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读后感

时间:2022-09-16 11:02: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孩子》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的读后感

《孩子》的读后感1

  这些天读了卢勤的《好父母好孩子》这本书,虽未读完感触却颇深,让我这个做母亲的心里不禁深深的自责起来,觉得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好,很对不起孩子。我将感触最深的一些内容汇总如下,以便日后警示自己。

  第一、尊重孩子的妈妈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我想大家都懂得尊重他人,但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呢?有的妈妈希望孩子进入大人卧室时,要先敲敲门,那么,你进孩子的房间时,有没有敲门?有的妈妈总责怪孩子乱翻自己东西,你想过没有,你自己是否也常常翻动孩子的东西?有的妈妈总责怪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讲话,可你是否自省过,你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吗?

  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这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孩子头”,他常常会编造出一些“小秘密”,以吸引同龄的伙伴。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更显得突出。这些“小大人”似地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那些对人彬彬有礼的孩子,肯定是在家里很受到尊重的孩子;那些蛮不讲理、行为粗野的孩子,在家里,一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伤害。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要让孩子尊重你,你便应当先尊重孩子。

  第二、孩子需要大人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不是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必要总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赏识。盲目的比较,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使你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孩子会错误的认为,他的“灾难”是他的伙伴带来的,他不但不会产生像伙伴学习的愿望,反而结下冤仇,在他今后的生活中,将拒绝向别人学习。

  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

  第三、孩子渴求保护,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爸爸妈妈永远不能对孩子说:“滚出去!”

  第四、母亲在孩子心中种下自私的种子,尝到的将是无情的果子。

  第五、培养责任感

  1、给谁过生日

  认认真真的给老人过生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是“母难日”。你牢牢地记住自己母亲的生日,你的孩子就会牢牢地记住你的生日。你希望自己有个幸福的晚年,你就应善待你的母亲,你的婆母,你的长辈。

  2、妈妈要常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

  对于男孩子,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他们,要敢于把重担子交给他们,不要太庇护、娇惯他们。当妈妈的不妨表现的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同时,也应该强调一下父亲对男孩子的影响。少年时期,男孩子主要受母亲的影响,而进入青春期后,儿子更易模仿父亲。父亲将是第一个引导儿子认识男人社会和走向男人社会的人。父亲的形象将牢牢地站在儿子的心里,成为儿子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父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种下责任的种子,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国家负责。

  有些家庭里,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上学要经过一场“混战”。早上,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他自己的事,爸爸妈妈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孩子刚刚入学,你可以送他一件礼物:一个可爱的、会叫的小闹钟,并告诉他:“以后你要跟小闹钟交朋友。每天早晨它一叫你,你就一定要起床,再困也得起来。妈妈爸爸不再叫你,上学迟到的话,由你自己负责。”这样坚持三五天,孩子的生物钟调整过来了,到时小闹钟一响,他会自己起床的。

  我们替孩子做的愈多,照顾的愈周到,孩子们就愈是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今天这些依赖性很强的儿童,注定会成为明日无能的父母!

  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种下责任的种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培养责任感的另一个办法:在家里要给予孩子参加劳动的机会和岗位。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并且负责到底,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

  对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长要给予认同,以赞赏作为给孩子的奖励。如果用金钱来奖赏孩子的劳动,最终会培养其浓厚的功利心。

  第六、手拉手——当代孩子的伟大实践。从小窗口找到大世界,从对比中找到自己的责任,从互助中找到助人的快乐。

  第七、快乐人生三句话: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孩子》的读后感2

  一、什么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理应成为孩子的情感引导师。为了提供更好的引导,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情感引导的基本要素:了解并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对孩子的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避免否定、怀疑、轻视孩子的情感,为孩子做好良好的典范,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1、控制型父母:善于用命令和威胁来处理孩子的一些行为,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动不动就板起面孔,数1、2、3,甚至对孩子动粗。看似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压制,就想弹簧一样,压得越狠,反弹的越厉害。在少年时期他们可能会抓住一切机会放纵自我。

  2、放任型父母:纵容孩子的行为,也体现了父母的无力感。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会个性散漫,因为没有规则意识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3、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例如,孩子奔跑时摔倒了,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坚强立即说,不疼,自己站起来;或者吃饭时孩子说自己吃饱了,家长非要继续喂等等。

  4、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我的孩子喜欢在客厅里玩球,有一天他打碎了一个花瓶,怎么处理?以往的我会说: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不能在客厅里玩球,看看现在怎么办?取消今天六点的动画片时间。这样会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犯了错,你要为你的错承担责任,作为家长的我和这件事没有任何关系,我要惩罚你,让你过的不好!很显然,这样不利于亲子关系更没有通过这件事教会孩子什么。

  二、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认知、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亲子感情;可以为孩子打造一件保护盔甲,让孩子学会很快地从消极的情绪和经历中恢复出来;可以让孩子成年之后更能理解和安慰他人的情感。

  三、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1、播下合作的种子:即提前打预防针,提前明确要求。譬如带一个孩子做火车或外出聚餐,首先告诉孩子活动流程,其次是什么不能做,我们全家一起遵守,例如在公共场所不可以大吼大叫、到处乱跑,吃饭时必须坐在桌前安静的吃饭,直到吃饱为止,当然不要期望孩子可以在整个吃饭的过程中安静配合,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提前给孩子准备好玩具以备他饭后玩耍。

  2、判断和观察:时刻观察、关注孩子,体察孩子的需要。他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烦躁、吵闹或者沮丧。仔细观察并了解孩子的个性,有助于家长预测何时可能会面临挑战,并提前做好准备。

  3、学会聆听:聆听的能力对于情感引导至关重要。用耳朵和眼睛,甚至是蹲下来和孩子视线齐平,以便直接和他进行眼神交流,让他知道你确实在专心致志的关注着他。不仅要注意孩子说的话,也要观察他的肢体语言。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孩子有点闷闷不乐,我问他,要不要和妈妈晚谈呢?今天有什么事可以和我分享吗?(孩子在幼儿园里每天早晨都会和老师早谈,所以他把睡前的我们之间的谈话称之为晚谈。)他告诉我不想去幼儿园了,因为今天有一个比他大的女生用脚踢他了。这个时候我该如何处理呢?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让孩子觉得家长能体会到他的痛苦,并且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意见和方法。让他在下次碰到此类问题时不再只是生闷气而影响一天的好心情。

  四、情感引导的一些注意事项

  1、让你的言行保持一致

  孩子是很敏感的,有时候我儿子会突然问我,妈妈你怎么不开心了,其实我可能真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或其他事情没有处理好而表情比较严肃。这个时候没有必要隐瞒孩子而非得说我很开心啊,可以实事求是的告诉孩子我正在思考问题。这样也避免了孩子的担忧和猜测。

  2、让孩子知道大人会帮他

  就像前面讲的孩子打碎花瓶的事情,正确的处理方式是1、愿意和孩子一起承担后果,并帮助孩子一起收拾残局。

  3、通过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经过和后果来学到经验和教训,并引导孩子提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的方法。

  每一次坚持都有意义,每一本书都给我不同的人生感悟。这本书告诉我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应建立在同情、关爱和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育儿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学习和改进。努力吧,趁着他未长大,趁着我还没有变老。

《孩子》的读后感3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看见孩子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是觉得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坠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今天重读梁实秋先生的这篇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心里颇多感慨。

  现在的家庭以独子居多,两个大人带一个小孩,更多的是四个大人带一个小孩,可是一个字:累! 爹妈全是为孩子服务。母亲早晨喝稀饭,买鸡蛋给孩子吃;父亲早晨吃鸡蛋,买鱼肝油精给孩子吃。最好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吃,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适,成为家庭一切设施的一个先决问题。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自有小家庭以来,孩子的地位迅速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一次同学聚会,我曾感叹的说,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个个都是小皇帝。 “错,一个稚气未脱的声音立刻就反驳我,我们早晨五点起床,去学校一直到晚上九点回家,回家后还有作业,我们幸福吗?偶尔一个星期天,还要去各种你们安排好的补习班,为了你们父母的成龙成凤的私心,我们背负你们太多的期望,我们一点也不幸福。”我顿时哑口,我们做父母的,无怨无悔的付出,以为这就是爱,换来的并不是孩子的理解与感激,而是隐隐的敌对心理,不得不令人担忧。可是孩子说的也没错。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利,毁了孩子的幸福,童年应该是无忧的,更是无虑的,我们应该还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这不仅仅是一种衣食住行的满足。我们不应该成为孝顺孩子的‘孝子’,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让孩子成为实现我们梦想的 “孝子”这样的两极分化,最后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不孝之子。

  “‘孝子’之说并不偏激。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像一个营的兵力;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癫风;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弄得狼藉满室,犹如残遭洗劫……但是‘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又堆满笑容。”只要你的成绩好,一切陋习皆可容忍,这样子的孩子,他学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长大后,即使有才,不说与父母何益?与社会何益?

  这里梁先生用一个外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一位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母亲说带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总是还你一个不听。事态一下子演成僵局,顿成胶着状态。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不把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专家请来解围呢?”众人赞同,于是把一位天生有一幅教授面孔的专家从八层楼请了下来。专家问明原委,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耳说了一句话,那孩子便像触电一般,滚鞍落马,牵着母亲的衣裙,仓皇遁去。事后有人问那专家到底对孩子说的是什么话,那专家说: “我说的是:‘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所以我觉得还是梁先生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不假,但我们对孩子还是要赏罚分明, 首先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我们教的是要有一个健康,正常心态的孩子。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过分的溺爱。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庄子》一个寓言故事;有三只在路上爬行的毛毛虫想要过一条河去采蜜。一只说,我们必须先找到桥,然后从桥上爬过去。一只说,我们还是先造一只船从水上漂过去,这样才不会被别人踩死。另一只说,我们走了那么多的路,我们已经疲惫不堪了,现在应该静下来好好休息几天。另外两只很惊诧:休息,简直是笑话!没看对岸花丛中的蜜都被其他蜜蜂、虫子快喝光了吗?说着他们两个就各自忙碌起来。剩下的一只爬到一颗树上,找了片叶子躺下呼呼睡起了大觉。不知过了多久,一觉醒来,它发现自己已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她轻轻地煽动着翅膀就飞到了河对面的花丛中。此时,对岸的花开得正浓正艳,每个花朵里都有甜甜的蜜在等待着虫儿们来踩。她很想找到自己的两个同伴,他发现,一个累死在桥上,一个被河水淹没。

  我们整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辛苦的打拼,常常累得疲惫不堪,遍体鳞伤,也不愿休息退却。不要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给自己添一个枷锁,其实顺其自然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方式,而且是最美好的生存方式。

《孩子》的读后感4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和见闻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对于一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它可以成就一个人,同时也可以埋没一个人。我们经常希望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活泼、积极向上,但遗憾的是尽管孩子们从整体上令众人称赞、让自己欣慰,却不免有个别在习惯上落伍者。

  显然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仔细观察每一个群体,不难发现,孩子之间的差别总是很难消除。事实上如果企图消灭这种差别的想法也是愚蠢的。我们教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上实施的是公平的教育,在幼儿园接受同样的教育,为什么孩子之间的差别会有这么大?

  既然学校教育很难将孩子之间拉开差距,那么我们不得不去寻找另外的原因:学校教育之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差距?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观念、行动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潜能。我们不能把家庭教育的作用无限扩大,但至少它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自己曾经接过无数个新小班,对新小班的孩子多了一些了解,我的观察发现,当孩子走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便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了。

  在班里曾有两个孩子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孩子的座位在前面,整个身子朝左,两手不停的摆动着,俨然像是软骨的样子。当我要求他面向老师坐好的时候,他并没有遵从,而是嬉笑着看着我,慢腾腾的说,“我在家里就这个样子,就这样坐。”另一名孩子在最后面,双腿盘坐在椅子上,嘴里吮着自己手指头。我感到自己的教育面临着又一次新的挑战。

  事实求是的讲,在这一年的教育中,对这两名孩子付出了较多的精力,但他们的表现却很难达到令自己期望的程度。或者说,他们的发展结果与我在他们身上的努力实在相差甚远。我始终坚信教育的巨大作用。但这样的结果让我不得不重新对教育进行思考。

  教育的起点在哪里?趁着“五一”长假,我开始阅读一些早期家庭教育的书籍。

  其中在读了金惠梅的《孩子你真棒》这本书后,对“鼓励”的作用和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1、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常听到不少父母如是说:“唉!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伺候了。哪像我们以前,爸爸妈妈要我们往东,我们就不敢往西!”没错,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和那个时代的我们比起来,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做一个普通的人,按照目前的学校教育模式让孩子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学校教育有自己健全的教育目标和模式,足以承担起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任务。家长如果对孩子有更高的想法,就必须为此付出家庭自己的努力,必须以坚定的信念教育孩子,家庭教育的目标必须以家庭教育的实施来实现,决不是单纯的去配合学校教育完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孩子上有共同点,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但也有很大的差别,学校不以某个孩子的成败为评价目标,家庭教育则别无选择。一个孩子对学校来说是百分之一甚至千份之一,而对于家庭来说则是百分之百。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的主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学校教育助手,让学校成为检验孩子发展效果平台是第一位的。

  一句话: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聪明太多了,同时现在的社会也到处都在强调着“民主”和“自由”。如果我们仍旧沿袭上一代所传承下来的教育方法,那你的管教方法将是失效、不合用的。而《孩子你真棒》这本书中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许多“鼓励”孩子的好方法,让我们可以和孩子轻轻松松地相处,帮助孩子激励内在,让他们充分自我成长,产生自信,去面对未来更多不可预知的挑战!

  2、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鼓励是新时代父母的教养主略)

  书中说:“家是孩子情感的发源地、人格发展的孕育地、学习启蒙的摇篮。”自己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背过的《节气歌》、《朝代歌》以及学生时代死记硬背的诗词歌赋,而今想重新往自己脑子里输入一些知识的时候,却感到有些费力了,不得不承认已经错过了记忆的黄金时期。有时和孩子们一起背《唐诗》、念《儿歌》、讲《故事》等,为了不至于落后,不得不发挥自己理解记忆的本能,还免不了时常要加个班。背过的东西经常要与遗忘规律进行斗争,稍有不慎,就忘记了。儿时的记忆存储却惊人的牢固,仿佛被写保护了一样,想忘也忘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给孩子适时、适度地鼓励和关怀他们主动学习的原因。

  人的能力都有自己最佳的发展时期,错过了最佳发展期之后,则潜能开始递减。一旦错过了潜能的发展期,有些是无法弥补的,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很难找回,孩子诸多能力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所以每一个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之前,有必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前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抓住最佳时机进行孩子的潜力开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许多父母觉得管得太松,怕孩子不学好;管得太紧,又怕孩子有逆反情绪;不管孩子,又担心孩子跟不上别人。唉!真是父母难为啊!

  但此书中向我们阐明了:鼓励孩子的目的和原则。也让我明白了,为人父母者,鲜少有不为子女担心烦恼的,这可以说是为人父母的天性,也可以说是为人父母者的天职之所在。教育子女难免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的,如何称赞和批评孩子,都是一门学问,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适时、适度地给予孩子鼓励和关怀,如此这样做的成效,都将会远远大过于不停地唠叨或提醒。这也就是我们新时代父母的教养策略。

  在最后,使我更进一步明确了此书不仅是针对广大的父母,更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指南:教师的称赞、鼓励或批评,则是影响孩子对自己看法和评价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别忘了多说说“孩子你真棒!”。

《孩子》的读后感5

  许多父母,整天逼着孩子学习,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孩子你真棒读后感。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仔细思量自己,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孩子学不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好的时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并在言语和行动中表露出来,使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我就不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坍塌。

  其实我也看到在生活中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孩子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了,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呀”、对孩子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品头论足、求全责备,给孩子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孩子写在孩子的脸上的时候,我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看着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艺术,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因此,通过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应该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父母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新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父母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

  二、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父母,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我读过一遍文章叫《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文章中的母亲共参加了孩子的三家长会。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他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读后感《孩子你真棒读后感》。然而母亲做出自豪的样子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第二次家长会,小学的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母亲她流泪了,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第三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初中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很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给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有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中的母亲给予儿子的就是一种激励的爱,使儿子总有一种做得更好的欲望。我想如果我能做到像那位母亲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也会成为非常棒的母亲。

  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四、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力一把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总之,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让孩子感觉今天比昨天学得好。让孩子带着自信步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孩子》的读后感6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一所名校的必备条件,它对培养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所新创建的学校,崂山六中在这方面努力着,这对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是十分有利的。

  1、校园宣传突出主题,讲究格调,营造处处育人的氛围。让橱窗说话、让墙壁说话,学校橱窗依据学校教育主题每月更换,学校走廊悬挂名人名句,学校门口、水龙头、草地上均有醒目的文明语告示:“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请节约用水”、“ 方寸绿地,滋润人心”、“我体弱,不要践踏我”。无声的语言,是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各班的黑板报既有规定主题,又有自由发挥,教室布置简洁明快,各具特色,追求个性。

  2.校园广播站,每天开播,栏目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多彩,从周一至周五依次为“新闻”、“往事如风”、“心声飞扬”、“今日说法”、“知味斋”栏目。优美高雅的音乐,回荡校园上空,放松了学生的心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知晓校事、国事、天下事,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3.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开列各年级学生必读书目,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加强教师的阅读指导,以提高阅读质量,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加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4.举办各种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活跃了学生身心,又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演讲比赛,相声、小品比赛、校园情景剧比赛、歌曲比赛等以及各类体育比赛,周密的组织,精心的准备,使各类活动,精彩纷呈,吸引师生热情主动参与,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潜移默化,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丰富多彩的活动,必将造就丰富多彩的人生。

  能够阅读到这本书,源自于从未真正从事教育的姐姐。一天,她不经意间给了一句话,让我相当诧异:“你这也算是人民教师?”从教十余年来,我从未接受过如此蔑视的言论。而此番言论的源头出在我不懂得用现在的方式教育她的孩子。就在学期期末时,我偷偷翻阅了姐姐床头的这本书,手捧着这本书,心想:这本书似乎来得太迟了。我终于清醒的认识到我身上存在的这个问题是多么严重和可怕。也因此,我迫不及待地想学习书中的精髓。

  在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之前,我并没有体会到跟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和难度。姐姐的孩子有问题找到我,我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进他的小脑袋,然而经常都是事与愿违。书中介绍了跟孩子沟通的方法,并用实用的对话场景和令人愉快的卡-通漫画简明地表现出来,生动易学。这是一本“让孩子乐于学习的秘密”,真正让老师和家长学会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问题。

  阅读了第一章“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后,我感触很深。我们想要让孩子行为正确,首先必须接受他们的感受。当看到书中的那些卡-通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许多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方式时,我笑了,这是一种惭愧的笑,因为那些错误的方法我几乎都用过。仔细想想, 平日里我几乎很少关注孩子们的情绪,无论何时何地,早习惯了孩子们对我言听计从,不管他们表现是好是坏,从没理会过他们的情绪,更无知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总以自我为中心,以学习为重点,以为除了学习,只需要对他们的健康身体嘘寒问暖就足矣了。殊不知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反之,当他们表现不好的时候,是否应该反思,是不是他们的心里有事儿,是否应该照顾甚至接纳孩子的情绪。否认学生的情绪的教育效果确实不好,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还会破坏师生间的感情。学生会认为老师不尊重他,从而产生对老师的畏惧感。。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当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时,学生才会觉得受到鼓舞,才会继续努力,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感情。

  要随时提醒自己:认同孩子的感受,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孩子的感情。当然首先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在接纳、认同的同时,最好能说出孩子的感受,即便“哦”、“恩”、“氨或“我明白”等简单的语言,也要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回应孩子的沮丧,偶尔点头或理解的回应一声,使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这样孩子有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为何认同接纳孩子的情绪,会有如此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仔细想想,即便是大人,当负面情绪得到认同和接受时,都会觉得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

  当然这些大道理起初我也思考过:这对老师的要求也太苛刻了吧!又要教学质量,又要素质教育,又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随时随地照顾。接纳孩子们的情绪,那谁来照顾接纳我们成人的情绪呢?我们成人的世界也有挫折,也有烦恼啊!虽然,我们成人有自控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但我们也有被情绪左右的时候呀!然而,细细品味,慢慢琢磨,事实就这么简单,当学生们有情绪时,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获取新信息。如果想让他们善思好学,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们的感受,成人的世界亦如此,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人就会变得消极,做事就会失去动力。反之,如果此时,有人能理解、尊重我们的感受,我们将会化消极为积极,化抱怨为动力。

《孩子》的读后感7

  《为孩子立界线》前几天终于草草地看完了一遍。不过,我下面说的这些,可都是在没看完之前发生的。所以,有时也觉得好书的最大用处不是教会了我们多少,而是启发了我们什么!

  曾经在一篇博文里谈起过,我和SIVON订了一个电脑协议,周六、周日的电脑时间分别长达2。53个小时,当时大家一致认为电脑时间过长。那么,执行下来的情况又如何呢?说出来恐怕要吓你一跳——他几乎从来就没玩足过时间。除了第一个周六周日,他掐着时间享受了一把他的权利,后来好象他自己也忘了这茬儿。于是,我感悟到他们要求的其实不是那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是非玩什么,他们要的也许就是向大人证明他们的独立、他们的自主。

  当然,它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界线”的涵义。之所以它为界线,就是划定了那最大的自由度。它的范围肯定比正常范围要大,在标准值左右,他可以往好的方面靠,他也可以往坏的方面走,一直走到他也认为不能再走为止。这可能也是老祖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真正意思吧?以前总认为规矩设置了太多的框框、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于是对这种祖训嗤之以鼻。现在想来,用规矩画出来的方\圆不就是那一圈线吗?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估计也是那方圆画得不够大或者太大而已。

  在这个事件上,我好象还体会到了立界线的真正意义——界线是专为孩子立的吗?最近一次SIVON用足电脑时间是在五一那天。也许是因为他有一阵子没那么疯狂地玩电脑了吧,那天看他玩电脑,我心里又开始有了抓狂的感觉,除了走进走出没给他什么好脸色,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唠叨。于是,SIVON争辩说“我的时间又没到”,并且一一数给我听,证明他确实还有最后一个“半小时”。那一瞬间,我明白了界线其实不是专为孩子设的,它也是为我们而设,那分明就是一个为我们划定的有资格生气有资格唠叨的界线!!

  如果说,“电脑事件”算是开了一个好头的话,那接下来就该尝尝他怎么反抗界线了。上次在订立“零用钱计划”时,我给他定了两件不能算钱又必须完成的“义务家务”——饭后擦桌子、倒垃圾。当初的想法很实际,在他以后的家里,如果在他妻子把饭桌上的碗筷收拾走后,他能主动把桌子擦干净,然后再把垃圾倒掉,这种分工将是多么温馨!SIVON小子当初可能把注意力都放在钱的分配上了,也没对这事儿提反对意见。当天他洗完碗又擦了桌子,在我要求他倒垃圾时,他非常强硬地拒绝了。我只能避其锋芒,暗自盘算该怎么办?他是真不喜欢还是在试探底线?

  那天晚上21点,我看他还没动静,就自己去倒垃圾。没想到他也跟屁虫似的跟了下来,在被告知不做义务家务也就没资格做家务挣钱时,他说“怎么不先跟我说一下,说不定我改主意了呢?”嘿嘿,过了这村没这店儿啦!第二天,我也非常坚决地谢绝了他做菜、洗碗的要求。那天他很自觉地擦桌子倒垃圾,再接下来的第二天当然也理所当然挣了一笔。

  我以为我赢得了这场“战争”,殊不知,他在挣了钱后又拒绝倒垃圾!我威胁他“第一次犯是只罚一天,第二次可没那么便宜”,可他依然如故,声称就是永远没钱挣了,他也不倒垃圾。这下该我犯难了!我告诉自己要冷静分析:也许他真是不喜欢这活儿;也许洗碗擦桌子倒垃圾一套程序下来对他来说真得难了点儿;我问自己让他做家务到底想达到啥目的,我不就是想培养他点儿责任感嘛!最终的结果么,也在各位意料中了,我们把“倒垃圾”改成了“取报纸”。为此,每天的新闻都成了旧闻。

  这是他造反成功的。也有试探一下及时回头的。SIVON这学期在学校练毛笔字,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有一天,他又开始嘀咕“不想练字了,明明是**同学招惹我,可老师只批评我……”两天后,他真得比平时提前了20分钟回来了,怯生生地说“没去练字……”。我有一瞬间的迷惘,但很快我平静又坚决地对他说“把书包放下,跟我走吧!”“去哪儿?”“我送你回去练字!”我一边换鞋一边回答。“不用送了,我自己回去就行了!”哈哈~~~

  五一过后,练字时间又往后推了一小时,回家都快18点了。其实我也担心他会不会饿,能不能坚持?但他反倒一点儿都没提。也许这就是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什么我们应该修改的最好的检验标准!

  孩子的可塑性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论是在文字上我们设定的界线,还是我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界线,他们遵守界线的自觉性有时甚至令我们汗颜。五一这个小长假,SIVON又去外婆家呆了两天,又有了一笔“非正常收入”。回来那天去爬山把他累坏了,当晚他并没有提起这钱。晚上,我真得很想问问他外婆是不是给他钱了,最后我甚至还翻了他洗澡时换下的衣服,裤袋里真得有张100元。有一瞬间,我想拿着这钱跟他说,他换衣服时又忘了把口袋里的钱取出来了。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我相信他确实只是太累了忘了那钱了。事实也确实如此,第二天一早,我还没睁开眼,他就把钱送到我手里了。我当然也没拖拉,及时把20元交给他让他存入储蓄罐,并许诺另外80元当天一定帮他存到银行去。多好的妈妈、多好的孩子、多么和谐的一天啊!

《孩子》的读后感8

  这是一本好书,对于教小学的我来说,受益匪浅。书中展示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很具体,操作性很强。

  学生在课堂上爱不假思索的大声说答案,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书中谈到的教会学生思考地方法很可行。比如,让学生数出一幅图中不同图形的个数,学生会数出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争论着,“6个!”“7个!”“6个!”“7个!”作者并不介意这种喊叫,而是装着反复检查自己的答案,并低声建议学生再检查一遍自己的答案,学生便会模仿着老师去数。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他把教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并演示给学生看,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仅仅告诉学生要检查。他还适时的表扬学生,“你们看,他在用手指着认真检查呢!”学生就会学着去检查。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是无痕的教育,这个方法我试了,挺好的,效果不错。

  阿莫钠什维利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为孩子着想,而且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心灵,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全心全意地关怀孩子的生活。当学生过生日时,他会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过一个难忘而特殊的生日,当学生为作业中的红线批改,而感到伤心,自责时,他会及时改进,当学生出现纠纷时,他会因势利导,当学生顽皮时,他不去压制,而是引导……如此多的教育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他把儿童看做是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自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诊视他们的感情,愿望,需求,以他们的乐为乐,以他们的忧为忧,与孩子心心相通,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朋友。这种境界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去追求的吗?

  回想自己课堂的常规教育,孩子们刚上课时“向老师问好”。全体起立---点头——声音响亮一起说“老师好!”,语气坚定,不要拖音,孩子们起立太慢,重来;声音太轻太拖,重来。但是对于我的回应,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从未想过,我是否也需要练习?当我对孩子们问好的时候,是否面带笑容,是否声音响亮,是否真诚?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全心全意的爱孩子,爱不是喊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孩子的交往中。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行为举止,知道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愿接受教育,快乐的学习。

  这是一本好书,对于教小学的我来说,受益匪浅。书中展示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很具体,操作性很强。

  学生在课堂上爱不假思索的大声说答案,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书中谈到的教会学生思考地方法很可行。比如,让学生数出一幅图中不同图形的个数,学生会数出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争论着,“6个!”“7个!”“6个!”“7个!”作者并不介意这种喊叫,而是装着反复检查自己的答案,并低声建议学生再检查一遍自己的答案,学生便会模仿着老师去数。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他把教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并演示给学生看,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仅仅告诉学生要检查。他还适时的表扬学生,“你们看,他在用手指着认真检查呢!”学生就会学着去检查。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是无痕的教育,这个方法我试了,挺好的,效果不错。

  阿莫钠什维利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为孩子着想,而且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心灵,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全心全意地关怀孩子的生活。当学生过生日时,他会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过一个难忘而特殊的生日,当学生为作业中的红线批改,而感到伤心,自责时,他会及时改进,当学生出现纠纷时,他会因势利导,当学生顽皮时,他不去压制,而是引导……如此多的教育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他把儿童看做是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自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诊视他们的感情,愿望,需求,以他们的乐为乐,以他们的忧为忧,与孩子心心相通,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朋友。这种境界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去追求的吗?

  回想自己课堂的常规教育,孩子们刚上课时“向老师问好”。全体起立---点头——声音响亮一起说“老师好!”,语气坚定,不要拖音,孩子们起立太慢,重来;声音太轻太拖,重来。但是对于我的回应,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从未想过,我是否也需要练习?当我对孩子们问好的时候,是否面带笑容,是否声音响亮,是否真诚?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全心全意的爱孩子,爱不是喊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孩子的交往中。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行为举止,知道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愿接受教育,快乐的学习。

《孩子》的读后感9

  腊月二十三那天,北京的习俗是过小年要吃饺子。尼莫爸在外面有饭局,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我自己在厨房里煮饺子,尼莫在客厅玩儿乐高。

  这时窗外有人开始放鞭炮,声音很响,尼莫冲进厨房,一把抱住我的腿,声音颤抖的说:妈妈,我害怕。

  我赶紧关火,抱起尼莫说:妈妈知道了,这是放炮的声音,今天是小年,大家放炮庆祝呢。

  尼莫把头扎进我怀里,说:妈妈保护我,放炮的声音太响了,我害怕。

  我拍拍尼莫的后背,安慰了一会儿,尼莫的注意力被饺子吸引了,开始看我煮饺子。

  想起来尼莫每次听到类似的声音,比如会发声的电动玩具,打雷的声音,都会很紧张。

  尼莫一岁时,我们在颐和园玩儿,北宫门门口有个卖玩具的奶奶,把一个黑色的眼镜儿和大鼻子模具套在自己的眼睛和鼻子上,用嘴巴一吹,伸出来一个大长舌头,还伴随着吹哨子的声音。

  奶奶看见尼莫走过来,对着尼莫突然吹了一下,尼莫浑身一哆嗦,哇的大哭起来。我赶紧把尼莫抱走了,尼莫死死的把脑袋埋在我的肩头,走出公园很远都不敢抬起来,我告诉尼莫,我们已经出来了,看不到卖玩具的奶奶了,尼莫才怯怯的抬头,满脸的泪水。

  此后,我们每次去颐和园我都避开北宫门,因为那个奶奶每天都在公园门口卖玩具。偶尔必须经过,我会让尼莫远远的等着,我自己先过去告诉那个买玩具的奶奶,请她等我们走过去再示范她的玩具。即使这样,尼莫远远的听到奶奶发出吹哨子的声音,还会非常紧张。

  尼莫是个活泼好动,热爱探索的孩子。他对声音的敏感也让我很困惑,上网咨询了育儿专家,答复说可能是“统感失调”,原因是婴儿期缺乏皮肤接触,抱得太少,爬行不够。

  听到这个答复,我反而很确信尼莫不会是统感失调,他出生以后,每天都尽量多的做抚触,抱得也不少,尼莫七个月开始爬行,我更是充分提供条件让尼莫更多的爬行。

  那么原因究竟出在哪儿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在《孩子:挑战》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有必要区别一下惊吓和恐惧。一个年幼的孩子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或者摔倒了,他会受到惊吓,这是个很短暂的瞬间反应。而恐惧是第一次受到惊吓体验的延续。只有当父母也被同样的事情惊吓,并且无法摆脱自己受到的惊吓,孩子受到惊吓的体验才会发展成恐惧。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当时保持冷静和从容,那么受到惊吓就仅仅是一次经历,而不会发展成孩子的恐惧”“一个孩子忽然面对一个陌生的、他觉得害怕的环境,这时他有几个选择,他可以停下来看看大人怎么做,可以撤退或逃避,也可以利用恐惧”“如果大人小题大做,很可能就开启了他利用恐惧的旅程。大人讲话的语气、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引导着恐惧是否继续发展。大人们表现出过度焦虑,于是孩子发现害怕能够引起成人这么大反应,这多么令人惊讶!而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有可能是更多的害怕、更大的反应、甚至是过分的关注,以及被抱起来的各种安慰,而这个恐惧能够很有效的引起大人的剧烈反应”

  我仔细的回忆,记得尼莫还不到一岁的时候,有位邻居家的小哥哥玩儿电动警车,尼莫好奇的在旁边观察,小哥哥热情的把小警车放在尼莫手里,并顺手打开了警笛开关,尼莫吓了一跳,赶紧松手。小哥哥还热情的把玩具车往尼莫怀里塞,我赶紧拿开,说”宝宝害怕了,他不喜欢这个声音,你自己玩儿吧“说着我就抱着尼莫赶紧走了。后来还发生过类似的情形。

  我觉得有可能是我过度的反应造成了尼莫的恐惧。

  接下来的几天,鞭炮声时常会响起来。尼莫还是很害怕,每次都冲过来说:妈妈,我害怕放炮的声音。我真心的鼓励他、表达出对他的信任:妈妈听到了,你能学会不害怕。尼莫尖叫着要求我抱抱时,我只是鼓励的拍拍他的肩膀。

  这样做对我并不容易。这需要我摒弃传统的理念-----认为不理睬孩子这时的恐惧和痛苦是残忍。如果我不这样做,那么尼莫害怕大的声音的问题就永远不会解决。我们通常认为,当孩子经受苦难时,我们必须去安慰他。而实际上,我们这样做是在增加孩子的痛苦,孩子将继续保持自己的恐惧,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关注。

  “如果我们的孩子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他们就无法面对和解决问题。恐惧不但不能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反而会降低这样的能力。一个人越担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难和危险。然而恐惧却能很成功地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为自己服务。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们必须明白,苦难不可避免。事实上,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会更少。恐惧让痛苦增加、扩大,恐惧让当事人实际遭受的痛苦更加严重和剧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面对及接受疼痛和苦难。当我们被孩子的恐惧影响时,我们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

  尼莫听到鞭炮声还会紧张,但是已经没有以前的反应那么强烈了,有时也会要求我抱他,但只是为了去看看窗外美丽的烟花。

《孩子》的读后感10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读后感

  这本书读来笔调甚为清新、自然,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位教师对于学生的独具匠心——这本书不但是韩兴娥老师多年推广的“海量阅读”教学经验的总结,而且适合推广于广大小学语文老师进行品鉴与欣赏。在韩老师的心中,所有的教学都是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中心,在课堂上韩老师让她的学生们享受到了阅读时何等的幸福与快乐,用韩老师的话来说“当孩子沉浸于书香墨韵的时候,老师也步入了宁静平和的港湾”。

  众所周知,在阅读理解方面,这不仅是学生难以克服的难题,更是老师教学方面的重点,而韩老师的“海量阅读”让我们每一个困于应试教育制度下的老师看到了希望。按照当前的教育准则去看,韩老师的课外书籍怎么能拿到课堂去上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可事实却显而易见——课外书并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相反促进了他们在阅读方面的能力。

  从书中我渐渐理清了韩老师的上课模式。在韩老师的课堂上,几乎看不到激情澎湃的讲解和那歇斯底里地谆谆告诫,她的学生就能扮演老师的角色,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发挥自身无限的思维和联想。究其原因,是因为韩老师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最重要的法宝就是——“读”。

  在我们看来一个小小的“读”有什么好深究的?不就是个“读”吗?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而韩老师的课堂上关于“读”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全班师生共同在课堂内阅读某一本课外书,接连不断读读下去,像学习课文一样大量阅读课外书。因为读的多越多,书中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就会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时间,就成了创造。书读的越多,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比较,可以比较相同时空中的平行人,可以比较不同时空却有相同的行为模式的间隔人……。二是反反复复地朗读,有些内容有些孩子能在课上就能进行背诵,这样能够减轻他课余的时间,并且有助于他写作的基本架构模式,一举两得。三是读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领读、开火车读、点名读……,让学生们能够从朗读中既感受到共同性,又体会个性,而且不同学生所表达的情感和声音强弱不同,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能够之间取长补短。

  而教育一直倡导的“有教无类”一直贯穿着韩老师的教学工作。因为学生先天素质、后天的影响各不相同,学习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大相径庭,常常会出现“先进生”与“后进生”学习进度的不对等进程。而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不强求达到统一标准。她会根据每本书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星级标准”,即使部分学生达到了“一星级”的目标,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因为在她眼里,这些“一星级”的学生总有一天能够达到老师的期望,而老师只有坚信这一点——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持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韩老师所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应该奉为准则的——在“海量阅读”的道路上,能飞的要让他们飞起来,能跑的要让他们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能爬的爬起来。这不就是教育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吗?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而且韩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十分值得我去学习。当我们还在声嘶力竭地叫着拼音,让学生分清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理清“b”和“p”的相似与不同……,韩老师早已经开始与学生一起步上真正高效的语文学习之路。

  为了让学生快速认字,韩老师就会花大把时间和精力在学生阅读、识字的教材上,并通过网络取得家长的协助。这样的结果显而易见——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极大兴趣,极大地扩大了语文课堂的容纳空间,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与方式,使学生热爱阅读、热爱语文,真正意义上让孩子们懂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有创新。

  我在想,如果没有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那么他们就永远只能跟着我的身后,我的思维就会成为他们的思维,我的一举一动就会成为他们的习以为常,我的话就会成为他们的至理箴言。但是一旦学生开启了“海量阅读”,他们的整个世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时不时蹦出一些新奇的看法,可以在课上对我的一些观点进行有道理地反驳,可以逐渐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许还能给我当老师,帮助我解决一些教学难题——真正地体现“教学相长”。想必,那样的幸福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那样的满足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我在想教师最大的幸福感就是看着学生能够不断超越你,给你灵魂的净化,人生的启迪。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予及时且有效的帮助,那样的教师的意义不言而喻。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所以韩老师的这本书不仅让许多文字得到了活水的滋养,更让老师教得热血沸腾,学生学得博采众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将在韩老师的带领下,会是一个全新的身心体验:眼界更加地开阔,学习更加地快乐,收获更加丰盈,成绩更加进步。

《孩子》的读后感11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借阅了《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足为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 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以及长达10年的教育部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基础上,从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主张在习惯培养上第一原则是尊重儿童,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许许多多的事例表明:不同的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著名作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的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犹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许多品性都是它的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几天几月的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随一生。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严厉说教。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爱学、会交往、懂规则,从而塑造健康人格,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命运打好健康快乐的基石。

  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本书每一章都有“教你一招”,全书家长提供12种妙招,采用6个步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懂尊重、富爱心、能负责、会自理的五个好习惯。

  而以下六步,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 ,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读完此书,我觉得每个家长们要做到这点: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也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因此,让我们很好地读懂“孩子”这本书。一个明智的父母就要不断地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

  在图书室的随意翻阅,让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古今中外,人人渴望成功,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是一代又一代父母的梦想。可是,当许多人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却痛苦地发现,这成功早已吞噬了自己的幸福。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就是:成功固然离不开适当的外在形式,但更取决于内心的实质感受。也可以说,成功的真正内涵是幸福。幸福即成功,而和谐即幸福。每一个成功的家庭与学校必定会有一个显著特征,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平等和谐,两代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正如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而健康的人格必须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人的一生都是养成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但是,3~12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以,“成功计划”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计划,教子成功之路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之路。可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本书以现代教育的专业理论结合生活中孩子的实际问题非常生动地阐述了培养孩子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许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理念和方法,看过这本书后,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做一个懂教育的合格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我希望更多的父母、教师都能看看这本书,从中学习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我们行动起来,提高自己,为孩子的幸福未来努力吧!

《孩子》的读后感12

  一次演话剧的活动中,我接触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书描述的是六年级女生金铃在毕业班的故事。金铃和我一样,倔强,活泼,和人自来熟,会“抗争”,有时还会有一些小粗心。

  金铃成绩不突出,她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但是金铃的举止和思想,却让我十分佩服。

  因为金铃的粗心,导致成绩无法提高,但是她擅于“攻尖”。邢老师觉得金铃有很多提高的余地,便把金铃拉进了自己私下办的“强化班”。这强化班的事情一传二,二传三,人数自然也得多。小教室再也装不下这么多人,邢老师的强化班便转移到了张灵灵家中。在家里办班,自然得出事,孩子总把那当自己家。这不,张灵灵妈妈和邢老师不在的时候,一场胡梅和刘娅如的“枕头大战”,家中的地板满是鹅毛,还碰碎几个瓷摆设。当张灵灵妈妈把家里被弄乱事情告诉邢老师的时候,邢老师第一时间找到学生,并问了事情。可那同学没有说是胡梅和刘娅如,偏偏说的是金铃和金铃的同桌尚海。那同学是因为怕胡梅和刘娅如不给他抄作业,才说是金铃和尚海。金铃马上理直气壮,去找老师和那位同学理论,并拿回了赔偿给张灵灵妈妈的十元钱。我也有遇到过这样“背黑锅”情况,导致背后总有人纷纷议论。但我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我应该去说清楚,而不是胆怯地躲起来。只有说清楚,才能成为正直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邢老师生病,金铃给大家布置作文并批改的故事。

  金铃的要求很严格,导致许多人都拿了低分。但是,金铃却给自己打了最高分,好朋友杨小丽只有75分。金铃不是虚荣心强,而是真真切切的真本事。可是,金铃却给自己的分数是90分。而金铃把作文拿给邢老师看的时候,邢老师却说这篇作文可以拿满分。

  金铃拥有正直的性格,不是因为杨小丽是好朋友,就能随便给高分。作文写得好就是写得好,写得差还是写得差。自己的虚荣心太强,也不是件好事情。本身就不优秀,不配称得起“优秀”这个名号。

  有时候我们的考试分数会改错,但是这时候就明显地分成了两类人。一类是把分数正常地改回来的人,还有一类是只把错改对,不把对改错的人。分数虽然会好看一些,但这损失了你的三个方面:首先是蒙混过关,不掌握知识,一段时间后便把它抛之脑外;再是“欺骗罪”,骗了自己,骗了大家。要是做错事,心里想必总会慌慌的。这样还会给自己许多心理压力。

  以前我也有犯过“半次”这样的罪:那是一次单元测试,老师改错了一道判断题。可是,我如果去改了分数,那还不得再降低名次!本来就没有考好,再改回来,岂不是又降低了排名?我抱着蒙混过关的心理,打算不和老师同学说这一件事。可是我心里总是提心吊胆,怕被谁发现了。我深思熟虑,我这岂不是自己欺骗自己?难到,我就要一直这样瞒着全世界吗?将来我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我就称不上是好学生了。自己都会有许多对大家和自己的惭愧。考不好挨骂是我咎由自取,没有别人的认真。同样的知识,就要看谁掌握得好。思考完毕,我马上去找老师改了分数。虽然我知道会有一些同学和我那天差不多,但我呼吁大家,摘下高分面具吧,这会让我们更上一层楼。

  明年的暑假,我便会走过小学时光,进入初中。金铃所住的地方,也有普通中学和高级中学之分。毫无疑问,高级中学只有最好的学生才可以进校学习,金铃那儿的高级中学便是外国语学校。每一名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进入外国语学校。金铃的妈妈也不例外。我家的情况也一样,妈妈也希望我可以进入高级学校。金铃的妈妈紧逼金铃学习,我希望我的妈妈不要这样对我。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我们不想变成一个整天看书的书呆子。现在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他们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吗?我们不是死板的机器,我们也不是学习的受学习牵制的傀儡,更不是能够被你们操控的木偶。有句话叫做“努力过,就无悔”。我相信同学们都是拥有上进心的人,我们会努力,不管是考学校也好,考试学习也好,或者是一些平时的举动。给我们一点空间,我们不是一个个木偶!

  金铃身上的性格,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大家虽然有“优等生”和“差生”之分,但这不代表“优等生”都是“好孩子”“差生”就一定是“坏孩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相信有过了努力,定会取得成功,希望从来不会辜负坚持和努力的人。

《孩子》的读后感13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对不遵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看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方式无动于衷时,我很懊恼。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实践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体教育和整个集体的教育密切结合。

  在引导儿童自觉地改正错误这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举了维佳的例子。

  一年级 :发现维佳有偷东西的苗头,先是拿了一个小姑娘的玩具,后来把教室橱窗里的球拿走了。

  分析:就偷东西而言,不用孩子们的批评,维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

  策略:在此后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时时注意给维佳创造适当的环境,以便使他经常有机会在两种不同行为中做出选择:或者为了集体的利益选择诚实的,高尚的行为,或者选择不诚实的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一切都得由孩子自己做出抉择。干坏事情,可以不费力气,可是集体马上就会说他是个干坏事的孩子,表现出高尚的品德确实要难得多,但同学们会发现他的优点,而且给以好评。

  手段; 一年级 :教师提倡学生攒钱集体订一份儿童报纸并由维佳保管钱。

  发现:教师观察到维佳用了很大的劲儿才做到了对集体的钱分文不动,但他毕竟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做到了这一点。

  结果:钱保管的很好,分文不差。

  二年级: 一个小男孩锯上的几根小锯条不翼而飞,教师家访刚好碰上维佳在锯东西,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可是维佳却十分窘迫,脸也红了起来。

  手段: 全班搜集破铜烂铁用卖得的钱买小锯条。

  发现:维佳干的特别卖劲儿。他在将功补过。

  结果:这件事情以后,不论是单独或是和同学们一起留在工作室里,都在没有带走过锯条或是胶合板。夏季被派往看守同学的衣物也没有一次辜负大家的信任。

  分析:维佳如此高涨的劳动热情难道单纯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吗?不是的,不完全如此。激发他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对他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

  三年级:维佳负责保管全班同学的彩色铅笔,他十分细心。可是年级末的时候,又犯了错误,他从班级体的画册里撕下了一张空白纸,用来画了画并挂在自己家。

  分析:如果是别的孩子,或许可以取消其参加某次集体活动的资格。但是对维佳却不能这样做,因为他的个人荣誉感还不是很强,很不牢固,公开的谴责只能使他远离集体,打击他进行思想斗争的积极性,而把这一积极性保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手段:把维佳留在教室里,教师不动声色的善意的向他说明,这种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在教师的诱导下维佳把撕下的那一页重写贴回到画册里,为此还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封面。最好得到老师的表扬。

  结果:这次表扬更多地使维佳感到惭愧而不是喜悦。他满脸通红,教师最终得到了巨大奖赏,维佳捡到钱首先想到去寻找失主。

  五年级:维佳又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偷了同班同学的冰鞋。当教师去家里的时候,孩子哭了,主动坦白错误并请求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分析: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

  策略:对无意干了坏事的儿童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不仅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悔,而且还会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手段:和其它少先队员一起教小同学滑冰,面对小同学和冰刀难分难舍。自己如何做出决定

  结果:把冰刀送给了小同学,并彼此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其过程中学会了感受别人,关怀别人,割舍自己利益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善始善终:这件事情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以前,再也没有发现维佳有过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件事情以后的每一年里教师都鼓励维佳去做一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事情。巩固加深良好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在看完这个孩子整个转变的过程时,那种对人性的期待,坚持,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碰到这样一些愿意站在孩子角度着想,愿意深入,体贴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师。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相信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集体能够激发孩子内心这么强烈的自尊感,荣誉感以至于将追求诚实,高尚积极的事情当作终身目标和准则。

《孩子》的读后感14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在这本书里,蔡笑晚全面地叙述了对孩子蔡天文的培养经过。

  一、 学前教育。

  出生两个星期便进行“专注力”的训练。即用琴声和笛子的声音去引起孩子的关注。这种“专注”习惯的培养,对后来注意力集中有很大的好处。天文长大后,读书学习和处事都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使在街头,他都能专心学习。2、带路训练。天文会走路之后,他父母每次出门,不管是拜访亲友还是外出散步,总让孩子走在前着,为大人带路。几次以后,他就能大胆地独立前进了。这种训练在于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走人生之路,并大大培养孩子的自信。3、语言训练。在四个月时,天文父母就对着他念《三字经》、唱儿歌,唱催眠曲。一周岁时,常常教他念《三字经》、《弟子规》,三岁时,念《千字诗》、《今日诗》、《明日歌》、《十二诗经》、《朱子格言》,还有一些民谣。而这些,天文那时就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4、数学训练。三岁以前,主要是认识一些数字,进行一些最简单的加减运算。三岁以后,对孩子进行了正规训练,让他背加法表和乘法表,给孩子讲一些关于趣味数学的故事,让孩子解答其中的数字问题,以此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

  二、 中小学时期的教育

  1、入学准备时的教育。天文入学前的一两年,蔡笑晚就带着天文到学校看学生上课读书,天文看得很感兴趣,很羡慕。经常问什么时候能上学。他父亲就跟他讲:再过一个新年你就能读书了。于是他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等待着,那年春节的时候,他特别高兴,因为终于盼到了读书的时候。入学后,蔡笑晚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取得沟通,反复说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观点,并把孩子的性格特点告诉老师,同时向学校领导和有关老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多奖励,少惩罚。第二、可以温和的地方决不严厉。第三、作业尽量精简,使学生有自由发展的余地。这些做法,使天文很顺利地开始了学习。

  2、摆地摊的教育。一般的家庭,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再穷也不能让八岁的孩子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但蔡笑晚认为,“摆地摊出租小人书”这件事可以是对孩子的一种很具体的素质教育,使他从小懂得人生的艰难,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并能激励他去奋斗、去拼搏、求上进、争出路。于是,在天文八岁时的那个暑假,天文在自己家门口摆了个地摊。摆了一个星期,收获还不错。一个星期之后,天文还想继续做下去,但他父亲没有同意。他父亲说,现在你是求学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有时间多看书、长知识,不能为了这些“小生意”浪费时间。

  3、竞争意识的培养。天文在小学里读了三年之后,他父亲给他转学了,因为他原来的小学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为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必须让孩子进入较强的竞争群体之中。天文因此而被转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竞争意识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奋斗、拼搏的精神,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平庸,要以自己的努力去争优秀、争先进,并让他从小懂得竞争中的胜利者,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努力、最顽强不屈的人。他们不怕失败,能从失败中站起来,毫不气馁地勇敢前进,去夺取胜利。但是,蔡笑晚也没有勉强要求天文去争取第一名,他总是说:优秀很重要,名次在前十名都是好的,差一两名并不说明问题,偶尔在十名之外也不要紧,真才实学最重要,读书像马拉松赛跑,开头所处的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冲刺时最先到达终点。

  4、营造立志氛围。当时,尽管家境贫寒,住的只是三十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但蔡笑晚却在房子里进行了一番苦心的设计,在墙壁上贴了很多励志格言和家训。还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画像,如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法拉第、哥白尼等。让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画像和故事慢慢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里,树立偶像的地位。这种氛围对孩子确有很好的立志教育作用,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大的心胸气概、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

  5、培养早期行为习惯。

  ① 诚实守信的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不说谎,作为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能欺骗孩子,承诺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考试成绩很差,只要是实话实说,就不能给予严厉惩罚;相反,要给予特别的关怀,给予温柔的开导和教训,使他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孩子承诺父母的事一定要让他能兑现,既不能给孩子过高的具体要求,也不能让孩子承诺无法兑现的事;从小让孩子养成“一诺千金”的习惯,孩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他兑现,即使是不正确的事,也要妥善解决,决不能让他失去信用。

  ② 尊敬师长和礼貌待人的习惯。

  ③ 遵守时间的习惯。

  ④ 独立自理的习惯。

《孩子》的读后感15

  今天我有幸在教室研训平台的视频播放器上观看了孙晓云的视频《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我认真观看后,收获颇多。

  孙老师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多元智能与人人成功;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爱学是万善之源;如何教孩子学会交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科学为安、强壮为康。

  指导孩子用好媒介;学会消费是孩子的必修课;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其中让我最受益的是第二讲,里面有讲到“什么是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 怎样矫正不良的习惯 ?在快乐的实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对呀,习惯不同,就是素质不同,用父母的好习惯影响孩子!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生受益!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教师就更加不用说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的最大优势也是培养孩子的习惯。若你不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实际上你也影响了孩子的习惯,因为你有什么习惯就很容易传给孩子什么习惯。从小慢慢培养孩子对于媒介的抵抗和诱惑,你只能引导孩子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慢慢的他就有了一种抵抗力。只有增强他的抵抗力和他的这种成功感,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可叫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反之,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有个孩子在读书笔记中有一句话:我们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书。各位家长们,如果你正打算给孩子去买一些书来读,那么你一定要给孩子选择好书,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图为主,标有拼音的的,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有情趣的科学故事,伟人故事,儿童报刊等。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读一些漫画、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少儿的百科全书等等。选择好了书,那么怎么读书呢?视频中讲到有六法:第一就是循序渐进;“有序而不可乱也,要有计划,不要急于求成。第二就是熟读精思。第三要反复品味。第四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第五是着紧用力,潜心攻读。第六点是持之以恒。另外,孩子在小学时候特别适合什么读书方法呢?就是让孩子朗读,这对孩子是一个极好的训练。

  “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要了解孩子的特点,不要冤枉孩子,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帮助他们解除心理上的压抑,恢复他们正常的思维能力。给他们建议,分享他们的快乐!”

  孙老师说得对:教育的真谛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其实孩子一定要给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调皮孩子多么麻烦!多让人伤心!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句话真是说得很对!因此,防治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越早越好!从儿童时期,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和高度重视。

  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帮助也很大的,现在他们还在儿童初期,我教的班级是九年级,有个别学生行为习惯不好,要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教他认识自己,懂得接纳自己,学会控制自己!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和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调皮孩子多么麻烦!多让人伤心!作为九年级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

  孙老师强调得对: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有研究表明,很少在家里吃饭的孩子,出现的心理障碍多,那些经常在家里吃饭的孩子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因为在家里吃饭吃的是亲情!孩子在家里,爸爸妈妈在家里做饭,孩子在屋里写作业,他会心理上感到很安定。

  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同样地,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教育教学。所以说:让我们来很好地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如果是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要不断的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

  作为一名九年级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那更是刻不容缓!一定要明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道理!

【《孩子》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孩子》读后感(集锦15篇)09-12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09-12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08-31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精选15篇)09-15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精选15篇09-11

《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读后感精选15篇08-26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精选15篇)08-21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合集15篇)08-29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通用15篇)08-20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汇编15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