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传》读后感1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部小说,它描述了阿Q的动作、语言、表情和心理描述,让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我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
通过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被封建思想毒害,精神无知。阿Q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心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痛苦。人不爱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国,奸细。
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很低,他只能靠卖劳动力生活。在文章中,他写道,他可以为别人做短期工作,割麦,捣米,撑船。然而,阿Q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权利,没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没有居住的房子,所以他不得不在土谷祠落户多年,然后我们必须强迫理解富人的欺凌和村民的戏弄和侮辱,这种现象让我感到非常无助,在当今社会似乎也有类似的现象,似乎富人是社会的老板,没有钱只能成为富人玩具。在一个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能同情这些做法吗?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刻和思考的地方。虽然鲁迅作品中的中国人一文不值,但鲁迅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自满,不要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对人太自私,否则永远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2
晚上,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在我的书上。我微微侧躺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本墨香——《阿Q正传》。
阿Q不仅名字和籍贯有点渺茫,而且他以前的行形也很渺茫。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别人做短工,割麦,捣米,撑船。工作时间稍长,他也可能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的时候还记得阿Q,有时候人们会说:阿Q,你真能做!不管是褒还是贬,阿Q总之都很开心。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居民都不在他眼里。最烦人的是,在他的头皮上,有几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麻痹的疤痕。
作者用几支笔描绘了一个简单、诚实、勤奋但流动、机会主义的人物。对于阿Q,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本质上是一个勤劳、诚实、诚实的农民,但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它创造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态心理。当被一些闲人欺负时,他的话儿子打老子充分反映了他的无助和贫穷,也衬托了社会的无知和落后。
这时,窗外已经是灯笼了,偶尔有几颗星星在空中闪耀。远处的灯光微弱但温暖,给人一丝温暖。我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他在那个冷漠麻木的社会里给自己带来温暖的唯一途径!
阿Q精神在很多人眼里是不确定的`,因为它代表着自欺欺人和失去斗志,认为它是阿Q被欺负后无能的表现。但我认为阿Q精神有时并非一无是处。当我们遭受挫折却无法改变现实时,阿Q精神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失败的阴影,缓解心理压力,帮助我们重建信心,不断进取。
在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一场比赛只有一个金牌得主,而其他球员则被淘汰。此时,阿Q精神尤为重要。这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这种阿Q精神可以让我们获得比冠军更重要的东西——良好的心态。生活中不是这样吗?
【《阿q正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笔记09-10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08-01
阿Q正传读后感05-01
《阿q正传》读后感02-18
读《阿Q正传》有感08-01
最新阿Q正传读后感03-09
《阿Q正传》读后感8篇03-26
《j q x》教学反思11-02
《阿长与》说课稿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