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
“苦难只困人一时,无知却困人一世”
看完萧红的《呼兰河传》,对其之前的抵触稍有改观。我倒不是对她有抵触,而是对民国那个时期比较抵触,颠沛流离的年代,思想极度开放和闭塞的年代,感觉那是最糟糕的年代。
《呼兰河传》的文笔和文风和其他同时期旁人的作品还是稍有不同。有时候看着,不觉得他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事情,也不觉得是北方呼兰河发生的事情,仿佛发生在现在,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人,那么熟悉,那么痛心。不禁又彷徨地觉得,100年了,还没有改变吗?不应该啊。总应该有些改变吧?
看到有人评价说:萧红以看似天真的`孩童视角,描绘了呼兰河小城无知麻木的众生相:传不完的流言蜚语,数不清的冷眼旁观,停不了的底层互害……一幕幕人间惨剧触目惊心。呼兰河人盲目地相互折磨,茫然地画地为牢,怎么也走不出贫穷的沼泽。哪怕外界的苦难熬了过去,自身的无知也会伴随终生,将他们一步步引入万劫不复的谷底。
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媳妇……被愚钝毁掉的人,何其可悲。突然理解为什么要把马路上那个大泥洞放在第一章,那就是中心思想啊,愚昧的思想、荒诞的习俗,不就是那个泥洞,不管多少人曾深陷其中,竟无一人想将这个洞填补上。
贫穷且无知,触目惊心。一些思想上的禁锢使人画地为牢,生命的半径不过一亩三分地,果然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2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中记载了萧红的童年时光,有悲伤、有欢乐。呼兰河是萧红小时候所住的地方,她的祖父死在了那里,她的二伯也死在了那里……这本书里说了那里的冬天很冷,天空是灰色的,大地被冻裂了,整天飞着清雪。还说了那里卖麻花的人很多,虽然是冬天,但他们还是坚持着卖。
一到黄昏,人们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河灯。这边的人还喜欢跳大神。萧红小时候很顽皮,每次祖父去除草,她也跟着去。然后把旁边的花一朵一朵摘下来,然后一朵一朵地插到祖父的草帽上。祖父浑然不知,还以为是那年春天雨水大呀,这棵玫瑰开得个性香,二里路也闻得到。回家后,那插满玫瑰花的草帽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可开心啦。
萧红虽然有时很顽皮,但有时也很懂事。她的祖母死的时候,来了很多人。虽然萧红不关心祖母的事,但是她招待客人招待得很好。她把她的`小哥哥带到花园里,一一把东西介绍给他,自我也不打搅其他人。
随着故事中萧红的一天天长大,慢慢的,那里的小城特色我也了解了不少。他们跳大神,看河灯,看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3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呼兰河这个地方的有趣和热闹,也感受到了作者那难得的温暖!
呼兰河的趣事有很多,比如:大泥坑事件、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姑娘庙大会等。最有趣的是那野台子戏,野台子戏是因为丰收或求雨才办的。因为那个地方接姑娘唤女婿的,在那个地方说媒的.很多,所以很热闹。
每家都带着一大批礼物,你送我,我送你,看得看得饿了,听的饿了,聊得饿了,就在旁边买些 凉 粉,糖球、粘糕,反正多得是。
唱台上根本没人关注,像看的看不着,不想看的到看得着。唱来唱去,也没几个人听懂。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样热闹,不聊天那就可惜了。有些乡下人还在沙滩上扎营了呢!看上去倒挺舒适的,一向无忧无虑的,还吹着清风,真舒服啊!
作者小时候,最喜欢在花园里玩,跟祖父玩。作者总是跟在祖父后面,祖父干什么,她也干什么,累了就睡,多轻松,多自在啊!成了萧红黯淡孤零的童年心理中难得的亮点,是津津乐道的人祖小间的交流。现在我才发现,原先爱有多可贵。
可是,谁也没想到萧红是虚假的背景里成长的,只有那六七十岁的祖父给过她温爱。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4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5
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不是一本很厚的书,但写了很多事。这本书不光讲述了萧红小时候的事,还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她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旧社会老百姓。
萧红来自东北,正在她来到上海,包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成冰块的时候,她遇到了鲁迅,鲁迅的慈祥让萧红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了,并且使萧红拿起了笔写作,终于,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是出自于《呼兰河传》。
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才明白旧社会的黑暗,呼兰河的人是善良的,但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们的习俗害了他们。
当小团圆媳妇生病的时候,婆婆愿意花钱去请道士来“治病”,这当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们知道,道士做法又怎么能治病呢?最后,小团圆媳妇,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鲁迅先生所处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人们依旧是善良的,可是,善良的人们依旧摆脱不了封建的枷锁,依旧不能抛开那些没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方法”。
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萧红是寂寞的,妈妈对她是恶言恶气的,爸爸对她是冷淡的,奶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拿针扎她的手指,只有爷爷对她是慈祥的。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是十分明显的,生个男孩,家人会欢天喜地,生个女孩,家人会一脸嫌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是孤独的。
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我们是多么幸福,更让我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不用担心温饱是多么幸福,而且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这样只能害了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四年级时,我从语文课本里读到了《火烧云》一文。它是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是我缠着父母好不容易抽空去书店买来的。这书使我我爱不释手,因为它有它独特的魅力。
这本书里,主要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以及她的一些亲人、邻居、佣人,比如祖父、有二伯、祖母、厨子、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对一些封建思想、愚昧保守的人和事进行了强烈地讽刺、批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第五章。它用了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她由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受到愚昧思想禁锢的人们活活残害致死的事情,体现出了封建社会陋习害人的本质,使我想到了现在开放、自由的社会里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那时的团圆媳妇不如一只鸡值钱,而她的婆婆可以为了心情好坏而任意打她、骂她。现在我的妈妈是绝对不可能被我的奶奶打,因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法律的保护。故事中的那些邻里都怀着一颗朴素的“好心”来帮助小团圆媳妇治病,一个说这种偏方,那个说跳大神、叫魂……她的婆婆平时十分勤俭,连自己手指甲里被刺了一下也不肯花钱治,却肯为媳妇花大钱来让道士。可见她的无知。
那时社会中的人还不相信科学,因此会使一个又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死去。最后这团圆媳妇被众人迫害致死,有二伯和老厨子竟在谈论酒菜,由此可见当时的人认为“童养媳”这种错误做法是对的,没有此感到要反抗这风气。
《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的无知与保守,看到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现象,更是感受到当时社会主仆、大男子主义的不好风气,使我感慨良多,许久不能忘怀。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6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茅盾评为叙事诗的代表,一串优美的乡土歌谣。
书的第一章,写了呼兰河严冬时的景象。赶车的车夫,卖豆腐、卖馒头的人,在严寒、风雪中艰苦的生活、劳动着。他们作为下层社会的人,只能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碌着,但依旧对生活十分乐观,这点很令我佩服。然后又从人们对东二道街大泥坑事故的种种猜疑反映了小城居民的迷信。这种迷信在第二章中显露无疑。跳大神、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些呼兰河的精神“盛举”,却有一大半是为死人准备的。为了死人在地下不愁吃穿,家人们都要花大价钱,把洋房、田地、衣裳甚至厨子、仆人、马匹都要烧了,衣裳也都是真正的棉衣布衣。有的穷人,看到那些东西,都想住到里头去。
写过了呼兰河的总体情况,作者萧红又开始回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首先作者写了与家中唯一一个疼她的人——祖父一起度过的`时光。祖孙俩种菜、栽花、背诗,作者还曾经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之后,就是作者一个人玩的时候了。作者总能在家中的箱子里找到一些玩的,颜料、绣花鞋,以及祖母曾用过的一些首饰,都是作者的玩具。看到这一章,我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并开始珍惜自己现在的童年时光。
最后的三个章节里,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其中,我最佩服冯歪嘴子。他经历了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亲人丧失,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他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在别人一致认为”冯歪嘴子不行了“的时候,依然坦然的面对生活,用自己不屈的灵魂,坚持着活了下去。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封闭就会落后。呼兰河就因为与外界隔绝,凡事都不相干联,而造成了自身的落后。同时,这本书还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陋习,引后人深思。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7
这本事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语言很有朴实,充满韵律,详尽的讲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萧红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十分快乐有趣,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提起她的父母,这段是唯一让我感到幸福的文字。其他文字整体充满了无奈萧条,那时中国农村的人们努力的生存下去,却仅仅是生存,活着就活着,死了也就死了。村子里面的人愚昧,无知。我恨他们的愚昧,无知,却又只能无可奈何的叹息。邻居家的童养媳,可爱的小女孩子被一家人活活折腾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磨官,妻子难产死了,艰难的拉扯着两个小孩。一直住在危房不搬家的.拉车人,经常偷摸拐骗的厨子。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村民,耐苦耐劳的村民,八卦愚昧的村民,矛盾的村民,使我印象深刻。虽然文笔很好,但是不想再看一遍。
好句摘抄:
1、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2、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3、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4、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是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5、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8
自从我们上了《祖父的花园》这门课,很多同学都买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前面的同学也买了一本,我借过来看。
这本书有六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活泼天真的“我”、简单纯洁的王寡妇、祖父、可怜的团聚儿媳、奇怪的二叔和坚强的冯歪嘴。这本书描述了作者在呼兰河这个小镇度过的童年。小镇上人们的生活悲惨、凄凉、欢乐。读作者的文字不仅让人感到悲惨,还有一种轻松幽默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永不回头的童年。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最亲密的亲戚——她的祖父去世了,这让我更加难过。
这本书中最让我愤怒的角色是小团圆媳妇。她五六岁就买了,十二岁就结婚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相信“大仙女”的胡说八道,反复折磨她,最后折磨她。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似乎看到热水里冒着气泡,小团圆媳妇在水里挣扎。为什么没有人出来阻止它?为什么要相信迷信?为什么要杀死无辜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冯歪的嘴是我最佩服的。冯歪嘴是一个普通的下等人,在磨坊里磨面条。一次偶然的机会,作者发现他和邻居王大姑娘结婚了。消息传出后,冯歪嘴和王姑娘被当地人嘲笑。当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时,她死于分娩。人们在谈论冯歪嘴该怎么办。我以为会有人互相帮助,但没有人!冯歪嘴在人们的闲言碎语中默默地工作,坚强地与困难搏斗,让我不禁感到敬佩。20世纪的`呼兰城,只有爷爷给了萧红温暖,路上有大坑,没人填。冯歪的嘴有难,没人帮忙。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烧死了。人们只是看热闹……一个灰暗的小镇!但这本书却让我感触很深,心里很沉重。现代作家司马长风说:“她(萧红)让小镇上的人物获得了不朽的文学生活。”
让我们以冯歪嘴为榜样,在波涛滚滚的人生海洋中努力前行,一定会到达温暖的彼岸!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9
在东北作家群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女性作家,她的天赋大于努力,她仿佛印证了那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她的名字叫做萧红。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里萧红的气息很浓厚,几乎想当于萧红前xx日落前的火烧云,连绵一片,还有那个一下雨就就积水很深的泥塘,天气晴时,它就变得黑稠稠的每年还淹死一两个猪、牛、骡子等,等淹死了猪牛附近的人就享福了,主人会低价出售淹死的动物的肉,有时病死的猪也会假借淹死的猪售卖,这些写的很真实,就像日常发生的事一样。开头写吃的也非常生动,就像写一块豆腐,别的写豆腐可能从它的色、香、味开始,这里写豆腐是从人们对它的珍惜开始,原文是这样写的“这时候,卖豆腐的又出现了,赶上吃晚饭的时间里卖上一波豆腐。所以卖豆腐的一来,男女老少全都欢迎。豆腐加点辣油,拌点大酱,实在美味,触一点点豆腐,就能吃下半碗饭,再触一点,又下去半碗饭。所以买了豆腐的人家,那一顿总是能多吃上两碗饭,没吃过的人,是不能够知道其中滋味的。而买不起豆腐的人,总是羡慕人家卖豆腐的,就想着,要是自己开个豆腐坊。每天都能吃上豆腐多好。甚至有的为了吃上一块豆腐,豁出去了。大不了就是不过了。”让那时候看书的我垂涎欲滴,可当我真正吃到时,也明白了这只不过是文字效果而已。
《呼兰河传》就像我们每个人童年的回忆,这让我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纯真而残酷的童年,悄悄的从我们手边溜走。
《呼兰河传》前半部分写呼兰河的温馨,或者说表面的平静,后半部分以小孩子的视角写残酷无情的现实,你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这些暗流涌动,整体读下来却是感到越来越沉重的悲哀,细腻的笔法描写、人物轻飘飘的话语、不经意间显露的愚昧未开化,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声幽远的叹息。
前半部分的温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庙会的时候,各家老小出动,庙会上插上鸡毛的小玩意儿、小姑娘和小伙子不经意的邂逅、回娘家的媳妇儿……太多太多,好像人生百态,人间烟火,这一番美好的场景让人对呼兰河心生向往。
后半部分撕裂了这一切。首先是小团圆媳妇儿,也就是主人公邻居家买来的童养媳,她来时活泼好动、勤劳能干,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只是她的`婆婆看不顺眼,认为她也太好动了些,于是开始打她,不出三个月,小团圆媳妇儿病了,这里让我感到第一个悲哀的点是,小团圆媳妇儿好像没有名字,她好像生来就叫这个名字,好像生来就被卖了,生来就受磋磨,离开贫穷的家,十岁九岁?就来到买她的人家里,她活泼,她好动成为她的“婆婆”打她的理由,可明明是这个年纪的天性。
后来小团圆媳妇儿被婆婆各种偏方治病,什么罪都挨过一遍,最终来到这个家,来到这里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小团圆媳妇儿死后,后山就流传了一个传说,说小团圆媳妇儿变成一只大白兔,在桥边问路人能不能带她回家,如果说不,她就会哭的不能自已,如果说好,她就会消失,这个传说最后不了了之,就像小团圆媳妇儿一样泯灭在年复一年没有变化的呼兰河城里。
最后一个故事,磨坊工也就是冯歪嘴子和脸庞像葵花一样的王大姑娘的故事。磨坊工磨糕、磨豆子,磨各种吃的,一向平静甚至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他有天被人看到磨坊里有个女人,还用白面口袋捂着一个小孩子,于是大家知道了磨坊工竟然有了媳妇儿还生了孩子,一问才知道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姐,王大姑娘可能有点傻气,同院的人以前说王大姑娘各种好,说她身材高大硬朗,手脚勤快,直到她跟了冯歪嘴子,院里的开始暗地里说她的坏话。
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王大姑娘再次生产中难产死去了,只留下两个孩子和冯歪嘴子,在冯歪嘴子还算尽心的照顾下两个孩子都活的好好的,只是我想没有娘的孩子x终究是苦的,何况小的那个孩子好像有些想她母亲,傻气,我不由担心起来,他活的到成年吗?那个温柔又冷酷的呼兰河城能容纳下这两个生命吗?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大家发现王大姑娘后,合力将他们赶出原来的磨坊,如果不是冯歪嘴子来哀求祖父租给他们栖身之所,如果不是祖父的恻隐之心,那冯歪嘴子一家可能就冻死在那个冬天了,后来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关注冯歪嘴子,关注他的孩子x,好像这件事从没发生过。
小团圆媳妇儿和冯歪嘴子总让人想起呼兰河这座城,或者说这里的人们是如此残酷,他们生在这里,死在这里也埋在这里,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蒙昧无知不开化,他们幸福地麻木着,知道死去,这就是呼兰河。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
《呼兰河传》是萧红为了怀念她儿时的生活而写的一部回忆录。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第三章,我给这一章命名为“我、祖父和园子”。这一章里主要写了萧红和祖父的故事,大部分是她和祖父在园子里游戏玩耍的趣事。在她的家里,爸爸妈妈和祖母都不喜欢她,只有祖父喜欢陪她玩、关心她、爱护她,温暖了她的童年。比起萧红的童年只有祖父的爱,我的童年要幸福得多了。比如有一天我因为连续两天都吃完全一样的菜而埋怨妈妈,妈妈非但没有生气,第二天还去了一个很远的菜场,买了很多新鲜的.菜做给我吃;我的爸爸在他生病住院期间还帮我解决作业的难题;我的阿婆总是想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东西;我的阿公为了让我能吃到最新鲜、最没有污染的菜,在自家阳台上精心种植了好多品种的蔬菜……
我特别羡慕萧红小时候家里有这样一个大园子,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爱的园子,那里有很多树,有蜜蜂、蝴蝶、蚂蚱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还有里面发生的充满关爱与乐趣的故事。我好希望我也能拥有这样一个大园子,可以和爸爸妈妈、阿公阿婆一起在园子里种上树、花、菜,那里充满芬芳、硕果累累,大家一起多么开心!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在我的生活里的确如此,每一次读这本《呼兰河传》,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假期我去新华书店买书时,碰到一位幼儿园的朋友,向我推荐了肖红写的《呼兰河传》。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文中优美的语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些语句犹如吸铁石,引得我一页一页往下读,也让我从中增长了不少知识,学习到了许多写作用法,使我在之后的写作之路上受益匪浅。
读了书后,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道理。在读到书中第七章有关“冯歪嘴子”时,他的老婆在生第二个孩子时死去,留下了他和两个很小的孩子相依为命,苦苦生。我替他感到伤心难过,可冯歪嘴子在肖红笔下,却十分坚强,一点不痛苦,依旧乐观地面对生活。不像有些人面对一点挫折,就动不动“上吊”、“自刎”的,他总是说“日子会好的。”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令我敬佩啊。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很差,非常沮丧,觉得自己很没用。回家看到书架上的.《呼兰河传》,想起“冯歪嘴子”的故事,他的那句“日子会好的”,心想我只是这次考砸了,不表示我永远不行啊。只要我努力,成绩会上来的。这点挫折,打不倒我,要乐观,要自信。
“阅读使我们变得富有和强大,阅读使人修身养性。”我们只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萧红在呼兰河的童年的有趣故事。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的。它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初呼兰河的风景和人物,并了解了作者的'童年背景。
参考历史背景,不难发现萧红的《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12月。她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的刀口大火和疾病,他们互相攻击,比她童年的生活还要糟糕许多倍。她写这本书是为了表达她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萧红的童年是孤独的。她每天住在一个小院子里,里面有黄瓜和大瓜,每年都和蝴蝶、蚱蜢、蜻蜓呆在后花园里。她善良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呼兰河这个小镇,孤独,刻板,单调,无色。人们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刻板生活。呼兰河也是一个善良的地方。吵架了,就和平解决,没有任何恶意。萧红生活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环境中,深深地烙印在她的灵魂中。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是零零碎碎的,不像小说,它记录了萧红童年的真实写照,但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受到了日本人的限制,她多么想回到童年啊!这样一本真正的书怎么可能不被人感动?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3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好玩的故事,假如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殊好玩,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特殊幽默,特殊疼爱我。
诞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特殊爱,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快的,也是孤独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布满了欢快。
文章中写到团聚媳妇是一个秀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学问变得才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奇特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公平,没有可怕的战斗。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和善、热忱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奇特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4
天意初秋,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靠着树干坐下,捧起我心爱的《呼兰河传》,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斜斜地洒落下一地的笑声。记忆中有关爷爷的画面也渐渐鲜活起来。
《呼兰河传》中童年的萧红家有一个大院子,里面有好看的玫瑰花,她经常和祖父在院子里打闹。调皮的她经常给祖父头上插满鲜花。祖父不但不责怪,还宠溺地冲她笑,任阳光从眉梢淌过嘴角。
这让我想起我的爷爷,他是一位和萧红的祖父一样的慈祥的老人。爷爷家里有几亩田,种的都是我喜欢吃的东西。每天,爷爷拉着我的小手,扛着农具,来到田地。爷爷种田,我在一旁玩,摘摘花,拔拔草,追追蝴蝶、蜻蜓,在地里疯跑。爷爷干完农活儿就会陪我玩。玩累了,尽兴了,我就赖在爷爷背上,让他背着我回家。夕阳西下,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们一老一少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好似一幅画。
萧红的祖父喜欢教她背诗,我的爷爷也一样。每天清晨,爷爷总是戴着老花镜,拿着一本小册子,坐在我的床头,他念一句,我念一句,念完一首诗他还会给我讲诗的意思。只是当时的我不大爱听,总会钻进被窝儿里抗议。爷爷无奈地叹口气,合上书,拿出我最爱的`烤玉米,爷儿俩你一口我一口津津有味地啃完又香又甜的大玉米,再哄我背几句诗。那时的爷爷也和萧红的祖父一样乐呵呵。
爷爷还有一点和萧红的祖父很像。萧红的祖父总是把小猪小鸭裹了泥,烤好了给她吃,然后假装嗔怪道:“这小丫头,可真能吃。”萧红每次听到这句话就会赌气再多吃一点儿,这时候祖父总会满意地笑着。爷爷也一样,听说鸡汤养人,他特意向饭馆里的厨师学艺再做给我喝,为此还交了一包烟丝作为学费。你别说,那包烟丝还真没浪费,爷爷做的鸡汤可好喝了,色香味俱全。看着我吃得心满意足,爷爷总会笑着刮刮我的鼻子,骂道:“小馋猫。”“那你就是老馋猫!”我会不服气地说。爷爷被我逗得哈哈大笑。
一阵风吹过,头顶的树叶沙沙作响。我从回忆中挣脱出来。风把书一页一页地翻开,将童年的萧红和她的祖父,我和爷爷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帧帧定格。时光匆匆,我长大了,爷爷老了,但爷爷对我的爱如祖父对萧红的爱一样,只多不少,永远不会消失。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5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以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形象地反映出呼兰河这座小城,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中写团圆媳妇的一段。才12岁就被扔到婆家,饱受折磨。在那里不但没有家的温暖,还被婆婆当成出气筒,被打的遍体鳞伤,却得忍着,什么都不能说。因为如果说了,就要再遭受一通更加厉害的毒打。因此,当我读到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心里没有那么难受,反倒觉得松了一口气。我真的再也不想看到她受虐待的片段了,我读着文字都觉得受折磨,更别说她本人了。
当然啦,这本书里也不光只有这样沉重的文字,写的更多的是相对比较轻松愉快的事情。比如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等等。它们有些让我觉得新鲜好玩,还有些让我匪夷所思的`封建迷信。
虽然这本书讲的内容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和体会过的,只有在旧社会才有的,但我还是很喜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觉得新鲜、好奇,当然,更主要是因为作者描写的很细致,让人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就是亲眼目睹了事情经过的旁观者。读了这本书,仿佛就看到了旧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强烈推荐大家也去读一读这本书吧,了解过去,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0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1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3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优秀】06-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篇02-16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15篇01-1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1-0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精选15篇02-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2-15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