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
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分别是“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和“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就拿这次准备迎接镇江体质抽测来说,开始是为了提高整体成绩而对每一个同学,每一项素质,加大运动量,持之以恒的练习。本来学生的体质提高就靠学校几节体育课,并不能改变多少境况。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下来,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大多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乐于去锻炼,去改变自己。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力求从我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
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己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虽然体育教学提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但现实很难做到这一点。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触颇深。我在体育课的队形中试着一节课身材高的在前,下一节课身材矮的在前。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重视他们两头的,虽然是这个简单的队形变换,学生感到很开心。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忽视教育的细节。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2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拿到书本,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何为魔鬼?何为天使?当我一页一页翻看着的时候,我想我似乎明白了。
《教育的细节》这一书其实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片段,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他不似教育类书本中的大段大段的道理哲学,更像是话家常般的阐述,读之让人耳目一新。
如《单独的'座位》、《课堂中的道具》、《怎么和孩子说话》,这些细节常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见,可也常常被我们忽略。当我读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永通先生提到的《一厘米之变》,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哲哲。哲哲小朋友,长得非常帅气,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都能回答到点子上,数学操作也做的又快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很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你会听到很多的告状声,哲哲抢积木了,哲哲把小朋友弄哭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都会想怎么让他变好呢?其实改变他人何其不易,不如试着改变自己。也许你会觉得你改了他怎么还是这样?那么不如想我改的是不是不够,再多一厘米如何?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两位老师、阿姨、孩子的妈妈甚至孩子的整个家庭都在悄悄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你再去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迫不及待到现在的学会等待,从原来的不敢放手到现在的其乐融融。也许有时候还是很调皮,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每天一厘米,相信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而“一厘米之变”所变化的就是种种细节,包括观念的“一厘米之变”、教育重心的“一厘米之变”、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的“一厘米之变”。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量变产生质变。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3
今天孙老师推荐我们阅读《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这是由美国一位教师罗恩.克拉克写的。他曾在美国很多问题学校任教,现在为纽约哈莱姆学校的教师。我们想:孙老师为什么要让我们阅读这篇文章呢?这篇文章应该让老师读更合适!
孙老师给每个组发下了5篇文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着这5篇文章。第一篇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第二篇是《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第三篇是《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第四篇是《接到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第五篇是《与人相撞因主动说“对不起”》。读完这些文章,我觉得罗恩.克拉克老师很伟大,他能通过55个小细节,让那些问题孩子,变成好孩子。他写的这本《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最喜欢第四篇《接到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这个故事主要写了罗恩.克拉克教师给他学生的东西,学生如果不说“谢谢”,罗恩就会在接到东西的三秒钟后把东西拿回来。他认为既然你不尊重我,我也没必要对你客气!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触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别人递给我东西后,我很少对他们说:“谢谢!”我觉得很惭愧,如果我在他们那里上学,我一定会失去很多东西,都是因为没说“谢谢”的原故。今后,我一定在别人给我东西的三秒钟之内说一句:“谢谢!”
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少年!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4
今天,孙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美国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想:这不是老师读的书籍吗?为什么让我们读呢?我怀着好奇心读了《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饭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三篇文章。
其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一文。它主要讲了克拉克记不清多少次了,他把东西给同学,他们都不说谢谢,于是他就把东西拿走。一次,几个学生考了高分,奖品是书,可一个女孩高兴极了,忘了说谢谢。他就只好把书收回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我在接过别人递给的东西时,一直不说谢谢,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要改正这个坏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好习惯。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5
暑假值班期间打开的《教育的细节》,一看便释不下手。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再读朱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祝福吧!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的一些收获吧,初次看这本书,看到了“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是震惊了,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做得吗?真的很让我们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真的。你认为你每天的每一句话你都深思过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素养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们教育赢得尊重的最好方
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些好像是教师课堂上的常用语言,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你想:一句“连XXX都已经会做了,你还不会?”大庭广众之下的一箭双雕——伤害了两位孩子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6
今天,孙老师让我们读美国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想:这本书应该是老师读的,为什么要叫我们读呢?于是,我就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饭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给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这5个细节。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一文。里面有“吃饭时不能把手肘放在桌上”、“不能用两只手吃饭”……让我懂得了吃饭时的很多文明礼仪。我一定要做到这5个细节,同时,我还要到网上查阅其他的50个细节,我要成为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希望教育工作者们都来看看这本好书。尽量给孩子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近20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8
高三里花了些时间,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故事情节》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与。她汽车修理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理工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关系介绍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判、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出去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想到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集体生
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静下心来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结构性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借助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其他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近20年的老教龄了,但也难再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文化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探究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山东鲁能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汲取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下一阶段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希望幼教工作者们都来看看这本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9
《细节决定教育成败》是20xx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增文。本书主要讲述了细节在教育的成败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提示读者不要忽视细节问题。
书中谈到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记忆中不存储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睁开你的眼,观察你的孩子,这是一种教育。拿起你的笔,记录下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无声的细节教育带给你有声的教育成果。这种无声的细节带给你有声的教育成果。
周增文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教育成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引导,书中的很多东西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参考。那细节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呢?
1、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老子曾说过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应采取四种方法。
一要教孩子扩大视觉覆盖面,采取线式或面式阅读方法。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与培养才能获得。线式阅读是指以词组或单句以单位阅读,一次眼停,视觉范围是一行字词,视觉广度加大,视觉相应提高。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就要让孩子逐渐学会面式阅读,用浏览的方法读书。
二要减少发音动作和杜绝来回阅读。本书作者将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培养,“问题学生”也会变成有出息的好孩子。教育就像可用一张白纸,读完一行挡住一行,有意识的增加速度。经过这样的训练,可矫正“来回读”的毛病,并可以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三要教会孩子抓关键词和关键句。书中的许多话语如:“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所谓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我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一些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小节’往往能反映一个人深层次的素质”等,阅读的时候可以在阅读中提高感悟的能力。
四要让孩子做好笔记。做笔记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笔记既是在分析、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反过来培养人的分析、概括能力。
2、要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着自学效果的好坏。这就需要注意孩子的分析能力,找出问题所在。教会孩子习惯独立思考也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必经之路,让孩子逐渐适应碰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为什么”去看书,反复思考,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育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足,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我一定要用心筹划、用心去做,凡事未雨绸缪、考虑全面细致,凡事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
3、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节就是一种积累的经验和习惯,关系着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自学能否成功,最重要取决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自学中遇到困难,可采取如下步骤解决:第一步,准确清楚地找出难点,并分析问题所在;第二步,寻找各种资料和证据,提出这种
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找出最佳方案;第三歩,对选出的方法案进行论证、检验和修正。
4、提高孩子检索、综合资料的能力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核心是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反思一下,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一句鼓励的话,一点甜美的微笑,一点热忱的关怀。工具书和资料是自学的老师。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必须学会各种参考书和资料的检索方法和综合使用能力。参考资料的使用,要以课堂科目为中心,有层次、有重点。
总之,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细节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细节,能滋养教育的智慧;细节,决定了教育的成败。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0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的作者格温·斯奈德·可特曼是一位曾从事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30年的幼教工作者,所以书中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教条式,而是和生活、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同时作者的观点又都是以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关于儿童成长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在读过之后,让人感觉收获颇丰,并感到对我们日常的幼儿工作有实际的帮助作用。
本书每一章都是以一小段导言开头,之后则是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后面都附有称为 “小贴士”的建议以及请读者自问的几个问题,每一章都有小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文章内容条理分明而又生动有趣,引导读者用一个正确、客观的角度去读这本书,并给人启发。而书中的小故事更是贴近生活,生动地让我们掌握了幼儿教育的技巧。
在读过这本书后,《不妨试试问问自己》这一篇章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妨试试”章节中的内容,对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可以让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真正地把书中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展现了本书的价值。而“问问自己”则又常常引发读者的`深思,每每看过各个章节的内容后都特别喜欢看一下作者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写照,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至于怎样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经验,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改进、优化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法、家园共育等方面的知识,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崭新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自省,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1
最近读了《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细节描述将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容易产生的一些教育现象记录下来,可贵的是书中还透过这些现象深入分析了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秘密,如:幼儿的心理、家庭因素、教师行为的影响等等,对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与警示作用。
书中一文《如果你们不听话》中的黄老师常常会说:“如果你们不听话,就不许……”,“如果你们不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就不能……”,这类话不仅像黄老师这样的新老师会用,其实仔细想想在自己身上也会存在。这一类警告语对幼儿来说成效快,能够很快就树立好班中的“规矩”,而且对于老师来说还比较的省力、有效。但是文中却分析长期使用这类警告语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幼儿可能在外显的行为上遵从了教师,但是内心并没有真正认同,也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给自己与他人的意义,这样的行为是短暂的、无效的;其次,这样的警告使幼儿生活在“他律”的要求下,并没有帮助幼儿形成“自律”意识,而且警告与威胁也会让孩子时时体验对强制与压迫,没有幸福感;最后,经常使用警告性语言也会恶化师幼之间的关系,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这些警告类的语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经常地运用。
其实作为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已经有所认同。因此,对于这阶段的孩子我们应该让他明白在班级中 “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我们可以与幼儿一起制作一张图文结合的班级作息表,让孩子明白每个不同的时间我们该做些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同时,再与幼儿一起为每个时间段应该怎么做,制定出一些应该做到的规则,提醒幼儿遵守,帮助幼儿养成自律的意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每个环节开展前做出一些简单明了、童趣化的指示,提示幼儿在自己的行为中应该做到什么。当然,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能力不同,我们切不可用一把尺来衡量,给予幼儿一些自己的空间,用纵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我们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尊重我们,愿意遵守班级中的各项规则,将规则真正做到放在心上。
其实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我想,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要从自己的点滴做起,谦虚谨慎,耐心细致,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把每件事情,每项工作做的更好,让每个孩子得到更周到、更细心地照顾,让每位孩子更聪明、更可爱、更健康的成长。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2
班主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意工作中的教育细节。我引读了30个教育细节,与大家分享,以期对学生的教育更真切、更有效。
1、对所教班级学生姓名、住址、学习、家庭等基本情况要了如指掌。课余时间尽量多地与学生一起交谈、研究、活动,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
2、每天早上、下午第一节课,老师都要检查学生到校情况,注意察看教室内外的设施设备是否完好,看看学生课桌内有无危险器物品。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上课前向学生问好,下课时要和学生说再见,这也是教育学生讲礼貌的有效方式;找学生谈话,要请学生坐下,体现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才更容易沟通和解决问题。
4、学生上课迟到,可请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课后再询问学生迟到的原因,并要求学生自觉补上耽误的.学习内容。如果在课堂上询问,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精力都无法马上集中,影响和耽误大家的时间,实在得不偿失。
5、上课不要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有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上课总喜欢唠叨几分钟,往往认为这是负责任、对班级有感情的表现。殊不知,如此占用上课时间讲非课内知识的做法,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抗议。
6、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经常引导和教育学生读书,丰富精神文化,彰显儒雅风范。老师能如此,不仅能得到学生的敬仰,而且学生会更听从你的教导,把你作为他们心中的榜样。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3
暑假参加了台商区的班主任培训,期间听了福建教育学院陈老师的讲座,讲到国外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我们要看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写下的教学心得《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国外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我带着疑问看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心中感慨良多!真是一本教育难得的好书,一般教育的书,不免出现很多的条条干干的理论,读起来会觉得乏味,而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乏味,因为它的语言自然朴素,写的都是日常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就是美国最佳老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55个细节,真的非常值得我学习,如: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说:“对不起”。接到别人递来的东西。要说:“谢谢”。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时,要全神贯注。每天都要按时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对布置家庭作业不准抱怨或发牢骚。不许盯着正在受批评的同学看。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尽管不是你的错,你也应该说“对不起” 。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要尽可能地这样说:“我同意约翰的观点,同时我也感到” “我不同意沙拉的看法,尽管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或者“我认为维可多的观察真是太精彩了,它让我意识到”等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很明显,克拉克先生给予学生的正是这种忘不掉的素质,换言之,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而培养习惯就要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
什么是老师呢?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 这不正是老师很好的写照吗?老师对学生的爱能使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再“坚硬”的冰也能被真诚的爱所深化。而今天新时代的教师,面对世界无穷诱惑,如何保持一颗至真至纯至浓的爱心?我想,就每天看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吧,试着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
克拉克先生所强调的55条细节,加进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同时也告诉学生,如果离开课堂后他们会面临什么问题,他们需要为此要作哪些准备,还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机遇以及树立自信等。
教育无小事。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一一去关注,从方方面面去发现、去挖掘、去引导、去培养和塑造。所以,我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分地点,不分时间的,只要教育的契机一出现,教师就应该有慧眼有责任去履行教育的职责。读完克拉克的细节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就应该向克拉克那样,克拉克先生教育的55个细节令我敬佩,我将努力学习他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4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就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抓好细节,那么我们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不断积少成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让幼儿教育在这些简单、平凡的事情中彰显独特的光彩。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也是传递知识海洋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同样也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也应该从细节开始,绽放出语言的魅力。
一、把你送到小班去
“把你送到小班去”这句话,我想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都曾经说话过,这是我们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一种不约而同的做法。但现在想想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似乎藏着些什么。我们每次总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句“把你送到小班去”就可以让调皮的幼儿顿时变得安静下来,因为他们将不再属于原来的群体,他们会害怕和恐惧,所以他们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于是,我们反反复复地尝试用这种方法,殊不知这样会对幼儿的心灵带来创伤。同时教师虽然经常说“把你送到小班去“,却从来没有实行过,久而久之,在幼儿的心中就成了“狼来了”的故事,幼儿就不再害怕了。就如我们班总有几个小朋友吃饭的速度太慢,于是我们就对他们说“谁吃得慢,就要去小班吃。”可是几次下来,小赵就说:“老师,你不要再说了,这都是骗人的,你又没有把他们送下去过。”看来,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已经变成了“放羊的孩子”,所以后来我们不再是说“吃得慢,把谁送到小班去”,而是以鼓励的方式好,谁吃得快或者有进步,就能够得到小红星,这下子幼儿都能加快进餐的速度了,而且在他们的心中老师也不再是“放羊的孩子”,因为老师总会兑现自己的承诺。
二、不容商量的“商量”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以幼儿为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现在不再是命令式地与幼儿交流,而是改成商量的口吻,殊不知这样的商量已经变了味,因为它是不容商量的“商量”。不过这也不能全然的责怪老师,因为一个老师要面对四十几个幼儿,不可能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去对待他们,所以不得已地采取了统一化的方式。就如吃饭的案例,老师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幼儿这个多么的有营养,一定要全部吃光光,可是每一个孩子的饮食特点不同,有些孩子就是食量小,这么硬让他吃光反而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们后来给孩子盛饭盛菜就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食量来分配,食量小的就少一些,食量大的就多一些,这样即使是统一化的吃光光标准,孩子们也能量力而行了。当然,这种不容商量的'“商量”的背后,还是教师的权威的在作怪,所以教师应该尝试去释放一些自己的权威,敞开心扉地真切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你用一分的真心去面对孩子们,我想孩子们定会用他们十倍、百倍的真心来回馈我们,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纯真无邪的。就如有时候我并没有完全想好这个游戏该怎么玩,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和幼儿一起生成,这样他们不仅玩的乐在其中,也体验到了自己当“决策者”的快乐。
三、如果你们不听话
“如果你们不听话,就……”这也是幼儿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特别是新教师。当面对吵得一锅粥的幼儿时,新教师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让幼儿安静下来,于是就想到了这句“至理名言”,可是试了几次下来,新教师们往往发现,孩子们的安静只是暂时的,它们一会儿就又吵闹起来了,反复几次下来,累的是新教师,乐的是孩子们,因为他们又快快乐乐地闹腾了一阵,就像打赢了一场胜仗似的。所以,新教师都非常羡慕、佩服老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往往老教师前面一站,底下的小朋友都鸦雀无声,正襟危坐着,而新教师一站,孩子们是继续玩的玩,乐的乐,不管新教师的“歇斯底里”。所以,新教师就尤为需要学习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艺术,避免使用警告性的语言,只要恰当掌握沟通的艺术,班级管理一定手到擒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将点滴的细节凝聚成教育的硕果。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5
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的少数篇目,我在《教师月刊》各期里曾读过。我发现他的文字很有节制,不仅篇幅节制,而且情感节制。文章写得不动声色,甚至有点冷。
永通是个有心人。一个看似粗犷的男生,在以他的细心观察教育、体察师生、省察自己,写出了细腻细致的《教育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小事,却被永通的慧眼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入木三分。
《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
永通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这边厢我读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新老师说,要去隔壁班送礼物给以前的老师,这位老师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教育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哪有那么多大事大词大话大标语大理念。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行文至此,我还想回答永通在本书后记《一本书的重量》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一本书到底有多大的重量?作为教育人、写书人,我深知,文字的力量实在有限,尤其是在这“教育的精神暗夜”。甚至我曾经怀疑当下还有人读书吗?在我的新书出版之前,我也曾犹豫:自娱自乐便好,写出来有人看吗,有意义吗?
但是,当我的读者来信说,读我的书到半夜,泪流满面;读我的书之后反省自己陪伴孩子太少;读我的书之后下决心减少给孩子报班……我感到了巨大的安慰:我的书有一点点用,或许改变了一个妈妈一点点,或许温暖了一个家庭一点点,或许幸福了一个孩子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或许就是永通所说的“一厘米之变”,为了这微小的一厘米之变,我愿意坚持写。正如张文质老师在给《教育的细节》所做的序《自明的火种》里所说:“我们常常就是用一笔一画记录的方式暗藏着一些珍贵的、帮助我们精神获得自明的火种。”
想起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那句名言:“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希望更多人关注教育的细节,关注每一个受教育个体。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5-30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04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5篇04-26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05-21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01-07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02-23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体会02-20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体会05-29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笔记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