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2-11-26 13:50: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荐】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荐】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五一”假期开始了,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着课本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的模样。于是,我买来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书中的人几乎是冷漠、自私而又封建的。东二街道的泥坑陷了多少马、猪,甚至连孩子都陷进去过,也没有人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不成样,也没人去修;人们对别人的苦难袖手旁观,甚至当成戏来欣赏。正是因为这样的冷漠,他们活得悲凉,就像是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河灯慢慢向下漂游,慢慢地灭了一盏又一盏;就像粉房里的歌声,如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是觉得荒凉。

  在萧红小的时候,父亲对她冷漠,母亲有时也对她恶言恶语,祖母曾因为她的顽皮用针扎她的手指。唯有祖父给她的生活带来温暖,陪她走过纯真的童年时代。祖父常常与她在后花园里做游戏,教她念诗,把掉入井里的鸭子烧着给她吃……这些使萧红原本孤独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与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美好的,在萧红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这样温暖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和妈妈不管是去菜市场还是去商场,妈妈总要与人“吵架”。有一次,我沉不住气了,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吵架’呀?”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小傻瓜,妈妈不是在跟别人吵架,妈妈是在砍价。”我当时似懂非懂,心里也想尝试和别人“讨价还价”一次。

  一天下午,一位大伯来我们家收废品。我认为机会来了,就拦住正要出去的妈妈,对她说:“妈妈,就让我试一试‘砍价’吧!”我还没等妈妈回答,就跑了出去,走向那位大伯。他对我笑了笑,说:“废品一斤两毛五,这有两斤,正好五毛!”我先是小心翼翼地对大伯说:“大,大伯,这废品两毛一斤行吗?”我以为他会拒绝,但他竟然答应了。我胆子大了一些,继续问道:“一毛五一斤行吗?”大伯也爽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把价格一压压到底吧!于是,我又对大伯说:“那就一毛一斤吧!”大伯先是一愣,随后就若有所悟地笑了,把两毛钱放下就走了。我回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只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是“小傻瓜”,也不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就去厨房做饭去。这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很有趣,充满着甜蜜的滋味。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啊,我真想永远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感受、珍惜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

  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我头一次听说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谓“传”,应该是给一个人写的,可这本书却要给一条河写传记?在这个学期,借着名著阅读的机会,我终于有机会去接触这本书,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所谓“呼兰河”,其实是作者萧红故乡那座小城的名字。这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这也造就了它与其它传记或者小说最大的不同: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因此,有人会觉得它不是一部小说。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有主人公的,但这个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物,而是以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代表的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过着平淡而枯燥重复的生活,但他们是悠然自得的。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丝外来侵略的痕迹,没有封建的剥削与压迫,行文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描写,但你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受到从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坑。大家习惯于绕行,可曾有谁想过修一下路而一劳永逸?

  在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谁对她产生过一点同情?大家的口中,谁不是说着妖魔鬼怪之类的话?大清已经灭亡许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仍为这座边陲小城的人们所广为接受并传播。人与人之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座没有什么新闻的小城里,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活动的: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但这些活动,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重复,没有花样。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习俗。连在这部小说中习惯于记叙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议论了一句“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好在这本书并非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的压抑,在书的开头,你尚能感受到一点温馨与快乐。年幼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诗……然而越往下读,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这沉重之中,也有美,却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态,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之感。

  萧红写呼兰河,确实只是在写呼兰河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致于精神也匮乏了。

  萧红是以笔代刀,用含泪的微笑写下了一座小城。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世态人情以及自己童年生活。随着作者内心深处的记忆,我仿佛身临呼兰河之中,共同感受着作者对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对“孤寂与苦闷”情怀的反思。

  那时的呼兰河是欢乐的,“我”的眼里处处新奇,摘一个黄瓜,拔一棵白菜,用颜料往指甲上染,用观音粉往门上划,就算是“火烧云”出来也可以盯上它一两小时。但“我”那童年的乐趣掰尽手指也只有这么多了。只有那一个慈祥而有童心的祖父为“我”的童年增光添彩。

  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并非是呆呆傻傻的憨笑,也并非是兴高采烈的大笑,他笑得像个孩子。“我”总是跟着祖父,似乎有他的地方就有无尽的欢乐,祖父还没起床,“我”的耳旁总会响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到了傍晚睡觉时,祖父也总会给“我”讲故事,但那点小小的乐趣,怎能耐得住寂寞?

  写到这儿,“我”的笔锋陡然一转,写家中的荒凉之景,“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是荒凉的”,原本的青草绿树,花朵昆虫,都被破旧残物取而代之,没有什么乐趣。邻居们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

  刻板单调,而那路过的黄鹂留下的歌声,也许是那冬天里的一丝温暖,黑暗中的一抹阳光。

  那时的呼兰河是无知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下雨天,都会遭受深陷其中的危险,淹鸡淹鸭,闷猪闷狗,遭遇许多次的危害,却无一人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一泥坑子也误导了人们许多事,人们吃猪肉,却被商家哄骗说猪肉不是瘟猪肉而是淹死猪。这些事可笑而又令人深思。

  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最令人唏嘘。

  小团圆媳妇深受封建思想迫害。“很快,小团圆媳妇被抬进大缸中,满是热水,滚烫的热水。”“她在缸中,叫着,喊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脸浇的通红,她不能在挣扎了”,小团圆媳妇的死迎来的不是哀伤和叹息,而是一片掌声雷动和哈哈大笑。“我”用悲愤的笔调狠狠地鞭挞了这一践踏生命的行为,这种封建思想,迫使着后代一步步走入死亡的边沿。

  冯嘴歪子和邻家王大姐不声不响的来了个“隐婚”,生了小孩,但后来王大姐承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死去了,冯嘴歪子毅然拉磨,买年糕,承担下了抚养儿子的义务,并坚强的活下去,即使生活似一个人遍体鳞伤,到后来那每处伤口都会成为身上最强壮的地方。

  《呼兰河传》的动人故事,泪中带笑,笑中有泪,可是仍有美,即使有些病态,却不能不使人炫惑。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这人生啊,说不艰辛是骗人的。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

呼兰河传读后感7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深深感到作者萧红所处的旧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丑恶。

  呼兰河城是个很不同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坚守旧东西,畏惧新东西。就拿牙医生来说吧,她会用洋法子拔牙,技术先进,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增加拔牙的卫生程度,按理说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可人们只是好奇,却都不敢尝试,觉得拔牙方式太奇怪,有点可怕。于是仍然用土办法拔牙,结果可想而知。

  呼兰河城的人们不但好面子,而且贪图小便宜。只要一下雨,城里就满地泥坑,使得人马过不了路。那为什么不把泥坑填上呢?因为有时猪会淹死在坑里。这么一来,卖猪肉的把它捡走切成肉片,人们就有便宜猪肉买了。可有时瘟猪肉也会混在里面。哈哈,这下就热闹了,原先高高兴兴买便宜肉吃而患病的人,现在大声嚷嚷着卖猪肉的没良心;运气好没得病的人,就笑话得病的人,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说起自己家买了便宜肉,家长就会脸红得跟个苹果一样,大声反驳孩子,并且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哭着找外祖母,外祖母正想安慰一番,一看有邻居在往屋里张望,觉得丢面子,也就开始打骂孩子了。然而这些呼兰河城的人不但不肯填好泥坑,而且发明了个说法,把“瘟猪”说成是“淹猪”,这样不但占了便宜,而且能保全面子。这不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嘛,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重男轻女。比方说,塑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十分凶猛,却把女人塑得很温顺,像是尊敬女人似的。其实正好相反,他们把男人塑得凶猛,是要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而把女人塑得温顺,是在暗示着,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那就快来欺负她们吧!

  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要想在强大的压力下存活下来,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就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她于1942年初因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岁,在最好的年华消失匿迹。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故乡呼兰河为背景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小说,全书描绘了萧红在呼兰河这个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故事,有新奇,有难忘,有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浓的农家风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养媳、小马、租户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灵魂,这些人物在书中的组合、牵连将生活、人心、社会描绘得极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萧红以呼兰河为回忆中心着重描绘了自己的童年世界。尽管那时候有很多很多的缺点——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萧红而言又何尝不是安稳、宽松、自在,不受约束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童年世界,萧红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书里反复提到家里的后花园、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发达的那时候,大概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定格,不会再有更新。后花园里有花,是黄瓜花与倭瓜花;有树,大榆树与樱桃树;有蝴蝶、有蚂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这个花园的热闹。大概这个后花园就像是是萧红小时候的游乐场,不知道替她打发了多少无聊的时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厢房。更重要的是,这屋子他们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亲的躺箱,里面有花丝线、有香荷包,这是独属于她的玩具。街上有个泥坑,下雨总是积水。积水里有人摔过跤,有猪淹死过,这积水带来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祖父是慈祥的,会带着孙女在后花园里玩,会铲地,会让孙女趴在背上撒娇;会讲故事,会背诗;祖父还带着淳朴与善良,把房子给人住,或者让冯歪嘴子带点吃的回家。小团圆媳妇是外地来的,曾经在井边说过几句话,而她却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种“治疗”,最终走向死亡。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这样死去,大概给小时候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死亡,也关于当时的环境。有二爷与冯歪嘴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二爷浑浑噩噩的过着生活,从东家或者别处偷一点东西去卖,一天重复一天。冯歪嘴子却在嘲笑讥讽中努力,对生活露出满足的笑。“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这些人是小时候记忆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萧红一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祖父教过的诗句,还是小团圆媳妇那句“回家去”,或者是冯歪嘴子在嘲笑中坚强的活着。

  这就是萧红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们有没有她这种深刻的记忆呢?也许到了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悟吧,这部小说在她三十岁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广为流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每当听见这首《童年》,我就会无限感慨即将逝去的美好童年。

  在《呼兰河传》中,我了解了作者萧红的童年: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语相向,祖母针刺手指的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冲淡她童年的快乐!在灰暗的呼兰河城中,让作者感到最快乐的,是祖父的后院。

  后院里,她无拘无束的成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祖父的用作,瞎铲地,把狗尾草认成稻谷,吃黄瓜,追蜻蜓,采瓜花,捉蚂蚱,泼水……玩累了,随便找地睡觉,捅窗纸,吓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个慈祥和蔼的祖父,一个生机盎然、自由自在的后院——快乐的童年!

  萧红笔下的“后院”,犹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调皮任性在其中尽显无余。我羡慕她的童年,我也好想让我的爷爷藏起我的草帽,和我捉迷藏,陪我念诗,一起在后院玩耍……

  看着萧红的童年,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思绪万千。记得十岁那年的一天,爷爷带回了几只刚出壳的小鸭子。小鸭子全身黄色,毛茸茸、肥嘟嘟的,只有手掌那么大,走路还跌跌撞撞的,鸭子十分滑稽,真惹人喜爱!爷爷把小黄鸭放养在屋旁的荒地上。爷爷说,喂养鸭子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我开心得不得了!看着这可爱的小东西,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想抚摸它。说来也怪了,一只小鸭子似乎通灵性似的,居然伸长脖子向我凑过来。我喜出望外,用手轻轻的摩挲着小鸭子的毛,柔柔的、软软的……我赶紧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小鸭子便迅速地伸过头来吃米。其它鸭子看见了,也都一跌一撞地向我跑过来,我任凭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用扁扁的嘴不停地啄我的手。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放学回家,就来到荒地和这些小鸭子一起,给它们喂食,陪它们觅食,和它们玩耍……我仿佛就是鸭子家族中的一员。

  可是,再看看周围同学们现在的童年,整日与手机、电脑、卡片为伴,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数也数不清的玩具,又有几个小朋友的童年能真正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呢?虽然我们是农村孩子,可还有很多同学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楚!真是悲哀!

  读了《呼兰河传》,对我触动颇深。童年应该像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电脑游戏和各种各样的玩具,还有花草树木、蝴蝶蜻蜓;还有风景名胜、小狗小猫;还有……同学们,请珍惜我们的童年,让我们的童年回归自然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读完这本书,在我脑子里一幅极为简单的画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两道极为鲜艳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一个是慈祥的祖父,一个是乐观向上的冯歪嘴子。他们的出现、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许多,也使她在这麻木、沉闷的气氛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祖父”似乎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时,她经常与祖父一起在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觉后,并没有因摘花以及恶作剧而不高兴,反而与“我”一起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形象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祖母。书中描绘出了一个旧社会时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为萧红的淘气,婆婆用针往萧红的指甲里扎。她有洁癖,不许萧红摸自己屋里的任何东西……萧红一直怀恨在心,她十分讨厌祖母。而祖父却恰好是一个老顽童、老小孩,能与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衬托出了祖父与其它大人的不同之处。童年时,祖父教萧红念诗,她对诗很有兴趣,因为觉得诗写得很美,当时只注重读音,并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后,祖父才慢慢教导她,让她知道了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导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面华丽的一层。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萧红以后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孩”,他用一颗温暖的心呵护着萧红,用淳淳的教导启迪着她。他正是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冯歪嘴子”在本书中最后一个出现。作者把他描写得看似是一个被时代折磨得悲凉、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备受争议,且在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他们出生在草窝里,生下来也没有好饭吃,一年瘦似一年,还不太会说话……但在冯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得病的小驴可以去拉水了;大儿子可以牵着毛驴了;小儿子可以拍手、接东西了……正是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使长大后的萧红回想起来,仍为之感动、敬佩。

  “冯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盏灯,在萧红的内心昼夜长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丽,最充满活力的绿色。

  除这两条主色彩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来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认为他的行为很古怪:偷东西,自言自语,夜里哭着、骂着……作者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懂了,有二伯其实是她身边最悲凉不幸的人之一——被时代扭曲的人,带着一点复杂的紫色。

  《呼兰河传》的画作中,虽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这丰富的七彩斑斓的色装点了萧红如梦一般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开篇就是独特的关于冬日“寒冷”的描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似乎用彻骨的寒冷,给整部书奠定了冷色基调。

  小城是宁静的,城中的人们是寂寞的。东大街的泥坑里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去填;东二街上的扎彩铺好到何种地步,也不过是为死人准备的;小胡同里被无数人摸过的麻花和可口的豆腐,晚饭后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人们过寻常的日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才看到此,就已经感受到这部书的魅力。内容不过是作者儿时的记忆,却因为如今回想起来心中已经有了看透一切的澄澈,所以纸上写的字句就带了萧索,让人读起来心也跟着沉下去。

  萧红是于自己生命的晚期在异乡香港写出了这本分量十足的《呼兰河传》的。这是一部回忆性的对家乡散文般进行描写的作品。生活长期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到最后竟然要客死他乡却无法回到家乡去看一看,如此残酷的现实,使得萧红在生命垂留之际是这么的思念家乡,因此,在病榻上,诞生了这本《呼兰河传》。

  萧红对于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热爱、思念故土,却又不满于故乡的闭塞落后,故乡人的愚昧无知。这种复杂的心情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文字表现起来也相当有难度。聪明的萧红却出奇地用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管怎么说,《呼兰河传》的成功,最主要的就是萧红内心情感的真实陈述。好不做作,毫不虚假的白描,是萧红在为读者讲故事,更是萧红为自己漂泊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现实点讲:为她的心灵寻求一个安慰、一种平衡。最内心、最深情的《呼兰河传》,成为了萧红、更是中国文化的永恒的经典。

  写作,永远是为自己而作,为安抚自己的灵魂、为释放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所作。

  矛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确,它诉出了作者童年的真实记忆,尽管它带着凄婉和不留痕迹的悲伤。

  有人说回忆童年会令人衰老,但对于作者萧红来说,回忆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违的快乐,也使众多的读者得到了快乐。

  儿子说,这本书有点读不进去,他无法体会作者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对于小城人们的生活因陌生而无法理解。作为语文老师,我有责任在今后的指导课外阅读中,向学生逐步介绍这样的好作品,使时空的差距缩小,使心灵的共鸣增加,使孩子们远离口袋书,品读真正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受益终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作者萧红带着沉重的寂寞与怀念用细腻的手法写出了她童年的回忆,心灵的家——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个小城里,天空是灰的,大地是灰的,道路是灰的,房屋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平淡的像一滩死水,不起一丝波澜。在这个灰色的城市里,人们身处于一个不动荡不安的社会,拥有着百害无一利的旧思想,愚昧、无知又保守的状态。

  呼兰河的东二道街上有一个泥坑。这个泥坑很大,又很危险,还在路上。这难道不应该填了它吗?但迷信就像一个快速传播的病毒,深深地植入在了呼兰河人们的脑海里。封建、动荡的社会,使他们不重视别人的性命,一个小孩子掉入了这个泥坑里,但人们的反应令人失望,愚昧的思想,使他们认为是“龙王”的报应,人们认为这个学堂有龙王在报复,便不让小孩上学了,想走道,不说填坑,净说拆墙,种树,思想永远不往正道想。聪明的只有孩子了,只有孩子才会说出肉是瘟猪肉,人们永远在逃避,为自己找借口,说服自己这是泥坑里的肉,只有孩子才知道真正的事实,人们总是苦闷与寂寞的,这里到处都是无知。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女孩儿,爱笑,活泼。倘若她出生在这个时代——21世纪,那么她可能是一个天真烂漫,正在坐在学校的桌椅上耐心的听着老师讲课吧!是一个对未来生活有着无限向往,期望的女孩儿吧!可惜她出生在那封建贫苦的社会。可怜的她,被卖到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母爱如水,哪呢?父爱如山,没了!小小年纪,只因长得太高,怕别人不相信她是一个12岁的女孩儿,便将她的年龄谎报成了14岁。12岁的女孩儿啊,如今可能是手捧着的珍宝,可是在那个时代的人怎么了?婆婆为了一个下马威,打着教导的名头,天天殴打小团圆媳妇儿,直到打出病来了,居然不请医生,而认为是大神请她走,硬生生的折磨到死。一个12岁的女孩儿死去时,人们都来围观,看得津津有味,一个人死去人们把它当做饭后的谈资,在场的人们,没有一个人制止,没有一个人帮助那个生来苦命的女孩儿。

  难道,世界没有了色彩,生活就是麻木的吗,人也就是麻木的吗?连人的良知、善心也不复存在了吗?

  我认为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苦闷的。生活在一个看似轻松自在,无忧无虑,实际上是个封建、愚昧,保守又灰暗的小城中,身边还围绕着人性的麻木。这——难道不是童年的生活苦闷、悲惨吗?估计只有慈祥仁爱的祖父是她童年生活中温暖的阳光吧!可能是作者萧红童年的生活中最值得回忆与不舍的地方。

  与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这个小城,这个小城的人们相比,如今的生活是足够好的了,不管是学习设施,人们的举止,生活环境……不知好上多少倍,没有比较,就没有感激,我们该把不服咽下,心怀感恩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传》就描述着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虽然艰苦。但和呼兰河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妙时光,总是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了这本《呼兰河传》。书中,洋溢的是她对祖父的那份爱,官僚父亲,严厉母亲,还有古怪的祖母,都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与充满伤痕,因为她有一个无比爱他的祖父。祖父的园子便是她快乐的天堂。

  她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祖父教她的古诗启蒙,也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跳大神,逛庙会,看戏,小团圆媳妇之死,农村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还记得这本书结尾的那段话:“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温情就来源于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给萧红极大的打击,她的童年便结束了。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他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的孩子气。

  我们固然没有萧红那样悲惨的命运,我们拥有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还记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话,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无发觉。当他们俩往家走的时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说了一句话:“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离了两里地都闻得到。”小萧红乐坏了,边走边笑个不停。回家后,父亲、母亲、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来,这才发现玫瑰花插了一头,难怪花香这么大呢!小萧红还对祖父说:“爷爷,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中,肯定也会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儿时的不懂事,也会给亲人带了许多笑料。不管是萧红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让自己的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荐】】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1-13

【热】呼兰河传读后感11-12

【热】《呼兰河传》读后感11-10

呼兰河传读后感【热】11-07

《呼兰河传》读后感初中11-04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11-03

《呼兰河传》读后感 15篇11-14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11-06

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10-31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