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5-30 10:30: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独具匠心。这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得知因乱花钱而被他们赶走的弟弟于勒在国外发了大财后,开始热切地盼望他归来,可当他们在游船上邂逅了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却视他为灾难,由盼转为害怕而急于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条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了势利、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丑恶灵魂,也揭露了金钱至上、人情如纸的不良社会现象。

  二、教学目标:

  在速读的基础上精读,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教学重点。能力的迁移是难点。

  【设定原因】

  1.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把这篇课文设置在八年级上速读(三)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是由于前一课通过先速读后精读的方式达成了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要求。而且补充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阅读。文中的警官奥楚篾洛夫由于狗主人的变化而多次变色,从而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沙皇俄国时期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揭示了当时权势金钱笼罩下的社会状况。而这一点与本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文都在人物自身语言的客观体现和感情流露方面进行了前后对比,给以辛辣讽刺,刻画了巧言厚颜的l这一个。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其主题思想,也更容易体悟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刚学过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吗?文中的沙俄警官奥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后数次变色,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沙俄时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文中是否也有如此善变的人呢?

  【说明】

  用《变色龙》引入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关注课文中主要人物善变的这一特点,抓住本文的纲,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

  (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变?怎么变?为什么变?

  【说明】

  本环节的作用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来复述课文,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又明确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变的菲利普夫妇而非于勒叔叔。

  (三)重点阅读人物语言。

  1. 散读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比较其前后内容、语气的不同。

  2. 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3. 通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的对比,作者刻画出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特征?

  4. 小结:作者通过把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突出地反映了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性格特征。可见,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语言对比,还有行为对比、肖像对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

  【说明】

  首先,本环节通过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体会课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塑造出一对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形象人物。体悟语言对比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四)再读课文,找出其他运用对比之处,谈谈其作用。

  再次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说明】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来自行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是上一环节的再现,但难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对比之外,还有人物的行为的对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环境对比。特别是文中的我处处显露出对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与富含亲情与菲利普夫妇巧妙对比,使善者更善、恶者更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五)小说主题的探讨。

  【说明】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后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后感知课文主题。

  (六)总结:

  运用对比手法写人,在文学作品中很普遍。无论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对比,还是不同人物的间的对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同学们如果在阅读中能注意到这一点将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时作文中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技巧,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说明】

  再次强调对比手法的作用,并明确教学目的。

  (七)作业:

  课外阅读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A、通过列表简略说明瘦子对胖子的称呼、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并分析其好处。

  B、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写读书感受。

  【说明】

  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两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后,瘦子得知对方身份前后的不同表现的对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丑恶形象。这一阅读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极好再现,也是能力的迁移。A作业的设置仅要求学生能找出文中的对比之处,并思考其作用。能再次体悟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突出作用。而B作业的设置是文章赏析的尝试,难度更高一些。

  【附】

  教法:

  1. 整体感知法:

  2. 自主讨论法:

  学法指导:

  1. 朗读法。

  2. 讨论法。

  3. 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理解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语文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援助—安葬—悼念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全文主要是讲小男孩怎样拯救被困的小鱼,这就是文中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本次说课的是第二课时,其重点和难点是:

  第一:由一个捡鱼的小动作、小故事中,深化学生对弱者,尤其是对受伤的小动物的爱心帮助。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小动物。

  第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中孩子们已经学习过6个,剩下的2个生字在第二课时中完成,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三、教学过程

  1、转变教与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设计时,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2~6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内容或读书,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同进步,在解决疑难中大胆创新,从低年级就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2、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利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个特写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小鱼的危险处境和小鱼盼望获救、渴望获救的心情,为理解下文做了孕伏。总之让学生积极参与,借助课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他们对生命的珍爱,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

  3、以读为主线,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朗读,在读中分析文章。这样既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较好地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这节课的多种朗读方式,正是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我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自由读、学生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合作读,例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由学生自由读,体会小鱼的感受,再让学生看课件,结合具体情境再次体会小鱼的感受,然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中使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树立起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为了落实低年级要加强识字写字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把识字写字融入到“救小鱼”的情境之中,使学过的生字新词再次复现,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特别是写字,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写写字,在老师的反复指导下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综观本节课,教学活动呈开放性特点,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是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疏漏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老王》说课稿09-24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12-26

语文说课稿11-02

语文说课稿10-12

语文说课稿09-06

语文《观潮》说课稿12-09

语文观潮说课稿02-19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2-28

《白鹅》语文说课稿12-29

语文《我的母亲》说课稿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