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高一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1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戏剧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二、戏剧单元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设想定位:
赏读评析篇目。
四、总体教学思路:
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五、设计原因: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六、本课教学目标: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七、重点难点:
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学媒体的运用: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九、课件特点: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十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说明(附教法):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④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其中①的设定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培养学生精读钻研的品质 ② 的设定是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关键,而③ ④的设定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问启发讨论)通过上述环节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演读角色了。
3、重新演读品味。让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塑造丰富的情感世界。(演读)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品味戏剧的语言艺术,学写剧本。
1、回顾第二课时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一安排,一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演读赏评即第二课时以充足的时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以促使学生明确剧本写作要点,实现不同课时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问总结)
2、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品读戏剧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戏剧知识与品读能力上都有所巩固与提高。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课件:展示知识要点、典型例句,练习巩固。(朗读、提问)
3、激发学生学写剧本。此环节是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戏剧知识、赏评剧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写好。而写也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这一作业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
十三、教学反思:
1、教授戏剧应以学生分角色诵读(有条件可表演)、赏评为主,以演读促赏析,以赏析促演读。唯有有丰富情感并对剧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读得好。若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剧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则又何愁其领悟能力差,情感匮乏呢?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但教学课件要精当,如若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2
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也是我在实习期间上的一篇新授课。下面,我将会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这五大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一、教材分析
这又包括了四个内容,即课文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作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它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前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已经复习巩固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基于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了解本篇报道与一般消息的不同;掌握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新闻中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暴行的强雷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设为:引导学生领会记者是如何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鲜明情感,同时,还要品位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含义。
二、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大屠杀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能够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分析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点,传授知识。
其中点分析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以及问题法。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八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会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营造一种低沉的氛围,然后通过对比,过渡到二战期间欧洲的大屠杀。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法西斯的残暴。以此导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环节2:检查预习,浏览课文,巩固字音。这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翻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背景介绍。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导语部分,找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历史,教师再做一定的补充。(由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离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它的背景,便于理解)
环节4:文本主体分析。
在这部分,我以多媒体展示两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看到的现实的布热金卡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呢?(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比分析奥斯维辛集中的现实与历史的对比,有利于过渡到下文的学习。)
问题二:记者带我们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参观主体是谁?(设计意图:明确本文的写作线索)
环节5:文本细节分析
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了本文是以参观的地方为线索组织新闻材料的。而参观的地方分别有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留个地方。(板书)而参观每个地方,作者和参观者的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就依据参观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毒气室——恐怖、终身难忘。
在结合细节描写“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理解“令人终生难忘”的原因。赏析这个句子,要求学生在讨论探究后掌握对比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对教学重点的落实。
按照这个教学思路,我会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参观每个地方游客的感受。焚尸炉——浑身发抖;女牢房——惊惧万分;实验室——羞;纪念墙——沉思;绞刑室——窒息。
此外,还有一些富有意味的句子,我会通过提问、讲授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重点研讨的句子有:
1、在女牢房里,作者说“没有什么值得看的”,难道真的没有了吗?
2、参观实验室,为什么会羞红了脸?
3、“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可以祷告的地方。”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在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接着,就是一个小结提升。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板书,学生总结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就是作者把自己和参观者的感受当做新闻的主体内容来写,并表达了自己的鲜明感情,即对纳粹的控诉,对受害者的同情,对历史的反思。从而使本文突破了一般新闻客观报道的限制,独具特色。
环节6:解题,明确中心。
问题:既然奥斯维辛集中营没有什么新闻,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写下这篇没有新闻的新闻呢?
(引导学生结合新闻的特点以及文本去分析。)
环节7:延伸拓展。让学生结合历史和时政热点,谈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
(强调谈学生本人的看法,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将文章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挖掘独特的内心感悟。)
最后一环节就是布置作业了,我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要求,写一篇小作文。这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体现了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学以致用。
那么这就是我的板书了,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说课稿12-19
高一语文下册说课稿08-06
高一语文《赤壁赋》说课稿01-07
【热门】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03-12
高一物理说课稿08-07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12-26
语文说课稿11-02
语文《观潮》说课稿12-09
语文《老王》说课稿09-24