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7-15 09:27: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文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长写给即将收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精彩的演说稿,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能明白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逐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学法: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填空()的土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紧接着,我便直接揭示课题,与学生一起进入学习新课文的情境中。

  (二)初读感悟

  这一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主读文,并想想课文中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把相关的内容找出来,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初步达到“在读中体会”的学习目的。

  (三)研读赏析

  通过上一环节的初步学习,学生基本明白:全文可分三部分。因此,本环节的学习任务

  便是抓住“神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意识。

  1、在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部分作者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并指导情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

  2、紧接着第二部分,我提出“西雅图酋长重点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白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发新一轮的探讨,学生合作交流找答案。然后,我还与学生一起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3、第三部分的教学我出示这两个句子“①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②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我还是用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四)再读课文

  课文寓意深沉,内涵丰富,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如,我抓住“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这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生活事例和经验来理解,使教学的难点在学生深刻的体会中得以突破。

  (五)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得到情感上的提升。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一切都是神圣的

  神圣的土地善待河水热爱大地

  保护环境保护大地

  照顾动物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民风民俗大观园》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的第1课,我上的是该课第一课时。

  我把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是知道.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力目标是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乡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根据教材,我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端午,以这个点为“大观”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近它,深入它。然后从这个点发散开去,进一步体会大观。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笑谈学生熟悉的“换牙丢牙”这个风俗,把学生带入到民风民俗大观园中。然后走进端午,让学生了解端午的习俗: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之一,这个习俗我们学生比较熟悉,每个学生都应该能说得上来;在小小的`香囊上能看到我们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刺绣,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所以我在这两个习俗上所花时间稍微多了些。由端午的习俗过渡到端午节的三大起源说——纪念说、恶月恶日说和图腾祀说,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猜端午节的别名,再次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然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最后,让学生自学书本,再次感受其他节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由于本人初次接触品德这门学科,在教学中有诸多不足之处,望领导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简析

  1、地位和价值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绝对值不等式(高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在高中代数中起着广泛应用的工具作用,蕴藏着“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综合题的热点。

  2、教材结构简介

  教材首先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出图象法,然后给出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具体画图象,提出问题。再一般地给出了二次函数图象解二次不等式的结论。课本精选了四个解不等式的例题,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它的后一小节为解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

  二、 教育教学观

  1、 学生为主体,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 重过程。按照认知规律及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由“实践……观察……归纳 ……猜想…… 结论…… 验证应用”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

  3、 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能力。重科学严谨的个性品质。重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4、 重指导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相机启发,恰当点拨,促进学生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由具体到概括抽象,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及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间的联系,及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 能力目标: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以及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 教与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难点:围绕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这一主线,解决三个“二次”的联系和应用。

  五、 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及学法: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在学生初中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旧探新;以一系列问题,促进主体的学习活动(如画图象、读图等),建构知识;以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参与,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启发,练、导结合,讲练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做数学,教师启发指导,以及学生领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和主动建构;具体通过教材中的问题及设计的问题情景,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通过这些问题(“脚手架”)的解决,使学生逐步攀升,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2、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是在探究与发现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因而确定以“问题解决”为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同时所学内容适宜用“计算机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辅助教学。

  六、教学手段及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

  七、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1、复习设问,引入新课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第一课时)说课稿.rar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12.2二次根式的乘除(1)》。通过对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从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提高、总结检测六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检查预习

  1. 在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习预习。上课最初5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自己预习”,因此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材自主预习掌握新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上课以自检,小组互检和课堂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在检查预习部分我设计了两个自学内容,自学一重点是特殊的二次根式相乘,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学二是一般的二次根式相乘,学生可以利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其他三角形的面积求出矩形的面积,而矩形的面积还等于长乘以宽,进而得到 × =4,同样得到规律,进而总结出二次根式乘法公式。

  2. 检查预习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了新课,这样避免了情景导入后因检查预习造成的情感脱节。

  3.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上课才有了学习的方向,也 便于学生课后自我评价。

  (二)自主学习:

  学讲开放课堂也是在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因此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打开教材,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推选出代表发言,然后用小黑板展示各组成果。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对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回答问题提出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分值,在这一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同时还督促了学生整洁、规范的书写。

  知者加速环节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各小组完成速度的不同,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事可干,在学案中设计这一环节,也便于更好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三)小组合作

  这一环节教师提出任务,让每一组成员相互讨论,筛选、补充、概括等四个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新的学习成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了新的知识点,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展示质疑

  这个环节我设计一个抢答环节,让每一个小组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个环节中来,采用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的方式。并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谈一谈,让学生再一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品尝合作的快乐和集体智慧的甘甜。既体现了教材的主旨,又在发展数学表达能力的同时,发散了思维。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总结:进入拓展延伸部分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是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把课堂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的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特点,所以每个人都要学好数学,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六)课堂检测

  通过检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掌握情况,便于课后巩固,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下面的备课。

  在这里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学生自己谈收获。既反思了本节课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主要是从巩固性和发展性考虑的,布置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题目,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我设计的“学讲计划”模式下的说课稿,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还需要大家指正、批评。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学必修2(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章第4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复制过程已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学习的,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又为学习后面《生物的变异》埋下伏笔,因此,这部分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在知识上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是一个微观领域的变化,学生缺少直观的体验,而且这个过程涉及到的新概念比较多,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转录、翻译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目标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问题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尝试利用模型制作,建构知识体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本节课选用荧光鼠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随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提炼信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老鼠能发光的原因是因为水母的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得到了表达。

  根据潜科学思想,学生对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必定会产生疑问:细胞核中的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进行讨论、作出猜测,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地完成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我先提出了转录和翻译这两个名词,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来讨论。首先是遗传信息如何从DNA传递到RNA上完成转录过程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已经学过了DNA的复制过程,对转录过程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学生先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学会利用教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观看转录的视频,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有助于理解转录过程。对转录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利用图片对转录的场所、产物和需要的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这个环节,增强了识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突出教学的重点。转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易错的`内容是碱基配对方式,接下来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尝试模拟转录过程,自己暴露出问题(请大家看教学实录)。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要明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因为A—U和A—T的配对是最容易错的,所以我特意为学生准备了A、T、C、G、U五种碱基供学生选择。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板演的学生,更要关注台下其余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学生思维的定势,很明显演示的结果出现了差错。这是错误的RNA链,我是这样来处理的(请看),让其他学生根据活动结果,进行评价纠错,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纠正后得到的正确的RNA链,通过学生间的互评,巩固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思维的兴奋性。通过严格的碱基配对,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上完成了转录过程。

  RNA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完成翻译过程的呢?学生还是先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进一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通过观看翻译的视频,将抽象的问题尽可能的直观化。翻译这部分内容还有一个特点是概念比较多,学生如何准确的把握理解概念也成了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比如在密码子概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有了直观的感受:RNA上排列的是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而蛋白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组成,RNA上的4种碱基如何将决定20种氨基酸呢?通过探讨几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的问题,引导学生推理、归纳,最后自己概括出密码子的概念(请大家看教学实录),通过对遗传密码、密码子、反密码子几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构建,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问题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对翻译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并没有像学习转录过程那样直接进行归纳、小结,构建知识网络,而是利用模型4人一组尝试合作完成翻译过程的模拟。(请看教学实录)“这是在教学中使用的核糖体模型,这是信使RNA模型,这是转运RNA模型,用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的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得到的一条四肽链。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接下来这个环节是请学生代表展示成果,对翻译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突出教学重点。(请看)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翻译过程,通过这个环节,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对转录、翻译和复制过程的比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疑问“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运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原理,了解发荧光小鼠、发荧光小猪等奇特生物的培育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课后利用互联网收集与遗传信息表达相关的信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

  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

  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3)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义。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

  莫、腊、浑

  2、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如:腊、浑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古诗。

  4、我会完成课后思考题及每课一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

  生:我会按节奏读古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字要重读。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我知道"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生2:我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

  (2)悟写法

  我知道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抑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扬的写法。

  (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感受

  生:我知道前两句诗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生:我知道后两句诗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生:学了这首诗,从中使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有希望的。

  2、 我会读诗人陆游写的其它诗。

  3、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怎样巧用对偶语言?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说课稿 说课稿体育05-24

说课稿05-17

说课稿(精选)10-20

【经典】说课稿06-26

实用说课稿模板 通用说课稿模板02-23

小学自然说课稿大自然的说课稿12-22

《数轴》说课稿06-20

蔬菜的说课稿06-21

《坐井观天》说课稿06-21

高中说课稿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