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动物庄园》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动物庄园》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动物庄园》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动物庄园》有感1
这是我花了7天时间,带大家共读的一本书,印象深刻,意义非凡!
拿破仑: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就预示着它的不同凡响,同时别忘了它是庄园唯一一头种猪。斯诺鲍:名字译为雪球,预示它开始很渺小,但会越滚越大!可是很不幸,在越滚越大的同时它也越滚越远了!
斯奎拉:名字译为尖叫者,说明它的作用发挥在嘴上,哈哈。尖叫可以划破天空压倒一切声音!没错!动物庄园的是非黑白也全通过它口落定!
还有老麦哲:它是先知,不世出的圣人。它的思想早已超越时代!但它不是领袖,理想构建需要后者落地推行。正如程朱理学宋起元兴成为官学影响深远主要倚仗于统治者而非朱熹本人。
马漂亮莫丽:它是贪婪虚荣的典型代表,它对民主平等没有什么兴趣。只要生活的.体面光鲜(绶带→虚荣),处处尝到甜头不费劲(糖→物欲),它甘愿为奴(被摸鼻子)!
羊咩咩、狗吠吠:羊咩咩是无知大众,典型的统治阶级的“复读机”“扬声器”;狗吠吠是被牢牢掌握的武装力量护卫队,得军权者得天下,哈哈。它们是巩固拿破仑统治的工具。
还有马有力布克瑟、马冷静克莱弗、驴不语本杰明、乌鸦摩西、鸡飞飞、猫懒懒等,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本杰明,它永远冷眼旁观洞明一切!
我相信拿破仑与斯诺鲍曾经是并肩的战友、最知彼此的同伴,在老麦哲畅想理想世界的时候,它们有着共同目标,并共同努力赶走了人类,解放所有动物!克服困难恢复生活生产,再次抵御人类的反击!胜利果实是它们共同捍卫的!尽管它们的侧重点并不同,拿破仑抓宏观方向,注重培养年轻一代。而斯诺鲍落实民主方针的实事,制定戒律和旗帜、成立各种动物委员会、集体学习、设计解放生产力的风车等……
我并不觉得拿破仑恶劣无耻,斯诺鲍委屈可怜。这就是必然发生的1/2可能的结果。因为权力非常可怕具有魔力,只能独揽不容分享!一旦碰触面目全非!它会改变一切!
记得朱祁镇朱祁钰本是好兄弟,朱祁钰非常尊重哥哥,朱祁镇也喜欢弟弟,常叫他到宫里小坐,把酒言欢,甚好!可是朱祁钰坐上了那个位置,皇权加身,号令天下!他被魔化了,荣耀感满足感爆棚!他再不是那个好弟弟了,獠牙呲出,我囚禁你,你推翻我,夺门收场!
拿破仑的成功在于牢牢掌握了武装力量,而斯诺鲍所谓推行民主但并未完全站在大众动物立场,特权思想在它身上仍存在。毕竟牛奶和苹果的归属它也有份!
读《动物庄园》有感2
"外面的众生灵从猪看到人,又从人看到猪,再从猪看到人;但他们已经分不出谁是猪,谁是人了。"这是乔治·奥威尔给《动物庄园》的结尾。在动物们经历了欣喜与繁荣之后,这场革命终究是以悲剧的结局落下了帷幕。
如同奥威尔的另一部大名鼎鼎的著作《 984》 ,《动物庄园》也诉说了一场悲哀:革命与造反总是败于专制独裁的剑下,正义被雪藏然后扼杀,黑暗为真理而被弘扬,如一块重石压死了美好,如乌云淹死了希望,令人唏嘘而愤慨。但是不同于《 984》的大量的对情绪和状态的描写,奥威尔在《动物庄园》里更多的是用一种冷峻、嘲讽的语气去描写在这个小小庄园里发生的一切,夸张而又真实。
奥威尔喜欢埋下悲剧的伏笔——动物庄园的悲剧并不是微小的偶然,而是确定的必然。每一个改变的背后都有着它的理由与导火线:或许是一桶消失的牛奶,或许是一个决策的讨论,或许是酩酊大醉的猪和打翻的油漆,抑或只是一个眼神、一种气氛。当我们为其中的某一个小段而感到愤怒,甚至是沉默与悲哀时,我们不会去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答案早已在我们心中,被那一个个伏笔所告知。奥威尔希望告诉我们的是,悲剧并非突如其来,它像一个炸弹,一开始就在,只等待一个时机便可爆发。只有把炸弹本身消灭,否则,这场灾难,无人可逃。
奥威尔是一个参与者,他活在那个时代,一个伟大又晕眩的时代,亲历苏联的"大清洗"与极权政治的经历,让他对当时社会主义的真实有着更多的了解。正如他在总结自己写作生涯时所说:"过去的全部十年中,我最想做的,就是把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在《动物庄园》的写作中,他偏爱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叙述——没有深恶痛绝和极力赞美,他把故事写出来,放在那,从不明说,但人人皆知。作为一部政治寓言,《动物庄园》却能给予它的读者来自内心的、最深切的呼唤。它缭绕着政治的烟雾,在历史的沉沉浮浮中,不失锐气,在时光的悠长中,熠熠生辉。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读着它的人们,似乎都能望见当下的影子。简单语言中所蕴含的强烈感受,长驱直入每一个年轻的肺腑。
正如所有的寓言一般,《动物庄园》里的每个形象都有其影射的对象:冷酷独裁的领袖,花言蒙骗的政客,实施暴力的机构,见风使舵的小人,盲目愚昧的大众,以及一生悲苦的劳者。奥威尔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将上下之间的矛盾更为对立,也使悲剧的色彩更为突出。例如猪和其他动物们的所相异的种种细节——动物的饥寒交迫伴随着猪的体重日益增长,"叛徒"的血流成河上立着高高在上的拿破仑,还有辛劳过度死去的鲍克瑟给猪带来的是他们最喜欢的威士忌。我们不禁去想:造反,给它们带来的是什么?不是自由平等和谐社会,不是美好理想新新世界,它们所拥有的其实与以前无异:缺衣短食的生活,一人独断的政治,以及绝对服从的社会。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无论是造反革命,还是墙上白漆书写的"七诫",一切的一切,只是主人换了,人变成了猪,猪又变回了人。
庄园里的动物们,那些劳动者们,它们诞生在一个受苦受累、备受压迫与奴役的时代,只是为了自由二字,它们便可拼上一切,正如书中所说:"他们感到他们真正的是当家作主了,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谋福利。想到这些,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当民众在为自己身处自由当中而感到荣誉与优越时,当动物们坚信着所有动物一律平等时,猪的行为,则让一切都消失殆尽。仿佛这世界已经颠倒了,统治者却从未感到羞愧。动物们从一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新的统治者的欲望又把他们拉入另一个深渊。
勇敢的战士在任劳任怨中倒下了,牺牲了。始终怀着对新世界新生活的期望。可是,统治者使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他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不是美丽新世界的基石,不是平等民主社会的前进,只是让统治者再从中多获得一份利益罢了。
不过,这并不是这部作品的全部。或许与多数人的观点不一样,但在我看来,奥威尔并没有在这部作品中建立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形象。作为统治者的猪固然无情,而动物们对自己所做的更为残忍——它们自己剥夺了自己斗争的权利。
所做的斗争会迎来如此一个失败的结局,大抵是动物们没有想到的。可它们不知道,它们真正的失败,则是在应该反抗的时候没有反抗。的确,它们在对人类的战役中个个奋不顾身,也曾以打碎鸡蛋的方式表示,可是然后呢?在"大清理"时,在卖木料时,在鲍克瑟被送到屠马场时,在"七诫"一次又一次的更改时,它们摒弃了原本曾坚守着的一切,选择了沉默。也许是因为护卫犬的凶恶,或许是因为斯奎拉的油嘴滑舌,它们决定顺从保身,选择了放弃反抗。
最终,它们成了愚民,为统治者把它们自己推入深渊出了一份力。
这是便是奥威尔式的嘲讽——服从,沉默,然后走向绝望。像极了鲁迅先生的那一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奥威尔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被称作20世纪的堂·吉柯德,他的思想不免带着些那个时代的片面与狭隘。但我仍然坚定的认为《动物庄园》是一部杰作:正是因为当我们在为拿破仑、斯奎拉为人不齿的行径而倍感愤怒,为动物庄园如过去一般的未来而哑口沉默的同时,也在为与这篇寓言如出一辙的现实政治世界而心生悲哀。
只希望,当我们陷入这一片喧嚣的犬马声色当中,我们还能记起老麦哲在昏暗的麦仓中演讲的身影,还能记起《英格兰兽》激昂的旋律。奥威尔不仅想告诉我们黑暗,更希望我们去寻找光明。
我们或许不幸,但却不可不争。
读《动物庄园》有感3
猪与人是巧妙的暗喻,贪恋的本质近乎丑陋的外表无止境的欲望还有一颗自以为是的大脑 。正因如此,善于伪装的猪与人为底层动物与人民编织了共和的梦想,最终破灭。这是一篇政治寓言小说,以隐喻的形式,写革命的发生和革命的被背叛,自然还有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按照“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建立起一个乌托邦式家园。不久,两只领头的猪开始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并驱逐了它。统治层的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农庄的理想也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稍有不满,便会招致血腥的镇压。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猪与人重新结盟,握手言欢。在新的独裁专制统治下,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明眼的.读者自可看出,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
然后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一句话,你一再批判的所谓的社会不公平,只是因为你没有站在天平翘起的那一端。当我们总是在批判现在制度的腐败时,我们也在为自己认识位高权重的人并为此得利而沾沾自喜。“我上边有人”,并非只是调侃的笑话。每个人在面对利益取舍时都成了不许他人点灯,只许自己放火的独裁者。
《动物庄园》在当时则相当精确地预言了中国的未来。这本书虽然不是为了中国而生,却是活生生地在中国铺展开。我所遭遇的祖国,见证了你的不朽著作。动物们的故事说到了结尾,我们还将在这里继续生活。从这点上看,我所知道的事实,从过去到现在,到改革开放的春天沾染曾贫瘠的土地。昨天我把它讲给了可爱的伙伴,他说,政治的事,和我能有什么关系?为了明天的早餐,能多加一杯鲜美的牛奶,其他的话题,都不值得去评说。猪头的作风,那是它那物种的聪明才干,生命求索。就算是阴谋,就算有诡计,也妨碍不到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快乐,我们要轻松,思考大问题,是件繁琐且无谓的功课。
读《动物庄园》有感4
夜,马诺尔庄园。
庄园主琼斯以及太太吹灭了灯火,一时间,庄园黑暗而静默,显得有些恐怖。过了一会儿,不知从哪里传来,偌大的庄园里忽然出现了蹄子摩擦地面的沙沙声,皮毛触碰时窸窣的声音,汇聚到大谷仓的一头。在大谷仓的一头,堆放着的干草铺成了一张床,一头长着长獠牙的猪端坐在上面,俨然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者,仪表堂堂。良久,猪清了清嗓子,说起话来。过了很久,一声缥缈却雄浑的声音直插琼斯的耳内,他迷迷糊糊地端起了枪,随手扣动扳机,只听到一阵慌乱,庄园很快就重归静默,空气中隐约传来动物睡觉时甜美的呼吸声。
翻开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幅农庄之景。
乔治。奥威尔,我之前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只是隐约记得封面上大大的耀眼《1984》有些耳熟罢了,再加上我订购的这个版本的《动物庄园》没有作者介绍,所以我直接忽略了此作者。待看完全书后,我秉承着一贯“有得看就一定看”的原则,看了后记,看了后记之后,方才明白乔治。奥威尔写作的目的:政治。原来是政治。我是一小学生,不是张居正,我不懂政治,也没有这样的天赋,所以我带着看政治目地重看了一遍后,我更迷惑了。再加上我不大精通历史,很久以前的那群人都干了啥?我怎么知道呢!所以,归根结底,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如既往地没有改变,只是开始从心底里崇敬这位作者—乔治。奥威尔。
《动物庄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猪们“夺权”—>“统治”的故事。从“七戒”到“一戒”,从“四条腿”变“两条腿”,从“人类即敌人”到“人类即朋友”,从“自愿牺牲”到“鞭子统治”……最后,可能会有一些从头到尾都参加“叛乱”的聪明动物——如炉子本杰明——发现一切都没有变,只不过是自己扛的责任、工作量更多了而已。可能在若干年之后,一只动物——也许是一只猫、一只乌鸦会如多年前那只长着獠牙、仪表堂堂却已近暮年的.猪一样,对其他动物(除了猪以外)说:“动物之所以如此劳累,就是因为那几只猪,猪们贪得无厌,每天好吃懒做,胖得不堪入目,啥都不干,同志们,**吧!”于是其他人,哦,不!动物开始新一轮的反叛,猪们被赶下台,新的某种动物上台,其中一个会除去另一个,然后,在一种名为“权力”的毒品诱惑、驱使下,渐渐独权、残暴,然后又很久很久以后,又有一种动物“焕然醒悟”,能力一飞冲天,本着“醒来”的觉悟,开始新一轮**,然后……仿佛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巨大年轮,周而复始,一次次地轮转下去,是一个永恒的循环。
除了这个循环之外,我还思考了另一个问题:老猪少校说的是对的吗?真的是我们残暴、贪得无厌?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我必须承认,人类中的一些的却如此,但并不是所有的。否则我根本无需思考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才发现了原因,不是什么其它的,这个答案再粗暴不过——只因我们更强。也许老少校说的不错,人不会产奶,不会下蛋,人瘦的拉不动犁,人跑得慢逮不着兔子。但是人并非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人会耕田,人会种养,人会思考,人会团结。看!连老少校的话中都承认了我们的思想:“人瘦的拉不动犁”。犁!那是人类的创造。团结,不可否认,动物也会团结,但是数量不多,而人类却把团结发挥到了极致。多少亿人啊!为了自己的世界,可以作出巨大的拼搏与牺牲!我相信在这点上,我们胜于动物。我不知道千万亿年前的智人是怎么战胜世界上那么多品种的动物的,但我相信会是智慧与团结。当然,动物也很重要。现今人类已经意识到动物的重要性,并愿意保护它们,与它们共处。我想,这是人类的进步,动物的福音。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自己也许偏题了。但是我没有办法,我真的搞不懂政治,历史也学不好,实在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点评它,让各位见笑了。但我坚信,这是我的想法,我11岁的想法。也许长大以后再读,会尝到不一样的滋味吧!
最后,为了博克瑟、拿破仑、雪球、本杰明、缪里尔、克洛弗……这些鲜活的动物形象,真挚地再次向乔治。奥威尔致敬并点赞!
读《动物庄园》有感5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其作品《动物庄园》中,描绘了一个奇妙魔幻的动物乌托邦社会。身处其中的动物们在所谓“平等”的压迫下步入了专治的泥沼。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压抑的现实隐藏在玄思妙想的背后——在表面的平等下,涌动着汹涌的恶意与无情的压迫。正如书中所言:“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的平等。”平等的悲哀可见一斑。
在小说里,动物为了反抗农场主琼斯的圈养,奋起抗争,成功将琼斯驱逐。并以“七诫”为诫令,实现动物间的平等。但好景不长,这种平等最终被猪的贪婪打破。在小说的最后,猪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逐渐与琼斯重合。渴望平等的动物们终究没能摆脱专治的漩涡。表面上是描写动物社会,实际上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映射、对未来的预言与告诫。农场主琼斯,代表着阶级压迫中的上位者;动物的'反抗,表现着受压迫的人们的抗争;而由开始反抗到最终的失败,更是对近代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做出的精准的预言……书中的猪,狡猾而贪婪。当它们的利益与动物们渴望平等的心愿相碰撞,其贪婪的本质暴露无遗。这近一步反映了这场悲剧的本质:在统治阶级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一切追求社会公平的诉求都终将背道而驰。
撇开小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乌托邦社会的遐想从未停止。乌托邦一词,来源于托马斯·莫尔苏笔下完全理想的共和国“乌托邦”。后与空想社会主义相联系,转化为社会实践。但自萨尔特的萨泰尔工人镇到利威尔的日光港工人镇。一次次的实践失败打破了人们对于乌托邦社会的幻想: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就像是阳光下五彩斑斓的肥皂泡,一触便化为泡影。
乌托邦式的未来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我不能给出答案。但从今年来的反乌托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美丽新世界》中习惯于麻木工作,以催眠术校正思维,用药物忘掉不快的失去了情感的人们;《发条橙》中接受冲击治疗,在消除恶习的同时也泯灭了个性与人性的亚力克斯;本文中《动物庄园》里为了维持“平等”饱受压迫的动物们……这些作品中的乌托邦社会,以泯灭人的自由与个性的方法,维持“平等”的表象,却流失了平等自由的本质与初衷——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的生活。
未来是“乌托邦”还是“敌托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泯灭人类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不能丧失人类追求自由的勇气,更不能忘记实现人类幸福的初衷。人类的赞歌,便是创新与勇气,自由与幸福的赞歌!
读《动物庄园》有感6
01
很多年以来,生活在庄园里的动物都过着平淡的生活,周而复始,并没有什么不同。一个叫梅尔的猪,在临死之前做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鼓励动物们要敢于反抗。动物们在听完演讲之后激动万分,但很快又回归平静的生活。后来,梅尔去世了。但是,令动物们没有想到的是,起义真的爆发了,而且它们竟然赶走了一直压迫它们的琼斯等人,自己成了庄园的主人。
起初,庄园里各项活动井然有序,所有动物都遵守纪律,勤勤恳恳的劳作。大家在拿破仑和斯诺博尔的领导下,相安无事,生活地悠然自得。但是,拿破仑为了争夺权力,设计赶走了斯诺博尔,从那一刻开始,一切就彻底地改变了。
动物们的生活开始越来越艰难,甚至远远比不上琼斯时代。每天辛勤劳作,却只能勉强温饱。拿破仑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展开清洗运动,杀害了一批企图反抗的动物。他为了提高生产,几次让动物们修建风车,而自己坐享其成。拿破仑满足了自己的野心,而动物庄园早已不再属于动物们。结尾处,拿破仑和人类一起坐在桌子上打牌,作者的一句“已经分不清谁是猪,谁是人”实在是意味深长。
动物们以为,只要赶走了琼斯,就可以赢得自由和平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他们都变成了拿破仑独裁专制的工具,根本没有自由和平等可言。这一点,和人类社会如出一辙。没有绝对的平等,绝大多数情况下,甚至连相对平等也达不到。这在统治当中,体现地尤为突出。
02
拿破仑,是一头很有能力的猪。无可否认,它在起义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最初动物庄园制度的建设,它也参与其中。可是它却被无止境的欲望蒙蔽了双眼,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当拿破仑以“教育”的旗号将几只小狗变成它的保镖开始,它就开始走向黑化。最后,它甚至背弃了当年起义时的一切理念,成为压迫动物们的第二个“琼斯”。拿破仑象征着一味追求权力的政客,只有权力才是一切。它拥有了掌控一切的权力,却失掉了本心,忘记了自己也是动物们中的一员。
本杰明是一只年龄较大的驴,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清醒。它总是能够清楚的看清未来,不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本杰明象征着冷静客观的智者,只是,在动物庄园里,只有一个本杰明。如果动物庄园里能够拥有更多的“本杰明”,也许动物们的悲惨结局就可以避免。
博克瑟是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它是拿破仑最忠实的拥护者。它始终相信,拿破仑的一切政策都是对的,为了早日建成风车,它没日没夜的工作。它甚至愿意独自早起工作,只是为了多完成一些工作。因为过度劳累,博克瑟累垮了身体。不再有利用价值的它,被拿破仑无情地卖到了屠马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博克瑟代表着那些辛勤工作的底层社会人民,他们努力工作,但是却过着拮据的生活。
《动物庄园》中的每一种动物都代表着不同的人,有的是追名逐利的政客,有的是冷静客观的智者,有的是勤勤恳恳的劳模,有的是善于言辞的演说家……作者表面写的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动物,实际上却是用不同性格的动物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
03
关于《动物庄园》这本书,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吧。这虽然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关于一群动物起义的故事,可是从动物们的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太多关于人类社会的影子。或许不管是动物还是我们人类,在很多地方我们都是相似的。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驶去,朝代的更迭似乎也只是在一瞬间。于是,留下了很多“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的遗憾,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
动物庄园的故事,会随着时间被遗忘。而对于那些曾经用尽一切,去拼死抗争的动物们来说,它们曾经拥有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庄园。这对于它们来说,应该是最大的慰藉了吧。
读《动物庄园》有感7
好久之前买的书,囫囵吞枣的读过一遍。今天试着写一下读后感,词不达意之处,希望乔治·奥威尔在天之灵不要怪我,毕竟我是怀着巨大的虔诚在拜读您的大作。
《动物庄园》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文中通过描述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畸变。所谓的平等、自由实在是有限的、相对的、短暂的,世上没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时代。一群动物带着对理想的憧憬,力图打破旧秩序,本应冲出牢笼,但又跳入了另一个陷阱,它们依然被欺骗、被奴役、被统治,不平等是不变的结局。唯一的区别在于人类农场是人类管理动物,动物庄园是动物管理动物,仅此而已。
《动物庄园》革命兴起时,动物们把“动物主义”的原则成功地简化为“七诫”,然后将“七诫”写在墙上,它们将成为不可更改的法律,所有动物庄园的.动物必须永远遵照它生活。它们是这样写的:
凡靠两条腿行走者皆为仇敌;
凡靠四肢行走者,或长翅膀者,皆为亲友;
任何动物不得着衣;
任何动物不得卧床;
任何动物不得饮酒;
任何动物不得伤害其他动物;
所有动物一律平等。
动物们革命成功后,“七诫”被篡改的只剩下一条诫律: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当“平等”也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的平等不过是一句自欺的谎言,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微贱的平民唯有在沉默挣扎。最令人恐怖的不是动物们性格中的贪婪、自私、懦弱、虚荣和愚蠢的描写,而是民众的主体还是驯服的和不知反抗的,沉默隐忍似乎成了它们唯一的生存之道,中肯地指出了当今人类的处境。
读《动物庄园》有感8
很短的一本书,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十分荒诞的一个故事,但是…
反乌托邦(Dystopia)(又译作“反靠乌托邦”、“敌托邦”或废托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根据后两者的音译,又可译作坎坷邦。与乌托邦相对,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某些作品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极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这本书出名应该是因为它是反乌托邦的代表作吧,看完之后大概知道反乌托邦是什么意思了。
其实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某个地方看到,某位上个世纪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学者,放下这本书之后,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荒谬至极,没想到后来他就经历了那件事情,也是一种讽刺。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越看越觉得荒谬,但是越看越细思极恐,甚至看到一半就猜到结局,书中的很多事情,比如说
布克瑟想了好一阵子了,用一句话说出了他的整体感受:“如果拿破仑同志这么说,那么就一定是对的。”
真的不是写实小说吗…后来发现这本书是成书于1943-1944年,甚至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都不能在这里适用。
《动物庄园》的故事脉络被评论家分析为与苏联的历史乃至整个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惊人的相似,在很多共产党正在或者曾经执政的国家都能看到动物庄园的类似影子。作者在书中借由对动物庄园的发展变化,对共产主义运动未来命运的预言也被1991年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后来的历史所印证。但《动物庄园》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对历史的预言,这部寓言体小说以文学的语言指出了:由于掌握分配权的集团的根本利益在于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无论形式上有着什么様的诉求,其最终结果都会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背道而驰。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于动物庄园的'描述,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而然的都会想到另一件事情。如果不是真的发生了,谁会相信真的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呢。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反乌托邦的小说描写的内容很多都预测了未来会发生的事件,比如说《1984》,比如说现在的社会文化发展与《美丽新世界》,所以我们到底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不由得对这些作家的预测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到《动物庄园》这本书,不太理解为什么是以猪为主角,可能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荒谬吧,还有拿破仑的这个名字也就是故意而为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能写出这个作品真的太强了。
当年麦哲预言的那个“动物共和国”,那个整个英格兰的田野不再被人类践踏的时代,依然为大家所坚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也许不会马上到来,也许现在活着的任何动物在有生之年都无法见证这一时刻,但那一天终将到来。
读《动物庄园》有感9
假期我读了一本英国的乔治·奥威尔写的《动物农庄》,这本书看似非常简单,是写关于动物的,但其实却有非常深奥的道理。
首先,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农场,里面的动物每天都非常卖力的.给农场主人干活,但他们得到的报酬却非常少,可以说是仅仅能把肚子填个半饱。有一天,一头老猪把动物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应该联合起来抵抗农场主人,获取自由。
人类与动物的革命很快就成功了,动物农场建立了。庄园里有两只猪:雪球和拿破仑作为领导者。但不久之后拿破仑赶走了雪球,并把错都推在雪球身上。接着,农场里搞了一场血腥的大清洗运动,有谁稍微发出不同声音,就会被干掉。与此同时,拿破仑的御用宣传部长尖嗓,悄悄地将七条戒律改动,而无知的动物们越来越麻木,他们的工作越来越辛苦,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却忘记了革命的初衷,对领袖拿破仑盲目崇拜。
最初的那些革命者,有的早已被屠杀,有的越来越昏庸,而年轻的动物们,傻乎乎地只会为这样一个国度激情澎湃。只有老驴子本杰明看在眼里,却从来也不说。他注意到,戒律墙上只剩下一句话——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然而动物农庄发生的一切,不是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中发生过,也还在现实中发生着吗?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其实是关于斯大林的,里面的动物就是指盲从的平民老百姓。奥威尔写的这本书是带有讽刺的口气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我们应该相信那种和谐,平等、富裕的局面会越来越好。
读《动物庄园》有感10
读这本书,如果不关注写作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社会经历,真的像是在读童话故事。也许我有点夸张了,不过想要理解这本书的内涵,就必须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 奥威尔于1944年完成。正如孙仲旭先生在序中所说:这本有着童话的外表,却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薄薄小书出版后,令奥威尔声名鹊起,她和另一部反乌托邦作品《一九八四》,奠定了奥威尔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奥威尔写《动物农场》是因为他从西班牙战场回来,原本参战是因为为了保卫共和政体所代表的民主政体,却看透了左派内部的明争暗斗。苏联控制下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民主、进步,却暗地里进行政治迫害,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对于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本质有了自己的判断,因此写下了极具讽刺意味《动物庄园》。后因冷战爆发,这本书被用作宣传冷战的工具,极为畅销。
老少校:这位年轻时获奖的公猪,在动物具有很的威望。老少校通过讲述自己做的一个梦,为大家种下“反抗人类,翻身农奴把歌唱”的.伟大梦想的种子,为后续动物们的在“伟大领袖”拿破仑的带领下的反抗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反抗斗争做足了群众动员。
拿破仑:这是个高智商的“领袖猪”。在它的带领下,动物农场改名为动物庄园,动物们本想着“翻身农奴把歌唱”,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时候 ,可被这个高智商的猪领袖各种忽悠,百般压榨动物们的剩余价值。统治者们以崇高的理想作为忽悠的口号,在“宣传委员”嘎吱、“文书”小不点的协助下,成功胜任“忽悠”领袖雪球:这个曾经与拿破仑有得一比的强者,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被刻画为永恒的敌人,永远的“背锅侠”。
读《动物庄园》有感11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译本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变形记》的荒诞不羁,又有几分《蝇王》离奇剧情的发人深省。这是一个十分搞笑的故事,写的是一个庄园里的动物们在历经一次次庄园革命后,眼睁睁看着打造梦想乐土的庄园寄托,在一群猪的变相统治下逐渐离经叛道的寓言故事。由此发散大到阶级政治矛盾的揭露,小到事态发展中规则于群体的利害关系皆有所指。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透视一整个社会生态演变的根本,甚至能够直视初心的质变,是源于规则制定执行力度的量变。
作为世界著名的讽刺性政治寓言,《动物庄园》搞笑剧情背后,是一篇血淋淋的战争史。“老少校”是一头年迈且德高望重的老猪,他去世前打开了长久以来奴役动物们的思想禁锢,从而诱导了一场开拓性“庄园革命”,在动物与人对立的高涨的反抗情绪中,以一场荒诞但却合理的胜利奠定了动物新纪元的基础,欢腾的胜利者们在伦理的高墙上写下了“四条腿好,两条腿坏”的独立宣言。随着剧情的推动,在接下来的庄园统治中,以战争英雄“雪球”和政治阴谋家“拿破仑”为代表的“二战”相继爆发,戏剧性地演转成为一场撺掇革命果实的初心阴谋。于是一个全新的金字塔生态链产生了,动物们自我管理的进程最终沦落为以“拿破仑”这只阴谋猪为首的统治阶级——动物群中的猪们,在不动声色的愚弄和挑拨、背叛和沦丧中逐步走向腐败,背弃群众利益改变规则,直至动物庄园面目全非,最终以“拿破仑”和猪们学会两条腿走路的违心基调为铿锵结局,发人深省。
在此过程当中,规则的逐步演变是导致动物庄园变质的关键,而在事态发展几乎一边倒的形势当中,不同的动物主角,扮演着规则群体中的'不同位置。作者以其极为鲜明的明喻手法,将动物之间的群体信任危机刻画在特定的剧情和主角里。比如一心扑在工作上最后惨死的老马“博克瑟”,比如愚蠢的大流主体只会高喊统治者口号的愚蠢绵羊……不见的牛奶和沦落猪嘴的苹果,反复背锅的“雪球”和总也建不好的风车,这一切都在暗示着规则改变的必然和事态发展以小见大的严重性,而“拿破仑”的猪群阶级作为一切演变的始作俑者,也逐渐在利益对立的冲突和阶层的碾压中逐渐暴露出人性政治丑恶的嘴脸。
最后,烂醉狂欢睡在柔软床上的蜕变的猪们,和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味盲干的底层动物构成了鲜明而悲叹的比较,质变的恶果明确了阶级的划分和矛盾的不可调和,动物们的不抗不争,包容了规则的改变,演转成培育腐败之花的温床。
作者在揭露着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真相,在讲述着动物庄园规则一开始制定时的利益本质。最终繁荣背后的丑恶和压迫,与一开始动物们构想盛世桃园的初衷,仿佛在勾画一面美与丑、廉洁与贪腐、遵守与背叛、明智与愚昧的镜子。
《英格兰之兽》歌声中的净土不见与否,取决于心思明澈和对原则的坚持!
读《动物庄园》有感12
动物庄园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群生活在农庄的动物因为不堪人类主人的压迫,在两头猪的带领下反抗,赶走了农场主,农场改名“动物庄园”,所有动物一律平等。
然而,两只领导了革命的猪开始互相清理,打败其中一方后,获胜的猪拥有了空前的权力,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为之奋斗的理想:“所有动物一律平等”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恢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一样。
这是一本阅读过程中一直让人别扭的书,一则政治寓言,却又准确的预言了政治.它写于1944年,那时候二战还未结束,而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再熟悉不过。“动物们”为理想奋斗,“动物们”又回到以前的悲惨的生活,“动物们”又为理想奋斗......
所有革命最初的理想都是伟大且正义的,是丑陋的人性让历史的悲剧一次次上演。芸芸众生,被夹裹在历史的浪潮中,或快乐、忧伤、或痛苦、迷茫。动物庄园里那些鲜活的动物形象,从我们自己的'历史回溯,几乎可以一对一的找出范例对号入座。在权力的侵蚀下,他们一个个失去了他们原来的样子。普通的动物们,从开始的疑惑到最后彻底忘掉最初的理想,依然天真的以为他们过上了比以前更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宿命般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回顾我们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更替,再看西方所谓的更好的制度,一路走下来,我们几乎还是在重复着相同的东西。一代代的人替换着,人性却从来不曾改变。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或许是历史车轮前进中较为平坦的旅途,但仔细观察,动物庄园曾经有过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动物庄园曾经上演过的那些惨痛现实,依然不时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处在食物链顶端,依然还是逃不过动物两字。
看这本书也不能就此对人性彻底失望,我觉得在越来越文明的当下,知识会破除我们所有迷茫与恐惧,会指导我们做出更多真正自由的选择,不给极权主义任何重来的机会。我突然想起一个漫画里常常被提及的句子:“人类终将迎来一个互相理解的时代”,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也是最美好的对生活的想象了吧。
读《动物庄园》有感13
忘了是小时候看过的动漫还是故事书,讲的是一群猪赶走了主人,然后统治了世界。有一个好朋友姓朱,昵称猪猪,就老拿这个故事逗他。只是觉得好玩,从没想过这背后的寓意。
看完动物庄园才觉得小时候可能看的就是这本书的简化版,只是那会还不太懂讽刺。这是一个政治寓言故事,这是一个革命的'故事。老麦哲发表了革命言论甚至可以说是理论就去世了,之后由斯诺鲍与拿破仑两只猪领导这场革命。前期,他们也许存在矛盾争执,但还未被激化,至少看着相安无事。但随着动物们赶走庄园主人,自己统领庄园,建立动物共和国,矛盾越来越突出,直到拿破仑使计策赶走斯诺鲍,成为动物庄园的唯一领导者,庄园才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动物们越来越辛苦,回到了被统治的时期。拿破仑的手段卑劣且明显,但他有九条狗护卫,有能将事实说成幻觉的诡辩者,不管是实力还是思想,都向动物们传达着拿破仑永远是对的的信号。将如宪法一样存在的七诫根据自己的贪欲享受改了又改,还愚弄动物们让其认为这是原本就存在的。也许觉得拿破仑简直是个渣,可是,自古以来便如此,革命者很多,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当取得一点点胜利时便膨胀,沾沾自喜,不断放大自己的欲望,逐步成为被革命的角色。也许会觉得这些动物是多么愚昧,连这样的伎俩都看不破。但他们所拥有的东西和他们天生的纯善决定了他们的眼界和思维。不确定,如果是斯诺鲍领导者他们,是不是会是另外一种局面,谁知道呢。
就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只是看到了书中反映的某一个层面。知识积淀太少,所以很多东西明于心却不明于口,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读这个故事,是带了一定的目的性,希望能从中学到些东西。写想法也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感想,是为了再回顾一遍书中的东西,给自己一点约束,逼迫自己去思考,日积月累,总会形成习惯的。
读《动物庄园》有感14
《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4年完成。这本有着童话的外表,却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薄薄小书出版后,令奥威尔声名鹊起,她和另一部反乌托邦作品《一九八四》,奠定了奥威尔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统治者们都不相信所谓的“理想国”,“乌托邦式”的美梦注定不会实现。本书的讽刺对象是苏联,那个时候,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其社会主义建设初显成效,但斯大林以其独裁的统治方式,与一群小弟们,打着民主、进步的口号,却大肆推行政治迫害,推行独裁。以这样的方式下追逐的社会主义理想只能越走越远,“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终会破灭——苏联解体便是最终的结局。
这让我们想起了恶龙的故事,当一个年轻人杀死了恶龙之后,他就变成了恶龙本身,继续残害生灵。暴力革命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无论革命的.目的多么崇高、多么诱人,都不应该采用革命的方式去实现,也永远不可能通过革命的方式实现。那些投机分子、阴谋家和道德沦丧的人是最喜欢革命的,就像《芙蓉镇》里的职业革命家王秋赦,变成了疯子,他还敲着破锣,终日嘶哑着嗓子叫嚷:"运动了,运动了。",权力是会让人上瘾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地改良,吸收经验、杜绝错误,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简单粗暴的革命,就如《动物庄园》的宿命结局。苏联的社会革命实验已经失败,再实验N次结局也会是这样的,就如徒劳的屠恶龙游戏。有多少的罪恶,都是以爱的名义施行;太多的忽悠,都是以崇高理想来引诱。保持清醒,坚定前行!
读《动物庄园》有感15
这个暑假,我看完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乍一听好像是一个儿童童话,但其实,这是一部成人童话。
在这个农场里,动物不想受到人类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把农场主琼斯赶出去了。动物们听猪的话,建立了他们所憧憬的美好的社会。为此,动物们制定了七条戒律,但在最后一个叫拿破仑的猪,为了自己的私心和贪婪,变相改了这七条戒律。不由的让我想起英国的克伦威尔,他建立新军时向人们宣传:无论出生什么地位,大家都是平等的。可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时,克伦威尔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说道:“穷人就是坏人,不该享受平等。”
在“革命”成功后,拿破仑用计赶走了雪来,独享革命的果实。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不仅让一头口才卓越的猪替自己做宣传,拉拢动物,还养了六条恶霸犬当作自己的'保镖,保卫“革命政权”。如果有人不服从他,就让保镖当众咬死。其中,还有一个片段,让我们印象深刻,无论拿破仑说什么,一群绵羊,总是齐声叫好。还有一个叫拳击手的马,他算是把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这个农庄,这匹马乐于奉献,努力工作,十分服从领袖,到最后竟然被送进了屠宰场换酒喝。这让人想到最近香港动乱,一些所谓的“民主”人士用暴力的手段来伸张“正义”。香港“废青”头目在青年群体中鼓吹“民主抗争”的好处。而那些青年们就像那群绵羊一样没有自己的想法,加入其中影响社会秩序。
小说的结尾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猪开始用两条腿走路,跟人在同一张桌上边吃边聊。外面的动物,看了看猪,又看了看人,已经分不清拿破仑是猪还是人了。七条戒律已不复存在,只有一条被保留下来: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这是多么讽刺的事件啊,小说揭示了极权体制的本质和对人性的扭曲,以及每个人在这种体制下的变异。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新时代的公民,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待人平等,尊敬他人。不盲目崇拜,不跟风,顺从自己的内心,为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繁盛的社会而努力。
【读《动物庄园》有感】相关文章:
四弟的绿庄园读后感02-11
读《西顿动物记》有感04-27
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有感09-02
《动物农场》读后感05-18
《动物进化》读后感11-07
动物世界读后感05-15
动物解放读后感11-22
《动物故事》读后感08-03
读《窃读记》有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