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7篇(通用)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皮囊》读后感1
剥开《皮囊》,认识你自己
李敬泽在序言中说:“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评,褒贬不一,有说作者没有灵魂,无病呻吟,凤凰男,各种难听的话,也不乏泪目,说戳心,真实的评论。
不得不说,我被蔡崇达的真实与犀利给震撼到,从小生活在福建海滨小镇的经历冷静而理智的一点点叙述,父亲生病后从最初有一点希冀,到慢慢绝望,大雨里父亲执意要出门的那一幕看得我内心五味杂陈,可是作者却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笔触去叙述。
对母亲执意要盖房子的决定从内心隐隐觉得没有必要,到后来母亲对父亲的想念,念叨隐约明白理解她对父亲埋在心底,没有言说出口的深爱。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父亲为了不让儿子被大海所误,一直隐瞒儿子,而蔡崇达,仅用简单的寥寥几笔:“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扑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形容他被海水淹这样看似惊心动魄的经历。又是一段克制理智到极致的.叙述。
后来又是张美丽,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影子,可是蔡崇达用他冷静又细致的笔锋,为我们绘出了这些特点鲜明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有这副皮囊,蔡崇达用自己锋利的笔刀,剖析自己的过去,剖析自己的回忆。
看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书,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与绝望,却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能回视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让灵魂负重前行,你也应该剥开皮囊,重新认识你自己。
《皮囊》读后感2
挂在你脸上的,是块囊,像块面具,遮掩了皮囊下跳动的心和翻滚其中的诡谲算计。
这是我读到彼囊为的第一想法。
蔡崇达先生在这本书里记述了“我””身边人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以此来反映不同人对皮囊的看法。就像书中描写的姥姥,亲人的离开没让她哭泣。她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皮囊争口气。”人死了、埋了,什么都带不走,但什么都能丢掉,只有这具皮囊跟着你去了地下。当然,千百年后连皮囊都会风化,你也就真成了一堆枯骨。
书中想要建房的母亲,不顾儿子上大学、买房,不顾女儿出嫁,她就憋着一口气要建个风光的`大房子。我初读时,觉得她自私:为了一座要拆掉的房子大费周章,连儿女都不顾。但是这位母亲的执拗是因为丈夫病重,而他们的梦想就是拥有一栋大房子。母亲用6年的青春赌这个男人的成功,她输了;所以她赌自己,她成功了。建成的那天,她花了一万块宴请宾客。结束后端着剩饭剩菜,当做明天、下周的晚餐,她的灵魂在不屈地呐喊,她的皮囊在劳累中苍老。她完成了独一无二的成功,她争了一口气。
这世上像这样的人有很多,并且以后会有更多。他们为自己的皮囊而活,拼命去挣钱,取得好业绩,仿佛他们的人生必须由他人的夸赞组成才算成功。把格式化的微笑、和善挂在脸上,充当内心,千篇一律;真诚炽热的灵魂成了异类,成了无处可遁的珍奇,人们三缄其口,囚在皮囊下的灵魂小心翼翼地观察身边人,争先恐后地朝他们赞赏的方向奔去。这却与那位母亲到底是相同了。
处处谨慎,刻刻较真。《皮囊》描绘了芸芸众生无趣的皮囊下喘不过气的灵魂,浮于表面的自在,深埋心底的执拗。可我们不是在为皮囊而活,任何人都不值得为皮囊而活。不是为了面子上看得过去,而是为了心安。
没有一个灵魂值得被忽视,你本身就闪着光,皮囊是添彩而不是遮掩。
《皮囊》读后感3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皮囊中母亲对父亲的爱意感动到的,反正皮囊前面几节中一些小细节的描写我是被母亲不着言词的默默的爱打动了。
作者蔡崇达是80后,82年的,同为80后,那个年代的囊中羞涩,吃口馒头争口气的心态我是能从自己的.母亲身上看到的,也包括我母亲对我父亲的爱。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从头到尾都能找到共鸣。也是每隔一会都有眼眶湿润的感觉,而且是想一直读下去,不想停,也不想这本书完结。或者有的人会觉得书中的母亲有点固执,有点作,但我是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感到无比地亲切。
我只单说母亲与父亲的爱情这一点。我觉得母亲真得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别看中国大部分老一辈的家庭都是父亲在外挣钱,母亲对内照顾家庭,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母亲倒下去了,那这个家也就散了,母亲才是真正把一家人凝聚起来的力量,因为有韧性,百折不挠。男人看起来硬汉一个,但是容易折啊。参考其中一段,父亲遭受失业打击,三年不工作,母亲却默默地做这做那到处打工补贴家用,毫无怨言。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伟大的人,不行了,想想就想哭啊。能写的东西太多了,感觉自己都想写一本,我的母亲了。
书中,母亲一直固执地盖房子,就是源于对父亲的爱。我从小的时候就觉得,虽然母亲对我比对她自己好,但是她最爱的是父亲。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三观。因为伴侣才是能陪伴一生的人,少年夫妻老来伴。父母和儿女终将会离开,枕边人才是那个老了能相伴左右互相扶持的人。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问父亲,对你最重要的人排第一位的。出乎我意料地是,父亲毫不犹豫地说,你妈。他没有说弟弟,也没有说我,也没有说爷爷奶奶。因为当时在我的眼里,我是觉得母亲爱父亲更多一点。现在年纪大了,父亲一刻也不愿离开母亲,反倒像个孩子一样。
《皮囊》读后感4
有些书注定是能引起共鸣的,不是因为词藻华丽,字句精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来,然后泪腺受了刺激,脑中浮想联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书,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了涟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忧伤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一层揭伤疤式的诉说,让我似乎经历的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对自己今后的路有了新的.认识。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旅程的开始总是满心欢喜的,仿佛刚买了车票,就已经闻到了终点的花草芬芳;旅程的开始总是充满期待的,仿佛拥有了一张世界地图,就已经征服世界一般。
就像书中的张厚朴,名字来自英文HOPE,寓意着梦想、希望。可以想见,他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热爱,迫切追逐梦想的人,我对他心生期待。期待他能够实现开学典礼上的豪言壮志,期待他梦想成真,但最后他却成为了现实这场战役中最先阵亡的人。对此我深感惋惜,同时也陷入深思。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像厚朴,会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会因此和家人生气,会吃亏,然后不知悔改,然后继续着下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有时候觉得身边很多人像厚朴,面对生存现状和自我期待的差距,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理想,又或者是将理想慢慢变成幻想,却仍然沉醉其中。
我敬佩一位同事,他因为考博失利,沦落到和我这个本科生住在一间宿舍,但一年之后,他如愿在浙大开启了他的博士之行,在我的意料之中。这是给坚持每天看书、做笔记、写论文的人应得的回报。
你想怎么走以后的路?
平视前方,抬头挺胸就好。
这样能够看清脚下的路,欣赏远方的景。
是的,脚踏实地。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说不定还能看到头顶的繁星苍穹呢?
《皮囊》读后感5
在《皮囊》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作者想去看一对新生连体婴儿,在门口被两个护士拦住,让他先消毒后再入内清洁,作者感到自己被歧视了,狠狠地跑了。
也许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自己的父亲在重症病房,而自己却给不了相对好的照顾,心里本来就有点自卑,而且文章细节描写原来的保洁人员是一身汗味。自己连一个满身汗味的保洁人员都比不上,心里肯定是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说来也是,谁对新的生命不感兴趣呢?尤其是时日不多之人,对生命是更加的眷恋,对生的渴望,又无法将生命继续,只能通过看新的生命来缓解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说这两个护士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了。
但,这也是有理由的。在中国的传统中,时日不多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祥之气,这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不大吉利的。再说了,即使妇产科中有个别母亲同意,但大多数还是持反对票的。而且这两位护士也是要做母亲的人,八成也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守病房的人将来自重症病房的人放进来,让自己的宝宝沾染上疾病的.气息,这会使母亲很愤怒也会很伤心的。这么一想,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都肯定是要拦在外,对于“可疑”的人当然是要按规矩消毒入内的,所以这也算不上是对作者的歧视了。
况且作者也是以猎奇的眼光去观赏那对婴儿,当然除好奇外肯定还有对那对连体婴儿以后的生活的担心。但他没有思考清楚就贸然行动,所以受阻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所医院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夸赞医院里的服务,而是让患者痊愈,让患者放心,所以作者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说那对连体婴儿是作者的孩子,或作者是守护他们的人,那当他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来自重症病房的病人或是家属,那他又该如何选择?他会让那人去看孩子吗,他会想他现在想的一样的去想他/她吗?又有谁知道呢……
《皮囊》读后感6
一书中,作者蔡崇达围绕亲情、友情、前途、家乡讲述了一系列平凡又令人思索万分的故事,以此使我们去感受生活中那些难以避免的困难,指引我们直面挫折,也使我们思考人生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主人公在童年时因好奇大海而导致了他差点死在海中,之后家人尽量使他远离海水,但之后他发现海是藏不住的。我们曾面对的困难与伤痛或许正如作者曾面对的那片海一样,我们有时不愿去触碰那些曾令我们伤心的过往,也希望它们能够被人藏起来,但越是如此,那些悲痛便越会变得难以消除,若我们无法释怀它们,它们就会对我们造成持续的伤害。试着不再逃避并找到与它们合适的相处方式,与它们“握手言和”,或许才是战胜它们最好的方式。
人的一生不长不短,我们总会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变成历经沧桑的`大人。在此期间,我们也需要同作者一样在朋友的追问下思考那些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如何生活?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忙碌,但有时却不知自己因何而忙碌,也不知道那些忙碌对我们来说是否有意义,但我们又不敢使自己空闲下来,因为我们无法回答那些问题。
如此看来,或许人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也寻找自己忙碌的意义,有时也受其困扰,但或许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会交代我们的意义。不必忧思过重,因为我们的存在总会有意义。就好比当下正面对席卷全国疫情的我们,虽不能如医生那般为拯救生命而奔赴医疗救助的前线,却可以真心地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平安无事;可以居家隔离,不给他们增添麻烦。如此,我们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向社会证明着自己的意义。
无论是艰难困苦亦或是未知迷茫,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它们,有信心去战胜它们,相信我们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并留下更美好的意义。
《皮囊》读后感7
这两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达写的,感觉很真实、语言简练、内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欢看。该书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的父亲、母亲和他家乡的故事,风格有点类似鲁迅的《朝花夕拾》,有点淡淡的悲伤在里头,又饱含温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还能记起他其中几个故事。
他的父亲年轻时是兼职混黑道的老大,27岁结婚,之后女儿出生,在3年后,蔡崇达出生,之后他父亲去宁波做了海员,想要养活家人,几年后带着赚来的钱回老家造了一间大房子。后来,他父亲可能因为老是抽烟,身体不好,40岁以后做了一次心脏病手术、2次中风住院,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手术,最后因为中风去世了。结局很凄凉,但是过程中有一家人的温情,他父亲中风后为了能够康复,积极锻炼,他们一家人都陪着他父亲锻炼,但是其实蔡崇达早就知道这种病康复的可能性极小极小,一家人为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一起努力着……看到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悲壮感,就好像是一个英雄到了穷途末路,依然奋勇拼杀……
文章的整体基调是像昏暗的`灯光,有点压抑,但是很冷静,同时冷静中带着强烈的爱,作者对父亲母亲的爱。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古文章憎命达。写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经历过很大的痛苦,这个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们怎么看待。蔡崇达的青少年时期可谓相当苦闷,但是他把这个生活当做题材写出来《皮囊》;我们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顺利,但是写不出像《皮囊》这么好的文章来。你说,谁的生活比较好呢?你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其实这个道理也在教会我们:无论命运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尽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坚强而积极的活着。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答案。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读书笔记07-23
《皮囊》读后感11-17
皮囊读后感10-13
皮囊读后感10-01
《皮囊》的读后感09-28
《皮囊》读后感12-10
《皮囊》读后感05-25
【热门】《皮囊》读后感11-18
【热】《皮囊》读后感07-31
【荐】《皮囊》读后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