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时间:2024-07-28 11:46: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大全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大全15篇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

  “仅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取得成功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我,但他的心灵却所以变得无比高尚。”

  ——斯蒂芬茨威格

  南极,这块位于地球最南端的板块,一向是以银装素裹、神秘莫测的面孔出此刻我们眼前。然而,最先到达南极点,即南纬90度的两个人却殊途而归。

  《人类群星闪耀时南极探险的斗争》向我们描述了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的人——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的杯具。斯科特作为一个队长,率领队伍向南极点出发。他们一程经过了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鏖战,最终到达南极点。可是,当他们抵达南纬90度的时候,一个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来过了那里。最终,梦想破裂、加上体力不支的他们,永远倒在了南极白茫茫的大地上。

  斯蒂芬·茨威格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去南极点途中的困难,“雪都结成了坚硬的'冰碴儿”“沙粒般硬的雪地上”……侧面凸出了斯科特那惊人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

  令人反省的是,作者并没有描述真正的胜利者——阿蒙森,而是选择了不幸的斯科特。因为,有时候,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过程。斯科特为什么要花这么多财力、人力、物力去南极点?仅仅是旅行,或者是去感受南极的严寒?不对,他到南极点的目的是为了他的祖国——日不落帝国,为了让英国国旗成为飘扬在南极点上的第一面旗帜。尽管他研究不周全,送了自我的性命;尽管他输给了阿蒙森,梦想破裂,可是,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写那样,他是一个满腔热血,雄心壮志的人,是一个敢于和大自然顽强拼搏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更是一个心灵高尚的人。是他,用意志的热烈火焰冲破了那段比尔兹摩尔冰川的险恶路程,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见闻。

  是呀,仅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火热的心,才会创造出一切不可能。“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老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达不到目标,而是没有目标、没有志向。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起自我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而不是无意义的向前盲目行动。

  “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这是对斯科特那不朽的事业的缩影吧!我相信,斯科特的故事会像星辰一样永远在人类历史中闪耀,永远激励着人们!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2

  最近看的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同样把书中我觉得有意思的观点和内容分享给大家。

  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宣告本身往往会唤醒创造力和推动力。

  然而,恰好这一点正是一种妖魔般意志的真正标记,把不可能的事情转变为现实。而识别一位军事天才,历来都是看他在战争中如何嘲弄战争的规则,在紧要关头,如何灵机一动想出绝招,而不是拘泥于屡试不爽的方法。

  没有一种道德秩序可以通过暴力争取得到,因为每种暴力不可避免地又会制造出暴力。你们一旦拿起武器,就创造出新的专制主义。你们非但没有消灭专制主义,反而使之万古长存。

  意志从沉沦之中向无限崇高的境界飞升。因为只有在偶然之间,就能取得成功,轻易就能创建事业的情况下,勃勃雄心才能激起,但是没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在难以征服的命运的强大威力之中不幸沉沦更能如此辉煌壮观地提升人的心灵。诗人有时塑造悲剧,而人生则是千百次地塑造悲剧,上面这出悲剧在一切悲剧中最为气势磅礴,宏伟绝伦。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半天的时间就看完了,一共14篇人物故事,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总统、科学家、作家、探险家等等,也正是这14位人物命运的.起伏改写了很多人类的历史。据说茨威格以擅长写人物传记和小说出名,我无法评价,就目前的记忆来看,这本书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他的作品,但我猜想,或许正是因为他擅长写传记和小说,才导致他写出了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既有传记所需要的历史考证部分,又有他个人对考证人物异想天开的小说般想象性描写,他把他的两项优势在这本书里结合起来,变成了这部著作。

  看完14位人物的人生,我相信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有一种感受,就是人类生命本身的不确定性,许多重大的决定落到每个具体的个体上,或许都只是不经意的一个抉择,在做选择的当下当事人并不会察觉到这个选择的重要性,只有站在历史长河中,或者一个完整生命轮回里,才能后知后觉于这个普通日子的普通抉择所蕴含的扭转乾坤力量。

  最后,不得不长叹一口喃喃自语道:所有伟大的时代,正是无数并不知道会伟大的普通人堆积起来的。他们像所有我们目之所及的普通人一样,有家庭,有事业,拥有人类该有的脆弱、懒惰、愚钝、自私,同时又拥有智慧、勇气、爱、坚定。

  就像藏传佛教里108颗佛珠串成的一串完整佛珠,历史长河里无数闪闪发亮的个体一个一个的串成了人类完整的世界,他们依次有序的出现在这条线上,被无数的痛苦和快乐揉搓后抛光发亮,变成最有力量的整体,守护我们,照亮我们。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3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作者茨威格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是“像避雷针的尖端击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数不胜数的事件也都往往挤在最短的时间内发作”,并且会“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我以读者的视角听茨威格娓娓道来这些动人的故事,人性的微光在字里行间和历史的角落中闪烁着。

  本书描绘了十四个人类历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历史时刻,这些短篇特写可以大致分为三种题材:一是人类挑战打破空间与时间束缚的伟大时刻,如航海大发现;二是战争、革命等影响世界格局的瞬间,如拿破仑兵败前夕;三是著名的文艺作品的.诞生之时,如歌德创作《玛丽恩巴德悲歌》。

  作者以他优美动人的文笔将历史事件写得极具故事性和冲击力,以小角度来看大历史,将历史片段变为一幕幕戏剧,令人时而惊叹,时而唏嘘不已。在那些重大历史时刻所爆发出来的人性光辉,也照亮了历史的漫漫长夜,无论最终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没有被遗忘。可以说,这些人影响了历史进程,所以他们得以成为人类历史上闪耀的群星。

  正如作者所说,命运这位伟大而不可捉摸的剧作家,他所有重要且富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会诞生于灵感那罕见而又难得的爆发瞬间。我想,历史的剧目是一次次人类与命运的共舞,人们以短暂渺小的生命跻身舞台,绽放出独属于人的光芒。

  在那一刻,他们遁入不朽。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4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争取南极的斗争》这个故事,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在征服南极点的竞争中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捷足先登,成功地将旗帜插在了南极点上并胜利返回。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在文章中,作者避开科学问题不谈,也不给成功者立说,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成功者,但作者打破世俗,偏偏用饱含感情的文笔,描绘斯科特失败的经历,写出了斯科特一行的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但却显示了其献身科学、坚忍不拔、超越私利、团结协作的崇高品质,凸显了悲剧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一行的钦佩。

  斯科特一行的壮举是伟大的“悲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人类优秀的意志品质,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人类在面对绝境时的伟大。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5

  爸爸在很久以前就向我介绍过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了,但是我一直都没有看。这次放假,老师要求我们看,而我也正好想完成看这本书的心愿。于是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同时也看了一本茨威格的传记:《触摸人类的心灵——茨威格》。两本书看下来我对茨威格和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了些了解,其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便是描写托尔斯泰的《逃向苍天》。

  这是我所读过所有文章中唯一一篇使用剧本体裁的“人物传记”——这也许是作者的用意——注释、前言、后记、茨威格的传记里,无不提到了托尔斯泰未能完成的一个剧本,其中的.主人公影射的正是托尔斯泰本人。他未完成结尾,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结束、自己该怎样继续生活下去。茨威格的这一篇剧本,正帮他补全了最后的一幕——从托尔斯泰本人的经历、遭遇、波折,到离家出走,最后从容地投向死亡的怀抱,奔向了苍天。 托尔斯泰作为一位革命者,同时作为一个地位显赫的伯爵,自然是十分矛盾和相互冲突的,而他也是对自己伯爵的贵族身份感到厌恶。不过,他的家人们都沉迷于眼前,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他八十三岁离家出走、奔向自由的结局。

  而在他做出这个决定前,曾有两个学生拜访过他——这两个学生,文章中代表正是俄罗斯的所有革命者:俄罗斯的革命者,多慢是响应他的号召,行动起来的。正是这两个学生,使他坚定了出走的觉醒。他们尖锐地指出了托尔斯泰内心的矛盾:“……您为什么总是在口头上夸夸其谈,而不去身体力行您自己的主张呢?……”这恰好体现了革命这门的想法:尊敬他,但又不赞成他的主张。但这并不遮掩了他的伟大。 虽然他的晚年是在焦虑、痛苦和矛盾中度过的,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回了自己。

  在从前,他为别人想的太多,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感受,而最后——在那一瞬间,他又变回了从前的他,他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在他临死前,一句话说明了他的决心与凄凉:“多少年来我一直怕死,我怕我不能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但是现在,或许死神正在这房间里等我呢,而我却无所畏惧地向他走去。”

  走向信仰的路上固然辛苦,而在到达了信仰后又不被人理解更加痛苦。不过,正如文章的最后一句所说的那样:“如果他不为我们这些人去受苦受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就永远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茨威格和托尔斯泰都是一样的,都是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逝去。他们都已自己的方法奔向苍天、逃脱这个已无自由,已不平等的世界。群星先是迎接了托尔斯泰,接着迎接了茨威格。他都已登上群星的圣殿,在天空闪耀。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6

  自从买人文社科的书无法报销之后,热爱读书的我便开始寻找不同的渠道以获取免费的书或低价购书。《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我用《小王子》跟一位上海的书友换的。虽然快递费可能都比书费贵,但这个事情有特殊的意义,与经济无关。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一本小书。作者为这个小书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副标题——十二幅历史袖珍画。它集小说、传记和报告文学的特征为一体。此书面世后,当年的德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从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来看,这本书也还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中所选的十二个人物来自不同领域,他们的事迹对全人类的影响各有轻重,他们也不能代表全人类最闪耀的群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故事是:“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决定胜利的一瞬〞、“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

  “拜占庭的陷落〞讲述了一个意外事件改变世界历史的'故事。只有八千守军和巩固城墙的拜占庭被拥有十五万大军的土耳其人包围时,或许破城的最终结局只是时间问题了。然而在苏丹最精锐的后备部队的最后一轮进攻中,一个被拜占庭人遗忘、无人守卫的、被称为凯卡波尔塔的小门让土耳其人突入城中,从而导致拜占庭永远地陷落了。或许这个小门不被遗忘,拜占庭只是能够多守几天,甚至一两月,最终还是陷落;或许多支撑的时间让他们能够等到欧洲的援军,抑或苏丹的前方出现问题而放弃攻城。即使是最保守的前一种情况,也足以对世界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考虑到蝴蝶效应,历史上一个小的改变,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想起这个小门,只需要任意一个拜占庭人灵光一现的一瞬,然而这一瞬却成了永远的奢侈。

  “滑铁卢决定胜利的一瞬〞讲述了决定拿破仑命运的滑铁卢大战。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国并重新坐上皇帝宝座后,遭到了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联 2 / 6

  军的进攻。拿破仑需要抢在它们集合前将之各个击破。在滑铁卢,拿破仑亲自进攻英军。为了防止普军与英军合兵,拿破仑派出只会忠诚地执行命令的格鲁希元帅,让他带着三分之一的部队去追击普军。拿破仑并非不知道格鲁希的优缺点,但他实在没有别人可用了。当拿破仑与英国人战斗到最后阶段时,谁的增援先到谁就享有胜利。格鲁希元帅拒决属下增援主战场的建议,因为他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皇帝的命令。虽然他心中十分不安,但却始终无法违背命令,无法作出相信自己判断的抉择。作出这样的抉择只需要一瞬,这一瞬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进程。但最终的结果是,格鲁希元帅率领他的部队就在主战场几个小时的行军距离内晃悠,从而让普军增援英军而导致滑铁卢成为拿破仑的伤心地。

  “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讲述了菲尔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终于铺设成功连接欧洲和美洲的海底电缆的故事。在菲尔德准备开始这一伟大事业时,这个壮举似乎还是天方夜谭。可以说,菲尔德的事业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障碍。他往返美洲与欧洲、横渡大西洋三十余次,把整个身心、全部财富投入这项事业中。历经四次失败、经过六年时间,最后这项事业终于取得成功。这条电缆把旧世界和新世界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共同的世界,极大地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在整个挑战的过程中,倘假设菲尔德在某一瞬间滑过放弃的念头,世界开展的历史可能真的就要改变了。

  作者还讲述了几个关于艺术家创作的故事,感觉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广泛。可能在作者眼里,优秀的、可以传承千年的作品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与其它政治历史事件一样重要吧。

  作者在序中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可以用于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动因。茨威格认为,“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是在讲历史的偶然性。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开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开展有其客观规律,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可能并不会改变其开展规律。但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可以改变历史的具体开展进程。世界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开展结果。任何一个偶然因素的改变,可能局部地或全局地改变世界的具体面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几亿分之一概率的结果。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可能都导致这个世界没有我们了。作者在全书中都在力求刻画出一个个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时刻。这十二个故事并没有描写开始,也没有囊括结束。改写人类开展具体历程的时机,可能在每一个人手中。愿每一个这样的改变都是积极的,愿我也能参与到这些伟大的事业中吧。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7

  咦,人类群星闪耀时?这肯定是写那些风流人物的英雄故事,好期待啊!

  但是,当我进入到书中时,我才发现——我错了。里面并不只有拿破仑、列宁这样的著名人物,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因为种种原因变得不平凡。而写著名人物时,也并不只写了他们的光辉事迹,当拿破仑在书中出现时,是以一个刚从囚笼中出来的身份展现在读者眼前,并且最后他仗还打输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那场荡气回肠的'滑铁卢战役吧!

  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发于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上午十一点伊始,战争便热火朝天地打响了。法军进攻了无数次英军,英军也防守了无数次。拿破仑以三分之二的兵力与英军打了个势均力敌,实属不易。打到后面,双方都劳累至极,这时,哪方的援兵先到,哪方就能获得最后胜利。那么,拿破仑三分之一的兵力去哪了呢?原来,为了防止普军去支援英军,拿破仑将三分之一的兵力才发给了格鲁希,让他带领部队去追击普军。在战役开始时,炮声也传到了格鲁希部队的耳朵里。部下强烈要求回去支援拿破仑,可呆板的格鲁希不顾部下的意见,毅然决然地继续追击。此时,狡猾的普军已换了路线,不再退往布鲁塞尔,而去支援英军。最后,没有得到援助的法军惨败给得到普军援助的英军——士兵全部被俘,拿破仑也狼狈地逃跑。

  格鲁希那一秒的决定,不只决定了他的无名与载入史册,还决定了拿破仑与法国的命运,更决定了整个欧州的命运走向。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啥都没干,呆板地遵守军令,却改变了历史,是不是很神奇?

  拿破仑若是没有将这个任务交给格鲁希,那历史又将是另一番模样了,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

  其实这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忽视任何一个角色,因为再小的角色都有可能起到极大的作用。一个决定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步步为营,认真地对待任何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8

  倘若艺术界出现一位天才,此人必千载不朽;倘若出现这样一个决定命运的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必将影响十年乃至数百年。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是茨威格以十四个真实历史人物事件所整理编写的一本在当时那个年代人类发生的十四个改变历史的瞬间或事件,这让现在是青少年的我读到后倍感敬畏。

  本书虽是以历史事件而编写,但正如张皓凯同学所讲:我们不能对历史事件加以好坏对错之分,要以“上帝视角”看历史。

  书中虽净是历史事件,但作者却以巧妙的写法使文章栩栩如生,不仅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也从历史事件中教会我们道理与启发。就像英国探险队探索南极却发现阿蒙森人已在南极点插上旗帜并留下信件。这样以写第二名由激动高兴到失落惆怅的心理变化而生动有趣,而探险队员返回时相互鼓励帮助到不幸牺牲的故事又令人痛心。

  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的故事又耐人寻味,文中提出:拜占庭由于城墙上一座小门未关而导致被攻陷。然而与老师同学的交谈中发现并不然:拜占庭帝国的毁灭似乎已经注定。首先,拜占庭所能防御的也只有厚重的城墙,城墙无疑坚固,但它终究无法反击,使拜占庭成为一座孤立无援的'国家。十二勇士从欧洲带来的不幸消息使城内人心惶惶,并未想殊死一搏。而对手苏丹也是才略惊人,造青铜大炮攻打城墙,带着舰队翻山越岭从海路进攻。在拜占庭城内,人类唯有信奉上帝了。这不但描绘出苏丹智勇双全,也体现出欧洲各国对实事不关心,为欧洲遭到奥斯曼帝国的攻击埋下基础。

  初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必会触及你的知识盲区,会让你认为这本书索然无味,毫无深度可言。但只要你认真翻阅,仔细品味,也可以查阅资料,这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9

  这本书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那些闪亮的人在黑暗中,或许能找到了最亮的星辰。”

  这段话,令我感触颇深:“人们对待自身的缺陷,常是视而不见,甚至置若罔闻。”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缺陷时,我们往往会以为是别的什么东西,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会使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愤怒、痛苦和绝望。这个时候,我们常常想:“我的缺陷到底是什么呢?”或者“别人会怎么看待我?”或者“我会怎么看待别的东西呢?”等等。

  然而,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那就是那不屈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伟大的人,就是。

  一个令人敬佩的名字。他出生于农场,但他从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出过远洋学校,但他并没有放弃自由。的母亲为他取了个响当当的名字——阿瑟。

  出生在一个家庭,但他并不受人喜欢,他的`父亲却因为嫉妒,使自己的家庭蒙受战火的侵犯。但的母亲却并没有因失去了战略能力而放弃自己的战略,反而让她更加坚强。她在的心目中,一直都是最好的,她把自己的女儿嫁进了圣赫勒拿岛。她的女儿——成为了法国著名的军事家、家,但他的母亲却被人们认为是疯子。在滑铁卢大军的时候在滑铁卢大军中被人们围困在十字柱上,在滑铁卢大军中的最后关头,的母亲却毅然选择了与法国抗争。

  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最优秀的法官——阿瑟。母亲在滑铁卢大军中被人们围困在十字柱上,在滑铁卢大军中的最后关头,的母亲却毅然选择了与法国抗争。她的女儿——也成为了法国著名的军事家,但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读到这里,我不仅感叹,的母亲并没有因为失去战略能力而放弃自己的战略意识,反而选择了与法国抗争。

  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她把自己的女儿嫁进了圣赫勒拿岛。她的女儿——的母亲并没有因失去战略能力而放弃自己的战略意识,反而让他更加坚强。

  这样的力量就是的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亲!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

  拿个人的一生与人类的历史相比较,就如同拿人类的历史与宇宙的寿命进行比较一样,都是不成比例的。个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也毫不耽误命运拿我们开玩笑。

  如果不是凯尔卡门的无意敞开,或许拜占庭能够坚持到盟友的醒悟,圣索菲亚教堂也不会被变为清真寺,命运拿基督教的信徒们开了个玩笑;如果不是格鲁西的平庸,拿破仑应该不会遭遇滑铁卢的惨败,那么其后欧洲的历史可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命运拿法国开了个玩笑;如果鲁热没有接受市长的邀请,肯定不会灵感突来创作闻名欧洲的《马赛曲》,他会平庸但是安静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一事无成,沦为笑柄,命运拿鲁热开了个玩笑。

  但是命运也并非只给人们以惨剧。正是因为命运给歌德开的玩笑,让他在74岁遇到了使自己砰然心动的女孩——19岁的乌尔丽克,使得颇为失意的他创作了闻名世界的长诗——《玛丽恩巴德悲歌》;正是因为命运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开的玩笑,在即将行刑前被沙皇赦免死罪,他才得以看透世事苦难,改变信仰,找到心灵归属,以更为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类之间的矛盾,这对于他来说,是最大的幸运;正是命运给菲尔德开的玩笑,让他历经磨难,从民族英雄的高度跌落到被视为骗子的低谷,激发了他的斗志,最终依靠隐忍与坚持成功联通了欧洲到北美的海底电缆,被记入史册。

  为什么命运会眷顾某些人,而同时抛弃另一些人?

  其实命运是公平的,命运将机会分发给每一个人,抓住了,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下来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你就是被命运眷顾的.人;抓不住,只能是昙花一现,成为被命运抛弃的人。

  但凡是能够赢得命运眷顾的人,大都具有相似的特点:梦想、坚持、隐忍。他们不会为了阶段性的成功而忘乎所以,也不会为了暂时的人生灰暗而怨天忧地。身处白昼,他们坚定的向梦想迈进,因为他们知道夜幕早晚要降临;身处黑夜,他们更是坚定的前行,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走过黑夜的人才更配拥有黎明。

  命运无错,如果人生不得意,请怪罪自己。命运所开的玩笑,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是人生的机遇,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来说,则是苦难的开始。

  这周末,我读了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他特别擅于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他比较喜欢描写戏剧化的情节。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对《滑铁卢决胜利的那一瞬》和《马里恩巴德哀歌》印象最深。在《滑铁卢决胜利的那一瞬》中,作者几乎没有怎么描写两军的交战,而是重点地写了法国的骑兵元帅:格鲁希——这场战役的失败的重要原因。他自己没有主见,即使已经意识到追击敌军似乎是个错误的决定,可仍然没有胆量对皇帝的命令提出疑惑,结果造成法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被牵制住的严重后果。同时,它又告诉我们不能小看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就是因为拿破仑下命令时那走神的一秒钟,导致整个十九世纪的历史彻底改变。

  《马里恩巴德哀歌》讲的是歌德在失恋的情况下,写了一首诗,诗十分动人。为此,他得了一种怪病,他的朋友每天都到医院为他读这首诗,他的病竟然好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同一样事物,或许,这事就没那么糟了。

  这本书记载了人类19世纪的伟大事件,建议你也来读一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1

  这是一场精彩的斗争;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弱肉强食,成王败寇。阿盟僧和斯科特,共同面对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却一胜一败。他们的实力相当,却是斯科特的计划有误。他们的“竞争”中,出现困难,面临困难,并解决困难。“人员过多”“天气寒冷”“环境恶劣”。斯科特的团队都闯过了,而他们却输给了另一只队伍。这场胜败不是一般的胜败,而是关系到两个国家。关系到英国与挪威!这张国旗代表了很多:荣誉,喜悦,胜利……

  尽管斯科特的团队失败了,我仍然敬佩他们。斯科特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正直。团结、坚持、勇敢。在谎言与事实面前,他选择了向别国国王证明他国胜利。这种决心不是常人所具备的,这种忍耐不是大众所具有的!

  奥茨,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他没有拖累大家,执着地向死神走去……天哪!有多少人能像他如此坚强啊!像他如此勇敢呢啊!这五个人果然是那30个人中最出类拔萃的5个人,这种人格无人能及。他们已经战胜了自己,突破了极限——脚趾被冻掉,光着脚板坚持行走。我不忍联想到那个画面,一根根脚趾活生生地被凛冽的寒风吹落。也许,那时他已失去了知觉,对于肉体上的疼痛,已经不及心灵所噪声的疼痛来得突然。那个在艰苦环境下,仍然背着“是外人眼里不起眼的十六公斤重的岩石继续行走的博士”……

  他们承受了太多,终获得了死亡的`终结。但他们的世纪,却永驻于人们的心中,英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尽管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英国人的骑士精神,探险精神,从斯科特一行人中,我看到了,我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勇士,什么叫做英雄,那就是他们——斯科特的队伍!

  这本书共收录了12个历史特写,在这些特写当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历史教科书上从未记载的人物,但更多的是它们鲜为人知的时刻。

  茨威格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书写来表达,那些被人们忽视、似流星一闪而过的历史瞬间,其实才是永恒闪烁的星辰,普照着整个人类世界。

  人性,无疑是最闪耀的,也是最多变的,从某些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历史。

  书中的“群星”便是一群呐喊者。

  在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的时刻,我们总会发现人性的踪影。他们或自私狂妄,或追求功名,或心怀远大理想,又或静守内心的一份安然。人类的影子是历史黑暗面的养分,他们打破夜的寂静,让他们的时代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光发亮。

  他们经受着为人知与不为人知的历练,接受着人性与内心的双重考验。历史为何选中了他们,我想,大概是因为看中了他们身上的那份执念。

  他们伟大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是奋斗与追求的一生,他们要做的,便是为自己的执念找到终点。而让一份执念终见光明的推动力,便是超人的坚强意志与无与伦比的行动力,而他们,便是那些幸运地被上帝赐予钢铁意志的人。似乎有着无限精力的他们享受着成功,甚至是失败。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不管是历史赋予的还是他们本身,都令我们叹服。

  人生的自传与历史的传记,是自我思考的沃土,回首过去,才能真正发现自己。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2

  这是天涯海角不谙世事的人对文明人的永远的惊讶,在这些文明人眼里,一小块黄色金属比他们的文明在精神上和技术上的成就还要宝贵。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一个平淡的、卑贱的命运与他的伟大毫不相干。如果他不为我们受苦受难的话,他就不是今天属于人类的列夫·托尔斯泰了。

  这是我读《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三条批注,感慨颇多,坚持读书四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学会思考了,文笔倒没有明显的提升,但是思考让我觉得自己生活多了一些意义。

  我们再回到书籍中的故事。

  第一条是在全篇第一个故事里面出现的,十六世纪的时候,欧洲国家热衷于航海远行,发现新大陆。他们陆陆续续进入了印第安人的部落,在那里,有大量的黄金,印第安人只把黄金作为他们的装饰物在用,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所谓的现代文明人这么热衷于黄金,为了这些黄金,他们可以违背自己的道德,抛弃人类文明,勾心斗角,互相残杀,人类恶的一面被激发出来。

  这让我想起来看三毛的书里面三毛描述的一幕,她去南美洲旅行,误入了一个世外仙境,一个纯粹没有被现代人同化的地方,在那里她看到了小亚细亚地区游牧民族的女人都佩带着一种花彩石,那是一种上古时代的合成品,至今不能明白是什么东西造出来的。这对她们来说,就是自己的一个装饰物,可是在人类社会里,这石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三毛叮嘱她们说,如果有人要拿东西换你们的花彩石,不要少于四百头绵羊交换。

  再回到现在,以前的美洲还是印第安人的故土,欧洲人发现了那个地方,把疾病,杀戮,奴役带过去,很多印第安人因为传染病都死去了,而我们所谓的文明人,早都有了抗体,现在,那块地方变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谁还会想到几个世纪前,那里是另一片景象,可能荒蛮,但和谐,可能落后,但快乐的地方。

  有人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避免的,的确是,但发展的同时,所有文明人类有的恶也都出来了,难道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吗?

  再看第二句话,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适合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坚持到甚至偏执的'人。拿书里面的人物说,那个一心想把电缆埋到海底的菲尔德,前后坚持了八年,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连接起了欧洲和美洲的通讯,那一刻我想他应该无比有成就感,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终会成功。

  还有南极争夺战里面的斯科特上校和他的战友,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极后,斯科特有过这样一句自白:你知道,我必须强迫自己努力奋斗,以前的我总是喜欢懒散。因为他们的坚持以及最终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南极风光一览,给人类创造了非常宝贵的财富,所以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情并不遗余力的为之奋斗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第三句话,说的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被两名大学生青年质疑他用自己的文字来帮沙皇说话,不认同托尔斯泰赞扬苦难。向他发问,如果苦难真的那么好的话,你为什么不去受苦受难,自己衣食无忧,在温暖的家中,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去审视底层人民的生活,并给他们赋予苦难能磨练人的观念。

  托尔斯泰震惊了,他为自己目前所享的福而羞愧,他的内心充满了屈辱,在这个奢侈的家多呆一秒钟他都有罪恶感。于是他连夜出逃,八十多岁的高龄,连在寒夜里用于取暖的大衣都没拿,也没拿一分钱,最后死在了一张铁板床上。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选择了靠近上帝,让自己的良心得到永久的安宁。托尔斯泰这段震撼到我了,一位灵魂高尚的人,一个心怀人类的人,总是把苦难当做信仰。

  书里面还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也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在生命倒计时的最终一分钟,被赦免,后来他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包括闻名全球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书里面伊万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难忘:无人对苦难负责以及我知道无人负责,这不能使我心安理得。

  伊万举了儿童被虐待至死的例子,这使我又不得已想起了近期发生的社会新闻,我无法平静的去接受这些苦难,每每有这些新闻时,我总是倍感难受,为什么世界上总有恶人,总有受苦的人,我达不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境界,但是我要保留能感知苦难,能感到疼痛的权利,只有这样,我才能稍微心安一点。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3

  你听过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这个名字吗?他或许在中国孩子之间并不是非常有名,但是当你仰视那由无数个人组成的璀璨夺目的星空,你会发现,亨德尔,也是一颗明亮而倔强的星星。

  暑假时我读完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用他那极大的、对于欧洲文化的热爱,细致入微地叙述了14位在历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的事迹,让那些在历史的星空中偶然划过的流星在张张书页中绽放出了他们永恒的光芒。而在这14个改变了历史的人物当中,我最崇拜的,就是著名德国音乐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或许印证了那句话吧,“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亨德尔自费在意大利学习音乐,学成之后在英国开了许多家自己的剧场,向平民百姓展示自己的音乐结晶。可惜随着歌剧的衰落,亨德尔的多家剧场接连倒闭,他本人也是债台高筑,可他却仍以超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的剧场和心血,却不幸在52岁时患上中风。右半身瘫痪,直接影响到他的大脑。

  这似乎是对一个面临绝境的天才音乐家的最大的打击。或许常人会从此没落,放弃生活,但亨德尔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星星啊,虽然平凡,仍然坚强。他以极大的对生的渴望,在亚琛的温泉疗养地积极接受治疗,最终康复。随后又以更加热切的精力投入到音乐和生命当中,接连创作了六部歌剧和清唱剧,可惜时运不佳,在战争和严寒下亨德尔被迫取消了一场场演出,又是多家剧场接连关闭,又是债台高筑,亨德尔再次陷入了如中风前那般、甚至比中风前还要艰苦的境地。

  读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被打击之后站起,以满腔的激情再次投入奋斗,却现实的残酷下失去了意志力。那次考试在我心目当中非常重要,我比任何一次都要认真,也比任何一次都要努力,我做了不知道多少张试卷,也逼自己去熟悉、去攻克原本自己不会的`、不愿意去学习的东西,但我却仍然战败了,毫无悬念的。在倒在战场上的那一瞬间,我这个自信心严重缺乏的斗士崩溃了。我做的不好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就像亨德尔那样厌倦思考、厌倦生活、厌倦曾经喜爱的一切事物。难道生活真的一塌糊涂吗?我们是在为了什么生活,又是为什么要生活呢?

  但历史发展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躲开债主的催债后亨德尔疲倦地回到屋子里,自觉地开始工作。这时他看到了好友詹宁斯寄给他的最新的剧词作。在亨德尔抛开一切负面的情绪后,他拆开了信件,看起了剧词。那些剧词突然在亨德尔的面前发起了光,它们在亨德尔的脑海中回荡,让一首不朽的乐章在这个万籁俱寂的夜晚里横出世。

  “一个敏感多忧的人,世间的一切繁华都安慰不了他,唯有文字,闪闪发光的文字,可以一路照亮他。”或者说,够真正治愈一个人的绝对不是荣华富贵,而是他的热爱,对信仰的力量和奇妙的文学艺术。

  “你们需要安慰。”

  “你要极力扬声。”

  歌词不仅震撼了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也震撼了隔着一本厚厚书页的我。历经三个星期,一首《弥赛亚》横空出世。这是对人类精神的伟大最强有力的证明,也是对从绝望中绽放的生命最高的礼赞。亨德尔将自己的信仰与生命,唱响了整个社会。

  我仿佛找到了我的知音。是啊,不论是否“黑暗将遮盖大地”,不论是否真的“遭人鄙夷”,我们都应“昂起头来”,“号角要响”。即使被挫折千百次击倒,也要千百次地再站起来。拥抱生活和一切值得我们热爱的事物。

  或许我没必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紧,在紧要关头咬紧牙关努把力,在该休息的时候去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找找精神上的慰藉和依靠,每个人都应懂得松弛有度,给自己留下一个值得留念的东西和自由的空间。对我来说,诗歌、文学、音乐才是我生活的意义。或许我不能成为像亨德尔那样的伟人,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中闪闪发光,但我也将像他那样极力扬声,在这个世界中绽放自己独特的美好。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4

  最近我读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这是由12个故事组成的,每一篇都不长,但是我读了之后却非常震撼。

  这本历史传记和我以前读过的都不太一样,它不是完整介绍某个历史人物的一生,也不是某个王朝的兴衰更替,而是由十二个光芒四射的情节,相互交织而成。茨威格敏锐地捕获了历史上这些闪烁的瞬间,写成了这一本完美、鲜活的传记故事,让我了解了这些改变历史的一瞬。

  书不厚,分别介绍了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南极探险的斗争等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数《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这一篇了。

  大家都知道滑铁卢大战,可很少有人知道,拿破仑的失败只是因为一个人的一秒钟。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起初拿破仑假装攻击联军右翼,主力猛攻联军左翼,由于联军方面顽强抵抗,拿破仑未能突破联军左翼。于是他把主要突击方向转向联军中部,并逐次投入预备队,继续作战。法军两次突入英军阵地,却因缺乏步兵支援,只能孤独作战。战事胶着,拿破仑立即给格鲁希元帅下达增援指令。如果格鲁希带着余下的'3.3万人前来应援,战局可定。半小时后,一支法军骑兵捕获到联军一封书信,信中称布吕歇尔正在会合的途中。拿破仑又给格鲁希送去第二份通报,要求他带兵转移与右翼会合。可是一直临近傍晚,格鲁希还未驰援。反倒是联军方面,布吕歇尔普军赶到战场,联军兵力大增,立即反击。拿破仑已无后备兵力,又无援军,最终全线崩溃,不得不逃离战场。

  就这样,滑铁卢战役定局,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拿破仑帝国也因为这次战役宣告结束,百日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格鲁希其实早就听到了炮声,手下将士也强烈提议增援,只是最终他还是犹豫了。

  哎,想到拿破仑的一世英名就被格鲁希这一秒钟迟疑给葬送了,我不禁深深为他感到惋惜,甚至恨不得能穿越时空去提醒格鲁希,去增援拿破仑……可是,这只能是我的幻想。

  茨威格告诉我们,改变,很多时候就在一瞬间。如果说人类的历史如同天上的银河,那我强烈推荐你们去读一读这本书,去了解那些曾经闪耀过天空的群星的故事。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5

  首先,我要向茨威格这位擅长“煽动”情感的大师致敬。当初,读他的《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就被其中交响乐般宏大的情感气势震住,如今再读这本半历史传记的著作,我又被他诗歌般的语词、舞台剧般的历史演绎和细腻却不失英雄主义崇拜的情感所折服。

  数次,我被历史在命运转轴上一个齿轮所掀起的蝴蝶效应而感慨。屹立数百年的拜占庭帝国因为一个小门——凯卡波尔塔的疏于防范,被土耳其长驱直入,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十字架轰然倒塌,西方文明被扼住咽喉长达数百年;滑铁卢一役,威灵顿一战成名、拿破仑帝国覆灭,欧洲政治格局大变,起决定作用的却是一名普通将领的一个决定。掩卷长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所有的客观规律都是后来人的总结,并非无形的神秘力量,任何时候,人才是驱动历史的内因。历史的偶然性大于必然性,就在于命运选择一个人的时候带有偶然性,而人的性格的独一无二又给历史带来掷骰子般的偶然性。所以要知道,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被固化的历史模式和框架下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

  数次,我为曾经那些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者动容,也为这个时代沮丧。我沮丧的看着犬儒们鼓吹精致的利己主义,我沮丧的'看着功利主义对理想的嘲讽与亵渎,我沮丧的看着修修补补的考据学的复辟,我沮丧的看着信仰被践踏和摒弃……这个时代物质鼎盛,精神沦丧;虚荣猖獗、光荣欠奉;短视而贪婪,自私而苟且。再也没有亨德尔致敬无上荣光的圣音、再也没有歌德回复本心的灵魂呐喊、再也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死而生的追问、再也没有列夫.托尔斯泰无限执着地向往神圣。这些理想主义者把自己踩在脚下,他们把荣光归于上帝,甘愿谦卑匍匐。为何荣光不再降临世间?也许上帝厌恶了人类的自大。

  数次,我为那些以不屈和勇气推动人类认知的英雄们落泪。现在,除了南极洲之外,其他各大洲都已通航,而仅在四百多年以前,人类哪怕拓展一步的活动范围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海航行只是给人们展示了一种可能,而后来人在这种可能的指引下劈荆斩棘,以鲜血和生命铺路,才终让地球在我们面前完整呈现。强盗出身的巴尔博亚以命相搏只为站在安第斯山顶看一眼神秘的秘鲁大地;投资商人居鲁士.弗.菲尔德倾注全部财力、物力,只为听到电磁波在欧美大陆之间越洋传来的那声微弱信号;海军上校斯科特和他的伙伴们牺牲探索南极的途中,却在日记中表现出无畏无悔的乐观和勇气……在探索世界面前他们站在了统一的立场。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最高贵的本能,正因如此我们在浩茫宇宙中才不致显得渺小而被动。不知何时起,我再看不到人们眼中狂热的求知欲,看不到孩童般执着的好奇心,只看到人们面对熟悉的套路时展现出的惬意与满足。是不是我们被呵护的太好,本能的探索欲被现成的结果填充的太满?还是我们的本能已经退化,退化成懒散的追随者?抑或是我们的心萎缩到只能容纳家长里短、凡尘俗事?我不知道。

  人类历史是没有空隙的,所有转折和质的飞跃却是由某件事或某个人所负载。这些处于转折点、负载起历史上升使命的人们就是历史浩瀚的天空中闪耀着的群星。任岁月变迁、时代更迭,他们不掩其光芒,给予我们永不言败的勇气、激励我们无穷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启示我们信仰所指向的终极价值。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1-12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04-12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06-12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03-05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后感06-11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07-27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心得07-01

(热门)《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06-17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3篇06-25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15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