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皮囊》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囊》读后感1
作者是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蔡崇达,在这本书之前从没听过的名字。说到买这本书的理由,也许是韩寒的推荐,也许是刘德华的第一次作序,也许就因为封面那句"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说作者的外婆,一个简短有力的故事。知道了在福建闽南地区,外婆叫阿太,阿太称作者为黑狗达。阿太那句"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让我对这位老人家肃然起敬,连手指被切断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还真让人有点心疼这个阿婆。要经历多少我们这个年代无法想象的辛苦,才能说出如此倔强的话来!我们或许真的太溺爱这个躯体,以至于我们的行动越来越缓慢,没有了年轻时的轻盈,没有了一无所有时的无畏,反而越来越沉重。我想是因为我们这副瘦小的躯体难以承受我们逐渐膨胀的欲望吧!
《阿小和阿小》,一个是随时要去香港定居的小少爷,一个是溜须拍马的叛逆孩。小少爷有着当时从香港带来的一切新鲜玩意,是如此的让人嫉妒,可这个高高在上的小孩觉得自己随时都是要离开的人,并没有融入同龄的孩子中,叛逆孩成为了他比较固定的玩伴,一个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玩伴。该走的还是走了,走不了的哪也去不了,叛逆孩出了车祸退学最后结婚生子成了渔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小少爷去了香港没多久,父母就破产了,父亲也去世了,过上了穷困的日子,最后做了业务员,天没亮就要起床,天黑了坐一两个小时车回家,听说快升经理了。我拼命离开的家乡和心驰神往的大城市,到底哪里才是我们该停留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欲望会因对其施加的压抑而愈发的强烈。或许当我们去走过一遭之后,我们的心会给出答案,当然时间是不会赔偿给你的,逝去的青春就是你要买的单。
《天才文展》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时间是文展,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必将有一番作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鼓励自己。直到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看不起,或者你曾经怀着高高在上的心态帮助过的人,已经混的比你好多了,或者过上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会明白,你最大的与众不同可能就是想的比较都多而已。其实我们大多都是流浪者,所谓的一番作为也只是世人对成功的谣言。特别喜欢书中的这句——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厚朴》欲望引领着我们年轻时的叛逆,青春是我们正当疯狂的借口。方与圆中提到:"我们都即将成为却永远也不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们脑海中总有一个幻想的自己,他有着我们缺少的品质,一种类似超我的存在,或者就是超我的一种。我们不断的想靠近这个自己,却永远也无法达到,总有一个更好的自己会出现在比你现在优秀的自己的脑海中。可当我们离他渐行渐远时,叛逆就会来填补我们失去的平衡,直到我们完全失去平衡。其实我们都有一种病,一种欲望没得到满足的无法自拔的病,想要成为欲望下幻想的自己,想过着你当下自认为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病态的是自己,嘲笑的是未来的生活。
这是作者半生经历的一些点滴,是一些刻在骨子里的疑问,他用这本书向自己提出了这些始终都要回答的问题。男人三十不惑,确实是提问的好时机,我看到了他的回答,当然这是属于他的回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也都有离开皮囊的那一天,所以我们也终将会向自己提问,希望我们都有属于自己回答,而不是人云亦云潦草一生。
《皮囊》读后感2
阿太,一个九十多岁的神婆,在外婆去世的时候没有哭,异常平静,显得有些冰冷无情,但她告诉我,“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直到阿太去世,我才明白她说的这话。
父亲,做过心脏手术,中风两次,以至于后来半瘫,但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总觉得按照他的逻辑能恢复成以前一家之主的样子,家里人都明白他不可能恢复,但谁也不愿意戳破,因为总得有人提供一套希望的逻辑,让全家人走下去。父亲是倔强的、坚强的,坚持每天外出锻炼,试图幻想恢复,直到那一场台风,把它拍倒几次,无法爬起,直到那时他内心的某些东西被全部击碎,这声音听不见,却真实地弥漫开,漂浮在整个家里。
天才文展,童年时认识的文展,是那个说“要创造生活,制定一个大计划”规划好人生每一步的人,直到后来我们各自离开小镇,才发现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大城市那个圈子,他的优秀在那里也不足为道,反而常常被人嘲笑兔唇。那个努力想要摆脱小镇去到大城市的人,最终无奈回到了原来那个小地方,变成了既失去了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最终被自己的自尊心杀死。
包括厚朴,一个企图用想象喂大那个过度膨胀理想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生活方式,整天把“世界”和“理想”挂在嘴边的人最终也失去了世界和理想。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的理想和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
弱小却又勇敢的母亲,在父亲半瘫以后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年少的作者并不理解为什么在家里条件那么艰难的条件下要将家里的房子修到四层,多年后才明白,她的坚持只是为了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看上去健全,这也是母亲一辈子无法开口的爱情。
整本书最温暖的是最底层人民在面对现实用力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死最初的一面,看到了以父亲为代表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国式家族情感。我们究竟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想应该是担当吧,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的担当,母亲为了完成遗愿对子女的担当,我们只有勇于担当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
海是藏不住的,也圈不住,每片海都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我希望要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望,不能让各种欲望阻止我们变得快乐,那样的生活是不充实的。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皮囊》读后感3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
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
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4
昨天跟朋友一起去参加了蔡崇达的读书分享会,第一次见到畅销书知名作家本人。
一个半小时的分享干货满满,先是欣赏其书,现场交流越发欣赏其人。
在分享中他提到在29岁时就已达到了很多媒体人未到达的巅峰,作为主流媒体的主编,获得各种新闻大奖,创办杂志,被圈内人称为“天才达达”,但作者却比喻这个阶段如一条狗看到了远处的一根肉骨头,吃到了却空虚了,目标的达成似乎快乐也就过去了,尤其是伴随着他父亲的去世,卸下责任,失去目标,人生仿佛没了支点。
《皮囊》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书,在写书的过程中,他达成了与自己内心冲突的和解,也从失去命运压舱石的空虚低谷中走出来。
《皮囊》销量五百万册,这在实体书低迷的环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许是书中的真诚和作者往故乡和内心的回归和挖掘,让人找到了共鸣,正如白岩松在此书推荐会上所说:“崇达写这本书是为了回归,回归是为了自由。”
每个人都想有心灵的自由。
其实人们在看别人的书时,也是一种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求共鸣的.过程,作者通过挖掘灵魂深处的火,照亮了很多循光而来的人,也许这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一。
作者说了很多启发我的话,可惜我没拿个小本本记下来。
记录几个体会吧,担心时间长了就会忘掉。
1.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联结的方式,而不是全盘接收别人的二手理想,拿来当成自己人生的全部。
2. 很多时候生活与种地是相通的,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我们要听懂土地在说什么,也要明白十分耕耘才会有十分收获。
3. 抵达梦想的方式,不是狂热前行,而是脚踏实地躬下身子去一点点做事。
4. 不要陷入逻辑中,因而反复自证,跳不出自己逻辑的循环。
5. 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太容易,需要想想,是不是不够耐心,要抵达首先要出发,其次是百折不挠的努力。
6. 当时有个提问的机会,我问蔡老师,“人对待命运是应该顺应臣服,还是应该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与命运搏斗?”
他说:“我不喜欢搏斗这个词,曾经有人写过《命运》的宣发词,一个百岁老人与命运的战斗,但我觉得这个词不对,我们可以生下我们的命运,我们有时候甚至可以跟命运撒娇,告诉命运我们想要的,命运像一条河流,有时候虽然会遇到弯道和阻滞,但只要一直在流淌,就会走出不一样的天地,我们可以选择生下我们的命运,命运就像我们的孩子。”
书里的阿太和她的婆婆,都是很会跟命运讲价钱的人,这让我想起书中提到的,她们去寺庙里占卜,如果结果不是想要就跟神灵讨价还价再来一次,有点无赖也有点可爱。
面对命运有很多方式,而我们也许可以试试看换个角度来看看。
《皮囊》读后感5
看完了,心里有种莫名的沉重。很喜欢描写阿太的那段,喜欢阿太将生死看淡的人生态度,不拘于这副皮囊。
作为妻子,作者的母亲忠贞守护在丈夫的身边。作为为人母亲,处处在丈夫及外人面前为子女靠虑。作为平凡的女人,无论受多大的委屈也不会因一己的任性而抛夫弃子,一个人默默地忍受下来。这位父亲的角色让我想起了的我爷爷,因为病痛折磨,时时大发雷霆,以致死后奶奶那种超脱的神情不经让我对爷爷的一生感觉不值,因为自己一生的伴侣未有一点儿恋恋不舍。这也只是奶奶皮囊及抛开皮囊外物质收到摧残后所释放出来的.解脱,对这样的解脱我们并不觉得那是恶意,反而觉得是种胜利,因为熬过来了。
关于后面各种人物的描写对于我来说感觉像看电影一样,“致青春〝,夏洛特的烦恼,北京青年等青春放浪时的场景,很遗憾学生时代没有这么疯狂的故事。
笔者最后的遗憾也是我们当代远游人们一直无法正确处理的问题,父母在,不远游,可背后多少问题在背道而驰,梦想,追求,责任,好奇,吸引等等,无时不让我们远离父母,独自来到陌生城市打拼,却只挣得零星点点,有时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却依旧在努力为挤进这拥挤的城市斗争。有时候的迷茫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皮囊》读后感6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在不慌不忙中,把这本书读完了。恰如很多人说的,这本书需要慢慢品味,在这个慢过程中,自己也往往会进去到作者写的故事中去,很多地方,很多事,很多人,很多感受,很多……都会联想到自己。仿佛就像自己经历过或者将来会经历。在那个,闽南的一个海边小镇,留给我的映像也恰似自己的家乡:真诚,质朴。
坚硬冰冷的神婆阿太给了黑狗达(蔡崇达)最原始纯粹的人生信条:我们生来的.这幅皮囊是拿来用的。倔强固执的母亲,为了建造一座不久后就将被规划拆掉的房子,捡剩菜,做苦工。只是因为村子里还没有人家建了四层的楼房,只是因为那样才能让整个家在村里站起来。“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皮囊》
自尊不屈的父亲,中风后拖着残缺的皮囊跟命运做着最绝望的抗衡,不服输却也输了,以孩童的姿态。
还有那个充满青春热血的厚朴,这也许也是我以前的影子,现在回想起当年的热血也是无比的感慨,但也从未后悔过,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成长的路上不可缺少的。
做为局外人的我,读着别人的故事。用这个与世界大同的皮囊,去感受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皮囊》读后感7
The author's great grandmother, who lived to the age of 99, never cared about her body and thought that her body was used, not served. She cuts vegetables very hard every time. She cuts off a finger. Her family is in a mess, but she looks like nothing. Seeing a chicken escaping from the kitchen knife and jumping around with blood, she trotted out all the way, grabbed it and fell to the ground, "don't let this body toss its soul again."
Such words are shocking for no reason. Such a Tai is admirable and pitiful. Under that seemingly strong skin bag, she once sent the white haired man to the black haired man and waved goodbye to her daughter who had left her first; After he hurt his leg, he leaned against a chair and moved to the door step by step, just waiting for the figure of the baby coming back from school. She has her unique philosophy of life, as well as the great sadness covered by a solid skin bag in her destiny. Perhaps it was under her influence that the author named the book "skin bag".
No matter how solid and disguised the skin bag is, it will decay. Once uncovered, the hearts inside may be so fragile and helpless that you can't imagine. In the book, the author recalls his father. Since he was paralyzed by wind, he would suddenly cry, cheat and lose his temper like a child, and mutter to his family all day because of despair to "hurry to death". After he really died, he ran to his son's dream and blamed his son for only burning cars instead of motorcycles. "I can't drive a car"; He ran to his wife's dream and said that he "wanted to go to the beach by motorcycle". He should give it to him as soon as possible. Originally with a few humorous words, now it is like a hard nail, which should be relentlessly wedged into the soft heart of the reader.
Besides familiar relatives, the author also wrote about many ordinary people he met. For example, the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heir families who are careful to accompany them, the small town girls who dare to love and hate but are secular, and the talented teenagers who leave their hometown and finally achieve nothing. They seem to be far from the "successful people" described in today's society. They have a taste of the frustration and pain in life. They may have been spirited, struggling and persistent, but their impermanent fate finally wrapped them in the torrent of sadness.
《皮囊》读后感8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皮囊中母亲对父亲的爱意感动到的,反正皮囊前面几节中一些小细节的描写我是被母亲不着言词的默默的爱打动了。
作者蔡崇达是80后,82年的,同为80后,那个年代的囊中羞涩,吃口馒头争口气的心态我是能从自己的母亲身上看到的,也包括我母亲对我父亲的爱。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从头到尾都能找到共鸣。也是每隔一会都有眼眶湿润的感觉,而且是想一直读下去,不想停,也不想这本书完结。或者有的人会觉得书中的母亲有点固执,有点作,但我是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感到无比地亲切。
我只单说母亲与父亲的爱情这一点。我觉得母亲真得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别看中国大部分老一辈的家庭都是父亲在外挣钱,母亲对内照顾家庭,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母亲倒下去了,那这个家也就散了,母亲才是真正把一家人凝聚起来的`力量,因为有韧性,百折不挠。男人看起来硬汉一个,但是容易折啊。参考其中一段,父亲遭受失业打击,三年不工作,母亲却默默地做这做那到处打工补贴家用,毫无怨言。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伟大的人,不行了,想想就想哭啊。能写的东西太多了,感觉自己都想写一本,我的母亲了。
书中,母亲一直固执地盖房子,就是源于对父亲的爱。我从小的时候就觉得,虽然母亲对我比对她自己好,但是她最爱的是父亲。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三观。因为伴侣才是能陪伴一生的人,少年夫妻老来伴。父母和儿女终将会离开,枕边人才是那个老了能相伴左右互相扶持的人。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问父亲,对你最重要的人排第一位的。出乎我意料地是,父亲毫不犹豫地说,你妈。他没有说弟弟,也没有说我,也没有说爷爷奶奶。因为当时在我的眼里,我是觉得母亲爱父亲更多一点。现在年纪大了,父亲一刻也不愿离开母亲,反倒像个孩子一样。
《皮囊》读后感9
读《皮囊》这本书已经是两个月前的事了,阅读最奇妙的体验就是读完一本书后你可能已经忘记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有些感触还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皮囊》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而《皮囊》中,关于厚朴这个章节,我记忆尤为深刻。厚朴可以说属于一个想要打破陈规的空想主义者,他特立独行创办乐队,但是他却不会唱歌。他一次又一次做着标新立异的事,但他的内心没有跟上步伐,最后他辍学,生活过的一塌糊涂。
为什么我对于他如此印象深刻,因为他使我陷入反省中,曾经是否也在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时候,做那些超乎于内心真实反应的事情呢?这个年代我们主张自由,但是你是否真的已经感到自由了,而不是做那些看起来很自由,而实际很虚空的假招式来为你还未达到的真正的自由来开路。但是不找到源头就很难做到内心与实际行动的完美结合,还可能会在这种假把式中迷失自我,最后无所适从。
厚朴就是这样,他空有改变的`理想,但是却没有为改变做实质的事情。在自己构造的以为的特立独行中,逐渐变成更加虚空的架子,没有扎实的根基,风一吹,架子就摇摇晃晃,多几次,便荡然无存。
所以,在有想法的时候,也要有行动,这样才可以相辅相成,你的心中所想才可能成为现实。
《皮囊》读后感10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什么?”
皮囊与灵魂是怎样的存在,我们的心如何安放?《皮囊》的作者,蔡崇达,在第一篇中阿太的生活观写道: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作者透过内心,冷静真实的文字写尽了生活的模样。
这本《皮囊》,我也无法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作者把自己的经历剥开来,一点点地捋出,跟生活死缠烂打,和梦想拼尽全力以及身边各种人和事,所有的艰辛与磨难通过那平淡的口吻叙述出来让人感到冷静得不真实。虽然这些散文并非一次性完工,是作者将曾经的作品拼凑在一起,非但不突兀,反而更加连贯真实。与其说是拼凑,不如说是人生的标点集合,停顿、惊叹、感慨、迷茫,尽在其中。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从中书中读出了朴素真实。但也有人说,作者自私冷血,说他像是个旁观者,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写着家人和朋友,他们都是失败者而他是最成功的人。但我并不这么看,我们应该敬佩作者,正如书名“皮囊”,他透过自己的皮囊,别人的皮囊,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内心,惶恐,不安与期待。如作者所说,“而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传达到我的内心。”不排除作者有一点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但谁不是呢?更何况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总是盯着皮囊看,要认清皮囊除外的灵魂。书中的母亲不顾父亲的疾病,儿子的学费,执意要盖已经没有意义的房子;自恃清高,一心想离开小镇的天才文展,看不起小镇;向往香港生活的香港阿小;吵着闹着要看世界的厚朴,这些有点令人讨厌的毛病却出奇的让人深有同感,因为说不定自己也有这样的心理。包括作者黑狗达,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攒钱,同时又厌恶规规矩矩的人生。但这是真实的自己,何时我们也能透过皮囊看自己的内心呢?作者写完《残疾》便萌发一种紧迫感: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自己生命人的尊重,挽留每一个人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曾经,我不习惯与人交往。但渐渐地,我发现没有那么困难,在和同桌每天课间一起跑步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交流,聊着自己或别人。交心之后,收获了友谊,挖掘了自己和对方的内心深处,这是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
从书中的闽南小镇,儿时记忆,求学经历,我还看到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家的归宿。从开始的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去宁波当海员,最终为了躲事回到了家。随丈夫到东北的张美丽,后又回到小镇开酒楼。从小规划未来天才文展,一心想摆脱小镇,在大城市发展,最终却被抛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心等着去香港的香港阿小,他最后自嘲般地说:“我竟然觉得,那个我看不起的小镇才是我家。”黑狗达为了家庭的生活和父亲的医药费,拼命的往前冲,留在北京。但他又写道,“或许,这几年我其实还是没离开过家乡,只不过,走得远了一点,看的风景更多一点,也怕得更厉害一点。但还好,我终于还是回来了,我终于还是能回来,我终于还是可以找到永远属于我的那条小巷。”
是的,我们总是前往远方,却从未离开过家乡
因为某些原因,我离开老家在外上学。虽然有父母同在,但我总是不住地想家。时间久了,故乡的记忆隐隐绰绰,快要看不清了,我以为我把它给忘了。在一个夜晚,偶然看见一只萤火虫,闪着微弱的绿光,在故乡常见的。但就在那一刻,突然鼻子一酸,想家了。尽管在这边还算顺利,却耐不住离家在外的孤寂。记忆中,家里,有欢声笑语,有温情时刻,还有我独一无二的童年时光。家,一直在我的心里,无论我去往何方。
拼命地向前,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踏上更高的台阶,精疲力尽。但回头发现,家与自己有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系着,顺着绳索可以回到家,会觉得那么心安。家是休息的港湾,累了的时候把心放一放,有家可回,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啊。家不是一个房子,而是有气息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与无声的爱。“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当作一杯淡茶来品,读完后,深深的舒了口气。平实冷淡的文字,刺透现实的笔力,精巧绝妙的构思,平常的琐事却给人以无尽的感悟。人生就是裹着心的皮囊,在急流里翻转打漩,累了的时候,就在那个叫家的港湾暂歇,我们总要奋斗着。
《皮囊》读后感11
散文集故事《皮囊》,读到第一个故事被吸引住,90岁的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一语中的。
其他几个故事相对平凡,其中《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更多展示了父母辈女子的爱情观和使命。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
阿小,文展,厚朴在我看来更像作者对自己未来的几种设想。假设我的父母在香港做生意,假设我有一个明确追寻的理想,假设我的父亲鼓励我去体验人生~
《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作者自己纠结半生的问题,“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皮囊》读后感12
《皮囊》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阿小羡慕另一个阿小,模仿讨好而又卑微,以前我也有这种思想,一直用一种矛盾的心理面对着这样的自己。一方面觉得自己丑陋,一方面又觉得这是值得的。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香港阿小经历的.所有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我害怕看到老家阿小的这个样子,他会卑微到,让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很多人脑子里都偷偷藏着很多个世界。
有人真可以用务虚的方式,活出我想象之外更好的人生。
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我会采用的是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利而且市侩的逻辑——怎么能尽快挣钱以及怎么能尽量成名,用好听的词汇就是所谓“梦想”和“责任”。
作者说的这些话,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房子车子票子面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而来呢?每一个人都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着,为了让自己体面舒适一点,每个人都用尽了全力。皮囊下的你,灵魂还安好吗?
《皮囊》读后感13
初遇于它,好像是在夏日的书店里。那天,阳光正好,书店里的人也不多不少,我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走着。就在那一刻,我停了下来,在畅销榜上——《皮囊》是第一位。可能是出于好奇,又或是心灵的指引,我在收回目光之后就将它收入了囊中。
从序开始读起,却不知我的心灵也开始渐渐被它所带动。这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他那坦荡、真挚的性格,他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读他之所写,就好像在一棵大树下,两人两把竹椅的交谈,说着自己的故事,毫无杂质。虽说书名为“皮囊”,但他好像就是从心里开始跟你认识的。
略读几篇,我感受着他笔下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那个活到九十九的阿太,执意要建房子的母亲,还有在急诊室中去世的父亲。一篇篇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我外婆的母亲。我见她也不过几次,因为年龄
《皮囊》读后感14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讲真,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这次有点赶着看完了这本书,有点后悔没有细细品味。我还会看第二次,等三次…我相信下次看它我会带着另外一种心境,去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接受着时间的洗礼慢慢品出活着的意义
在作者努力工作想着赞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的同时却忽略了陪伴,与交流,导致最后父亲去世时让自己留下了许多遗憾,与悔恨。
母亲是个固执,坚强的人,很有性格,她对父亲的那种爱是默默的付出了很多,在某个点上来说很伟大呢。
相信我们周边都会有香港阿小和孤僻阿小吧,不管是哪个阿小他们都挺无助的,个人感觉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佩服又惊讶作者能够当机立断的做到马上远离觉得对自己有不好影响的'香港阿小,我觉得有点难,毕竟有交情。对孤僻阿小的阿谀奉承感到悲哀,没活出自己。
天才文展,对一切都有着规划,自傲,自负,或许我们都会崇拜那种有着对自己人生规划的人吧,但是羡慕的同时我更喜欢未知,自己去探索下一步,说白了就是懒呀哈哈
关于厚朴我其实不太理解,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无法感同身受(我也想疯狂一次)他在追寻他以为的自由,到头来却只是束缚着自己,觉得现在做的那就是自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最后导致自杀。但是我觉得他一开始能大方的追求梦想值得敬佩,只是后来却有点变了味。
希望我也能遇上个李大人能在我困惑,看不清楚的时候,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路灯先生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说的不好,望多多指教
《皮囊》读后感15
最近读了《皮囊》一书,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
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文展,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
尽管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成功人士”相距甚远,但是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也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偿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为什么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让人唏嘘,也有的让人思考。没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有趣。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读后感11-08
《皮囊》读后感12-15
《皮囊》的读后感01-20
【荐】《皮囊》读后感07-14
《皮囊》读后感【推荐】07-14
【精】《皮囊》读后感07-14
【热】《皮囊》读后感07-17
【热门】《皮囊》读后感07-01
《皮囊》读后感【精】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