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2-12-22 09:40: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

《目送》读后感1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题记

  这本生死笔记的作者就是龙应台,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

  龙应台的文字,当“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一般;当“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是微风吹过一片金光灿灿的大麦田。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以七十三篇散文的合集—《目送》,她写了父亲的亡,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和朋友的牵挂……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我记得在《目送》一书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放弃,什么因放弃?什么不可放弃?这是一个既简单又不易的意义……

《目送》读后感2

  团聚的时候,知道没有永恒。只要一想到送人离开,离别就变得忧伤。

  朋友亲人离开得越远,越长,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记得自己有许多送别,回忆起来,发现像轮盘一样……一别再一复……

  每次过节,回去看望自己的外婆,长长短短的一个月都呆在外婆身边。临行前,会有一个缓步的身影,会有一个祝福的身影在身后,笑望着招手,停步,努力地再多看几眼,好久才说出:“走吧,路上小心……”“知道了,回去吧。”很简单的话啊,从小时候看到现在,每次都会看到那么郑重,那么认真,那么在意的表情。

  最近距离的送别是送人离开世界吧———许多亲人围着中间的火炉,一句话不说,就那么看着,照片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她笑靥如花的样子。

  经历了一点,其实对“团聚简单,送别难”早已有所体会,但也渐渐明白,送别包含的快乐远大于团聚:送别后才会看清过去他(她)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只有送别后才会有团聚。

  龙应台对送别的理解是加深的,“不必追”可能是追不到亦或是今生今世一定还能相逢。因此,虽然心头罩着不舍的忧伤,也只是“咖啡中固有的咖啡因”,如傅雷说的,精神的消沉是人经历中的必然,学会面对它才更重要。一味的沉入送别之痛,只是体现其的依赖罢了。

  其实,送别也是一种快乐呵:因为对方对自己的祝福和自己对对方的期盼都是出于希望啊。

  脑海中还是能想起自己怀着紧张的情绪步入考场时,姐姐叫住自己说的那些鼓励话,能如夏天银杏由绿渐转浅黄的轻巧,神奇地减轻紧张。即使当天姐姐也要离开,我也不曾悄悄流泪:因泪是奢侈品,怎能让它在送别时泛滥?

  别后的生活虽多一份牵挂,也是清水,洗清楚聚时忽略的点滴感情。

  我(被)送别过很多次,从一开始感到的落寞到后来悟出的好处;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来的镇定面对;从一开始的忧虑到后来的期待……送别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末节,也是开端。

  现在的我能说,送别是快乐的初始,亦是破茧时阳光下透明双翅震颤的几缕轻柔,是绸帕上包裹的落花,美丽的忧伤。

《目送》读后感3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便本书从一开始告诉我这个道理。无论如何即使是现在你至亲的人们还是要目送这你一个人单行到最后能自己成长。

  这整本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的书中,《目送》这篇文章便让我看到了将来我的父母和我的影子。我仿佛身临于那个华安背着小书包与母亲对视的茫茫人群中;仿佛置身机场看到母亲紧紧依偎着那个有些排斥深情的少年,和他再没回头时母亲的失望神色;又似乎能感受得到那个凝重、难以轻快呼吸的车间氛围和那颗难以被爱去打开枷锁的心。每每看到这里,便想到了那个自己。那个曾经放学看到父母便兴奋地呼喊着冲入他们的怀中的我。那时的我,用最纯净的心吝啬地汲取着他们对我的爱,毫无保留地表现着自己。后来也就是现在,纵然他们再想拥我入怀中,无非被我推开或是不情愿的靠着。真情并非在表面流露,心里的那种小叛逆便抑制着原先的热情。我知道那似乎是冷淡却依旧没法改变这样的自己。或许有一天会成为华安青年时的模样,但我却努力成为让人舒适的人。这或许就是成长吧,但在我独立的路上,我会回头去看看他们,或许那时他们也正注视着我。

  后篇文章是父亲和她。这又是另一种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父亲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切和照顾却依旧觉得十分愧疚不能给她更好的生活。而子女即是在父母垂垂老矣之时,能不惧困难去守护在他们的身边。这是别的无法去替代的爱。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死去,而我们只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去回报他们的对我们的满满的亲情。直到最后目送着他们离去,盼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还不能用一生去感受这种极致的深情,但我一定会用这跳动且温暖的心用一生去目送着。

《目送》读后感4

  她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幼时眷念的不断回头,目光与你隔人潮如水频频交汇,他眼里是对未知世界的担忧与胆怯,你用目光递送安慰与信心。再大一些便只是在转弯处笑着冲你挥手,你欲言又止,叮嘱的字眼在声带微颤后还未来得及吐出便消逝,因为他已然消失在远处。无论时光荏苒,春秋几何,他依旧是曾经你怀中稚嫩的孩子,不过是挣脱了牵引的手,步步远去,并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她说:“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目送着友人不经意间从身侧淡去,目送着亲人模糊在远处的光影,命运和时间推搡着所有人,你亦停不下步履匆匆。耳畔吹过的风抓不住,手里紧握的沙留不了,你为人子,为人母,回首往事,不舍与不得不舍荡起涟漪。

  《目送》就是人间的轮回,酸甜苦辣都一一尝遍。我们读的书,是龙应台的人生;龙应台的人生,是生活的映射。她的文字似上好的茶,愈久愈醇,初读不懂,再览时才能明白当中的含义。

  就如同书上所说:《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每一则散文都深邃而美丽,人生百态在龙应台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她不仅是目送亲人的背影,也在将大到世事感悟小到街头市井的生活转用文字,一一铺展开来。读之如同品赏水墨丹青,你定会感喟:“好一副醉墨淋漓的妙手丹青!”

  你目送着亲友走在路的那头,而你在路的这头,心里也如冰雪般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你被岁月,被时光,被经历推搡着向前走的途中,抵抗不得,挽留不得,那便要在渐行渐远中回首微笑。

《目送》读后感5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上小学时,父亲常骑着那破旧的单车来接送我,开始觉得还好,后来就变得反感了,但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十分唠叨。每次上学都要问我要不要送?我说不用,真的不用?我说真的不用要迟到了,真的不用?我不耐烦了,不理睬他,出了门就走,父母又总在门口说路上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热了要把衣服脱了放在书包里、中午要把牛奶喝了、一定要把水喝完……我与普通的孩子一样这些唠叨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等我又大了一些,父母可以感受到我对他们处处的排斥。父亲也渐渐明白,不再每天问我要不要送,但每天还是会唠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我对他们这样的表现十分“满意”。

  读起《目送》时,突然发现所有父母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都会如此。这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某次快迟到时父亲再问我要不要坐单车时,我答应了,他显然有些惊奇,又有些暗喜。于是搬出那辆破旧的单车,解开锁让我做上后坐,一蹬一蹬,车发出了吱呀吱呀的声音,但车轮可以看出是打了气的。在刚升起的太阳的照耀与衬托下,父亲的背可以看出十分宽大、温暖,父亲的背渐渐弯了。青麻布的衬衣湿透了,穿了很多年的皮鞋上有着一层泥灰。有点花白的头发一部分被汗水打湿,贴在脸上,一部分头发飘在头顶上,脸色发黄发斑,日夜的操劳使父亲的皱纹越来越深。脚还在一个劲的蹬,看到此景象我忽然有些心酸。在内心里有些愧疚。

  我开始反省着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妈妈端来的热牛奶,我多少次错过了与妈妈共进晚餐的机会,我多少次无视了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啊!“宝贝,今晚妈妈弄了你爱喝的鱼汤噢。”“不要再叫我‘宝贝’了,我跟同学烧烤,不回家吃饭了。”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

  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如何,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目送》读后感6

  翻开《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隽永,仿佛和煦的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伤感,一点一点地浸透到灵魂深处。优美的文字,除了能够撩拨人的心弦外,还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集。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了那个凝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

《目送》读后感7

  眼睛,它明亮又深邃,传达着人类的喜怒哀乐。每一双眼睛放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都会展现出不同的样子,从新生儿眼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对这个位未知世界的渴望;从学生的眼里我们看到的是满满的稚气;从刚成年要进入大好青春年华的人眼里我们看到的是对自由人生的热爱和胆怯;从经历了2/3个世纪的人眼里我们可以看到无尽的沧桑。

  老人们因为平常受新闻的影响,总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特别是在子女出远门的时候。也许你不会注意当你离开家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坚定的身影目送着你直到消失在他的视线,才会默默转身回去。也许你不会在意这一个微小的举动,但是或许当你看不到那个身影时,又会觉得少了什么。

  暑假一般必做的事之一就是旅游,我当然也不例外,那天和爸爸妈妈收拾好行李坐上车,爸爸让我往后看,爷爷又站在那儿。其实我不是不知道,之前也有很多次,不管是外出还是回家,都会发现一个身影在那儿。这些担心也并不只体现在那双眼睛里,出发之前爷爷说看了天气预报,外面有雨,你们要多小心,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就可以体会到满满爱意。因为怕他们老人家在家里担心,所以出去玩的时候,爸爸特意嘱咐我要按时给他们打电话报平安,汇报行程。

  每次大伯他们一家从南京回来,爷爷奶奶总会问,到哪儿了,到哪儿了?可以看得出他们内心的焦急,生怕在回来的路上出什么事儿,快要到的时候,就一直站在路口转圈圈,直到看到见远远的车灯在黑夜里闪烁,这才放下心来,转身走向厨房。

  透过那双眼睛我感觉到了这份剪不断的亲情。亲情是伟大的,它有足够的能力驱使一个人为自己的家人“牺牲”;在一个人漂泊无依的时候,它可以给予他动力……

  亲人之间无需过多的言语,通过那一双双眼睛,看的懂的人自然会懂。

《目送》读后感8

  从牙牙学语,到长大后的独立生活,这期间的十几、二十年,你与父母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像朋友之间的亲密一样,还是像陌生人一样的冷漠?

  还记得小时候,上幼稚园时,总是父母接送你,一路上你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满心欢喜雀跃。长大后,你总是一个人在学校和家做着有规律的往返运动,久而久之,你感到落寞。因为你认为你失去了父母对你的关爱,你不再占据家庭的中心位,不再是父母关注的焦点。但每当你离开时,是否有过回头望一眼——那个在后面默默目送你离开的人,是谁?是你的父母!你自始至终只有抱怨,却从不曾回头看过。

  你有替在后面目送你的父母想过,他们会怎么想,你连一个回头都不曾给予他们,难道他们不会感到伤心与无助吗?他们也只能苦笑着说:“我的孩子长大了,我是管不了了。”

  当你每一次一个人出门,你的确感到伤心,难道父母就不会了吗?请你回想:当你与父母坐同一辆车的时候,你是摘下耳机聆听他们的倾诉,还是戴上耳机,与他们分隔成两个世界的人?又或者,你根本就不愿和他们坐同一辆车!

  你这样的举动,他们不会伤心吗?他们不会悲伤吗?他们不会痛心吗?他们……你自顾自地以为只是不想听他们倾诉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你知道父母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也许只有在你当父母时才会体会到,也许你转身回头就能懂得。

  天初亮,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那小孩似乎在抱怨着什么。破晓的风将雪般的柳絮扬起再缓慢飘落。向他身后望去,有一位比前面那位小孩身材略高的身影,我可以从他的眼中读出对那小孩的关心,而那小孩从未回头望过那人,那是他的父亲。在灰蒙蒙的天色下,他却只给父亲留下了一个苍凉又倔强的背影,上面烙印着三个字:不必追。

  直到现在,才明白:所谓父母儿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中渐行渐远。亲爱的你,你该明白,你的身后一直有这世界最坚强最温柔的目光。而你却未回头给他一个温暖的微笑罢了。

《目送》读后感9

  在这个暑假里我选择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之前已呆在家里的书架上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读,终于在这个暑假,我拆开了本书的包装,翻开去阅读。

  初次见到这本书时是在一个书店。当时我被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封面所吸引了

  龙应台,这个作者的名字我很少听说也很少触及。其次,这本书的配图是一个女人推着自行车,车上坐着一个孩子,给人一种年代的沧桑感。旁边有一行配字这样写道: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初次印象便是老少皆宜的读物。

  全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篇——目送了。"目送"即是书名,也是开篇的名字。

  这一篇也大概描述了作者的儿子——华安,儿时、少年、青年时几个与作者离别的场景。儿子开始松开母亲的手学会独立,这也是所有孩子普遍的成长轨迹,也许你看到这里会产生一些共鸣吧。每一次与儿子离别的场景都是历历在目,其中也凸显出来儿子成长的变化。从"他不断回头"到"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得音乐",儿子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开始减少了。好像越走越远时,作者也开始慢慢懂得了一些。之后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一些事也开始让我内心有很多触动。父亲曾经倒车的身影变成了坐在轮椅上残疾的身躯。最终,作者赴火葬场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也是作者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这时,作者也开始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秘密告诉你,不用追"

  在读这本书时,我曾多次想起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背影》,但其中似乎有些不同,这需要我去慢慢地解读了。

  《目送》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情等等,每一次的目送好似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目送》读后感10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却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渐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这本集子里更有作者内心的独白——由这个社会联想到的。对于任何事情的相信与不相信,都没有绝对的说法。说爱国、历史、文明、正义、理想、爱情、海枯石烂的永恒都让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会的黑暗面后话锋一转,提出: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控制未来。哪些我们不相信的东西其实有它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来。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

《目送》读后感11

  相传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繁衍和进化,直至二十一世纪,科技飞跃,人心却趋向复杂,迷惘,黑暗,扭曲……

  本书阐述了一位母亲的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看到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长度,不过短暂几十年,电光火石,仅是享受着自然吝啬地赐予。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忙碌的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人活着,必定存在着信仰,不分善恶,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苍茫的世界,很多东西过于朦胧,但你不必费力去揭开它的面纱,朦胧美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过于计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却不一定要点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却不必等,做个“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向往,相信会走向不相信,不相信会逐渐相信,我,会站立在中立线,不会尴尬的地界。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导致步伐不稳,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罢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处事不惊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着,走着……

《目送》读后感12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会跌倒或胜利,我们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正如书中所说的“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虽然在路上,总会人来,也有些人离开。就像父母,但他们会不停支持我们,鼓励我们正确的向前走,如雪中送炭,也如锦上添花。

  时间如白马过隙。时间荏苒,我不禁回首,发现正如龙应台说的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想到了我与我的母亲,从小她就对我严格,因为她总是给我布置一些看上去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我没有完成,她就会打我。用一句话囊括就是“我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我老妈。”

  读完龙应台的《目送》后,我却想起了母亲头发上沾染的丝丝霜华,这其中也有我一半不听话而长出来的吧?总会想起在每次我妈打完我以后,总会自己先消气来和我说抱歉;会想起我小学多调皮,总惹得我妈恼怒;会想起我妈总为我学习操心,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一番,我却总没听进去的时候。

  我明白,将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如亲爱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识与思想的翅膀,驾着长风,乘着飞云,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途中,也许会有彷徨,也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会被狂风暴雨折断翅膀。但,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时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滞步伐;再困顿,也不能丧失希望。有些时候,只能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天涯。只是一个人。

  但是我却想说,能在人生这条漫漫长河中能遇见你们,真的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运。若说在佛前一千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我愿意在佛前回眸一万次,一亿次再让我来世做你们的女儿。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深思熟虑的锤炼。但我知道,无论有多大的风风雨雨,总有两双热切的眼睛跟随着我,他们会无言的支持我,鼓励我。他们是我一生雪中的碳,锦上的花,无论是祸是福,他们都会欣然与我共担。谢谢你们,老爸老妈!

《目送》读后感13

  拿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带着好奇,我首先翻开了《目送》。这本书没有什么华丽的文字修饰,却让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与这本书同名的文章《目送》,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虽不华丽,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拨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

  这篇文章围绕着“背影”展开描写。其中,有几个片段,让我读着有些心酸:龙应台望着她儿子安德烈的背影远去,但是安德烈却从未回头再望一眼龙应台。同样,在龙应台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她的父亲用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到学校。她父亲只送到了学校侧门的窄巷旁。他很对不起龙应台,因为这车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龙应台却依然站在那里,目送着她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安德烈的一举一动,龙应台都默默地注视着,牵动着她的心。安德烈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看妈妈,而是选择把背影留给龙应台。

  由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自己。

  以前的我和安德烈一样。在参加夏令营时,妈妈会目送着大巴士远去,而我只顾着和新朋友聊天,不曾跟妈妈挥挥手;出去旅游时,爸爸把我和妈妈送到机场,他会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远去,还会牵挂我们,而我却沉浸在旅游的兴奋中,也没有回头看看爸爸。

  现在,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每天早上,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我会透过车窗,跟妈妈招招手,因为妈妈在目送着我去上学;到校时,爸爸把我送到校门口,他会目送我的背影走进学校深处,我会跟他说声再见,挥挥手。

  请不要留给父母一个背影,给他们一个正脸,一个微笑,就能温暖他们的心。

《目送》读后感14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资料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因此,人对大义的明白潜质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明白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一样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路要走,就好像1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取最适宜自我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咱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刻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好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不到特定的状况不会轻易改变自我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兄弟姐妹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能够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15

  那是一次雾意四起、朦朦胧胧的早晨,潮湿的环境仿佛我那迷茫、不安的心。就这样翻开了《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的笔触带着一股淡淡的忧伤。

  我想起了母亲的声音。那是一股因为耳聋所以变调、细弱、颤抖而毫无安全感的声音。母亲没有暴跳如雷的动作,没有自弃的话语。我却愈发感到了她从骨子里透出的悲凉。或许是从医生诊断母亲再也不能康复开始;或许是从她呆滞的双眼发觉;或许是从那一天她抱着我哭说对不起我,不能在很好的照顾我开始……我只能照顾好自己,努力学习,用行动告诉母亲,我很好,不用担心。可我多想,帮母亲分担一些痛苦啊!但……这是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像是不小心滴在白纸上的墨,无法阻止,无法抗拒,只有看它越染越深、越肆意。

  龙应台说:“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仿佛久来的一场雨,终于给干旱已久的大地,带来一点湿润。

  是啊!人生在世,就算遇到一点儿困难又有何妨呢?只要你还活着,任何事都有可能去完成,去实现。俞敏洪曾说:“我要达到榜样的高度,首先要活得比他长。这样,他花三十年完成的事情,我才可以花五十年。”人生其实很美好的,困难只是调味剂罢了。

  天,亮了一些;雾也散去了。我放下了书,顺着桂花的清香,散着步。零零碎碎的风景映入脑海,放进回忆。只道一句——且行且珍惜。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目送》读书笔记12-07

《目送》读书笔记精选15篇12-07

《目送》读书笔记(精选15篇)04-18

目送读书笔记集合15篇04-14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5篇04-14

经典的读后感12-07

《挑山工》读后感11-21

《诗经》读后感11-17

墨梅读后感11-16

海燕的读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