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实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秀是谁?这是曹操的主书。他才华横溢,勤奋好学。他只有二十多岁就踏上了官方的道路。他的未来是光明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依靠自己的聪明,傲慢不羁,不顾后果,多次激怒曹孟德,最终导致杀人。虽然罗贯中在书中对他描述不多,连外表都没有,但他确实是最让我感动的人。
这发生在鸡肋周围:当时是曹刘二军争夺汉中的关键时刻,但诸葛孔明已经智取汉中,所以曹操别无选择,只能退役等待时机。一天晚上,将军夏侯敦问晚上的命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二字。杨修听后,竟以为自己理解了曹公的想法,擅自命令大军收拾行装,欲班师回朝。这时,曹操正好看到了这一幕,被杨修不满,便以迷惑军心为由,斩了杨修。看完这一幕,我不禁感叹:从不因各种原因骄傲自满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汉高祖刘邦做得很好。刘邦是为数不多的敢于与秦朝作战的领袖之一,但即使他有这样的成就,他仍然不骄傲,仍然可以无耻地问,所以像韩信、张良、小何等一群优秀人才,觉得跟随他可以做大事业,所以都聚集在他身边。而且他也是个好人,知道自己没有天赋,所以从来没有因为一点骄傲的心态而拒绝过这些坏话。但项羽这个人不好,虽然14岁可以举起一个大鼎,“拔山”,是西楚霸王,感觉很强大,但最后连秦皇的椅子都不热,被刘邦逼到乌江,于吉自杀。最重要的原因是刘邦从不骄傲自满,善听良言,而项羽则认为自己武功高超,天下无敌,赶走了身边所有的谋士。
再看看杨秀。虽然他不是任性的,但他放弃了才华。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他忽略了置如山的军用飞机。他闻到“鸡肋”收拾行装,最后曹操以此为由“推出斩之”。
所以,一个人要想在任何时代做一件大事,不仅要文武双全,还要有一颗永远谦卑的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6-10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0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08-10
《三国演义》读后感08-2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5
三国演义读后感08-30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