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5-29 09:25: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说课稿 篇1

  我所执教的内容选自人音版教材第七册第四课《快乐的课间》之中的欣赏曲《乒乓变奏曲》、以及学唱歌曲《哦,十分钟》。《乒乓变奏曲》的主题音乐取材于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活泼欢快,表现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快乐神情和熟练的球技。带顿音的单声部旋律由左右手交替弹奏,灵巧轻快,好像乒乓球在小球手的你推我挡之下,一来一去。 《哦,十分钟》是一首2/4拍,D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语言形象生动。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自由欢乐的心情。第一段节奏紧凑,曲调反复出现这一音型,鲜明地表现了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在课间轻松、快乐的形象和喜悦的神情。第二段音调转为舒展,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运用旋律的模仿手法,四度、三度的跳进。“哦,十分钟”唱出了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的由衷欢迎。

  本课《快乐的课间》,我努力贯彻学习优势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与创新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和实践能力,力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合作意识从而展现主体地位。本课教材的主题是“课间活动”,教学设计分点面两条线进行。“课间”它是一个“点”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做一做平时喜欢玩的活动,让孩子在音乐课堂上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面”上的一个扩展,更易于体现“贴近生活”,“适于学生”的理念,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快乐,从而也增强了对“快乐”的体验。

  我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他们认知规律,突出课堂的艺术性、趣味性,注重过程,所以在课堂中创设许多快乐情境让孩子去模仿、律动、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体验中激发情感、触动情趣,从而体验到音乐所传递的快乐。

  我希望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乒乓变奏曲》以及学唱《哦,十分钟》,感受和体验在紧张的学习后由课间和音乐带来的欢快的情绪。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现两乐段不同的情绪,并且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的情绪。 3、把音乐知识的学习穿插在歌曲欣赏中,初步体验变奏曲的体裁。

  本课的重点:1、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哦,十分钟!》,用歌声表现出快乐的心情。

  2、能正确听出《兵乓变奏曲》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并哼唱主题旋律。

  本课的难点:1、歌曲《哦,十分钟!》旋律中的切分音节奏、带圆滑线的旋律和后十六分音符的'正确演唱。2、唱准歌曲中的两个不同的结尾部分。

  一、创设情境 触动情趣。这个环节为导入,我创设奥运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奥运福娃入手导入欣赏曲《乒乓变奏曲》,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去选一选、听一听。这都是为让孩子带着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到课堂,好的开始会给学生带来好的状态,使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渴望探究的情绪。也创造了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当然这样设计也是为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这个环节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以趣感听 激发想像。这个环节是欣赏教学。而这首欣赏曲最大的难点就是我想让学生能体验变奏曲的概念还有能数出这首乐曲变奏了几次。其实这个知识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也是我对教材分析后给学生一个提高性的理论知识。所以为了增加其趣味性我首先和学生来了一次乒乓赛,用我们的手掌变身乒乓球拍依据不同音乐要素的变化给每个变奏加入不同动作,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1、随后是主题旋律的欣赏,变奏曲最为重要的就是主题的辨析度,变奏都是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加以音乐要素变化而成。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给《乒乓变奏曲》的主题旋律填上歌词请学生来唱一唱,并巧妙的运用乒乓球串连成的图形谱帮助学生学习主题旋律,可谓是自创了一首《乒乓曲》,在引导学生在看、听、动、唱等多项活动中,鼓励人人参与,积极表演,引起情感升华,为创造打下重要基础。

  2、接下来是体验变奏,这是欣赏环节最难的一个地方,所以本环节我通过师生合作(感受变奏)、小组探究(画出变奏次数)等合作模式,发挥学生合作优势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中表达快乐!合作中还制定了一个图表让学生分小组创作,让学生数一数“除了主题《乒乓曲》以外一共出现了几次变奏呢?每次变奏可以用不同图形表示吗?”。但是这个环节上我存在了一些问题要好好思考,首先我觉得这个环节我上的有点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个体先来好好感受音乐聆听一遍音乐就让学生小组之间开始合作,这样势必会让学生听不清楚教师的要求。应该在小组合作之前先让学生个体来听一遍数一遍,在进行小组合作。其次就是一个成果的展示,我运用的小组介绍并博览的状态,其实A4纸在黑板上显示是非常小的,这里运用博览是毫无功效的,只要小组代表进行口头展示即可。不过在活动合作中还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想像,锻炼思维,并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三、唱动一体 乐(lè)在乐(yue)中,这个环节是歌曲《哦十分钟》的学唱部分,音乐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灵感,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悟到音乐的艺术和情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指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对音乐作品进行“重新构建”,展开丰富想象,积极进行审美再创造。

  1、教师律动学生猜活动,首先我在歌曲学唱之前伴随乐曲进行有目的得体态律动,并不是直接让学生去听歌曲学唱,我通过打篮球以及转呼啦圈的不同动作,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体验乐曲音乐要素的变化。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个很小环节就是在律动介绍后“请一个不举手的同学回答。”因为我思考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可以照顾到后30%的学生,虽然这位学生并没有回答对,但是我觉得她会认为老师关注到自己,在接下来的课堂里肯定会更积极认真。

  2、歌曲学唱,这个环节通过聆听歌曲,教师范唱等,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为歌曲演唱学习作铺垫。通过师生接唱(跳格子)方式,有易到难,层层推进。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合作意识。接下来就难点教学,乐曲中有休止符和切分节奏,这些要准确的让学生唱好都要教师下功夫去教。在难点教学中我并不是单纯的把理论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之中,比如我才用情境元素加入一个听的动作来解决切分音休止的难点,用旋律线用肢体动作来解决音高难点等,学生易于接受。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情境之中,体验情境之美,给学生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启迪,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愉悦感,这正是创设情境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设这种有趣味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音乐,在教学意境中充分体验音乐。在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情景的引导下,由浅入深,歌曲的难点个个击破。

  四、鼓励创造、活跃思维。这个环节是拓展创编环节,新课程强调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所以在歌曲拓展中学生需通过合作探究,获得新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篮球赛入手,给学生一些引导的素材。并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学习优势,让男孩子来表现打篮球的场景,女孩子来做小歌手演唱歌曲,这是一个很完美的合作。接下来我就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分小组创编,这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如演唱、表演等)。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快乐的课间”创编活动,有唱有动、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并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及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协调能力,发掘学生的表演才能,保护和激励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积极体验及成就感。但是教师在这个环节必须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学生一创编就容易兴奋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和激励性质,所以我在这个创编的环节上也给学生制定了创编要求,最后成效还算达到,但是也给我思考以后的课堂是不是更应该规范创编要求,让学生文明有序的进行创编活动。

  五、课堂小结 (播放自己学校学生课间活动视频配上哦十分钟音乐)

  这是课堂的总结阶段,首先我对学生的创编进行了评价。因为及时点评,能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创作表现,能激发学生的创作表现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体会成功的乐趣。但是在评价中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没有很好的进行小组点评也没有及时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势必会使学生失去对小组竞争的兴趣。这一点需要我好好改进。因为激励性评价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最后我播放了一个本校学生课间活动的视频,并配上音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课间活动的美好。用这样的形式取代以往教师用语言总结,甚至是呆板的问学生今天我们这一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我觉得这样的总结不有趣且拖沓无效。学生被视频吸引,马上融入到真正到来的十分钟,课堂就在高涨气氛中结束。

  本节课学生在一种熟悉快乐的意境中感受音乐。不是为“学”而“学”,把学生的认知和感情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生动的音乐活动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从而用歌声、表演、动作等把它表现出来。

  而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中我舍弃了以往为“教”而“教”的音乐教学模式。运用了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内容去刺激学生。引导、启发学生在聆听音乐、表现音乐时对音乐作品进行“重新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保持持之以恒的、较稳定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为本”的原则,并发挥学生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整体学习的学习优势,将知识的学习融入音乐活动之中。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入情、入景、动情、想象,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他们的创造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想象力,发展思维,激发创造力和创造热情从而感悟音乐课堂所带来的快乐。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习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文章的重点段落;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D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诗句引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

  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其叙述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处,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处和特点。

  4.教具准备

  小壁虎剪图、课文录音、课文幻灯片4框、C

  A

  I课件、鱼模型。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上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小壁虎剪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2.看幻灯,听录音故事,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

  3.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提出两个要求:(1)画出本课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使学生读有目的,能避免单纯地、盲目地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后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认真的程度。

  (二)先扶后放,逐层精读。

  1.寻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怎样借——借到了没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寻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学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挣,难看)小壁虎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放C

  A

  I课件,屏幕中显示出:一只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悄悄地爬过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一挣”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心情怎样?指导学生用难过的语气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强调?“多难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样借”重点分析,由于抓学法来学习,设计出“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学习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采取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1)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学习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通过读与说,学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这时教师扣住“摇”字问:小鱼为什么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学生回答是因为小鱼摇着尾巴)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势演示“摇”的动作,教师进一步问: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怎么要写爬呀爬?(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爬的路程长,这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B.学习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学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学生分组读对话。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这么说:“你把尾巴借给我。”小鱼这么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

  这样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词句,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礼貌,称小鱼为“组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吗”不是命令,而是征询,小鱼也不是蛮不讲理,她也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并适时指导学生做到与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较好地收到教育、教学效果,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C.出示句式: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拨水”是什么意思?演示鱼模型,理解“拨水”意思。

  总结学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这样的总结,既对小学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经过起强化作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A.教师出示句式引读本节,帮助学生理顺序。

  B.指导朗读。

  C.讨论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老黄牛要用尾巴赶蝇于。

  (3)放手自学第五自然段。

  A.让学生自出读这个自然段,根据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写什么,第三、四句写什么。

  B.讨论:燕子为什么都能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三、四、五自然段采用以上方法教学,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气氛中,做到面向全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借助“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问: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进行归纳推理。由个别现象,总结出一般结论——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用处。

  既然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因为它向水里的鱼、陆上的黄牛、空中的燕子都没借到尾巴。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挣就断,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种易断、再生的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重放C

  A

  I课件:一条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发生什么后果?(会被蛇吃掉)从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这部分的教学是一种演绎推理,由一般结论推断、研究出个别现象,至此突破了难点。

  这种由事物的个别现象,总结出事物一般规律,再由一般基本规律去解释事物个别现象,即“个别——一般。——个别”,完成好两次推理,给学生渗透一点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可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同步发展的目的。

  3.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1)扣住“傻”字问:“同学们,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有的说:“小壁虎肯定傻嘛,连自己长出一条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说:“小壁虎不傻,因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时候,他知道挣断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时候多有礼貌,根据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称呼。第三,‘傻孩子’是妈妈对它的呢称。”

  (2)学习了26课,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放CA

  I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鸟、狗四种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为了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本课板书既用文字来表述,又配之以图画,使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复杂情感的品读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自古以来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更是酒中仙、诗中仙,首先请同学们朗读杜甫写李白的一首诗:

  饮中八仙诗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对李白的喝酒与作诗给予了精彩的描述,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李白醉酒时写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将进酒》,走进诗人的灵魂。

  二、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懂大意。生读生评。

  三、示例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句哪一个字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悲”字。

  2.诗人为何而悲?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呢?

  明确:诗人悲人生短暂功业无成。“黄河之水”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时光一去不复返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悲叹,“青丝”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时光飞逝功业无成的感慨。运用了反衬、比喻、夸张、起兴等你手法。

  3.“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如此感慨,诗人此时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呢?

  提示:请学生分析课文注解一。

  明确:诗人此时大约52岁,“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因而产生人生短暂功业无成的悲叹。

  4.诗人的悲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悲有何不同?

  明确:诗人的悲是悲而不伤,这与诗人受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影响有关。

  5.这两句诗如何划分诗句的节奏?如何读出诗人的情感?

  明确: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根据诗意,根据结构)

  重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强调突出)

  缓急,“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慢一点。(表达悲情)

  语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用升调读,(读出气势)“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降调读。(读出悲情)

  四、学生小结理解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教师订正。

  1.抓关键词

  2.品析意象

  3.结合背景

  4.理解手法

  五、学生自主赏析其它诗句,要求:

  1.自由朗读,边读边析。

  2.运用方法,品析情感。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师总结诗人情感。

  品读小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七、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

  情:悲伤—欢乐—愤激—狂放→愁

  读:把握节奏 把握情感 借助想象进入诗境

  1.抓关键词

  2.品析意象

  3.结合背景

  4.理解手法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采用做中学、学中知、知中用、用中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把“科学→技术→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二、【教材地位与实验内容】

  《拧螺丝钉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斜面、杠杆两种简单机械后又新认识的另一种简单机械。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螺丝刀就是轮轴,还为学生后边认识滑轮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我确定本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如下:

  1. 探究轮轴省力的原因

  2. 探究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省力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与实验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有较系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画出一些简单运动的轨迹。为此我确定本课的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知道螺丝刀就是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认识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了解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的科学原理。

  2.科学能力目标

  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会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自主发现、自主设计的乐趣,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意识,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培育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法与学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进行教学。让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实验创新及教学融合】

  改进一 、 增加徒手 对比体验 获感知

  图1

  图2

  教材上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的体验活动为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只能体验到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省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知道螺丝刀是一种简单机械,为了解决这个突如其来、没有任何铺垫的问题,我特意增添了徒手拧螺丝钉的方式,学生从真切的疼痛中体验到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比徒手省力,感知到螺丝刀是一种简单机械,同时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使用螺丝刀比徒手省力呢?

  然后通过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的操作活动的对比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更省力呢?提出的问题是一环套一环。用三种不同方式拧螺丝钉的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真实、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螺丝刀在转动的时候,它的刀杆和刀柄分别在做什么运动?为设计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使课堂紧致有序。

  改进二、 观察模拟 描画轨迹 知轮轴

  图1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描画螺丝刀的刀杆和刀柄的运动轨迹,水阀、辘轳、方向盘这些实物也是如此,它们都是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装置,即轮轴。进而引导学生用大圆模拟刀柄相当于轮,用小圆模拟刀杆相当于轴。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

  生模拟实验的能力,又让学生把螺丝刀和实验室现有的轮轴装置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分组实验做好了准备。

  改进三、 巧用钩码 分析数据 得结论

  图1

  图2

  教材上用弹簧测力计来测轮子上力的大小。为了减少测力计因斜拉或晃动而产生的实验误差,我用钩码代替弹簧测力计,用一定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轮上、轴上,相当轮上、轴上所用力的大小,操作简单方便,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分别得出不同的实验数据,各小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直观地得出: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改进四、 变废为宝 自制教具 破难点

  IMG_9384 杨振宁教授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

  图1

  实验室现有的轮轴装置只有一个轮一个轴,没办法在原装置上增加一个更大的轮。为了突破“为什么用大螺丝刀拧螺丝钉比用小

  螺丝刀省力”这个难点,我课前自制教具,用废旧的滚子做成轴,用废弃泡沫做成了两个相差较大的轮。自制教具很方便很直观得向全班学生展示出: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学生的理性认识又一次得到升华。

  自制教具确实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变废为宝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同时又秉承了绿色环保、变废为宝的科学理念。

  改进五 、 一“孔”双雕 科技制作 育创新

  图1

  图2

  为了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我特意创设了一段教学情境:省力螺丝刀。这是一位学生的发明,并已经申请了专利,“真是一孔值千金,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

  本环节的设计,既是对今天所学科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应用,又同时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小做起,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做起。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是获取科学知识、方法、能力的极佳途径,任何一种理论说教都无法替代学生的感知。

  2.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体验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把“科学—技术—社会”的科学基本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科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中。

  3.合理利用身边资源,树立“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实验材料是实施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我平时比较留意对生活中各种素材的收集,并加以合理利用,本节课的“自制教具”,既突破了难点,又给学生树立了“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科技制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发明创作的兴趣。

  只要留意,垃圾也会变成宝。只要留心,小动作也蕴含着大学问。

  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教学有意境,创新无止境。

  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谢谢大家!

  七、板书设计

  拧的学问

  2007712143420415_2

  轮: 省力

  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

  附:表一

  轮轴省力实验记录表

  轴上钩码的个数

  猜想轮上钩码个数

  实际轮上钩码个数

  附:表二

  轮的大小对轮轴省力作用的记录表

  轴上钩码的个数

  小轮上钩码个数

  大轮上钩码个数

【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说课稿 说课稿体育05-24

【经典】说课稿06-26

说课稿(精选)10-20

说课稿05-17

小学自然说课稿大自然的说课稿12-22

实用说课稿模板 通用说课稿模板02-23

《左右》说课稿09-13

《比尾巴》说课稿10-19

邮票说课稿08-18

《gkh》说课稿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