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4-08-01 15:08: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活着》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荐]《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1

  每当我看见一位老人牵着那头老牛缓慢的走着,我的心里总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们或在耕地,或在草地上安静地洗澡,抑或是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对老人和老牛之间并没有多余的言语,他们只是依偎着默默走过余下的时光。这时我会想起福贵,对于他来说,美丽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活下去。他顽强地活着,坚忍地生存,苟延残喘地挣扎着。

  对我来说,我也并没有过多美丽的人生。我默默地忍受过孤独,一个人承受着失意,在黑暗中独自等待。在悲痛欲绝时,我感到彷徨、痛苦、挣扎,也感受到生活的无常。然而,我从未真正绝望过。因为我明白,人生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力量,这不是抗争命运,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脆弱却又顽强的最强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能够将人生过得完整。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生命就像洪水奔流,如果不遇到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块小石子,或许让我们有点疼痛、绊倒,但仍需向前走。这些经历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美好,但正是这些经历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活着》告诉我们,没有哪种命运是过不了的,只要我们能够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人生沧桑如青石板上的刻痕,流转岁月,水珠滴落后便消失了无踪。以往的挣扎已经成为过眼烟云,而时至今日,我们才明白,我们需要的不是美丽的人生,而是那一步步走过的人生故事。

《活着》读后感2

  童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美好的,但是在作家余华的有名小说《活着》中的三个孩子都过着磨难的'童年,在那个年月的孩子和此刻的孩子不可以比,经济不好,条件不好,甚至连肚子也填不饱。

  书中的三个孩子,分别是凤霞,有庆,苦根。凤霞是一个女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弟弟有庆能上学,被迫到其他有钱人家去干活。有一次,在三年大饥荒的时候,为了不被他人抢走一个地瓜,差点出人命。有庆是凤霞的弟弟,冬时节为了不磨坏一双布鞋,每日都光脚跑到学校,又光脚跑回家。有时空了就会帮父亲干点活。最不幸的是苦根,因为家里穷,从前没有零食吃,有一天苦根患病了,外公给他炒了一大盆豆子当零食,他吃多了,最后被撑死了。上边三位孩子的磨难生活和此刻美好的生活根本无法比。

  在此刻,就拿吃饭来说,书中的孩子为了一个地瓜会跟人拼死,听到有粥喝会快乐得跳起来等,都表现了那时食品的宝贵。再看看此刻,吃饭不不过是吃饱了,有些孩子只喜爱吃昂贵的肉或一些山珍海味,只有个别不挑食的孩子。就是这样,有些

  孩子常常吵着闹着去大酒店,大饭店吃饭,对一些自认为不好吃的菜指指点点。假如在过去,这些〝不好吃的菜〞必定是美味佳肴。

  这么美好的童年,这么快乐欢喜的童年,有些孩子还会连连叫苦,他们有真实领会到这些过去孩子的磨难吗?没有!我们从此刻向来到未来,我们必定要珍惜此刻的美好,不可以再浪费粮食和资源了,不然未来我们会变得难过。

《活着》读后感3

  本书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展开的,他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于嗜赌,他把偌大的家产败尽,从富家子沦落为农家汉,当他饱尝辛酸,以为可以过上尽管贫穷却快乐的日子时,却被迫经受战场的九死一生,以为可以一家团聚,却不得不接受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甚至孙子相继死去的'残酷事实,最后陪伴着他的,只有那条叫做福贵的老牛,但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

  小说就这样以平淡的语调地叙述着一个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壮烈的故事,作者说:“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作者一次次将读者对变好的幻想打破。也许这是作者经过种种后得出的结论,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去追求幸福。诚然,福贵的一生的确饱经磨难,当他的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他还活着!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 活着。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无需生活于那个动荡的岁月,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好好地活下去。有太多的人去质问活着的意义,总要去追求金钱,名声,这些我们都未必能获得,但我们该庆幸的是我们都活着!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呢?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我们要活着,但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我们需要目标,需要追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赋予意义给本没有意义的生命。

  所以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福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4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活着》这本书,非常的有感触。整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作者在乡间寻找民谣遇到主人公福贵,福贵对自己一生的陈述,从最初的家财万贯到后来的'贫困潦倒。起初刚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人跟我说结局很悲催,我说越虐心越好。对于我个人而言,一些好的结局确实能够让人喜悦,但是悲惨的结局更能够反映出一些事物本质,也更能够让我有所警醒。

  我觉得人活着脚踏实地,无愧于心就好。主人公活到最后,看着自己至亲都离自己而去,这份悲痛很难承受。对我们旁观者而言,主人公是幸存者,但就福贵自身而言,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只是主人公生活在那种年代,但是那个年代像福贵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但是他们从不畏惧死亡,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还是继续生活。每个人都不容易,只是有些人在呼天抢地,有些人在默默的坚守。可能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太悲观,或许就主人公本身而言,福贵的一生虽然有凄苦,但是他也感受到了幸福,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妻子一直陪伴,从未嫌弃过他。当他女儿找到好归宿时他得到了满足与心安。当他看到他儿子跑步比赛名列前茅时,他内心无比的骄傲。人的一生就是需要经历很多大风大浪,生死何惧,活在当下。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活在当下,珍惜所有现在就好。人生要走的路一步都不会少,要经历的磨难一毫都不差。凡事皆有因果,不管如何选择,只要能够承受的起“自作自受”四个字即可。

《活着》读后感5

  生命原本脆弱,你却要坚强的活着。活着才能感觉生活的幸福真谛,只有在你遭遇不幸时,你才知道你要珍惜生命,享受快乐。

  活着这部小说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凄婉悲惨的时代命运。活着经历了中国历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大跃进。富贵自甘堕落输掉了祖宅,气死了父亲,妻子家珍带着两个孩子独自离开,他被抓去做了壮丁,家破人亡。

  妻子家珍与富贵团聚,凤霞却成了哑巴,弟弟不幸夭折。我觉得最令人痛心的情节是有庆的死和凤霞收获幸福初为母亲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耗尽,生活的苦难告诉了他,只有在险些丧命时,才懂了幸福的真谛,人只有在孤独绝望的时刻才会如此深切的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中国在变,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是最痛莫不过白发人送黑发人,家珍亲眼看着女儿死去,却因为有经验的`接生员造成无法扭转事实,这种母爱的痛又怎会轻易理解。

  凤霞生孩子出现反动的接生员,营造了一个幽默搞笑的气氛,教授吃了七个馒头撑晕过去,这种方式表现的时代的迂腐,不然种种悲剧是不会发生的,这种情节令人感到悲哀愤怒,让人的生命再次被诠释得脆弱。

  《活着》,这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笔直的。活着才能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活着才能体会到挫折和不幸所带给我们的种种,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更是一种历练。

  生命原本脆弱,你却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6

  清早醒来,在20xx年第二期《读者》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人靠什么活着》。心里很是温暖。

  是的,是什么力量让人珍惜生命,让人不管历经怎样的磨难,都有生存的欲望?老列夫用的是一个神话故事诠释他的观点,想他是信仰上帝的。而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同样与他有共鸣。

  人靠什么活着?靠爱!施爱与被爱。想想如果没有父母的相亲相爱,哪里会有我们的生命存在,如果出生后没有父母亲人的爱心呵护,我们如何能立命于天地?如果成家后没有另一个人的`疼爱关心,我们怎么会愿意孕育生命,传承生命?孩子没有我们的关注与培养,如何能长大成人?

  即使有人不幸自小父母双失,终生未娶(嫁),也至少会有朋友,亲人的照顾。就算这些都没有,那么他总能遇到社会以及陌生人的帮助,因为如果真的不幸到这些都没有,那么这个生命将无法存活。

  而有时候,我们因为获得的爱太多,往往忽视了她的重要性,以为理所当然。世间哪有好运永远是你的?

  父母终会老去,亲人也有失去的一天,儿女也有离开你的日子。而我们要做的是,珍惜所有,珍惜眼前,接受被爱的同时,也付出自己的爱。这样轮回中才尽是美好。

  不要等到失去父母才想到还没有尽孝,不要等到爱人远去,才想到没有好好珍惜他(她),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才想起对他的教育不够。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能彩排,没有往复。

  所以不管怎样的人生都精彩!不管怎么的经历都值得拥有!

  请珍惜你有限的生命,珍惜爱着你和被你爱着的人!

《活着》读后感7

  寒假,妈妈推荐我读余华的《活着》。她三天就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而我却花了整个假期细嚼慢咽地品味这道大餐。这本书太精彩了,让我又哭又笑活像个傻子。我领会了余华先生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苦难的一生,从地主二流子到贫农,家人一个个死去,只剩他一个孤老头的`故事。我真希望苦根能一直活着,若祖孙相伴,也有个盼头,血脉可以延续。作者好残忍,掐灭福贵最后一点希望,让他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让十岁的我认识到人是孤独的,别人都会离我而去,必须学会靠自己。

  《活着》的语言朴实,故事像是真实发生过的一样。它的细节写得很有趣,让人悲喜交加,泪中有笑。好多片段让我记忆犹新,比如夏天没有蚊帐,二喜就先进屋被蚊子咬得一身包,等蚊子都喝饱了,再让媳妇凤霞进屋睡觉。小小的苦根想吃面条,就拉着爷爷福贵站在面条铺的门口,说好几遍我不吃面条。我想,作者余华一定是一位可爱的人,才能写出这么可爱的桥段。 

  现在这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时代,福贵很多的悲惨遭遇是不会发生。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也要自立自强,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人生不易,我们要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幸福。

《活着》读后感8

  “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贵”怎样“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亩田地为所欲为,老丈人见着了都要躲得远远儿的,伦理纲常压根儿没放在眼里,跟老子对骂也是常事,在村里人眼中丢净了脸面,尽管从小过惯了村里人眼中“奢侈糜烂”的生活,好歹只作贱了自己,没有伤到别人,居然乖乖的还了赌债。

  他不是好儿子、好丈夫,甚至好邻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输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在意爹、娘的感受,在意家珍、凤霞喜怒。以前是别人对他的忍受,趾高气扬,从不低头;现在是他忍受着别人,唯唯诺诺,陪着笑脸。只为“活着”。他黑发时,送走了白发人;他白发时,送走了黑发人;他和他的那头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顽强的“活着”。

  谁能想到当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讲出做人的道理来,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讲述了部分中国人在那物质贫乏、精神困顿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不能把主语更换为中国人或人,这是不准确的,有人肯定不是这样“活着”的,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以后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会这样“活着”,但人性总会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来,我们应该致力于思考“我们怎样活着?”。

《活着》读后感9

  读罢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无法猜测当时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这部作品。但我作为一个读者,在读这个作品时候,深刻的觉得《活着》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面对那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更是给我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

  在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富贵的形象,平静地讲述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用近乎冷漠的语调,编织了一幅人性的挂毯。作品的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戳人心。让读者走进主人公富贵的世界,同他欢喜同他忧愁。

  人生是一场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旅程。可是书中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他出生在地主家庭,命运却一次次与他开玩笑。他的顽劣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手中。最亲密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承受着一个又一个的痛苦。可就算是这样,命运依旧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一个,整本书的故事很压抑。但也有转折,富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对象二喜出现后,富贵以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会走向好转。可是最后就连他的聋哑女儿也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失去了生命。命运到最后,只有老黄牛陪伴着他。

  每个人内心都有着纠结和挣扎。一方面是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是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正是在这种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就像这本书序言所说的那样,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活着》读后感10

  周日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了一本爸爸的小说——《活着》。

  合上书以后,我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想哭却哭不出,说他们可怜但好像又不可怜。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地主家儿子福贵好嫖、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自杀。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活着,就够了。

《活着》读后感11

  《活着》主要讲了“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女校长血型相同,为救女校长,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文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学习老人坚韧的品质,不要被困难所压倒。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12

  下班的路上,听到旁边两个小年轻在感慨“每天过的这么累,人是为了什么在活着呀”。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余华的那本小说《活着》,或许在那里面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小说以“我”作为一个民间歌谣作者,在乡间田埂上听到的一个故事为主体。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好赌成性,赌光了家产,而后在时代的大潮裹挟下,经历了形形色色的苦难,身边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逝去,最终落得伶仃孤苦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全书通篇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余华在字里行间以一种平淡到近乎冷酷的文笔叙述了“福贵”的苦难。让读者以一种上帝视角俯瞰“福贵”的一生,高超的.文学叙述手法,使得那些发生在“福贵”身上的生离死别好像也真实的发生在读者身上。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这些人好像就是在你我生命中真实存在的一样,每当书中的他们逝去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也象是被人用刀剜去了一块。

  全书没有抒情的描写,没有直写对生命的礼赞,但是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余华关于“活着”的思考铺天盖地奔涌而来。书中“福贵”的家人一一离他而去,重复的死亡给人以心灵的巨大打击,然而“福贵”对于这生活的“馈赠”也都一一接纳。“福贵”豁达的活着,勇敢的活着。

  或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活着》读后感13

  这本书看完了,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十分推荐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这还是第一次见。在日本自序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生离死别,创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感触并不是很深,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仅有的一次表扬,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表情状态大都相似,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和富贵一样,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活着》读后感14

  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心情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换句话来说,事已如此,生气并无用处,又何必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还不如一笑而过。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用这几种方法1、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2、保持谦虚绝不骄傲;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每天烦恼一下;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来避免烦恼的。

《活着》读后感15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未经沧桑的人总是容易在现实的捆绑中藉着心灵的不满足幻想着换个环境,一味认为物质的困境使自己忙于无意义的奔波,无暇顾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现实边缘,痛苦地接受一袭又袭虚无的冲击。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曾经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11-04

《活着》读后感09-25

《活着》读后感[精选]07-11

(精选)《活着》读后感08-26

【经典】《活着》读后感11-13

《活着》读后感10-03

活着读后感02-21

活着读后感-读后感02-15

【荐】活着读后感02-09

【热门】活着读后感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