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私塾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意图这三个板块一一陈述。
第一个板块我先讲讲对教材的理解。
《“私塾先生”》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8课,是本册第3单元的第2课,重点巩固练习注意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特点。前一篇课文是《忆铁人》,后一篇是《“我是您的儿子”》。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同志到张八岭工作时发生的事。生动地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陈毅同志大智大勇、临危不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
2、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读好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4、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第二个板块我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先说教法:
1、朗读感悟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课堂上,我将让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默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2、情境感悟法: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教学中我将设计多种学习的形式,创设多种感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理念。
我再来说说学法: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通过自学感悟、讨论交流、集体评议、师生共同探讨等,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个板块我来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意图。
我分四个环节来安排我的教学: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第四个环节: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朗读,理解“私塾”和“私塾先生”的意思,并让学生质疑,随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私塾先生是谁;为什么要用上引号;课文写了“私塾先生”什么事。
这样简洁的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①认读生字词,读通课文,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②课文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检查交流,先让学生认读词语。再说主要事件。最后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可分四段。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教学目标1。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打算采取“先开头结尾,再中间突破”的阅读顺序。
因此,我分三个步骤来实施这个环节。
第一步:虎口脱险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第三步:激发情感
在这几个步骤的实施中,我将突出一个研究的主题,立足一个语言训练的根本,展示一种读书的过程,创设一种对话的情境,运用一种大语文的思想。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一下。
第一步:虎口脱险
1、我打算抓重点词语来学习第一段。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说说从中了解了什么?学生朗读交流,从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潜入”、“包围”两个词语,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这基础上来体会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肯定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随即进行朗读指导,把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自由读,个别读。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用“知道了事情的起因,那结果是如何的呢?”过渡,引出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自由读,说说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仲先生原来是陈毅同志,他安然脱险了。
3、引导学生首尾对照,提出疑问:在鬼子重重包围之下,陈毅同志为什么能安然脱险呢?
这一步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结果,并留下悬念:陈毅究竟是怎么脱险的?为重点段落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我打算让学生围绕上面问题读议第二、三段的内容,让他们紧紧扣住“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进行。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一、【说教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五课九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
《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虽然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却又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对此传说的进行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诠释,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2、 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有三:
①在朗读中感受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想像和创新的能力。
③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追求光明的理想,明白今日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人人都应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美化生活。
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的1、2 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只要完成了这两点的教学,教学目标3就会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2同时本课教学目标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使学生的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尤其注重朗读。因此我将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并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启发式教学: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诗为新诗,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其语言对于双语班的学生来说并不难。而诗歌是一种特别富有联想和想象得艺术,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将重点突破本科的教学重点——联想和想象、创新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为此,我采取“设计问题——启发想象与联想——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的教学环节,以启发法和引导法贯穿整节课。特别是在启发联想的方法指导上,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真正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
4比较法: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比较,引导学生其不同点出发去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5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2、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指导朗读—合作探究—小结巩固—布置作业。
3.【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讲牛郎织女故事导入。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并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加强生生、师生互动。
课件屏幕出现,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①在朗读中感受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最终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想像和创新的能力。
③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
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重在学生体验,不在理论解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迅速的抓住诗歌的主旨,抓住实质问题。因此我不按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诵,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想读:
1出示鹊桥会的小动画,让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2配钢琴曲《星空》,使学生在享受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沉醉在想象中小声读。
3、析读::以上两个环节在之前的朗读训练中已有体现,此次指导朗读的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朗读过程中重音与语调的处理。
以第三、四小节为例,我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②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
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四、合作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
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想象的过程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歌的2、3、4小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五、小结巩固:紧扣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并进行区分。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 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六、布置作业:通过学生的模仿学习把教学目标2进一步落实。
仿照示例写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浓缩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说课稿 篇3
《云房子》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云的不同形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它用清新、活泼、生动的文字描写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惹人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更显得洁净、艳丽。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想象,提高说话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积累。2、了解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观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首先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直接引出了重点段第二段,这一段作为重点指导朗读的一段,通过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心情来读好第一句、第二句。抓住重点句“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让学生以读悟出小鸟们造云房子的快乐,体会小鸟的惊奇、开心。后两个重点句,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小鸟造了哪几种云房子?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想看的那一种,再让学生看多媒体画面,理解“很高的大楼房”“很宽的大礼堂”“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一点点小的”,在看画面的过程中加深对云房子样子的体会,并且通过边朗读边做动作,在读中加深对云房子的`感悟。
在学生感受到云房子的千姿百态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边读边画,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云房子,也成为了勤劳的小鸟,此时,这些“小鸟”们快乐无比,造出了“苹果、汽车、雨伞、小兔、松树”等云房子,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思维跳跃起来,想象是那么丰富,创造是那么独特。造完云房子之后,又请学生来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最后用规定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并写一写,使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充分运用电子教材的优势也是我备课中的一大重点,如对“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一句中“水汪汪”一词的理解,并不需要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直观形象地感受让学生自然理解
“水汪汪”就是指雨过天晴之后,蓝天的明镜清纯、碧空万里。又如在教学第四段时引导学生想像说话时,让学生目睹小鸟在云房子里欢乐地飞来飞去,耳中听到小鸟那清脆的叫声,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作用下,充分发挥想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启发学生想象,进行语言积累。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画深悟、以说练写,读写结合,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的题目是解直角三角形,它是第二十五章第三节内容,我从下面五个方面说课。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学过的相似及函数问题的延续和综合应用,同时也是高中继续学习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 学习目标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参考课标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会根据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我们能感知未知元素与已知元素的关系,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意识。
3、本节课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这是因为它和相似等知识一样,是以后会解题的重要工具,将被广泛的应用。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这是因为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经过分析,选择准确简单的关系式,而学生刚学三角函数,应用还不灵活,所以感到困难。
第二方面: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了引导发现法和归纳总结法,并应用了媒体教学。这是因为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两种方法可以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扮演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以案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师温馨提示”栏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降低学习难度,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有目的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学案导学的“学--研--展--教--达”的教学模式展开。
1、在学这个教学环节,我在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充分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疑惑,及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本节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将本节的唯一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的问题点、能力点,既学案中第二个大问题的里4个小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释、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师生研讨活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突出本节重点。
3、在展这个环节我以本节例题即学案中的例1为基础,采用变式训练,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多角度领悟本节重点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实质,通过“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项,及怎样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怎样引辅助线,怎样写解题过程等问题,达到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4、在教这个环节我在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学案上拓展提升问题,它实质也是本节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美。并且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际背景,寓德育与数学一体,生活与数学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让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吃的饱,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通过达标检测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点评,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6、作业紧紧围绕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展开,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板书设计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第五方面: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书不看详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还不行,如本节的复习提问部分,我虽然在导学案中给出了,但我在提问时却换了一个方式提问,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案内容。而不是照着学案念,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尽量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讲台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尽量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因为我知道,如果将15克盐放在我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是,把它放在鲜美的汤中,在享受佳肴时,15克盐早已被吸收。情境之余知识,犹如汤之余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说课稿 篇5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朝鲜战争中,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从隐蔽潜伏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本文是落实了解人物内心活动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一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本课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独立阅读课文,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本着充分放手的原则,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一、说教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和我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认真读,认真体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
⑵联系实际谈自己读文中所受启发和感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4、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描写。通过“纹丝不动”这个词来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二、说教法
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共同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都感受到了那动人的一幕。但是与那些回国战士不同的是,邱少云却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的土地上。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邱少云战友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走近半个世纪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近年轻而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想想它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几个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
(3)整体认识与感悟,有感情朗读
1、再读课文,体会:一团烈火把邱少云包住了,我作为他的战友心情是怎样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2、“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段话中用了一个比喻句,是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体会两个“才”字的不同意思。
4、“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仅仅是忘不了那一天的吗?
(4)、总结全文
(5)拓展思维,抒发情感:
a、在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引导学生: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战士?让学生通过写碑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感情流露于笔端,真实地抒发对这位伟大的战士的崇敬、爱戴之情。
b、如果你是“我”,站在邱少云牺牲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以《我站在邱少云牺牲的地方》为题续写。
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比较成功的一面。最后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说课稿 说课稿体育05-24
说课稿(精选)10-20
说课稿05-17
【经典】说课稿06-26
小学自然说课稿大自然的说课稿12-22
实用说课稿模板 通用说课稿模板02-23
真菌说课稿10-16
《假如》说课稿07-21
《猫》说课稿12-17
Powerpoint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