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仲永读后感 推荐度:
- 伤仲永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伤仲永》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读后感1
《伤仲永》中的方仲永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神童。五岁就能"指物做诗"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而到了十二三岁,"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最后沦为"众人"。短短数十年间,一个卓有才华的少年就如此失尽光彩沦为众人,是何原因?这一切全都是由于他的父亲贪图乡人的钱财,天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没有让仲永进入学堂读书,接受教育,走上报效祖国的道路。唉,怎么能不为仲永的才华消失而扼腕叹息呢?
尽管文中谴责的是仲永的父亲,但却含有对泯灭人才的环境的批评。文中的社会环境的确不好,乡里人想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这才导致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对此当然会引起共鸣。当今社会,父母只顾着赚钱,忽略了关心孩子的学业。他们往往认为多赚点钱留给下一代,下一代就会衣食无忧。可是现在是人才的时代,虽然现在还能勉强生存下来,可过个三五年,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世间的庸才。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目光短浅,只看见眼前利益。文中仲永的父亲就是如此,只看见现在有利可图就要仲永拜访同乡人。如果你把他培育成人,利益比这眼前的要强不知多少倍。
一个人先天天资聪明是需要的,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为重要。但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与提高的环境也是徒然。所以作为与仲永同龄人的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如此优良的环境中成长,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会绽放出最鲜艳的花朵!
《伤仲永》读后感2
每我们夸另一个人聪明时,会说:“你真是个天才!”世界上或许有许多可以被称作“天才”的人。但我常想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吗?就算有,那些成功的人真的是因为先天优势才十分厉害的吗?直到我读到一篇文章才明白,并且为这位“真天才”而惋惜。
这篇文章就是《伤仲永》。讲的是古时有位叫做方仲永的农民之子,在他五岁之前,从未见过笔墨,但他五岁那年突然哭着索要笔墨,还写下了一首诗,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村民们非常惊讶,于是“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不让他学习。在作者多年后第二次去拜访时,方仲永已经“泯然众人矣”了。
为什么方仲永会没落呢?到底是因为谁呢?我认为方仲永的父亲、方仲永,还有村民都有原因,这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方父,在村民们“稍稍宾客”或“以钱币乞之”时,他就将仲永最好的学习时光浪费在了挨家挨户拜访村民上,他不知道做长远的计划。他也不知道仲永的才华是会被超越的。仲永也有问题,在他五岁时,他们家并没有笔墨。但仲永“忽啼而求之”,父亲也还是给了仲永笔墨,如果仲永求学的`意念一直足够强烈,那么他也一定能有上学的机会。还有那些乡里人,不劝仲永读书,反而把他像吉祥物一样拜访,一味地夸耀他,让方父更觉得他没有上学的必要了。如果他们劝方父让仲永上学,那他一定能大有成就。
这样看来,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后天的培养。那些伟人们,不一定都是天才啊!
《伤仲永》读后感3
《伤仲永》讲的是一个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告诫我们是不是天才都要发奋学习。
小的时候我的脑袋就被灌输了诸如“天才来自勤奋”、“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因此,我对这个故事的主旨并不“感冒”,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仲永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被“不使学”,被选取人生?仅仅是正因年幼不懂事?还是说惧怕父亲的权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岁时被发现的,随后这天分便被其父亲当作摇钱树,一摇就是十几年。这么多个无趣的年头里,仲永是怎样想的,是否反抗过,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最后仲永变成庸才这一事实中,我大致能够推测:仲永已经麻木了,对人生已经没有追求,认为自己就是给父亲谋取利益的存在,理解了这不公的命运,最终才会“泯然众人矣”。
仲永父亲固然是错的,但这并不意味仲永就没有可指责之处了。虽然,仲永并不热爱吟诗作赋,不然怎样会让自己的诗被当作谋取钱财的工具?怎样会在四处访客的无趣生活里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以前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会去找一千个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会去想一千个办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愿沦为赚钱的傀儡,不可能让父亲的“阴谋”得逞。
此刻的我们并不需要背负太多太过于沉重的东西,为何不趁此刻好好做一美梦,然后明晨迎着朝阳去追寻它,这样活着不是很浪漫吗?
《伤仲永》读后感4
《师说》有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一个人生来不可能会是人才。方仲永小时候天资过人,堪称“神童”!但上苍赋予了他的只是天资禀赋,如果后天不拼搏、不努力,再优厚的天资也会消失殆尽。
方仲永五岁时突然能出手成诗,展露出惊人的才华,但由于目光短浅的`父亲“不使学”,同县人只是“渐渐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加上自己不思进取,比较终令人叹息地沦落为“众人”。方仲永的天资比一般人聪明得多,但即使再聪明,要是后天不接受系统的教育、自己不够努力,也必然会成为愚昧无知的人。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的学问再渊博,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注定要逐渐落后。仲永的事例给人们以警醒:“不勤奋学习就会落后”是一个公理。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你目前拥有多少学问、多大成就,你都需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有如此,自身才会日趋。
爱因斯坦,科学界伟大的圣人,科学史上与他比肩的人很少。可他曾经是一个四五岁还不会说话的“笨”孩子,被老师们认为“无药可救”。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12岁就验证了毕达哥拉斯定理,比较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娱乐,而z是把嘴闭上。”这略显风趣的话是爱因斯坦的人生信仰,这恰恰造就了“伟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方仲永的鲜活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不管你目前境况如何,永远不要放弃学习!不学习,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终生学习,提高自我,是与时俱进、提升自我比较直接、比较切实际、比较可行的方法。
《伤仲永》读后感5
一个天才儿童,因他的父亲贪图蝇头小利,不让他学习,终日带着他四处拜访同乡,题诗赚钱,以至于他到弱冠之年沦为庸人,平庸无奇。王安石所撰《伤仲永》就讲述了这么一个十分令人叹惜的故事。
学完了《伤仲永》一课,我不禁对方仲永感到惋惜,本来天资聪慧,若后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学习,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学大家,甚至有可能与当时的王安石、苏轼相提并论,却因父亲贪利、短见,“不使学”,而使其成为泛泛之辈,大浪淘沙,被埋没在历史的沙滩上。
方仲永后天没有学习,从天才变成庸人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从笨蛋变成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三四岁时还不大会说话,有点迟钝,上学后,还笨手笨脚的,经常想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受到嘲笑。接下来爱因斯坦醉心于几何学,忘了游戏,忘了同伴,完全沉浸在研究数学定理并自己证明的世界里。上了大学后,他热衷于物理学。他毕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到一份工作。爱因斯坦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都沉浸在物理学问题的思考、研究与证明上。他出门时,口袋里总会有几张纸和一支笔,因为他散步时也在思考,这样以便于及时地将他想到的.一些思路记录下来。爱因斯坦26岁时,他发现了“相对论”,后来又相继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使他成为世界物理学史上一个伟大、重要的人物。
正如高尔基所言:“天才出于勤奋。”方仲永虽为神童,但后天没有学习,未加以磨练,身上的光环便渐渐暗淡,直至“泯为众人”,而那些不是天才、神童的人,如若不学习,那就更糟了。所以,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就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天资有多么聪慧,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否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伤仲永》读后感6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做足了“读”的功夫,第二环节“解”就顺畅一些了。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接着小组内交流,解决一部分难点,然后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后,程老师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再小组内讨论,当学生真的无法解答时,他才进行讲解。讲解完并不是就完了,他接着又随机检测一个学生,看这个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听懂了。这样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以为自己详细讲解了,学生就听明白了。殊不知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各异。程老师不厌其烦地检测、检测,再检测,直到每一个学生心里透亮、明白,他才会转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平时也有检测,还句句落实,一般抽测每组中的差生。人数多,容量看起来多,但是对同一个学生的检测却缺乏反复检测的耐心。当这个学生无法解答,其他学生或我经过解答之后,想当然地以为他听懂了,就没有再次检测。
程老师的`重点放在了前两个环节,用时最多,而第三个环节“悟”——通过解题“伤”,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他们来说“读通”和“理解内容”是难点和重点。真正读懂了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老师告诫我们,前两个环节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充分学习,这是基础。
如此朴实、稳稳当当的一堂课,让我看到了程老师耐心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真切的关爱,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赶进度的浮躁。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学生累,老师也累。
《伤仲永》读后感7
最近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一课,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最终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尤其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讲的是一个名为方仲永的农家小孩儿,天资很棒,五岁就会作诗了!结果呢,他爸拉着他天天去别人家做客,收礼,让仲永写首诗给人家。不久之后(七八年),他的写诗本事渐渐下降,写的不如原先好了。又过了几年,便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了。
唉!一个多好的孩子啊!居然沦落成了常人,真是可悲啊!
最终一段发表了作者方仲永而联想起来的道理:我们都是平常的人,并没有骄人的天资,可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奋斗,去拼搏,不也一样能够成为伟大的人吗?如果没有天资,也不努力,那不是连普通人都不如吗?
我由此不禁想到了我小学的一件事——一位同学,刚刚入学时学习很好,屡次全班第一。然而就是由于他太过于骄傲,一次考试他失去了第一名的宝座,从此,一退再退,最终成绩再也上不去了。
这件事不就是给我们的警告吗?——无论过程如何,努力了之后,你终将会成为那个成功了的`方仲永。
为什么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会成这样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说:“仲永,上天赐给他的才能胜过了其他的人,甚至远远超过了有才能的人许多,但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使他只能成为普通人,那么,如果普通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的话,会怎样样呢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并决定了人一生的价值。
《伤仲永》读后感8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通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读后感《读后感专辑》。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伤仲永》读后感9
《伤仲永》的读后感
“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要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而不至”。仲永的非凡天资,处处让人称奇,但他父亲贪利而“不使学”,使仲永才能衰竭,终成普通人。
仲永在学习上有天资,这是他的优势。但有优势就必然能成功吗?仲永“泯然众人矣”的不幸结局雄辩地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由此可见,仲永的天资在“不使学”的情况下泯灭了。也就是说,他逐渐没有了优势。
优势分为两种,有优势和无优势。自身有优势又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努力和不努力。例如,姚明身材高大,这是他的优势。而他成为篮球巨星则是与他的努力、他的付出分不开的。“翔飞人”刘翔从7岁起开始进行体育训练,为他此后的夺冠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他的优势。他们都有优势,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辉煌。像仲永之类的人,他们的优势都渐渐泯灭了,自然只能沦为平庸之辈。
还有一种人,他们没有优势,但他们的努力,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曾国藩曾因天赋不高遭小偷奚落,而曾国藩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史上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邓亚萍个子矮,手脚粗短,本应与体育无缘,但由于她的努力、执着,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我认为,优势的有无,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并为之努力奋斗,成功便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如果没有优势,就努力吧,总有一天成功会属于你。
《伤仲永》读后感10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教育与自身学习有关。方仲永是金溪地区的一位神童,有着先天过人的才能,却被他父亲荒废。
我想,方仲永的定不光是父亲的责任,不止他父亲一人贪图才赋,视方仲永为摇钱树,也有社会及其自身原因。
社会。
想在现实生活,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不可能没有机会读书。不过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方仲永的身边的人,由于没有学习,导致自身的素质不是很高,也不懂学习,使方仲永无法得到好的教育。假设仲永的父亲依旧带领他“环谒于邑人”,等到到一家比较有学问的'人家里时,如果那家人有提出让仲永学习,不然会荒废他的才艺,那么仲永的父亲会不会因此而改变,让仲永去学习呢?所以,社会,是影响仲永才赋荒废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仲永自身。
仲永若真是天才,即使他父亲“环谒于邑人”,仲永坚决不让父亲泯灭自己的前途,若父亲依旧“不使学”,仲永可以离家出走,像范仲淹一样在寺院里苦学成为一代才子,而方仲永却没这样做。可能是尚在幼年不懂事吧,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朋友,拿取你的画笔,画出一片属于你自己的一片美丽的天空吧!
莫把青春付流水啊!
《伤仲永》读后感11
今日我读了“伤”仲永,是呀,读完心中真的不由的升起了一丝感伤。
我不得不说,仲永是个天才,5岁时便会了“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并且“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可是到了12.3岁,才气却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仲永他确实是个天才,但因他后天的不努力,最终却沦落为一个平庸的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通泯然众人,职责在于谁
也许职责在于他的父亲,一个神通而被父亲当作了赚钱的工具,让仲永“不使学”,白白葬送了仲永的人生。
可是,这职责仲永又怎能没有呢他的父亲不明智,难道仲永也那么不明智,虽然那时他还小,可是他从小就是个天才,能做出“养父母、收族为意”的.诗又怎样能说他不懂事理呢,就算仲永等到长大的时候在学习,也为时不晚那,也不会从一个神通变成一个平凡的人那!
不管先天有多么的聪明,后天不努力,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聪明。
即使先天不聪明,但如果他后天努力了,那他就会成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练就的。
不努力,又怎能成才。
努力了,肯定能成才。
从此刻起,我们应即刻起程,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也必须会在我们的人生中踏出一条灿烂的光辉之路。
《伤仲永》读后感12
今天,我读了一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伤仲永>。
<伤仲永>,是一篇关于后天教育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五岁的时候,还没有见过书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要书具,于是他的父亲便向邻居借来了文房四宝,没想到,方仲永拿起笔写了四首诗,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父亲把这首诗拿给了乡里的.秀才,秀才看了以后,大大夸奖了这首诗,从这以后,只要人们指一个东西,他就能做出古诗来,他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于是便拉着方仲永,去四处做客,别人给他钱让他作诗,过了两三年后,再让方仲永作诗,他就做得不如原来的那样好了,等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方仲永生下来虽然受到上天的眷顾,天赐予他了比其他人更加聪明的大脑,可是他没有接受后天良好的教育,从一个天才变成了普通人。方仲永变为普通人的因素不只是他自己,更大的责任应该是他的父亲。方仲永的父亲为了那一点小小的利,就把这么聪明的孩子葬送在童年,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再看现在的父母,哪一个不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周末还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方仲永父亲的观点和现在的父母比起来真是相差甚远,不管是什么年代都要让孩子接受知识、学习文化。悲哉!方仲永之父!
《伤仲永》读后感13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做足了“读”的功夫,第二环节“解”就顺畅一些了。程教师先让学生自我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之后小组内交流,解决一部分难点,然后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后,程教师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再小组内讨论,当学生真的无法解答时,他才进行讲解。讲解完并不是就完了,他之后又随机检测一个学生,看这个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听懂了。这样的反馈信息十分重要,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以为自我详细讲解了,学生就听明白了。殊不知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认知本事、理解本事也各异。程教师不厌其烦地检测、检测,再检测,直到每一个学生心里透亮、明白,他才会转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平时也有检测,还句句落实,一般抽测每组中的差生。人数多,容量看起来多,可是对同一个学生的.检测却缺乏反复检测的耐心。当这个学生无法解答,其他学生或我经过解答之后,想当然地以为他听懂了,就没有再次检测。
程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前两个环节,用时最多,而第三个环节“悟”——经过解题“伤”,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他们来说“读通”和“理解资料”是难点和重点。真正读懂了资料,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教师告诫我们,前两个环节必须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充分学习,这是基础。
如此朴实、稳稳当当的一堂课,让我看到了程教师耐心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真切的关爱,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赶进度的浮躁。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学生累,教师也累。
《伤仲永》读后感14
当一系列的时间、地点都基本合拍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相信,方仲永的故事不是王安石凭空杜撰,而是在认认真真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从以上三个细节来看,方仲永的故事不像是子虚乌有的传说,可那又该如何理解方仲永不学而能诗呢?
即使早在北宋,临川也绝不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相反,这里正如王勃所说的“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临川籍文化巨匠的名单,可以开出长长的一串。即使不说这些中国学术史上耀眼的星斗,单是自宋至清间的二千多名进士,就足以说明千年以来,临川的文风是如何的炽盛。
方仲永虽然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但并不意味着他与文化教育彻底绝缘。也许他家正与一个小学堂为邻,也许一群小学童就是他的'玩伴,也许识字、背书竟然是小伙伴之间争强赌胜的游戏。甚至有可能连教书先生也喜欢这个聪慧过人的小家伙,即使不收学费,也愿意指点他几句。仲永虽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但他的确是天资过人的神童。这样一鳞半爪地学下来,水平竟然超过了那些正经八百的学生。只是这一切,仲永之父并不清楚,所以当儿子哭着闹着要文具的时候,父亲会惊诧得目瞪口呆,以为儿子真的是一个不学而能的天才呢。
另一种可能是,父亲也知道儿子在与学童们的厮混中学了不少东西,只是没想到竟有如此高的水平罢了。多数父亲是乐意炫耀儿子的,仲永的父亲当然也不例外。当一个早慧儿童的故事从一位父亲口中讲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不学而能的天才神话。当然,这只能是猜想,但是还有更合情理的解释吗?
以上解读的重点全在仲永,可是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故事的重心其实是仲伤之父,而不是仲永本人。
《伤仲永》读后感15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教育与自身学习有关。方仲永是金溪地区的一位神童,有着先天过人的才能,却被他父亲荒废。
我想,方仲永的定不光是父亲的职责,不止他父亲一人贪图才赋,视方仲永为摇钱树,也有社会及其自身原因。
社会。
想在现实生活,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不可能没有机会读书。可是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方仲永的身边的人,由于没有学习,导致自身的素质不是很高,也不懂学习,使方仲永无法得到好的教育。假设仲永的父亲依旧带领他“环谒于邑人”,等到到一家比较有学问的'人家里时,如果那家人有提出让仲永学习,不然会荒废他的才艺,那么仲永的父亲会不会所以而改变,让仲永去学习呢?所以,社会,是影响仲永才赋荒废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仲永自身。
仲永若真是天才,即使他父亲“环谒于邑人”,仲永坚决不让父亲泯灭自我的前途,若父亲依旧“不使学”,仲永能够离家出走,像范仲淹一样在寺院里苦学成为一代才子,而方仲永却没这样做。可能是尚在幼年不懂事吧,也许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罢。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朋友,拿取你的画笔,画出一片属于你自我的一片美丽的天空吧!
莫把青春付流水啊!
【《伤仲永》读后感】相关文章:
伤仲永说课稿04-29
伤仲永说课稿09-21
《伤仲永》说课稿09-17
《伤仲永》教学反思07-04
《伤仲永》教学反思11-19
伤仲永教学反思07-25
伤仲永说课稿范文08-19
伤仲永说课稿精选[15篇]01-15
伤仲永说课稿优秀篇10-01
《伤仲永》说课稿(14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