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7-27 09:26: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散文,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3.学习第2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4.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荷兰的国花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对荷兰的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

  二、说教法

  在《泉城》、《九寨沟》两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找到自己感受比较生刻、比较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通过交流加深印象,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道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荷兰的国花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进行拓展性训练,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三、说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引出课题,让学生谈谈看到“田园”,看到“诗情”分别想到了什么。利用已经学习的课文《泉城》进行比较,理解“田园诗情”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田园”和“诗情”的理解情况,从而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课题。】

  2.指导学生明确,在本课中“田园”就是指荷兰的牧场,然后来谈谈对荷兰的了解。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交流,既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同时也肯定了学生的预习成果。此外,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荷兰地理特点,经济特点的资料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难读的词句或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两遍。

  2.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指名学生认读,及时纠正读音,然后齐读词语,为课文阅读打好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在词典的帮助下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所以,读准词语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来谈谈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为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先让学生练习朗读,然后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图”的形式来高度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课文结构都十分清晰,是学生开始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练习素材。有了之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感知本课的内容、结构时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下列句子的写作方法:

  (1)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2)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3)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会运用比喻和拟人两种写作方法进行今后的习作。】

  (五)拓展延伸,培养写作兴趣。

  1.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在荷兰随处可见。但是在这里,作者具体描绘了草原上奶牛的画面,却只用了一句话略写了郁金香。你们能否也象作者一样,将荷兰郁金香的美丽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2.就以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为开头,大胆展开想象。可以从花的数量、颜色、姿态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可以模仿文中描写奶牛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模仿文中描写奶牛的方法对荷兰的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

  四、板书设计

  草原奶牛、郁金香

  低地骏马家畜

  水、花、牧场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傍晚挤奶

  夜晚平静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内在的灵性,打造活力课堂。

  说教材:

  《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描写了了森林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犹如一支乐队奏出的乐曲,嘈杂而美妙,和谐而喧闹。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用热情的笔墨在和我们讲述他的朋友故事。春天,森林里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如同一个综合型乐团,什么歌手都有,什么乐器也有,美妙极了。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说学情:

  学生对本课的动物名称和发出的象声词有的比较生疏(有13个要认识的`字,9个带拼音的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在理解和运用时有难度,同时对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一些熟悉,有一些不熟悉。尤其对动物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这一中心句与课文如何介绍的的学生一看就知道,但要体会作者怎样在聆听中辨别声音的特点对于学生不易察觉。

  说教法:

  为了课堂活起来,要结合本单元的有关的音乐方面的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课学习,平时聆听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声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本身潜能,交流各种声音的美妙。课前预学;创设情境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问题领悟作者的热爱森林以及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

  说学法:

  课前预学:自学生字词,达到正确流利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你的发现。课上交流汇报学会的和疑难问题,全班研讨教师点拨。整个教学过程把要学习的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适合学生学习成长,正如“跳一跳,摘桃子。”

  说教学要求:

  1、 自学生字新词。

  2、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 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自然界里的声音是很美妙的。你听见那些声音,能模仿一下声音吗?

  学生交流(小鸟啾啾 蜜蜂嗡嗡 青蛙呱呱 ···)

  2、师:同学们知道得不少,树林里除了这些小动物以外,有位小朋友他了解的更多。他发现树林里的小动物都叫起来,就是乐队。今天我们来学习《林中的乐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熟悉的小动物了解,评价激励学生思考林中的小动物还有许多是他们不知道的,让学生好奇地走进文本探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情况。

  (1) 五位同学轮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如果发现读得不妥的地方,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读得正确的流利的同学交流自己预学的方法。

  (2)出示多音字

  一小觉 奏乐 难为情 爱好 结实 小爪子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和评价,采用表扬和批评结合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自学新词的情况。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新词有什么发现?说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带口部字多)

  唱 叫 吹 听 喧 嘷

  啭啼 咳嗽 呻吟 吱吱 嗡嗡 呱呱 哼哼 咩咩

  吱吱嘎嘎 咕噜咕噜 嘎吱嘎吱 扑噜扑噜

  师:大家看看想想这些带口子旁的字词有什么分别?

  生交流(动词的 声音的词 )

  师:对,声音的词把它叫做拟声词,模仿声音的词。文中什么叫声像咳嗽?能把这些声音与小动物搭配起来吗?

  生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说其中一个的机会。让大家都来参与啊。

  师: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其他的拟声词吧!

  生交流(叽叽喳喳 啾啾 嘭嘭,咚咚,噼噼啪啪,叮咚咚 啦啦 哗哗 汪汪 咚咚 呀呀 呼呼 嗖嗖 潺潺 嘘嘘 鸭鸭 嘎嘎 铃铃 滴滴 答答 飕飕 淅淅 瑟瑟 沥沥 哼哼

  师小结:拟声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不少。它把不同的小动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会用其中的喜欢一个的词说句子吗?

  生交流(迎新辞旧的日子能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海底世界能听到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声。

  学校鼓号队在咚咚咚咚地敲鼓······)

  (设计意图 针对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词多,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特点,掌握规律学习,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情感体验来学习,既简便又快。)

  三、质疑问难

  师:1、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小声读课文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吗?

  个别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读课文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有感情。(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都知道自己学得可透彻,巩固复习有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作业

  1 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抄写积累运用中的本课的词语。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争吵》是S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读本文的生字新词,读懂“我”和克莱蒂争吵的起因、争吵后各自的表现。

  (2)、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重点、难点: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生字词。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完成本课作业练习。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四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由于本班学生属于新分班级,学生差异大,回答问题不主动。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 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认识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用本文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六、说教学时间

  2课时,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二)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首先是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接着是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在这一过程中,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再课件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画面。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最后是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然后齐读。

  (三)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四)布置作业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掌握,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

  2、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细丝)

  特点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09-24

四年级语文《白鹅》说课稿10-02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09-02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说课稿11-25

语文说课稿10-12

语文说课稿09-06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3-23

语文观潮说课稿02-19

语文说课稿11-02

语文《老王》说课稿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