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人生多少哲理,尽在寓言中”。著名作家严文井老先生对寓言曾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而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组教材正是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一专题选编了两则流传千古的寓言。《守株待兔》便是其中一篇,情节简单却促人深思,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
三、学法思考
本课以“读、悟、议”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品味语言,体会寓意,训练思维,受到感染熏陶。
四、教法选择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拟以“读-悟-议-读”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读是发现的开始,悟是思索的结晶,议是智慧的碰撞,读后有悟,悟后生议,议后促读,方能读出语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五、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守株待兔、乐滋滋、露出来”,初步掌握字理识字、归类识字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带“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这四个词语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种田人因为一次意外的收获便抱有的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理解寓意。
学习难点:理解寓意并结合生活实际深化主题,学会正确、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抓住重点词句,以多形式的朗读,结合生活实际深化理解,突破重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
六、教学流程:
拟用以下教学板块来实现我的教学构想:看图猜寓言,增加积累——找准切入,质疑导读——品析赏读,领悟寓意——链接生活,升华——主题。
第一大板块:课前测试,增加积累: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本设计利用课前五分钟出示几则寓言的插图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再利用适当的点评拓宽对寓言的了解。这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既激发了孩子们对寓言的兴趣,又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揭示课题,引出新授内容。
第二大板块:找准切入,质疑导读:
1、揭示课题,引导质疑:学贵有疑,疑则进矣!”当学生猜出《守株待兔》这一名称后,顺势板书课题,并抓住“守”字进行写字教学,(提醒注意宝盖写得稍大,“寸”的一横不能超过宝盖头两边。)再引导学生围绕“守”字质疑,“守”什么?为何“守”?怎样“守”?既抓住了本课中心,围绕此字展开质疑,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
2、初读感知,随文正音:然后引导学生合作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余听读随文正音,比如利用故事法区别“窜”和“串”的读音。
第三大板块:品析赏读,领悟寓意:
一、多维思考“为何守”,感知“偶然得兔”的侥幸:
本则寓言故事语言浅显,加之二年级学生已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和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因而单刀直入让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深入文本,用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再引导学生谈感悟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学生可通过破解课题得知之所以“守株”是因为想“得兔”;观察插图可发现种田人之所以坐在树桩边,是因为希望兔子还会来撞在树桩上;深入阅读文本会证实种田人确实从树桩边捡了一只野兔。但真的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吗?结合“忽然”、“窜”、“撞”等关键词深入感悟,再利用课件演示帮助理解“窜”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兔子撞在树桩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师板书:偶然得兔)
二、深层探究“守什么”,体会“不劳而获”的虚幻:
那么这个种田人守的仅仅是兔吗?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孩子们抓住“没花一点力气,白捡、又肥又大、乐滋滋”等关键词语,再结合插图中种田人的神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后得知:他守的绝不仅仅是兔!又肥又大的野兔可饱肚,可保暖。他可以不再经受田间劳作的艰辛,也可以不再经受庄稼从种到收的漫长等待。他守在树桩旁,分明就是守的三餐温饱啊!一句话,他想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叫“不劳而获”。(顺势板书“不劳而获”)最后让学生比较“乐滋滋”和“乐悠悠”,再带着感悟读出种田人垂涎欲滴,仿佛口水都流出来了的情态,读出他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侥幸心理。
三、重点感悟“怎样守”,体验“一无所获”的可悲:
1、读议结合,品味感悟:
引导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他是怎样守的?(如:从“整天”一词分析,这个人从早到晚什么事儿也不干,他在“专心致志”地守,“一天一天过去了”说明他在日复一日地守,“野兔没再来,庄稼全完了”说明他在执迷不悟地守。)学生说出什么?就引导他们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来读出自己的体会。再通过解析“男”和“获”,“田力男田力男,田间出力好儿男”,可这个男子既不想下田出力,也不愿带犬打猎,什么也不干,这样守下去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板书“获”,边讲解边擦去“获”的部件,引导学生顺势说出“一无所获”,师就势板书。)
2、创造性朗读,提升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受到“一无所获”的结局后,引导学生先以儿女、朋友、过路人的身份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改换人称阅读,(如:从此爹爹(叔父)丢下了锄头……我们的田里……”、“从此我的这个朋友丢下了锄头……他的田里……”“从此这个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的田里……”)如此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练读,再加上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的`心灵一次次经历情感的冲击。
3、角色体验,自悟寓意:
此时此刻,学生的身心已经全然与文本融为一体。再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守”字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想对种田人说的话。有了深厚的情感蓄势,学生的情感之门便如决堤之江,一泻千里。他们或声泪俱下、或苦口婆心、或据理规劝,或大加贬斥……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课后“泡泡语”中“我想对种田人说”这一语言训练要求,本则寓言的寓意也在角色表演不说自明了。
第四大板块、链接生活,升华主题:
如果说刚才的各环节朗读品味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合情合理的建构,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超越文本走向生活,联系身边此类事例加深感悟。在这一环节中,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再用上“只有……才能……”说出自己的启示,谈谈该怎样做事,再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做人,并对学生的精要之语进行板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于对寓意的表层理解,而是对生活、对他人、对自己的做事为人产生深入思考,使寓言的主题理解得以升华。
最后以教师简洁有力的小结收束全课:不去幻想不劳而获,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我们学这则寓言获得的启示,也是我对你们最大的愿望。希望大家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在课余时间读更多的寓言明更多的道理,成为一个充满智慧、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我们所有人对你们的美好祝愿。下课!
总之,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就是本设计的最大追求!
七、说教学手段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好课何需穿花衣,因此本课课件运用极其简单,只用几张图片启思导学,不让太多的课件占用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不愿花哨的演示限制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
综上所述,本设计以“读”为主线,抓住“守”字巧妙切入,辐射全篇,引导学生调动思维深入文本。在入情入境的朗读感悟中,从解读文本到建构文本再到超越文本,学生从品味语言到明确寓意再到做事为人的思考,一声声叩问拨动儿童思维之弦,一层层思索敲开儿童的心灵之门,将一颗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悄悄地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田。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正好配合中年级进行段的训练。
另外,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因而也是训练提高朗读和说话能力的好教材。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课文通过对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进一步学习总分结构的句群,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读出句子的语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学生自评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读法及抓住中心词等方式,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总分结构的句群和段落。
2.在新创设的情境练习中,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借助多媒体演示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愉快积极地投入以欣赏、朗读、感悟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能够围绕总起句,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将鱼的特点说具体。
【说教学难点】
1.判断总分关系句群中的中心句。
2.能在课文学习中准确地把握珊瑚、鱼、海龟等海洋生物的特点。
2.能够围绕总起句,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将鱼的特点说具体。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景入情地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水平决定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儿童容易感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如五光十色、交错、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等词语学生只需看一看电脑图象,就能充分感受而不需要徒劳多余的讲解。本文作者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物产丰富,运用总分结构把多种海洋生物的特点加以具体描写。而进一步巩固、掌握这种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些段落学生较难找到中心词即生物的特点,当然也就发现不了中心句。文中写鱼那一段在预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把“一群群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作为本段的中心句。于是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通过图象演示,问学生西沙群岛的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面对画面上种类繁多的鱼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把握本段的中心句,进而掌握总分段落的基本模式,为后面的说话练习打好基础。
除了运用多媒体,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吸引学生留连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哪怕是提个要求。在这一堂课上,“请某某同学读课文第几小节”换成了“请某某同学带着我们穿上潜水衣,尽情地潜入神秘奇幻的海底世界畅游一番。”“请一个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这幅画面”换成了“谁愿意跟着老师再去一趟海底世界,与那些可爱的海洋动物作伴?”在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双重体验中激发求知兴趣和欲望,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并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比较熟练的阅读技能。本课写到西沙群岛四个地方,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重点学习一段,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填表,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学习海底和海滩两部分时,针对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屏幕上显示各种各样的鱼和贝壳,我要求学生按所给的总分句式把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说具体,这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提高运用语言、运用写作的技能都有一定的帮助。
四、朗读训练贯穿教学始终,且读有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齐声朗读、自读或男女声互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引读是本堂课上使用最多的方式。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引读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同时避免一问一答式,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运用时,根据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引读内容。如体会“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时,我两次运用引读法,前一次我读第一句学生读其余部分,帮助学生体会总分段落结构。后一次我除了读第一句,还将“各种海鸟、鸟蛋、鸟粪”这些词特地提到前面来读,为的是提醒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是从鸟多、鸟蛋多和鸟粪多三方面表现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第四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文中列举了有关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详略皆有。纷纭的说法,大胆的推测引发了学生对恐龙灭绝这个谜的探索。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说法的合理性。教学时,结合低年级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语文“以读导读”为课堂的主要模式。读中,要把课文读懂、读通,理解课文的意思;读中要积累、感悟,内化课文的知识,读中,要思考质疑,提高认识水平。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恐龙灭绝这个谜有探索的强烈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合作学习、体味过程。
二说重难点
课时安排为两课时,本课时是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会写“迷”字。理解并积累“躲避”“耐不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恐龙灭绝的5种说法。能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有对恐龙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朗读,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交流、归纳、激活学生内在动因,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教学中并辅以“情景教学法”。
课堂上用音乐渲染,为学生创设情景,学生很快便能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本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地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复习字词,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理清层次——读中促悟,悟中积累——激发兴趣,指导写字——回归主体,升华情感——课外链接,拓展视野。
1复习字词,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我指导学生从字词入手,温故而知新。复习环节中我将字词的认读和为词语选择正确读音一同复习。使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得到巩固,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恐龙片段的播放更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欲望,从而直接进入主题教学。
2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光知道这5种说法是不够的,因为由此并不能了解恐龙灭绝的奥秘。从而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就是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
3读中促悟,悟中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读中积累词语,并进行了隐形的字词复习,从而也了解了恐龙灭绝之谜。
故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前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一定感受与体会。“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呢?”培养学生对恐龙灭绝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愿望。
4激发兴趣,指导写字
此环节中,让学生质疑恐龙灭绝的说法,自己谈谈对恐龙灭绝的说法中有哪些不让人信服的地方。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相互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记住生字“谜”。
5课外链接,拓展视野
课堂40分钟的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恐龙的奥秘。故此,在最后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3条线索。分别是:推荐书籍、参观恐龙馆和介绍网址。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选择,从而引导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四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主要突出了恐龙灭绝的5种说法以上,“谜”字的加入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也就是直接揭示了教学重点,在难点上也有所含义的体现。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10-01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08-23
二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0-04
(经典)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2-18
小学语文二年级说课稿10-15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07-17
二年级语文雷雨说课稿11-02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07-05
二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0-07
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