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教案

时间:2024-08-28 17:02:35 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举制度教案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制度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举制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举制度教案

科举制度教案1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科举制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教学过程: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由最初的注重考察人品到全凭门第出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唐朝科举制度分类:常科(明经、进士)和制举(“非常之人”)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贴经”(填空)、口试、时务策。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对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科举制度教案4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诞生,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2.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的运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当今的考试制度。 4.要求学生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端正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比较,将科举制与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相对比。得出之所要实行科举制的理由。

  2.通过知识补充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自行归纳科举制的完善。

  3.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线,用具体事件启发学生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重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2.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学习,从中汲取教训。

  四、教学重点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 2.科举制度的内容。 3.科举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六、课前预习指导

  学生分组: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科举考试是怎样考的,一个读书人是怎么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的几位人物是如何通过科举考上官的。

  七、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2.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1.了解历史人物,比如“房玄龄、李白,范进”等。 2.准备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表。

  九、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比较唐朝三位杰出的皇帝,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如何?

  2.科举制度的诞生。

  师指导:1.让学生用2分钟时间预习教材内容,获取科举制的创立等基础知识。 2.检查预习效果,提问:科举制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实行的.?其选官方式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从隋唐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师指导:让学生归纳:在隋唐以前,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在隋唐之前实行过“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

  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隋唐前的“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哪一种更有利于人才的真正选拔?

  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后明确: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均须安官吏的推荐或出生世家,而科举以考试方式进行,更有利于真才实学之人入仕。

  师提问后讲述科举制度诞生的两件重要事情:A.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B.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师用房玄龄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所带来的变化。学生明确回答:科举制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打破门第的限制,门第不高的人也可以考试做官。

  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认识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科举考试,将选拔官吏的权利集中的中央,将天下人才归纳为己用。

  3.科举制度的完善。

  师展示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类表:让学生认识科举考试的只要内容。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1.制科(直言觐见,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等)2.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种)

  师组织学生阅读后归纳:唐代那几位任务对科举制的完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后明确:1.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严格考试制度。2.武则天实行殿试开创武举。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举考试要经历哪些环节?

  师生讨论后,师引导补充归纳: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州县考试,削减选试,宋代分为解试(州试),肖试(礼部试)殿试,元清则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

  4.科举制度的影响。

  1.让学生思考科举制对当时文人求学心态的影响。听“范进中举”录音剪辑。

  学生讨论师点拨:文人为取功名,深陷科举考试中,但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2.学生列举出自己知道的出生低微而以科举入仕的著名人物,评价科举在人才培养上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必考内容,促进了唐文学的发展。

  4.小结:1.科举制完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本课总结: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主要选官制度之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起了重要作用。科举制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

  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

  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

  五、巩固提高

  进行几个选择题的测试,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六、小结作业

  梳理板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七、板书设计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

科举制度教案6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记住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2、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

  3、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学习难点】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预习自测】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选择官员。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设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从此做官凭真实才学,选官权力收回中央。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唐朝时科举制度有很大发展,逐步走向化和化。考生来源很广,考试内容和程序都有明确规定,管理非常严格。其中科尤其被看重,在科举制度中居主导地位。

  2.唐朝科举分和两大类。而常科以、两科最重要。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深远。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士人读书之风日盛,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同时还影响到、等国。

  2.朝建立的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了1300多年,直到朝末年才被废除。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九品中正制?

  2、唐朝为什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质疑探究】

  探究问题一:

  科举制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探究问题二:

  科举制是怎样创立的'?在唐朝有何新的发展?

  【当堂检测】

  1、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功名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B.辛勤耕作致富C.作战建立战功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

  2、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

  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

  高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唐朝时,皇帝要选拔有特别技能的人应通过()A.明经考试B.进士考试C.殿试D.制举

  4、“落地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诗句反应当时人的心情是()

  A.屡试不中的苦恼凄凉B.中举后的高兴欢快C.改革科举制D.对科举制的批判

  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拨制度,他是()

  A.禅让制B.科举制C.世袭制D.推举制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

  2、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材料二: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选官制度?

  (2)材料二中“前代”指哪朝?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占主导地位的考试。

  (4)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

【科举制度教案】相关文章: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1-07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11-07

教案说课稿11-20

中班体育教案:过河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

小班安全教案:乘车安全教案及教学反思03-17

中班美术教案:城市雕像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

中班音乐教案:青蛙唱歌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中班美术教案:秋天的螃蟹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中班美术教案:装饰风筝教案及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