你想想手指僵硬,寒风扑面的情景也应该十分心悸吧!到底是什么让他这么执着呢?
成年后的宋濂外出求学,在求学途中的'艰苦,校舍生活的简陋,老师态度的恶劣与严厉。在一次次冲击着宋濂,假如他向前迈一步,那迎接他的将是成功,但这一步却是理智和理性的厮杀,而向后一步,同样,迎接他的只是水月镜花下的火海,这一步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宋濂选择了前者,到底是什么让他这么执着呢?
是信念,是勤奋。之所以他会成功,是因为他坚信只有勤奋才有成功的资本,只有刻苦才有美好的明天!
再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倍感羞愧,宋濂在物质生活短缺、无师咨询的艰苦条件下自学成才,在优越的今天,我们竟连其千分都比不上,是否我们该反思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02-12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11篇01-17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04-30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1-02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06-10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07-05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02-26
送东阳马生序的读后感范文04-11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推荐)09-14
[通用]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