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巨人的陨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
看完此书,的确有一种震撼之感。读起来畅快淋漓,1000多页的书,丝毫不会有困倦感,反而期望一气呵成。
在英国,一战之前,矿工给贵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却拿到很少的报酬。矿难中遇难的矿工家属也得不到赔偿。英俊潇洒又乱性的贵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导致女管家怀孕。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用钱解决了这件事,最后女管家被扫地出门。
在德国,同样英俊的贵族男子爱上了英国贵族女子茉黛。由于战争即将爆发,不得不秘密娶了茉黛而无法声张,因为担心娶了敌国女子会有叛国罪。
在俄国,失去父母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一个敦厚善良,一个狡诈自私。同样,因为战争,一个参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个偷渡到美国娶了美国大哼的女儿。最后机缘巧合,兄弟俩在战场上见面了。
在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在暗中策划着整个战争走势。他运筹帷幄,使用各种办法去游说选民最终获得连任。当然,美国借钱给这些参与战争的国家,使得他们又发了一笔战争财。
整部书中出现了丘吉尔、威尔逊、斯大林、列宁的名字,让我不知道这个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分不出来,一切感觉很真实。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鲜明,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矿工比利、布尔什维克格雷戈里、英国女伯爵茉黛、美国总统助理格斯他们对他们所选择爱情的忠贞。也可以看到英国贵族菲茨、俄国工人列夫的乱情乱性。
对于第一次大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历史书上或许只能看到一些精炼的记载。而在这部小说中却让我们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实而丰满了一些。
乱世出英雄,被英国菲茨伯爵抛弃的女管家最后成了英国自由党的领导人。为英国矿工遇难而打抱不平的矿工比利,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俄国从小受苦的格雷戈里因为战争加入了布尔什维克,追随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从而成为了一名领导者。
战争也让一部分人地位和荣誉大不如前,英国女伯爵茉黛嫁给了德国贵族后,德国贵族的没落,使得这个从小衣来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总会上班赚钱补贴家用。英国贵族的地位,也因为自由党的兴起而逐渐落魄。
俄国沙皇倒台后,沙皇的继承人,也被俄国人民打死了。……
各种故事、各种人物交织在一起,从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恶丑还有任何的对社会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
多重角度和各个阶级演绎的一战,从开端之前到结束之后,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构造了几个主要参战国的.全貌。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细节,严肃但同时浪漫。在作者笔下,一战这个巨大但不常为人所道的疤痕被揭开。作者对于整个一战时期各国的现状,矛盾,人民的描写丝丝入扣,许多主人公和真实历史人物的交集也不停向读者宣告,这不单单是部小说。同时作者对于一战中的反省也借由书中各位年轻激进的主人公表述出来。稍稍提一些不足,书进入后半的时候感觉许多刻画远不如前半部分那么深刻,情结推进也就是主角们简单的交谈,争辩和历史的自然推进,感觉欠缺了些什么。还有就是人物略显脸谱化,不过这或许对于畅销书来说不能算缺点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3
一部读来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故事。不敢妄称其为“!史诗性著作”,但读来却有此感。以细腻巧妙的笔触描写几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爱恨情仇,为读者展现出一战中各参战国的真实民生和现场状况,例如,沃尔特代表的德国,菲茨和比利代表的`英国,格斯代表的美国,格雷戈里代表的俄国。此书刷新读者对于一战已有的历史认知,让更多人以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帝国主义之间权力制衡,利益纷争中的政治手腕和斗争。感谢作者让我们在恢宏的历史故事中,读到了真正的成长与奋斗,人性与善良,坚贞与勇敢!相信爱情,相信和平,相信所有的战争都是不义战。经历生死考验和磨砺的人性,愈发光辉伟大!历史的巨人陨落,新的力量升起。期待未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4
今天读了一本叫《巨人的陨落》的书,它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讲真,对于那些切合实际的历史描写,我也仅仅是当做历史背景来看待的,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尤其是那些面对人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女人们。这里说一说我印象尤其深刻的一位女性,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茉黛。她出身显贵、思想独立、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性情女子。她是英国人,出身显赫,是皇亲国戚,是令人艳羡的女勋爵。同时,她创办报刊,宣扬女权,是旧时代女性想成为却又望而却步的新新人类。这样一个出身贵族又很清醒的拥有个人思想的女人,她的爱情是怎样的'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态读着小说。直到她心仪的青年才俊沃尔特的到来。
他们的爱情之路甚是曲折。因为沃尔特是德国外交官,家庭背景也惹人瞩目,他的父亲奥托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一旦他们在一起,沃尔特的前途就毁了,他的家族也会在德国受到重创。因为他娶了敌国的女人。茉黛当然知道在一起的后果,所以她忍痛割爱,主动拒绝了沃尔特的求婚。要知道,只有真正爱你的人才会贴心贴肺的为你着想,哪怕代价是离开你。只有更爱自己的人才会把对一个人的爱理解为不顾一切的占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5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陨落”这个书名,以为讲的是某个伟人的故事,之后看了简介,发现写的是以一战为背景,六个家庭的故事。这样我就有疑问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尔。
小说开头是讲的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矿井被欺负的故事,一般小说写的第一个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读者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个人物身上,有带入感,我也是这样。看到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险的工作,心就不觉揪起来。当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沉着冷静的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一百多名矿工,我顿时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罢工,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参军,亲历一战,在俄国战场用密信泄露“军事信息”被发现,判刑十年;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了风云人物,减刑为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国国王到访,艾瑟尔抓住机会,安排得体,成功升为管家。之后因为未婚怀孕不得不离开,到了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报社的`主管,根据弟弟比利在俄国的信息发表了闻名全国的文章,最后也当选为工党议员。姐弟俩的故事都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啊。
读完书回过头来思索“巨人”指什么这个疑问,发现应该是指“帝国”或者“帝国主义”。《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战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工人运动,妇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xx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从此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联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离欧盟事件,欧洲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让我这个从不喜欢战争历史、不喜欢政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起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6
这本《巨人的陨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虚构了六个家庭,英国的菲茨赫伯特家和威廉姆斯家,德国的冯middot;乌尔里希家,俄国的别斯科夫家,美国的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六个家庭所属的四个国家均为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主要国家。我喜爱这样的故事,这六个家族虽然是虚构的,但书中描写的战斗,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四个国家在1911年到1924年这十多年间的变迁是真实的。读的过程特别畅快淋漓。
关于战斗
一次世界大战算是历史上最残酷的战斗。战斗之初,参战的士兵根本不会打仗,格雷戈里竟然在扣动扳机之后才发觉没有打开保险栓,战友一枪未放就倒下了。
然而更残酷的是双方的战壕战,一战前所创造的机枪彻底转变了战斗的形态,让以前那种列着队向前冲的战士完全成为机枪的活靶子。比利参与的索姆河战役,按着老套路冲锋的英国人,竟然第一天就伤亡六万人。所以双方都开头挖三道战壕,前面布上铁丝网。这样的战斗直到结束前依旧焦灼不下,应为谁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残酷,双方的士兵都不想打仗,战斗过程中也有温情的一面,圣诞节官兵无法阻挡士兵们自动休战,拒绝进攻,格斯观察德国担架队消失了也能主动停止射击。
这场战斗士兵们是多么不情愿打仗啊,其中最惨的当属俄国,以格雷戈里为代表的士兵们最终忍无可忍时,最终加速了俄国沙皇的覆灭,看来对这场战斗推断最为失误的是俄国沙皇啊,不仅没捞到好处,反而皇位不保。德国也比较惨,相比英国士兵们吃不好穿不暖,虽然战斗时期没有叛乱,但是战后成就了,也算是一战的后遗症吧。
最终结果美国加入,俄国退出,一进一出之间,胜败瞬间明显。美国呈现了他的超强实力,同时想想战斗期间俄国是多么的打酱油啊。
可以说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从没有经受过这么大规模的战斗,世界上全部发达国家全都卷入战斗当中。正如书中茉黛所说的,在每个国家都是那些反对战斗的人被拒绝,然而在战前像茉黛一样有洞察力的唯恐只是少数,只有经受过这么一场残酷的战斗之后,才开头思索如何避开发生的战斗。当今世界伊拉克和叙利亚战斗正在如火如荼,而大国没有直接卷入,这也是残酷战斗之后的阅历吧。
关于历史
纵观全书,英国的历史就是女权运动的历史,是工党崛起的历史。那个年月里,从女性没有投票权到拥有部分投票权,女性能否和男性同工同酬,工党在议会中渐渐增加了席位,茉黛和艾瑟尔还有比利始终在进行努力斗争,而且她们胜利了。
可以看出肯middot;福莱特作为一个英国人,写作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还是特别满足。因为英国没有发生像法国和俄国那样的革命。其缘由可能是书中茉黛所说的英国贵族可怕法国革命在这里重演,因此最终他们总是选择妥协。比利参与选举时也说,工党并不发动革命,我们目睹了其他国家的革命,革命并不能奏效。所以现在英国仍旧是君主立宪国家。英国的改革可以逐步完成,就没有必要推翻国王了。当然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英国是参战国家里人民生活相对较好的国家了。
相比来看,俄国就比较惨了。感觉全书始终都在“黑”俄国,例如腐败的俄国军官英国救济的军需物资都倒卖了,别斯科夫一家生活之凄惨一心憧憬着逃亡美国,俄国警察欺侮老百姓,沙皇镇压不满的群众,真的是通篇在黑俄国人啊。不过你还能怎么说呢,俄国的确人们困难的生活不下去了,俄国战斗期间的确像打酱油一样。就连对美国维亚洛夫家的描写也有些黑俄国的意思。
竟然最终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了,康斯坦丁和那些无辜的人依旧在格雷戈里眼前被处决,那革命毕竟是为了什么呢。明显是不看好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啊。真的不知道这书要是让俄国人写的话会写成什么样子呢。
至于德国的沃尔特和美国的格斯始终在跟着高层出谋划策应付战斗,所以对两国底层人民描写较少,也算是此书的圆满之一吧。
关于爱情
本人不太爱看爱情,看此书其实就当历史书看了。比较喜爱艾瑟尔,虽然一开头跟菲茨傻白甜了一把,但从她和菲茨的律师讨价还价中看出,艾瑟尔还是有头脑的。后然毅然决然拒绝了菲茨豪华套房的诱惑,抛弃了菲茨。是好样的,看的真是解气啊。好在最终也找到了真爱。
卡捷琳娜也是年纪太小,一开头怎么会喜爱列夫呢。格雷戈里面对自己喜爱的卡捷琳娜,几年间最终感动了卡捷琳娜,有情人终成眷属。
茉黛和沃尔特一见钟情,战火纷飞,一别数年,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气人的就是列夫了,列夫算是本书中少有的“坏人”了吧,小偷小摸,坑蒙拐骗,抛弃卡捷琳娜还不算,和奥尔加结婚后还又找夜总会歌手,也是气死人啊,又黑了俄国人一把。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7
历时45天(其实有效时间应该低于30天),看完了肯·福莱特史诗巨著《巨人的陨落II》上一册以茉黛·菲茨赫伯特女勋爵与沃尔特·冯·乌尔里希的美好夜晚为收尾,本册中,贯穿主线的是一战,地点主要发生在德国的东西部战场,用各对因为战争,政治而两地分居的情侣视角,来描绘了个人对于国家机器的渺小,例如上一册结尾的沃尔特与茉黛,虽然一个身为贵族,一个身为外交官,或许背负着各自国家的政治目标,但在爱情与国家面前,他们选择不叛国也不弃爱,沃尔特去了前线,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局早日停火,和爱人正大光明在一起。
但正如之前所说,国家机器的庞大,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左右,战争越拖越长,伤亡越来越多,此间每一回战场的描写都令我影响深刻,那个圣诞夜,英德两国士兵走出战壕,共同庆祝;格雷戈里视角的德俄战场,他勇敢的向腐败无能的上级扣下扳机,只为了不向和自己一样被欺压的普通士兵开枪,他们是无辜的,每一位普通士兵都是无奈的;包括后来比利的参军,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领导者的无能,以及比利的勇敢与机智;为了照弟媳和侄儿子,毅然从戎的格雷戈里,勇敢的向压迫做反抗。
等等,每一个小角色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骨子里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勇敢,无谓,爱与和平”,而好战者以菲茨为例,身为贵族的他衣食无忧,“总想搞点大新闻”,不顾一切推动着战争,当然战争也不是他一人所为,而是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大人物”所做的决定。
而小百姓们,只求一个面包,拿起了枪,运气好的活下来了,运气不好的,留下了家人独自西去。战争是无情的,但越是这样,越是能体现出人性的光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格雷戈里对于卡婕琳娜的那份深沉的爱,想当初是自己在野蛮警察的骚扰下救下的她,为此不少受到报复,本以为她能爱上自己,却被“风流哥”自己的弟弟所得到,他有嫉妒,但他作为家中长子,从小看经历了沙皇对人民,家人的重重暴行,他的心智比普通人要成熟,他对于爱的人,总是像大海一样宽广和深沉。包括后面自己辛苦换来的去美国的船票,因为列夫被残暴警察追杀,而毅然给了列夫,让他逃出俄国,自己留下来,扛下一切。
在所有正向男性角色中,我比较喜欢比利和格雷戈里,因为他们出身都不好,仅仅是非常普通的百姓,但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不仅没有被打趴下,而是越来越牛逼,或许比利只是想让家里姐姐和父亲不再奔波,或许格雷戈里只是想让弟媳能顺利生产,自己能早日离开黑暗的沙俄,到后面,甚至只要一个面包。他们不像贵族们想建功立业,但却完成了足以改写历史的成就,虽然他们只是普通人,本册最喜欢章节是格雷戈里视角下的革命,他不是领导者,领导者是大家熟知的列宁,但是他发扬了了布尔什维克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实他并不是想政变,只是现实的残酷让他做出了内心的`选择,一个国家的军人永远不能向手无寸铁的人民开枪!从推翻沙皇的故事上来说,我很有触动,毕竟我们国家也是这样过来的,还是很佩服陈独秀等人,伟大!最后再说说列夫,这个浪荡公子形象塑造的很是完美,但我觉得最后应该会来一个非常精彩的反转,其实每一对情侣最后的重逢无疑是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届时荡气回肠的家国命运在刻骨铭心的爱情亲情友情面前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继续开始第三册阅读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8
花了很长的时间读这本书,内心是比较震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美政坛的暗潮汹涌,欧洲民众为自己的权利而展开的斗争或者说革命,一副副波澜壮阔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没有偏颇谁,很客观的娓娓道来,将所有的事件一一展现让我们自己判断。比利和阿瑟尔姐弟为民主,为人人平等的权利不懈奋争,努力争取;茉黛和沃尔特坚持的爱情令人感动;雷格戈里奋斗一生所获得的一切,却发现自己和他们并无不同,列夫反而是最接地气的人了,自私自利任意妄为;格斯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心灵伴侣;菲次就是正经的既得利益者,伪善的没落的贵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远非我们从前在历史书看到的那样,政治的世界充满了权力的争斗和阴谋!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9
随着作者对人物现状的交代结束,本书也走向了完结,我没有如封面所“陈述”的那样三个通宵读完,前前后后差不多两周,三十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
第一:算是填补了脑子里的一战史空白,几个主角战前努力争取反战,到战场身不由己搏命厮杀,不得不感叹政治的复杂和战争绞肉机的可怕。
第二:这点说来惭愧,可能自从少年时读过几本名著便再未碰到这类优秀的书了,沉迷于推理类和实用畅销书对我实在谈不上有多大用。此书让我最惊喜之处就在于情节的安排上,沃尔特和茉黛的跨国之恋,耶稣的比利和“粗口姐”的坦荡的爱情,大渣男和弟弟的别样人生,美国男孩最终求得真爱(我觉得那个求婚很值得借鉴哦),艾瑟尔全书的经历和末尾史诗级的相遇镜头。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有美好的结局,但放眼大环境下,德国的.处境,俄国国内革命的问题,二十年的和平之后等着他们的是更残酷的现实。
书里各种安排的人物碰撞让你知道是在读小说,而真实细节的语言又让情景如此逼真,很多一笔带过的细节描写让人佩服不以,有些地方真实跪着看的。
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也该开始了,我也要努力写好自己的人生。(好久没写东西了,丑,丑的没眼看[差劲])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0
《巨人的陨落》按照时间顺序,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进。
在一战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虚拟的小人物故事,同时穿插2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传统接地气,却十分惹人喜爱,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证内容为王。
其实在阅读的很多时刻,读者是可以预想到接下来的情节。比如俄国的农民格雷戈里本已经攒好钱买好票,马上可以去美国之时,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里肯定走不成。
杀人的弟弟在码头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坏了,弟弟也许代替了哥哥去美国。虽然一一应验,却仍无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就是本书的魅力。
福莱特讲故事本领惊人,多线叙述紧凑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却非常不凡。极其赞同有的人评价他是“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绝不可能对一战中各个国家的推进如此地信手拈来。同时,又难得地毫不做作,写出来的东西深入浅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
他的小说在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出现任何史实错误。
所以书中关于真实人物的正面侧面细节,我想都会是他本人的真实外现。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描写。
众所周知,乔治五世痛恨自由主义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这位国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登上宝座的。他违背自己的意愿,受自由党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胁迫——此人深受公众舆论的支持——遏制了上议院的权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录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大概的人物轮廓,而这些都会与史实相符。
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1
读完书,总有写点什么的习惯。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区别于其他读者的角度,讲讲四个爱情故事和一个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菲茨与艾瑟尔、格斯与罗莎、卡捷琳娜与格雷戈里、沃尔特与茉黛,而那个人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在此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本书做一个宏观的评价,它不是神作,部分读者过誉了,甚至,也达不到书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誉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迷人感,这反而让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书,一本讲述历史,将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毫无违和感的融入某些国家,某些社会,某些阶层,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与无意间推动着历史进程。
此外,我甚至也觉得有必要说说经济学和历史的关联。今天在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讲的时候,里面提到现代经济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假设真正能够思考和行动的只有人类个体,国家也好,集体也罢,组织本身是不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读后感所以当我们说某个组织有所行动的时候,具体得落实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才有意义。否则,孤立的分析国家和组织的行为,而不对行为的具体策划者与执行者进行分析,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会非常大。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历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我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个论断,遗憾的是,对经济学有着深刻理解与洞察的历史学家就像国家濒危动物,大部分历史学家是缺乏较为深厚的经济学修养的。
回到本书,《巨人的.陨落》正是通过非常微观的个体,以及这些个体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类历史,或者说世界历史的偶然与荒诞。比如沃尔特既会思考德国与世界的命运,又会权衡他和茉黛的关系,他极力阻止战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战争将他和茉黛分开。这是《巨人的陨落》最难为可贵的历史观。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2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宏大史诗,作者分镜头叙述,仿佛身临其境地穿越了一百多年前的战争场面。在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小说主要以英德俄美法等大国利益为经,以五大家族的命运为纬,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反映出1911年6月到1924年1月那段云诡波谲的历史:英国工党崛起、俄国十月革命、萨拉热窝事件,东线战场,索姆河战役,美军参战,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沙俄的覆灭与苏联的诞生等历史事件。
肯·福莱特通过五个不同家庭的轮流切换,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的破茧成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的人生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这并非易事,但最终会如愿以偿。”
比利觉得,如果人人都过一种敬畏上帝的生活,整个世界,尤其是阿伯罗温的矿井这里会变得更好。
生活太艰难,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每一天都是可以期待的日子。一个人终会遇到另一个人,一个新世界终会带走旧世界。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3
不得不说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里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便捷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与浇筑铁器是差不多的,先做个模子,然后往里面到倾倒铁浆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吧,大家是怎么记住书中人物的?依靠人名?出于某些原因,我对书中人名恐怕有点脸盲,我全是依靠国籍和职业来记的。不错,书背后的简介概括得很好——威尔士的旷工,美国的大学生,俄国兄弟,英格兰伯爵,德国特工。这么多条线索,真是为难作者,好在故事讲的.不错,读起来还是很能满足消遣。爱国青年,感情泛滥,个性鲜明,除了俄国兄弟的形象笔者个人感觉刻画的不错,而其他人,似乎都是在讲一个人故事——这个人名为“正义”与“热血”。
我还了解到有条对肯·福莱特的评价是这说的——“善于描写爱情。”而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里对爱情的描写是十分大胆以及冒险的。毕竟嘛,乱世儿女,爱情当然也要奔放洋气啦。作者深谙通俗小说的爱情套路,以性写爱,简单粗矿,引人瞩目。
最后再说说此书的主题吧,战争、生命、成长。在作者世界观的框架下,这三者都表现得都很有张力,起码对于相同世界观的人是机具感召的。但我对于历史一直有一个不解的疑问:是少数人托起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时代成就了少数人?而这本书并不能给我一个合适的答案。或许让非典型的人物叙事承担宏大的历史观还是略显乏力的吧,也可能是翻译腔的问题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愈发显得仓促。
总的来说,故事不错,人物扁平,热血太过,为性写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4
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书中的时间线是从1911年至1924年,以一战为背景,描绘了横跨威尔士、英格兰、俄罗斯、美国以及德国5大家庭的爱恨情仇。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本小说可以带领读者了解到更加真实的一战时期。对于像我一样对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初高中历史课本的人来说,读这本书能更让我了解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以及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我并不想说太多,只是想简单分享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读完整本书,最直接的感受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出佳人。来自沙俄底层的格雷戈里成长为推翻沙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关键人物;来自威尔士矿工家庭,是英兰格贵族女佣的艾瑟尔,在战争爆发时期为女性权益做斗争,最终成为一位女性议员。(同样,英国贵族小姐茉黛和德国特工沃尔特的爱情故事也特别打动我)平民的崛起衬托出了巨人的陨落。
巨人的陨落意味着封建的等级制度的陨落。100年过去了,等级制度还存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吗?我悲观地认为是的。但这是个太过于复杂的问题,又涉及到社会、家庭、人性,我的三言两语会太过于主观,并且我也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用自己标准评判别人的人,在这里不会说太多,但是最近确实对这一问题有一些些的思考。
再来,是对于自己身处和平年代的庆幸与感恩。有足够的食物,能接受到我能接受到的最好的教育,能即时与家人朋友联系,对于身处战争的人们已经足够幸运。那时的人们那么艰苦,却能着眼于未来;相较于我现在,身处在自己的'舒适圈,只着眼于一些生活上的苟且,目光实在是过于短浅。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目光也亟需放得长远一些。
我没有经历过书中人物经历的那样跌宕起伏的社会变化。但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会有每个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烦恼。比如现在我们可能会纠结于自身的发展问题、感慨于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房价飞涨带来的对未来的焦虑。“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作为社会的个体,希望大家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审时度势,去创造自己的美好世界。
最后我想说一下阅读这个习惯。首先我想说明的是,阅读,尤其是看一些通俗文学,其实只是一个爱好,和喜欢看电影、听音乐、运动一样,只是一项用来打发时间,并且带来一些思考的活动。
那为什么我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呢?应该是我明确意识到了自己表达能力的不足。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我常常发觉自己说话不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想,说出的话没有逻辑,前言不搭后语。每当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总会以“你懂的吧?”结尾,那对方到底懂没懂呢,懂了多少呢?不得而知。输入太少导致了输出障碍,平时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一些碎片化信息上,只是麻木的接收,脑子里却什么都不思考。然而阅读一整本书的优点在于,你可以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开联想与猜测,进行一些思考,而不是仅限于接收的过程。其实电影和一些优质的电视剧也可以带来思考的过程,但对于我来说,这个过程可能太快,常常来不及,就有了答案或者新的故事情节。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部分的思考以及一些小小的心得。希望你喜欢看这些文字,如果还能带给你一些简单的思考,那真真是我的荣幸~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5
很棒的一本书。
引用百科的词条。讲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看完了第一部,开心。
接下来可以看第二部《世界的凛冬》。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相关文章: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02-02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1-25
《巨人花园》说课稿08-04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5-24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9-11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07-05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2-27
巨人的传读后感02-06
巨人传读后感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