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稿

时间:2025-08-02 10:26: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教师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教师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X号考生,很高兴今天跟大家相聚在美丽的风筝之城潍坊昌乐。化学的世界深不可测,化学的世界精彩纷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又为高中化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可谓是知识过度的一个桥梁,呈现出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本节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知识,而且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归纳、类比推理法等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为后继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下,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新知,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与自主学习,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之所以这样确定,是因为这部分在本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将要合作的对象是高一学生,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观察现象不全面、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具体通过(1)演示讲授法,演示视频图片、列举生活现象引出主题、讲授复习旧知识,以便迁移应用。(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观察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建立新知识。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3)设疑递进法,对学生思考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解答,然后再提出问题,再解答。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使知识步步加深,突破难点,得出结论。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的辅助教学方法以突出重点。这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而突出重要知识点和突破难点。

  那么基于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有(1)比较归纳、分析推理。通过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推理,总结规律。(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小组问题探讨,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图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复习导入等 环节二,类比思想,推测假设

  环节三,分组实验,探究行知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因此环节四,学以致用,总向社会(拓展应用) 环节五,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环节六,布置作业?加强只是练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将补充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画图简单结构联系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当这样的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引发学生对学习更浓厚的兴趣。

教师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角的表示。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与构思。

  一、教材分析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也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关键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索、类比、转化、猜想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拓展能力。

  目标制定的依据: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采用以学定教,当堂达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以下两方面得到体现:

  1、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尝试、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统一。

  2、本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点悟;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根据学情有的放矢;体现操作性,不笼统抽象,尽量具体直观;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而是梯度练习,反复强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构建合理的多渠道的学习互动平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内互动。个体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达到独立思考与适当交流的统一;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达到教师讲与学生思、学生练的有机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达到学法于课内,提高在课外的`有机统一;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采用“以学定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迎接挑战。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给我们的共同形象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角。那么角有哪些最基本的图形组成呢?试着给角下定义,让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怎样给角下定义。

  教师巡回检查,看看学习参与活动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角的第一种定义。此时,给学生分析角的组成元素,组成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公共的端点是角的顶点,并介绍角的表示符号。通过学生的活动,就突破了角的第一种定义这个难点。然后,投影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辨别图形中,哪些是角?如果不是,请说出错误的理由。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角的第一定义。

  第二:启发探究,启迪思维。

  教师出示了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数角,进而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 角, 表示顶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单独一个角;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一个角;

  (4)用数字表示一个角。

  并分析这四种表示方法的易错点。在例题的处理中,强化了学生对角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检测出了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演示了锐角、直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由一条射线沿其端点旋转形成的过程。这样,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给角下第二种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形象的理解了角的第二种定义,也体现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魅力。

  第三:强化训练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第四:当堂达标

  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检测题,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通过训练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组习题中,后两道训练角的表示方法的习题,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的。

  第五:小结深化,建构认知。

  通过对学生的做题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由此小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

  第六:布置作业,实践创新。

  在课外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一个数角的课外探索题,鼓励学习探索数角的规律。这样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构思,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

  谢谢大家,再见!

教师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资源的跨区调配—以我过西气东输为例”是高中必修三的内容。主要是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学习了资源跨区域调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节课主要是探究西气东输的原因。本节内容即是对“必修三”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也让学生学习了有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比如: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北水南调(东北地区)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我国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区域经济差异均有所了解,但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工程线路的了解较少,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实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疑惑。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西气东输的主要线路、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及省级行政区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实施的主要原因。

  通过活动分析西气东输的重要性,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知识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为:

  西气东输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我会用语言营造情境,通过描述,我国某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解决,其中最为有效的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实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之所以采用情境导入方法,是因为能够把课文内容放在大的背景下面,为之后的教学铺垫,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主要是学习西气东输的原因,但是在学习原因之前一定要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根据我们的所闻所学,能否举出几个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案例。

  (1)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我会补充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还有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本“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的气点与终点分别是哪里?

  (2)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经过哪些地形区?

  (3)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

  学生读完课文中的第一段内容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关于问题的答案:

  (1)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终点:上海。

  (2)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经过的行政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以上的材料分析法可以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从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由于西气东输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读图、讨论突破重点。

  (1)首先引导学生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20xx年)”图表,思考: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通过学生分析,与学生一起总结第一条原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随后再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5.3探讨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A.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B.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因为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C.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D.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③天然气相比煤炭有很多优势

  通过分析最终能够得出第二条原因: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在分析完上述两条原因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分析第三条原因即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主要是带领学生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

  ②开发利用现状。

  学生经过阅读教材,就能够快速得出:

  ①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为主;20世纪80年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以上我采用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并且有效的突破了本结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分析完西气东输的三条原因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活动讨论题目,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这个环节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夯实所学知识,提升语言交流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的总结环节我会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同时让学生下课思考并预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教师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必修1第2章第2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生物1:分子与细胞的相关内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一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脱水缩合方式、蛋白质的功能等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习了糖类和脂质,以及元素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核酸、酶的相关知识做铺垫。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对于本节课抽象的知识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一些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说明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对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逐步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说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其中说明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前面学过的糖类由哪些元素组成?可分为几类?有什么功能?

  2、脂质有哪些种类和功能?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顺势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另一类重要化合物——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前面知识的掌握,并能很好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展开

  在新授环节,首先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有哪些?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积极回答,肉类、蛋类、奶类、豆类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摄入人体的蛋白质,可以直接被消化利用吗?会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被利用。预设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会提出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我会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鼓励性评价。顺势总结得出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氨基酸约有100多种,在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生物体内的氨基酸又有共同的特点。接着出示不同的氨基酸,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得出:在每个氨基酸分子中,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这个碳原子还分别与一个氢原子、一个可变的侧链基团(R)相连接。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接着我会请部分学生上台尝试书写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书写。请同学上台尝试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顺势提问不同的.氨基酸区别主要在于什么?学生观察得出在于R基的不同。

  对于氨基酸间的脱水缩合方式,首先提出问题: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不同的氨基酸是通过什么方式结合的呢?出示教材中2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肽键、肽链、多肽等概念。在这部分难点内容,先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由简到繁,共同总结出氨基酸间的脱水缩合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对于氨基酸的功能,首先我请同学说一说了解到哪些蛋白质的功能,再出示教材中蛋白质的部分功能举例表格,帮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3、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哪些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帮助学生加深对氨基酸特点和结构通式的掌握。

  4、小结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布置如下作业:是否可以和糖类、脂肪的鉴定一样,用某些化学试剂也能使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从而鉴定蛋白质,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

  七、说板书设计

教师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义务教育美术第15册第二课《老师,你好》是一节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亲手设计一张以教师节为主题的各种各样的贺卡,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

  贺卡,作为一种在喜庆节日传递信息,联络感情,表达祝贺的一种信物,具趣味怪、人情味、艺术性、工艺性为一体,结构有平面的,立体的,造型简洁、新颖、主题明确,艺术形象优美。因此,通过贺卡的制作,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完善人格。并且通过几句温馨的问候语,美好的贺词,体现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性、整合性、综合性的教学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本课将要达到的三个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学习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2、加深理解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知识进行贺卡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便是本课的重点,介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山区信息落后,知识面偏窄,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艺术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课前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很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作了相应的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优秀贺卡作品(包括电子贺卡)。

  学生准备:(1)分小组进行:4人/组

  (2)每个学生根据小组的需要选带材料(每个学生不同):如红豆、绿豆、黄豆、米粒、玉米、树枝、叶子、小木头、干花(课前自制)、棉线、麻绳、碎布头、硬纸板、卡纸、刀片等。

  三、教学流程:

  粮草已经准备妥当,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战斗,下面我就讲讲本课的教学流程及环节中的设计意图。遵循美术课程中“以人为本”、整合性、综合性的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了创设情境、表达感受——自主学习、感知思考——开拓思路、激发创意——设计制作,表现感受——学习评价,深入体会的教学步骤。

  现将各环节实施过程,方法及涉及到的理论依据介绍如下:

  (一)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以多媒体课件出现泰顺县先进教师的图片,以及将要庆祝二十一教师节等文字内容,师提问:明天就是教师节,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来庆祝美好的节日呢?

  生回答:打电话、写信、寄贺卡、发电子邮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教学悬念,创造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为学习奠定基础。)

  (2)师小结: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很多同学会采用打电话的方式进行问候,既经济实惠又方便直接,这是一种不错的提议。但假如你如果亲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老师,肯定会给老师带来意外的惊喜。老师还会为你的聪明才艺所折服哦!你瞧,我们班上的几位同学就这么做了!

  (设计意图:肯定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评,把学生广泛、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并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帮助学生明确贺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现这几位同学制作的精美贺卡(包括电子贺卡),以及一些对教师诗朗诵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声音让学生让耳、眼等全方位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说是同龄人的作品,拉近本课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水到渠成,进入浓浓的.人文环境。)

  (二)、自主学习、感知、思考

  (1)师:你认为贺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情感内涵?这几位同学的作品中你最喜欢的哪一个?它有什么特色?生自由讨论加深对贺卡的感知认识。

  (2)那么,大家想不想为自己的老师制作一张贺卡,并深深的祝福:老师,您好!(引出课题)接着出示一段录像,出现同学采访贺卡精品店的画面,主要介绍贺卡的种类,结构形式。

  (3)小结:虽然市场上有许多贺卡,但是自己设计的最有意义,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在画面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由兴趣转化为自主的讨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贺卡,并且由点到面,由易到难,但又觉得兴趣盎然,始终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而不是枯燥的讲解,并且及时的提出目标,激发学生的创作念头,从而为下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准备。)

  (三)、开拓思路,激发创意

  (1)讨论:①主题是什么?(提示: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

  ②运用什么图案为主?(提示:蜡烛)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蜡烛作为设计符号或像征特来比喻老师呢?(提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老师呢?

  ③贺卡的折叠方式除了课本第7页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没有别的?

  ④你认为贺卡的版面应该怎样编排?

  ⑤你喜欢怎样的文字?如果你去设计,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字体?什么样的贺词?

  ⑥你喜欢第7页上介绍的卡片镂空方法吗?你想用在哪里?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⑦如何搭配色彩,使之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充分展现自我?

  ⑧启发谈话,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材料(有红豆、绿豆、黄豆、米粒、玉米、树枝、叶子、小木头、干花(课前自制)、棉线、麻绳、碎布头、硬纸板、卡纸等,我们怎么运用这些材料,做一张别致的贺卡呢?

  学生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踊跃发言,思维敏捷,气氛活跃,学生充分感受来自生活的美、带着愉悦、惊奇的心情,以自主思索、探究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的创作思路,以后面的个人练习拓宽思路,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自主感受,思考、研究、检验,充分活跃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而不是去灌输,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真正做到能力的培养。)

  四、布置作业。

【教师说课稿】相关文章:

教师说课稿09-04

教师说课稿02-09

教师说课稿(精选)06-25

【通用】教师说课稿02-25

教师说课稿优秀09-25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08-28

教师说课稿范文02-19

教师说课稿【荐】06-10

数学教师说课稿05-23

教师说课稿精选15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