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读后感

时间:2024-11-18 18:34: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边城的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的读后感15篇

边城的读后感1

  再次捧起《边城》,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顿时觉得天地是大么的开阔,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手中的书好比是一杯清香扑鼻的绿茶,让人顿时忘掉困倦,忘掉烦恼,不由得慢慢品味这湘西的美景和风情。

  可以说《边城》中尽是美景,这里没有城市的烟尘和喧嚣,有的.是青的山,绿的水,处处透着灵气,透着让人神往的气息。置身其中,心旷神怡,恍若漫步于仙境一般。这里的人,勤劳,质朴,善良,诚恳,他们相互协 作,相互帮助而不计报酬。

边城的读后感2

  “明天”是多久,或许是明天,或许是明天的“明天”,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何时,无目的地等待,又何尝不是一层无形的枷锁呢?悲剧由此俨然而生。他们静止在画面里,却让我们看到了流动着的`悲伤与无尽的凄凉……

  我不想太感性地赞美翠翠身上的人性美,因为我怕翠翠会经不住现实的残酷;我也不想太理性地批判翠翠身上的封建意识,因为我怕那样会遮住翠翠看美的眼睛。

  边城的故事还没有真正的结束……

边城的读后感3

  最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直很喜欢湘西、乌镇那样子的.江南水乡的情景,总想着有一条船,撑起船桨,在有水草的河里游曳。

  很喜欢江南的水乡。水是传播文明的载体,在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水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能去江南水乡旅游。

边城的读后感4

  他们和都市里的那些猜忌,欺骗,勾心斗角形成鲜明的对比。老船夫成年累月在这溪边摆渡过往行人,却不肯收别人一分报酬,实在推托不过就买些茶叶,草烟之类,带在身边准备随时送给那些在 渡途中需要的人。这就是《边城》里第一章为我们描写的景和人。这里是怎样的一方净土呢?简直就是一块未曾受过任何污染的圣地!在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美景和这样纯朴的乡民呢?

  也许只有在《边城》中才可以找到,显 然作者是怀着对湘西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创作了这样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为我们的心灵增添了一方净土。

边城的读后感5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读后感6

  手捧一卷,望书中边城。我久久不能忘怀。

  翠翠是深山孕育出来的精灵,她善良,热于助人,温柔纯情。他从小就和爷爷相依为命。逐渐长大的翠翠也情窦初开,看上了摊送,爱的痴心。一个女孩的心盛的是浓浓的爱。当真的订亲的不是摊送,她的内心无比慌乱。她,只不过是爱的至死不渝。

  沈从文没有聒噪的辞藻,在这个夏季。我们细细品味。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的词语却是自然的最高境界。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图卷。

  为什么叫边城?这是个值得一想的问题。边城,美在生命。不是一个边地的小城,而是大城市的对立面。

  也许明天回来。

  这就是边城。一本让我们值得深思的书。

边城的读后感7

  老船夫的大方,大老二老间的理解与宽容,天保的舍己为人,傩送的'正直,杨马兵的善良……正是有了这些人,这小小的边城才显得美丽,没有了利益的冲突与私心的争斗,哪里都会成为心灵的天堂。

  边城带给我的不仅是心灵的宁静,也有思想的升华。

边城的读后感8

  读《边城》这本书已经是很多年以前,书中描绘的美丽图景已随着时间逝去而风化。唯一还印象深刻的只有文章最后这句话,也许明天那个人就会回来,也许他永远不会回来。

  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你几乎能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竹楼在烟雨朦胧的大背景下显得更为瞄下,而始终占据这张画布最重要的一个身影,一个女孩怀着希望凭栏远眺,等着那个不知什么时候回来的人平安归来。

  文章女主人公翠翠在遭受亲人离开的痛苦后仍然在等待,等的东西是什么,是她心爱的男孩子,亦或是一种希望。我更相信是后者。人生本就是一个渐渐习惯分别的过程,再亲的人,再爱的'人,都会有和我们分手的一天。与其一直在低靡,不如尝试着去等待。

边城的读后感9

  平凡而宁静的话语。喜欢这种淡漠的美。落日,渔舟还有流水。美丽的让人感到沉重。

  站在白塔下,飘飞的白云,河底的'石子。像梦。走近才发现,清澈的河水之下其实有着另一个诡秘的故事。

  夜深了。那些凄美的歌儿也随着我的梦走近。可是,我再也高兴不起来了。淡淡的凄凉。我还在寻觅,带着梦走向远方。

  其实,那是一种旋律,一种情愫,更重要的还是人性。

边城的读后感10

  《边城》这部沈从文创作高峰的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文中比喻句甚多,而且比喻地格外恰当,颇耐人寻味!作者在文中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构成了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翠翠那悲惨的婚姻以及爷爷那木讷和犹疑,源于“人在根本上无法沟通的.。”

  总结《边城》这部作品之所以占重要地位,是因为这部小说作品在从容舒展中抒发了作者沈从文对乡土的感情、对生命的爱。

边城的读后感11

  最近,我读了沈从文的《边城》,虽说不是太懂,但我对于翠翠还是有些看法。

  翠翠,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和唯一的爷爷一起撑渡船生活,可也在翠翠16岁时去世了。翠翠又被船总顺顺家的老大天保和老二傩送都爱上了他,结果老大在河里溺死了,老二也离开了镇子。

  翠翠她温柔善良,美丽大方,一张小脸被太阳晒得黑黑的,而且也不怕生,一副狂野的`性格,但是在某些时候,比如打雷,她又会害怕得掉眼泪。

  总之,翠翠这个小女孩是很不错的,温柔又泼辣。

  读了《边城》,使我感受到在小溪上乘船的悠闲,就像幻境一样,使我陶醉在其中……

边城的读后感12

  翠翠,文中的一名十五岁的小姑娘。她可以被认为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中最美好的一个人物。她十分关心自己的'爷爷,爷爷也爱她。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他。

  就在一个端午日,她来到河街旁看龙舟,看见了船总顺顺家的傩送二老在龙舟上,一见钟情,爱上了他。正巧,他们家的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都爱上了她。但中寨团总看上了二老,要用碾坊做陪嫁把女儿许给二老。而老十分痴情,宁肯撑一辈子渡船,也不要碾坊。翠翠不愿表白,希望二老来提亲。可大老走车路先来提亲。稀里糊涂地被爷爷婉拒了。

边城的读后感13

  “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询问过老师:老师,您说《桃花源记》为什么要用这个“源”?老师对我说:因为这个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是我们人类欲望的源头,我们所追求的最终。

  而我,却突然想起了《边城》。想起了在一个昏黄的午后,一个在这个小小世界里的一个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个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个许愿,想起了在乡村混杂着的泥土里,外婆家的老式煤炉上歪歪斜斜的'飘着的烟,和那一声半是无奈半是疼爱的“语嫣”。

边城的读后感14

  阅读近80年前的沈从文小说《丈夫》《边城》,现在难以想象的社会背景却能很好的铺开,更多吸引我的不是这个社会背景或文化,却是多了解了沈从文这个人。小说令我感动,是感情没有被激化(没有左翼作家们的煽动性)后的'散漫,变成回眸式的分别。这多少类似无法挽回、沉默却执着的惆怅。

  在左翼席卷中国的岁月,居然有作品拥有如此独特的文风与诚恳,没有刻意丑化角色、没有刻意的完整故事,没有明显的中心,没有敌我,没有…甚至不符合现在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只是这些小说,产生了信赖的感觉,任何人都无需被口号宣传或所谓的理想左右,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作家站在秋野,还在呼吸。

边城的读后感15

  边城就像一首歌,有高音也有低音;边城就像一首歌,有赞美也有讴歌;边城就像一首歌,有旋律也有节奏。边城——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城。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妙龄少女——翠翠,唱出了对祖父的深切依恋;唱出了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唱出了亲情的'无限;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唱出了爱的美好与心的纯洁;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唱出了心的选择。边城,唱出了人们淳朴的人情美。一首首情歌唱出了爱的心;一把把虎儿草,唱出了情的真;一个个人唱出了世间的真情!

【边城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说课稿09-25

边城的读后感02-01

《边城》读后感11-14

边城的读后感03-03

《边城》读后感12-23

《边城》读后感09-24

边城读后感09-13

《边城》的读后感09-04

边城读后感09-14

【推荐】边城读后感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