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著《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贵族之家衰败过程中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是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林黛玉,封建社会妇女们才华和痛苦的总结。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清醒的哲学头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真、崔莺莺、杜丽娘等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
作者曾刻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只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脖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现她有着微微颦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像个神仙,却没有说她是个美人。黛玉的美是被人公认的病态的美,也是痛苦的美。高级智慧遭遇了苦难的灵魂,便发出了一种奇异的光辉来。被珠光宝气,腻绿红肥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异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满足。在宝玉眼中,她那疲弱的.身体显得脱俗,含愁的眉眼显得深刻。成为宝玉心上人的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只因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罢《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写的是,那些不过是生命的伏笔,供红学家们有机会上《百家讲坛》,诗词歌赋是一波三折的咏叹调,反反复复,都是说不尽的薄命。相比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幽微灵秀,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以及光景常新的人文熏陶。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从中,我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
回想起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时,黛玉对宝玉产生知己的感觉时,我不禁感叹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必然性不只是由于个别的封建制度。不幸的结局之所以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宝玉不但在黛玉死后仍然爱着她,不像张生那样悔改,而且他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学、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不知悔改的叛逆者,黛玉却同情他,支持他,爱他,而且她本人也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女儿,等待她的自然也就只有不幸的命运了。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我不满黛玉之死。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两人要想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最终气死了。可转念一想,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向贾母开的了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我不满宝玉出家。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了。他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便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像都无法改变。
我不满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宝玉他不做和尚又能做什么呢?难道他追求功名利禄,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爱情和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显得短暂而失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无论有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于离开……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过去对于《红楼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现在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通常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怎么样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怎么样成了贾宝玉,大家不能而知,只感觉颇有的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不是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里。但这并不是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上去慈善,对刘外婆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方法,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觉得“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双眼。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觉得“小性,多心,心窄”,没大伙闺秀风范,不可以入选“宝_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女孩”,却又被叫做“小鸡肚肠”,但她除去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才高气傲,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能不多多考虑,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擅长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不听话的黛玉。她是大伙闺秀的`典范。她没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过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容易,给人以安静的淑女之感,被人感觉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外婆,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不过她保持了大伙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觉得“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感觉“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被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觉得“大伙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_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没办法喜欢,从情感上没办法同意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特点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觉得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假如要我填满这句,我想来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什么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假如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怎么样撑得下去。却不知,这只不过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不是无情,只不过一直觉得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其他人之名嫁给一个不喜欢我们的男性。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样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的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似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
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疑心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目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顺能解语的幽情;无不表达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假设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绘,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慨!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老两不知!”泪水伴着低吟声,洒落满地。
这是怎样哀伤的诗句,这是怎样的伤春的情思,这是怎样多愁的女子!人人都说她清冷孤傲,拥有目空一切的勇气,对任何人都是居高临下的感觉。我却觉得她那孤傲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热情而仁慈的心。一个为花赋词,为花伤感,乃至落泪的女子,谁能说她不仁慈。一个热心起诗社的女子,谁能说她不热情。
或许她的人生注定像她的泪珠一样不圆满,夹杂着些许苦涩。她的眼泪只为她爱的人而流,她的生命是纯粹的,纯粹到只剩下爱情。有人说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我却说拥有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在那样一个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黑暗社会,没有人能为自己做主的人生,更别提像林黛玉一样的孤女奢望能拥有自己的爱情了。可是林黛玉却敢于拥有,所以她是幸福的,即使到头来她不曾实现自己的爱情。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她焚稿断痴心,她懊悔了吗?不,没有!她恨自己生在这样的社会,恨自己病如西子。一滴泪折射出的人生是幸福的,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即使呜咽一声犹未了,也使得落花满地鸟惊飞!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4
读了好久,终于读完了《红楼梦》。不知为何心里酸酸的。在书中那种凄凉的氛围中,我常常伴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落泪。为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为宝黛终究灭亡的爱情,为清高孤傲的黛玉的香消玉殒、红颜薄命,更为那些贾府里大大小小的丫头们。同样我为书中那些美丽的诗词、自然的笔风所折服,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这本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也是关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的悲剧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大家庭的衰落和没落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柔中带刚的男子,由于贾府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他的性格深受影响,带着些许温柔的成分。同样是由于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们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
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宝钗劝他读书,直接导致了他对宝钗的反感,与黛玉的亲近,因为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所以才会相爱,宝玉掀开盖头看到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并且得知黛玉已香消玉殒时,出家当了和尚。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与封建社会进行抗争。
林黛玉是我最爱的人物。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玻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的脱俗的美丽和气质。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她就像一个精灵,走进了荣国府,给这个被封建思想紧紧束缚着的大家庭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她标致的长相,性格中独有的桀骜不驯,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她显得那么纯洁高尚,卓尔不群。
在整个大观园,只有宝玉是与她心心相惜的,正是这种相通的感情,使宝玉黛玉最终相爱,然而由于封建家长制,宝玉黛玉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听闻宝玉结婚的消息,黛玉最终吐血而亡。
薛宝钗同样也是一个不逊于黛玉的美貌女子,她也是一个全才,她乐于助人真诚善良,由于从小受封建社会教育,她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也体现出了黛玉所没有、王夫人所欣赏的虚伪和世故。她常常劝黛玉,女子无才便是德,劝宝玉用功读书,可见她受封建思想毒害有多么深埃在贾府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一方面,她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对于不关自己的事情从来不管;另一方面她善于与周围的人处理好关系,深得贾母的喜爱和丫鬟们的尊敬。
我很多同学不喜欢宝钗,但是我却对她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明明知道宝玉和黛玉心心相通,彼此相爱,但是她仍然选择了听从家长的安排,嫁给宝玉,牺牲自己的幸福,到最后,黛玉病死,宝玉出家,宝钗过着自己痛苦的下半生。与黛玉相比,我认为她的一生更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被封建社会的教育残害至深,从来没有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我认为宝钗是书中最可怜、命运最悲惨的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悲惨的命运而终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一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逃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不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既是女子的歌颂,却又是女子的悲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巨著,在以往的中国你,古典文学中尽管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形象被塑造,但最高也不过像《牡丹亭》这类,敢于为自己的爱和幸福而斗争的“女子觉醒”形象,而红楼梦中却带来的是全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对女子的尊重,就像曹雪芹本人所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他依他所想而写,也因此写出了不朽。
《红楼梦》是对女子的颂歌,赞美黛玉“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土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寄月光风耀玉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孤僻世罕见。”。但又是女子的'悲剧,含恨结郁而死的是林黛玉,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执,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他方的是贾探春,对人生悲观绝望而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含冤而亡的事秦可卿和鸳鸯,被强盗强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红颜薄命”是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悲剧震撼人心,使人荡气回肠,不仅仅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毁灭,也写了整个贾府的衰落。许多人曾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衰落的象征。但从精神上、思想上,却是因贾宝玉,这种新思想人的出现,宣诉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才是封建社会衰落的真正预兆。
宝玉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封建社会末期孕育的一个“新人”,他尊重女子,爱惜女子,她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尊敬每一位女子。鲁迅就曾深刻的指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意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也。”他爱惜他身边的每一位女子。把她们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关心注念中,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子价值,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几千年来被遮掩的女子悲剧,也仅宝玉眼前展开,所以鲁迅又说;“悲凉之物,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着,独宝玉而已。”云卷云舒,踏遍世间繁华,风气风停,荡涤红尘烟波,昔日纵使荣华再过,到头来,不过一梦而已,终究曲了人皆散,究竟谁奏的挽歌?又该为谁悲伤?红楼一梦,阅尽世间沧桑!一曲红楼悲歌,凄凄惨惨戚戚,散不尽,萦上心头,泪先流。林黛玉哭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苍白如玉脂的脸庞仿佛永远挂着两行清泪,立在潇湘馆的窗棂里,孤独是你的影子。或许你真的就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为受了神瑛侍者甘露的灌溉,修成女体,今生只为还泪来的吧!虽女子本弱,但你为何就不肯再争取一分?既然心仪宝玉,为什么就不敢大声说出来?遮遮掩掩,几度欲语还休、醋意大发,反倒让人觉得小气。我相信,贾老夫人亦是疼你的外祖母,断断不愿看着你抱憾而终,只是你的骄傲与自矜害苦了自己。王熙凤机关算尽,看似风光无限,却输了丈夫、输了家;迎春性格怯懦,只能落个在夫家受虐而死的结局;探春空有才干,却无用武之地;宝钗贤德,听长辈命,金玉相配,却不是良缘。红楼的女儿们呀,千百年后读着你们的故事,仍让我为你们悄悄揩泪,你们知道吗?
究竟是什么将你们一步步逼近命运悲剧的悬崖,让你们退无可退?是对金钱与权势的欲望?是妄想不劳而获的心机?又或者是那让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的封建制度?不,不完全是!是你们的懦弱与不争,让你们自己深陷泥沼,一步步被巨大的封建野兽咬走了自由、蚕食了爱情、也将生命剥皮拆骨。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秦可卿的遭遇了。生得绝世的容颜,却被玩弄于两代人之间;生时病痛缠身,死后虽然风光大葬,却给世人徒留下茶余饭后的笑料!可卿呀,为了自己的名节、名声,哪怕以死明志,也是一种争取!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
夕阳的余晖散落一地的碎金,我独自走在幽深的小巷,脑海浮现那个朦胧细雨中透着丁香气息的女子。纤细的倩影在淡雅的油纸伞下略显忧郁,回旋曲折的旋律透着一丝浅浅的凄美。坐在庭院中读一卷书简,吟一阕伤词,思一段往事。清淡茶香在唇齿间化开,苦涩伴着回甜。轻轻用手翻开这本带有淡淡墨香的书——《红楼梦》。
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一群美丽的人儿。《红楼梦》那个如紫色烟雨般的梦,将随流水一般清清郁郁。华丽的背景,唯美的情节,终究残碎成片,留下一个悄怆幽邃的结局。或许曹雪芹笔下的文字是浅淡的,但从中蕴含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只有真正懂《红楼梦》的人才明白。感悟,品味,了解她,是一种享受。
或许他们的爱情是以凄美的结局终而落幕,红坐淡然,心儿碎,梦似飞。还记得那片泛黄的纸上,贾宝玉与林黛玉读《红楼梦》那一幕。正值仲春,朵朵桃花映人红。他们坐在一块大石上,“一个阆苑奇葩,一个美玉无瑕”,专注手中的书。这时候几片淡粉完整的桃瓣如蝴蝶飞落在书页上。黛玉淡抹一笑凝视宝玉,两人相视一笑。唯美的背后是一对苦命的恋人,或许只要这样默默看着对方就足够了。“风吹过,叶儿落,谁人知我心,回首默凝千百回,只叹过去烟飞散”在不经意间轻轻写下这行字,送给他们,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没有完美,抑是只有残缺才值得回味。
清冷的窗旁,我在残月对月下独斟,不经意间多了几份惆怅“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如丝久久萦绕在心头。宣纸上一张张倾城绝世的笑颜,仿佛诉说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风韵。是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泪。”还是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曹老笔下的十二钗宛若镜花水月的浮影,唯美得不似人间。他们个性鲜明,美丽动人。或淡漠寡言,或文采斐然,或知书达理,或活泼可爱。纸扇后凝粉的容貌等着我去寻觅。梦回千转,回首间,抓住的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读的过程中,品味文中的境界。里面还有许多聪慧与美丽并存的丫环。如袭人,鸳鸯,晴雯等。但是毕竟出生卑贱,天生丫环命。就拿晴雯来说吧,一个忠心效主的丫头,最终还不是落了个病死的下场。她们没有自由,没有自尊,甚至被糟践,被遗忘。倘使她们像宝钗一样,可能结局就不会“凄凄惨惨凄凄”了。这就是封建社会所谓的权贵与奴隶吧,但她们努力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古朴的紫檀小楼中,独倚垂帘的女子,在杏花雨下静抚古琴,气质如兰,道不尽久久缠绵思绪。流沙般的韶华,最终也将花颜老去。久久凝噎这些美丽聪慧并存的人儿。在樱花散落的季节中,抚着粉白的花瓣独自惋惜轻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酻江月”。
我的梦散落在江南深深的雨巷中,泛一叶小舟,吟一段宋词,再伴上那悠长连绵的笛声。喜欢那个冰清如玉的“美人灯”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满。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是曹老妙笔下一个多情傲世,蔑视世俗的`奇女子。只有当桃花片片似烟散落时,谁有她素白裙,淡泪痕在花谢之地,忧然将桃花埋葬,她感叹花的命运“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你知是谁”却不知是自己在葬悲。我欣赏她的清高,她的傲骨,她的淡雅。这样一位女子,在茫茫人海中又何从寻觅。
除了黛玉,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刻在我心中,是那个土里土气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朴实无华。还是多情似水的贾宝玉,对林黛玉那份痴情不改。是精打细算的王熙凤的聪明圆滑,还是知书达礼的薛宝钗的典雅大方。从贾府的兴盛到衰败反映那个年代的封建与腐败。但它的价值不仅仅如此,还需深入了解。或许《红楼梦》就是那红尘烟雨里神秘的梦。令我们永远为之神往。
终于,怀着一份复杂的心情轻轻合上书。这时,学到很多。当悠扬缠绵的笛声再次响起时,我也释怀了。读一本好书,品一个人生。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纤毫毕现。且以“第四十回”为例: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
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还有王熙凤。她的出现处处吸引着众人的眼光,她处事圆滑,眼观六路,八面玲珑;她阴险恶毒,心狠手辣,弄权夺势。但这并不能用反面人物来简单归结,她是开心果,上哄得贾母其中宠爱,她又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下管的婆婆丫鬟们服服帖帖。最终因她胆大妄为,不给别人留活路,落得个疾病缠身、无力回天的下场。
从王熙凤这小小的一角,足以映射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和道德沦丧,预示着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据说原是歌德的话。在中国,《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已经说了二百多年,今后还要说下去。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8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05-22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2-13
经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有感12-17
2022名著红楼梦个人读后感12-15
名著的读后感12-19
中外名著读后感03-31
(精华)名著读后感08-04
名著读后感(必备)08-13
(热门)名著读后感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