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书所见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书所见说课稿1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平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诗,配上音乐就更好了!配乐朗读。
诗歌可以反复诵读,也可以唱。
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注意字音。
这一环节是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联系背诵《宿新市徐公店》、《春居》深入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是两首感情非常快乐的古诗。这里是用逆向思维,用两首快乐感情的古诗反衬思乡情。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五 走出文本,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A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出示古诗《山行》、《赠刘景文》朗诵。
这一环节是整合新旧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B 没学过的古诗你能读懂吗,读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出示诗句,自己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幻灯片出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选自 刘禹锡《秋词》
1、悲寂寥:因寂寞空虚而感到悲伤。
2、春朝:春天。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选自 曹丕《燕歌行》
摇落:凋残
简单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读懂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总结
赞美,提出希望,愿大家与古诗交朋友。
这里是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七作业
练写生字,配乐朗读,搜集秋天的古诗。
板书 夜书所见
思 乡
夜书所见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并学习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夜书所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秋风吹动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会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
3.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五、说教法
1.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3.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六、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七、说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
引出课题《夜书所见》。
2.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 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句。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
4. 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介绍诗人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乡之情。
5. 朗读升华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6.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
引导学生模仿《夜书所见》,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小诗。
7.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古诗。
8.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夜书所见》。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八、说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思乡之情
儿童 促织 孤独寂寞
篱落 一灯
夜书所见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何让学生读中生趣,读中感悟,读中动情呢?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诗句之中,畅游在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环境里,感悟古诗的美。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拓展。
开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生活中见到的美景谈开,在同学参与兴趣极高的状态下,用“有过夜间观赏江景的经历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中。也就是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就是教学的关键。我在教学设计中按照诗句呈现的意境,将诗分成两大块。第一块就是1、2两行,以个性朗读为训练点,让学生适度理解诗人在见到渔灯之后的高兴以及从“孤光”当中体会到诗人冷清复杂的心境。第二块也就是3、4两行,以个性想象为训练点,从“散”之中,想象情景的变化和诗人心境的变化。无论是哪一块,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之中,学出自己的个性。
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少,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诗句配上动画等。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投入感情地读,配上音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背诵等,直至感悟到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读出自己独特的韵味。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利用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促使同学们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课前,让学生收集描写夜景的古诗。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安排孩子们积累一首描写夜景的古诗,既增加学生的积累,又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巩固。
夜书所见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夜书所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秋夜景色和儿童活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认读“萧、梧”等生字,会写“促、深”等生字。
2.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学难点
领悟古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四、说教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初步了解古诗。
2.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秋夜的视频,营造氛围。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古诗。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再读,初步体会诗意。
3.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学习生字词。
逐句讲解诗句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 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找出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
结合诗人背景,深入体会思乡之情。
5. 诵读古诗,积累背诵
多种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组读、配乐读。
指导学生背诵。
6. 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思念家乡的经历。
布置作业:画一幅与古诗意境相符的画。
七、说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 秋风 客情
儿童促织 一灯 思乡
夜书所见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景衬情,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秋风落叶、儿童捉蟋蟀等情景,烘托出诗人身处他乡的孤寂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感。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意境。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领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法
1.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
六、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分享交流。
3. 想象法: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七、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夜书所见》。
2. 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指名朗读,正音纠错。
3. 理解诗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教师检查,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诗句。
4. 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
(1)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
(2)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诗人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
7.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思乡诗,下节课交流分享。
八、说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写景:梧叶、秋风、儿童、促织
抒情:思乡
夜书所见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这是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通过描写深秋夜晚的所见所闻,烘托出诗人的羁旅之思和思乡之情。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体验。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古诗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内容。
3.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理解古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法
1. 朗读指导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2. 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六、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2. 合作交流法: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3. 想象感悟法:通过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秋夜的音乐,营造氛围。
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2.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正音。
3. 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
4. 体会诗情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其特点。
提问: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介绍诗人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5. 朗读背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6. 拓展延伸
展示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让学生对比阅读。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思念家乡的经历。
7. 总结全文
总结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古诗。
8. 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八、说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 送寒声 (景) 孤独
江上秋风 动客情 (情) 思乡
儿童促织 一灯明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夜书所见说课稿】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说课稿05-15
《夜书所见》说课稿05-29
《夜书所见》说课稿11-02
夜书所见说课稿09-05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04-26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0-01
《所见》说课稿01-22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2-21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